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55|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岳美中老大夫医话一则:谈专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5-27 19:3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5-27 13:37 编辑


       徐灵胎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这是徐氏临床心得,医家不传之秘。现在的人,不少动辄讲辨证论治,漫无边际,让人抓不住重心,这是没有真正读懂读遍中医的典籍,还限于一知半解之中。无怪治起病来,心无定见,越旋越远,处方用药,朝令夕改,寒热杂投,以致影响疗效。
       目前中医界似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不讲辨证施治,只强调专方、单药;一是只强调辨证施治,随证下药。两者均有所偏,未能称是。
       我认为,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对于有确实疗效的专方专药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宋代《局方》,虽然收录很杂,由官药局统一方药剂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药的发展。但是,对于提倡专方专药起了重要作用。我们今天常用的至宝丹、逍遥散、苏合香丸、藿香正气散等都来源于《局方》。
       此外民间采风,也是发掘整理专方专药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不重视起来,就会使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丢失。专方专药能起沉疴大病,古人就有“气死名医海上方”之说,所以习医者也不可不讲。
       专方专药的好处是:一、收效快;二、药味少,价廉;三、一般用法都比较简便。即具有效、廉、便的优点,有很高的价值。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专方的重要性。
       小儿伤食,临床最为常见。邑中友人高聘卿曾传一方,治小儿伤食,鼻下人中两旁发炎,垂两条如韭叶之红线,有时发热,不喜食,或有口臭者,用黑、白牵牛子各等分,炒熟,碾筛取头末,以一小撮合红糖少许服下,大便微见溏,红线立消,喜进饮食而愈矣。我自得此方,屡经投治,其验如鼓应桴。
       又如小儿慢性肾炎,日久病深,面部多白无血色,或浮肿,精神委靡不振。用玉米须每日30~60克,煎汤代茶,连服6个月,有较好的效验。
       再如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疼痛,步履维艰,投以《验方新编》四神煎恒效。药用生黄芪240克,川牛膝90克,远志肉90克,石斛120克。先煎四味,用水10碗(约1500毫升),煎至2碗,再加入金银花30克,煎至一碗(约150毫升),顿服。历年来,我和几位同道用此方治此病,多获良效。
       他如疟疾用常山剂、达原饮,胸痹用栝蒌薤白剂,肺痈用千金苇茎汤,胃痛用小建中汤,均有良效。
       凡此都说明专方治专病,疗效确实。要摸索出治某病的专方,必须在众多方药中去粗取精,不断筛选,才能得到,唯其如此,才更觉其可贵。为医者欲使医业精进,还必须在专病专方上认真下功夫。
       专病专方是中医学的基本思想,《伤寒论》各篇皆标明“病脉证治”。何谓病?何谓证?病者本也,体也;证者标也,象也。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然后可以施治。
       六经皆有主证、主方。如桂枝证、白虎证、柴胡证、承气证。此皆有是证即用是药,故一证有一证之专方。
       又如《金匮要略》中百合病,尽管现证不同,而有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百合鸡子黄汤、滑石代赭汤之异,但都以百合剂为专方;阴阳毒用升麻鳖甲汤为专方;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专方。此皆有是病即用是药,故一病有一病之专方。
       这种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正是中医学的根本所在。否则不能辨病,焉能识证,不能用方,焉能施治。
(原载中医杂志1981年第3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5-29 12:20:26 | 只看该作者
他如疟疾用常山剂、达原饮,胸痹用栝蒌薤白剂,肺痈用千金苇茎汤,胃痛用小建中汤,均有良效。

——胃痛很显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至于胸痹,肺痈,在中医体系中,应当是要进行辨证分型论治的。
3
发表于 2018-5-29 12:23:22 | 只看该作者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1、病因病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2、辩证论治

  (1)阴寒证:

  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

  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

  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

  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主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3、辩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对严重心痛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胸痹病人要注意休息,适度活动。

  ②严密观察病人胸闷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部位,注意观测心率、心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重视观察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必要时定时测试并记录。

  ③本病常于夜间发作,要加强巡视病房,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④保持大便通畅,切勿努责,以免诱发心痛。病人便秘时应及时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如外用甘油栓、开塞露,或口服麻仁润肠丸,或每日饮蜂蜜水1杯,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⑤心痛、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正确给氧,必要时报告医生。

  ⑥胸痹患者必须戒烟、慎饮酒。

  ⑦心痛发作进可采针刺止痛,常选用神门、内关、心俞、膻中、合谷等穴位,或耳针心,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

  (2)阴寒证:

  ①按一般护理内容。

  ②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居室应向阳,有取暖设备,随气候变化调整衣被厚薄。

  ③胸痛时可喷吸宽胸气雾剂,或口服冠心苏合丸,或予沉香,肉桂粉调服。

  ④中药汤剂宜温热服;

  ⑤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和寒凉食物。可饮少量糯米甜酒,或低度葡萄酒,以通阳散寒活络。

  ⑥针刺止痛时可要用温针法或灸法。

  (3)痰浊证:

