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93|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中医就要像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8 13:0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中医就要像中医
                                                  学习体会2017.09.08    杨思远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集中体现。在认识论上,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征是格物致知,是通过现象推究事物的原理。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望闻问切,是全面收集事物现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判断病机、病理、病位,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和阴阳转换提出治证方法。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由此可以看出,辨证是中医的关键,证是中医关注的焦点。这个证既是症状、证据,更是求证、质证。但在医闻实践中,有许多所谓的中医,不是把辨证放的首位,而是把病、把西医的各种检查化验结论作为处方下药的依据,丢掉了中医有看家本领。这样的中医,对一般的常见病或许还能免强对付,而一旦涉及新的突发病症、老年性复杂病症,就会束手策,尽显庸医原形。
      坚持中医思维,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方法,中医才像中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医的无限潜能。2016年3月、9月《河北中医药文化》刊发的两篇文章《温病大家郭纪生再忆白虎汤》《郭氏大医院传承永恒----悼念郭纪生先生》分别记述了郭纪生先生活学活用白虎汤治疗乙脑SARS建奇功的事迹,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医的广阔发展前景,更充分说明了中医坚持中医思维和中医方法的重要性。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根据本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的研究对象就是病。遇到一个新的病例,西医首先关注的是由什么细菌病毒引起的,然后确定病名,寻找杀死相关细菌病毒的药物。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如能找到相关药物,见效也很快。但细菌和病毒种类繁多,而且会不断产生变异。对于突发危重病例来说,根本等不到去做细菌分析培养,然后再去研制药物。即使能等到新药研制成功,病人的体内细菌病毒,可能早己发生变异。而且新出的西药就是针对某种细菌病毒的,而根本不去考虑人体各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预计其毒副作用。这也是西药不断更新又不断淘汰的原因。而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整个肌体的健康,其首先关注的是证以及产生这种证的机理,然后以药的性味升降寒热,去调整人体表里虚实寒热,也就是以药之偏纠人体之邪,维持人体机能平衡,驱邪于体外。因此,中医并不注重是什么细菌病毒,甚至也不过于关注其病名。只要辨证清楚,既可处方下药,并能很快取得满意的疗效。
      郭纪生先生在治疗乙脑、SARS的过程中,就是始终坚持中医思维主,抓住了高热这一主证,重用生石膏,以白虎汤建立的奇功。同样,在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中,还有灵活用大青龙汤、大柴胡汤治愈流感、禽流感,以去瘀血汤治愈被西医定为死亡率百分百的狂犬病的医案。
      由此,我认为作为中医要时刻牢记张仲景关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句话,高度重视“证”的重要性。做中医,就要像中医,始终把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精研细读经典,争做上工。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始终贯穿着辨证论治的思想。其对于病的概念于现代西医的病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西医之病是独立的个体概念,每种病都需要针对性的药物。而张仲景关于病的概念是证的类别,是指人体出现了不正常现象。如《伤寒论》中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讲的都是六经中的各种证的集合,而《金匮要略》更多以证起论,如吐哕寒疝腹惊悸……脉证等。中医讲的病是由多种证构成的,而中药方剂也是对证不对病。虽然我们说桂枝汤为太阳病首方,但不能说桂枝汤就是治太阳病的药方。相反,桂枝汤针对的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这一组证,无论什么经、什么脏腑的病,只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的证,就可以使用桂枝汤。同样,人们都说白虎汤是治阳明热证的主方,但郭纪生先生的实践说明,只要有脉洪数、大热口渴之证,无论是乙脑、SARS,都可用白虎汤。如果象西医那样,拘泥于一药对一病,中医就会走向歧途末路。
      当然,灵活运用经方,首要的前提和基础依然是辨证论治。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以两种方法论证了辨证论治和灵活运用经方的方法。一种是以桂枝汤为便于,针对不同证候逐个讲述了桂枝汤的加减化裁方法,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胶饴汤(即小建中汤)等。另一种方法是集中论述经方加减化裁方法,如小柴胡汤,在方后直接列出: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这些都对我们的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南,同时也为我们学好中医指明了方向。
        同时,灵活运用经方,还要对中药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我们都知道桂枝具有解肌的作用,桂枝汤就是用的这一作用,同时桂枝还有降逆的作用,如治奔豚的桂枝加桂汤,还有助阳平肝的作用,在厥阴、少阴篇中都有用到桂枝的方剂。中药讲究性味归经,有时取其性,有时取其气,有时取其味,这不但对组方关系重大,同时也决定着方剂的剂型和制剂方法。如大黄生用冲泡、与它药同煎或后下等,都是取其不同的性味。忽略这一点,同样会影响疗效。

