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仲尼医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22 17:5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昊灵 于 2017-7-22 17:54 编辑


作者 北京大学 杨昊灵 于 2017年写于东直门医院 (版权归作者所有,可转帖、可转载但请注明作者。)

本诀皆采用仲尼调吟诵,故名《仲尼医诀》。









(平起)心在胸 心包卫 神居内 血之主 脉之宗 控性命(仄收)


1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2 心包络


2.1 形态部位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合称心包络。


2.2 生理功能


由于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如在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人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变与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证和治疗上也大体相同。


3 心的解剖形态


3.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3.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平起)心阳首 八卦离 朱雀相 而应夏 向南位 时正午(仄收)


1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医学实在易》)。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心阳皆起着重要作用。


2 心在八卦为离卦:离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第30卦,代号是5:5,主卦和客卦都是5卦离卦,卦象是火。主客双方如同两对燃烧的火,互相照亮,互相竞争,看谁的火焰更光亮,看谁照射的时间更长,主方应当尽量发出光辉。离为火(离卦)附和依托。这个卦是同卦(下离上离)相叠。离卦,阐释依附的原则:当在险难中,必然就要攀附,找到依托才能安全。应把握中正的原则,不可偷机取巧。应觉悟升沉生死是自然常理,知天乐命,才不会因得不到依附而自寻苦恼。依附不可乘人之危,采取胁迫的手段,以免招祸。依附强者,应柔顺中庸,时刻警觉,才能化险为夷。左图中,红色表示当位的爻,天蓝色表示不当位的爻,离卦的各条爻之间没有有应。


3  心在四象中为朱雀相:朱雀是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三辅黄图》所谓的“天之四灵”之一,别名朱鸟。从殷商时代开始它就是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神兽,在先秦的墓葬文化和信仰里被认为能接引死者灵魂上升于天,而五行学说开始兴起之后,它的象征含义又多了丙丁与夏季。和青龙、白虎、玄武、并称天之四灵,和黄龙、青龙、白虎、玄武合称天官五兽(一说黄龙即应龙)。亓鑫铭所著《泛亚论》称古越国以朱雀为图腾。很多人将其认为是凤凰或是凤凰的一种,但实际上作为天之四灵与四方星宿之一的朱雀与礼记四灵之一的凤凰存在极大的不同。


4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心应夏气,“通”即相互通应之意。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是通应联系着的。心与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内在联系。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天人相应,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通应,了解心的这一生理特性,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别是病理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5 心在方位上为南方(包括7点钟方向、6点钟方向、5点钟方向),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则对应为北方。


6 心在时间对应于午时。

(平起)心行火 五色赤 五音徵 五化长 五味苦 忧则变(仄收)


1 心对应五音为徵音:徵」音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为五音之第四级,居「角」之次。古人以为,「徵属火,事之象」,「闻徵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故而有以徵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依阴阳五行而论,徵为夏音,属火主长。为宫音之子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欢快活泼,象火一样升腾,具有炎上的特性。徵调入心,对心血管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对血脉淤阻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徵调匹配火行人,火行人属太阳之人,性格开朗,乐观,反应敏捷,积极主动,志向远大,即使失败也不易后退。但容易急躁冲动,自制力不强,甚至控制不了自己。火行人阳气过多,阴气不足,应配合听羽调式水音音乐,调和阴阳,避免阳气过剩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和情绪上的失控。


丝弦类的古琴之声,热情高亢的唢吶与管弦乐的演奏,多为徵调式音乐,清朗悦耳,节奏分明,属于火音。音同其理,中医医理中,心脏属火,有热量,丝弦的声音可拨动人的心弦。《黄帝内经》云:「火音通心经,疏导小肠经,心藏神——心主神明,丝音调理神志,疏导血脉,平稳血压,疏通小肠,祛除毒伤。」故而聆听火音可以调节心、小肠,处在沉稳和谐的生理状态之中。促进全身气机的升提,调节心脏功能,有助脾胃、利肺气,振作精神,并能调节心脏功能。


徵音代表曲目有《山居吟》、《文王操》、《樵歌》、《渔歌》、《步步高》、《狂欢》等。愿大家都能在雅正的音乐中,和乐平心,导气养神,身心健康。
2 忧则变:此为心之变,忧则气凝,气凝则气滞、气逆,从而使心之病发生变化。(平起)心气旺 血脉充 脉缓和 发有力 面红润 光泽现(仄收)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

(平起)心气少 血虚亏 脉象弱 发无力 面苍白 无华色(仄收)


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

(平起)心气滞 血液瘀 面晦暗 唇舌玄 脉结代 诸痛显(仄收)


心气不足,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

(平起)心神达 神志清 心神衰 精神萎 夜难眠 日靡靡(仄收)


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1)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体形体的机能或功用。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展和消亡。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出生之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种作用称之为“任物”。任,是接受、担任、负载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有了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极端唯物主义者观点】神并不是超物质的东西,它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总’之,神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4)心主神志与五脏藏神的关系: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类经·疾病类》)。


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关系:气、血、津液、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讲,又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5)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


所以,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常心脑并称,心脑同治。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在中医文献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但脏象学说,则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所以,心主神志的实质是指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因为脏象学说中脏腑的概念虽然包含着若干解剖学成分,但从主要方面看,却是一个标示各种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的整体功能模型。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范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心之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中才有意义。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体,神明之心则是从心之本体所产生的主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因此,中医学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哲学的鲜明特色。中医学的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不仅可以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纯、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还可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清心静神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

(平起)心神血 常相依 心血虚 诸病显 血虚热 心神扰(仄收)


心气与心血、。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作用。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生于心”(《质疑录》)之说。


(平起)心志喜 液为汗 气虚损 见自汗 若大汗 心阳损(仄收)


心对应五志为喜,对应人体五液为汗液。如果心气虚人体多表现为自汗,反之若大汗,则表示人体心阳的耗损。


(平起)心体脉 其华面 心气伤 荣华去 心火上 疮斑见(仄收)


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平起)心窍舌 其之苗 阳不足 舌白嫩 阴不足 舌绛瘦(仄收)


心之窍为舌,舌为心之苗,若阳气不足舌色可能变白,舌质变嫩。若阴不足,舌色则便于红绛舌,舌体偏瘦。





2
发表于 2017-7-22 23:02:24 | 只看该作者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7-7-23 07:54:28 | 只看该作者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9:38 , Processed in 0.0830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