  ①按一般护理有关内容。

  ②饮食宜素食为主,忌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以免助湿生痰。

  ③肥胖病人应限制饮食(主要是含碳水化合物食品及甜食),控制体重,减轻脾胃负担;宜进水果蔬菜,富含纤维素食物。

  ④胸痛发作时可用宽胸气雾剂,或速效救心丹。

  (4)血瘀证:

  ①按“一般护理”内容。

  ②发作心痛不重者,则应鼓励其适当活动,以行气活血而化瘀。

  ③心痛作时可予以服用活血化瘀药,如心痛丸1粒嚼服,或服用三七粉1.5g,沉香粉1.5g行气活血化瘀。或丹参片5片活血止痛。必要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

  ④平时可每日小酌红花酒30ml以活血。

  ⑤观察胸痛发作的性质、程度,若痛剧、心慌、气短、唇紫、手足冷,可能为真心痛之征,要立即给氧气(吸入较高流量2~3L/分钟)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求准备,密切观察血压、脉象、面色、肢温变化,配合抢求,作好记录。

  (5)气阴两虚证:

  ①按“一般护理”内容。

  ②以休息为主,体力允许适当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心痛发作为度。

  ③饮食宜进补益气阴之品,如红枣、桂圆、赤豆、牛奶、蛋类、鱼类、动物血等。

  ④心痛发作时可喷吸宽胸气雾剂或口含速效求心丹。

  4、养生指导

  (1)不吸烟,不饮浓茶及咖啡和烈性酒。

  (2)素体阳虚者,重视生活起居要适寒温。预防感寒冒风。

  (3)合理调配饮食,忌辛辣刺激、肥厚油腻之品。饮食不节制不宜饱餐,宜多进食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食品。

  (4)保持大便通畅。

  (5)积极防治有关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6)调节情志,忌恼怒忧思,使肝气顺达,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
4
发表于 2018-5-29 12:24:51 | 只看该作者
肺痈【辨证论治】(转帖)

辨证要点

1.掌握病性本病为热毒瘀结于肺,但应辨别痰、热、毒、瘀的主次及注意有无气阴的伤耗。

2.辨别病期本病属于邪实证候,但各个病期的病机重点有所差异,故应结合病程和临床表现分辨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原则

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以祛邪,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病期,分别采取相应治法。如初期以清肺散邪;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者养阴益气,若久病邪恋正虚者,当扶正祛邪。在肺痈的治疗过程中,要坚持在未成脓前给予大剂清肺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脓者当解毒排脓,按照;‘有脓必排”的原则,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脓毒消除后,再予以补虚养肺。

肺痈为热壅血瘀的实热病证,即使风寒所致也已经化热,故切忌用辛温发散之晶以退热,恐以热助热,邪热鸱张。同时,亦不宜早投补敛之剂,以免助邪资寇,延长病程,即使见有虚象,亦当分清主次,酌情兼顾。

分证论治

·初期

症状:发热微恶寒,咳嗽,咯粘液痰或粘液脓性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治法:清热散邪。

方药:银翘散。

方中用银花、连翘、芦根、竹叶辛凉宜泄,清热解毒;配荆芥、薄荷、豆豉助银花、连翘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桔梗、甘草、牛蒡子轻宣肺气。

若内热转甚,身热,恶寒不显,咯痰黄稠,口揭者,酌加石膏、黄芩、鱼腥草以清肺泄热。痰热蕴肺,咳甚痰多,配杏仁、浙贝母、桑白皮、冬瓜仁、枇杷叶肃肺化痰。肺气不利,胸痛,呼吸不畅者,配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成痈期

症状: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现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瘀消痈。

方药: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千金苇茎汤中,苇茎清解肺热;苡仁、冬瓜仁化浊祛痰;桃仁活血化瘀,全方共奏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之功。如金解毒散中,黄芩、黄连、山栀、黄柏降火解毒;甘草、桔梗解毒祛痰,宜肺散结以消痈。两方合用则具清热解毒,化浊祛痰,活血散瘀,解痰、瘀、热毒之壅滞,以散结消痈。

另可酌加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败酱草等以加强清热解毒。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泻热。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甚者,可合犀黄丸以解毒化瘀。咯痰黄稠,酌配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以清化痰热。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咯痰浓浊量多,不得平卧者,加葶苈予以泻肺泄浊。胸满作痛,转侧不利者,加浙贝母、乳香、没药散结消痈。

·溃脓期

症状:突然咯吐大量血痰,或痰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仍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

治法:排脓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

方中桔梗宣肺祛痰,排脓散结,为本方排脓之主药,用量宜大;薏苡仁、贝母、橘红化痰散结排脓;银花、甘草清热解毒;葶苈子泻肺除壅;白及凉血止血。另可加黄芩、鱼腥草、野荞麦根、败酱草、蒲公英等清肺解毒排脓。

咯血酌加丹皮、山栀、蒲黄、藕节、三七等凉血化瘀止血。痈脓排泄不畅,脓液量少难出,配山甲片、皂角刺以溃痈排脓,但咯血者禁用。气虚无力排脓者,加生黄芪益气托里排脓。津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可加玄参、麦冬、花粉以养阴生津。