点评

在四唯时空间伩息场论的现象就是本质,并且由玄光色的粒波二相性所决定!  发表于 2017-9-9 10:12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望闻问切,是全面收集事物现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判断病机、病理、病位,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和阴阳转换提出治证方法。实质上是属于伩息论的技术方   发表于 2017-9-8 17:38
中药讲究性味归经,有时取其性,有时取其气,有时取其味,这不但对组方关系重大,同时也决定着方剂的剂型和制剂方法。调性调味是对场频的调整! 如大黄生用冲泡、与它药同煎或后下等,都是取其不同的性味。忽略这   发表于 2017-9-8 17:24
症状表现的是玄光色味音臭脏的比类取象辫证相对论调整过程、是五大伩息场的调整过程!  发表于 2017-9-8 17:18
2
发表于 2017-9-8 14:32:18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由此可以看出,辨证是中医的关键,证是中医关注的焦点。这个证既是症状、证据,更是求证、质证。

——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证不是症状,也不是证据,更不是求证,质证。证是中医的诊断单位,是机体内在的病理改变,由病位和病性组成, 通过症状表现出来。

点评

在四唯时空间伩息场论的现象就是本质,并且由玄光色的粒波二相性所决定!  发表于 2017-9-9 10:12
中药讲究性味归经,有时取其性,有时取其气,有时取其味,这不但对组方关系重大,同时也决定着方剂的剂型和制剂方法。调性调味是对场频的调整! 如大黄生用冲泡、与它药同煎或后下等,都是取其不同的性味。忽略这   发表于 2017-9-8 17:26
3
发表于 2017-9-8 14:32:52 | 只看该作者
证与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证,是独立于病因而存在的病理改变(机体形态结构和/或生理功能的异常)。证与病因(外因,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是因与果之关系;证与症状是现象与本质,实体与属性之关系;证与证是病理改变与病理改变之关系,可相兼相并,或互为标本,相互转化。

证可以由外因引起,也可以继发于其它的证(病理改变);一证可由多因引发,一因可引发多证;中医治疗证的原则,是"有是证用是药,有是证用是治”,并且非常强调既病防变,其治疗的重心,不在于既往的病因,而在于既定的病理结果。

4
发表于 2017-9-8 14:44: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9-8 06:46 编辑

西医的研究对象就是病。遇到一个新的病例,西医首先关注的是由什么细菌病毒引起的,然后确定病名,寻找杀死相关细菌病毒的药物

——这里的病,只是感染性疾病,不能代表非感染性疾病,如系统内科学中的多数疾病。








5
发表于 2017-9-8 14:47:00 | 只看该作者
因此,中医并不注重是什么细菌病毒,甚至也不过于关注其病名。只要辨证清楚,既可处方下药,并能很快取得满意的疗效

——对于感染性疾病,如部分病毒性疾病,及部分轻度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由于诊治的关键实际上在机体的病理状态或过程而不是在病因上,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重度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及部分病毒,还有部分特殊性病原体感染引发的疾病(如结核、疟疾、血吸虫、钩端螺旋体病、梅毒等),诊断治疗的核心在病原体病因而不是病理状态或过程上,此时需要辨病(病原体病因)论治,只用中医辨证论治其疗效有较大的局限性。
6
发表于 2017-9-8 15:00:48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9-8 06:32
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由此可以看出,辨证是中医的关键,证是 ...

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证不是症状,也不是证据,更不是求证,质证。证是中医的诊断单位,是机体内在的病理改变,由病位和病性组成, 通过症状表现出来。

——师父在这个认识上模糊,回避,学生自然也不会十分明白清楚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在四唯时空间伩息场论的现象就是本质,并且由玄光色的粒波二相性所决定!  发表于 2017-9-9 10:13
中药讲究性味归经,有时取其性,有时取其气,有时取其味,这不但对组方关系重大,同时也决定着方剂的剂型和制剂方法。调性调味是对场频的调整! 如大黄生用冲泡、与它药同煎或后下等,都是取其不同的性味。忽略这   发表于 2017-9-8 17:26
7
发表于 2017-9-8 15:01:56 | 只看该作者
生成包容构成,中医吸纳西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p;extra=&page=2
8
发表于 2017-9-8 17:13:4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立论正确
9
发表于 2017-9-8 17:17:1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发表于 2017-9-8 17:22: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13:23 , Processed in 0.0559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