·恢复期

症状: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面色不华,形瘦神疲,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清肺。

方药: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方中黄芪、太子参、粳米、北沙参、麦冬等益气养阴;石膏清肺泄热;桔梗、薏苡仁、冬瓜仁、半夏等排脓祛痰消痈;白及、合欢皮止血祛腐生肌。低热可酌加功劳叶、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若脾虚食少便溏者,加白术、茯苓、山药补益脾气,培土生金。

若邪恋正虚,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反复迁延不愈,当扶正祛邪,益气养阴,排脓解毒,酌加鱼腥草、败酱草、野荞麦根等清热解毒消痈。
5
发表于 2018-5-29 12:26:12 | 只看该作者
专病专方,只有在少部分疾病中可以具备。

西医病的概念,是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核心在病因。对于部分疾病,如果是以病因诊治为主导因素的,且病因是唯一而特异性的,此时理论上可以用一种药或方来对应之,专病专方。

如果疾病的诊治不是以病因而是以病理过程或状态为主导(如多数内伤杂病),那么,由于病人体质的不同,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同一种疾病在同一人身上,随着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乃至于疾病进一步发展,出现各种继发性的病理改变(并发症),而有各种不同的病理过程或状态,此时在诊治用药时,就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选用不同的方药组合来应对不同的病理过程或状态的组合。

中医证的概念,本质上就是病理学的概念,不含有病因的(实际的,客观意义上的)诊断。中医证的治疗,本质上是针对病理进行治疗,围绕机体病理改变而展开。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核心就是研究分析症-证(病理改变)-方药之间客观存在的对应关系。

很多的中西医同仁,把症状与病理过程或状态混为一谈了。所认为的症状,包括了病理过程或状态,或者说,认为病理过程或状态就是症状。

对于西医来说,病的概念是“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核心在病因。对于西医言,没有病因,就没有“病”,只有症状,或XX综合征(症)。对于西医言,高血压、贫血、休克、发热等,这些实质上是病理学的概念,西医都谓之症状,症状性高血压,症状性贫血……

有些西医的同仁认为,中医只能治证,不能治病,这里所称呼的病,其实是指病因。对于西医言,病因就是病,病因才是病。治疗疾病,不治病因,都是属于对症治疗。中医的证的确不是病因(实质的,客观意义上的),但中医的证亦不是症状,中医的证本质上是指病理,辨证论治是病理层面的诊断,病理层面的治疗。病理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属性与实体之关系。


关于专病专方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983

点评

透过现象看本质,高  发表于 2018-8-1 08:3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8-5-29 12:30:40 | 只看该作者
只有当疾病是以某一特定性病因为诊治的核心目标,或某一特定性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为诊治的核心目标,贯穿于该疾病诊治全过程时,此时可以用到所谓的”专病专方“。若以病理过程或状态为诊治核心对象,且疾病有不同的病理类型,或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出现不同的病理过程或状态),此时,应当强调同病异证(病理过程或状态),同病异治,同一个病,根据机体不同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而给予不同的治法及方药。

点评

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需要很高的临床水准才能灵活把握。  发表于 2018-8-1 08:35
7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12:32:19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5-29 04:26
专病专方,只有在少部分疾病中可以具备。

西医病的概念,是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核心在 ...

谢谢陈总版主评分并补充阐释!
8
发表于 2018-5-29 23:37:28 | 只看该作者
岳美中此文,谈的是辨病和辨证关系问题。结语里有:不能辨病,焉能识证,不能用方,焉能施治”。
很明显,他是要用辨病统领辨证的。
中医几十年来,强调辨证论治,有什么要注意的,如何评价辨证论治的意义?辨证论治要不要确定一个范围?等等等等,有个辨病辨证的关系,要讨论的内容很多,希望见到各位高见。
9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5-29 15:37
岳美中此文,谈的是辨病和辨证关系问题。结语里有:“不能辨病,焉能识证,不能用方,焉能施治”。
很明显 ...

谢谢高见!辨病不可偏废!
10
发表于 2018-5-30 12:54:1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5-29 15:37
岳美中此文,谈的是辨病和辨证关系问题。结语里有:“不能辨病,焉能识证,不能用方,焉能施治”。
很明显 ...

岳美中此文,谈的是辨病和辨证关系问题。结语里有:“不能辨病,焉能识证,不能用方,焉能施治”。
很明显,他是要用辨病统领辨证的。

——病有很多的内涵:

外感病,内伤杂病是病;伤寒病,温热病也是病;在中医内科中,咳嗽,头痛,眩晕,水肿,黄疸……也是病;在西医中,流脑,乙脑,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肠炎,肠易激……也是病。

这里的‘’辨病统领辨证”,不知指的是哪种“病”?

点评

按《医话》中:他如疟疾用常山剂、达原饮,胸痹用栝蒌薤白剂,肺痈用千金苇茎汤,胃痛用小建中汤,均有良效。 这里的病,显然是指在中医内科病名下的辨证论治。 比如,苇茎汤,用于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这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30 22: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22 20:50 , Processed in 0.0827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