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79|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前的中西医擂台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3-5 20:0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张存悌,李明哲  
比武打擂,一般是武林高手之间的事,想不到一百多年前,上海滩破天荒地竟发生过一起中西医摆擂、比试医术高低的新鲜事。打擂的双方是名医丁甘仁和一位洋西医约翰,担任裁判的则是上海第一家西医院的洋人院长。杨忠所著《丁甘仁传》中详细记录了此事。

“打擂”是由洋西医挑起来的。1907年10月13日,天主教江南教区在金神父路(现瑞金二路)开设的第一家西医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举行开业典礼,名医丁甘仁先生作为在沪的少数几位名医被邀捧场。应邀而来的除了上海社团和名流外,还有在沪的各国领事、西医馆的洋大夫以及当时的一些主流媒体。开幕仪式热烈而隆重。

仪式结束后,丁甘仁等参观了医院设施,又参加了酒会,他与美租界西医馆的洋大夫约翰紧挨着。当有人介绍这是上海名医丁甘仁先生时,约翰不屑一顾,很不礼貌地用夹生的汉语说道:“中医能治病吗?”又卖弄地说:“中医不中意。”丁甘仁不卑不亢地回敬道:“西医是万能的吗?”也反唇相讥:“西医是戏医。”大家不过调侃而已,并未放在心上。

不料一阵喧嚷,却引来了许多人。几番唇枪舌剑下来,那个洋医生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地嚷道:“丁先生你代表中医,我代表西医,我们就在广慈医院里摆擂治病,你看如何?”丁甘仁不甘示弱:“悉听尊便!”

一直在场的广慈医院洋人院长,对他们欲“摆擂”争高低一事,添柴加火,鼓动地说:“我愿提供方便做你们的裁判,医院里已住了许多刚住院的病人。”接着又很有风度地说:“为显公平,你们到病床上抽取同一病种的人,具体规则你们自订,不知二位意下如何?”说完看了看丁和约翰。见二人没异议,大家开始迫不及待地等待这场“好戏”,酒会也草草散场。

到了住院处,因为约翰是内科大夫,自然抽内科病种。院长征得二位同意,把中西医当时都较为棘手的伤寒病作为“打擂”病种。之所以选伤寒病,他知道虽然西医疗效并不确切,但总比中医治疗先进些,这样中医必败无疑,想借此打压一下中医,从而为他新开张的广慈医院做广告,一举两得。

院长取出两份伤寒病历,翻过来背面朝上供二人挑选,丁甘仁与约翰各抽一个病例。依规则,丁甘仁只能用中药,约翰则用西药,治疗期限为20天,治疗标准为病人恢复健康或朝康复的方向发展,理化数据则以检测结果为凭。院长当着中外宾客的面说:“我是个教徒。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保证裁判的公正并全程监督。20天后我还是在这里宣布结果,欢迎大家再次光临,谢谢!”他底气十足,认定中医必败。

广慈医院开业庆典变成了丁甘仁与约翰中西医的“捆场”。这一新闻出现在上海各家报纸上,一时沸沸扬扬,家喻户晓。大家拭目以待中西医“打擂”的结果。

丁甘仁抽取的病人是法租界的洋人史密特,35岁,男性,是法国通商局的一名助理。史密特很乐意接受,听说丁先生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医生,亦想领教中医的神奇。他不仅主动配合,还给了丁甘仁精神上的支持,对中医治疗充满信心。丁甘仁与史密特作了简单交谈并感谢他的信任:“对我的信任其实就是对中医的信任,我在此对你表示感谢!”同时又语气坚定地说:“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丁甘仁认真细致地对史密特作检查,询问了病史和饮食起居,接着行望闻问切,辨虚实寒热,察阴阳五行,医思慎密,不敢懈怠。他知道这次对擂已不是个人行为,他代表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医,甚至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只能取胜,没有退路。经过一番诊察,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已在脑海形成。他胸有成竹地对史密特说:“你要谨遵医嘱,按时服药,中医是忌口的,按我吩咐去做,保证你不出20天痊愈。”

“我会的,希望我们成功!”史密特说。

凭心而论,当时中西医对伤寒病的治疗均无确切把握。在治疗这类疾病方面,丁甘仁倒是得心应手的。多年的行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精心配制了5帖药并亲自煎熬。史密特吃了他开的药,大有起色,热度渐降,面有红晕,胃口微开。丁甘仁根据病情,又对药方作了调整。他认为史密特的病证,属于寒从内生导致气血凝滞,第二步则可以舒通经络,扶脾祛寒,护阳伐阴,又是5帖汤药。10天下来,丁甘仁去广慈医院查房,史密特早已立在门口迎候,拉住他的手面带悦色地说:“我们成功啦!谢谢!”丁甘仁见状,万分欢喜。

丁甘仁询问了史密特一些情况,又切脉看了舌,史密特说:“丁大夫,我的病好了,不需要吃药了吧?”“从脉象看,寒气已出,但脾虚阳乏,当以扶正祛邪,最后一役直捣黄龙,否则功亏一篑。”丁甘仁信心十足地说。史密特神秘地对丁甘仁耳语道:“约翰大夫的病人,依旧发热不止,病不见好。”

20天过去,当时的报纸早已提前营造了气氛,人们翘首以待。这一天,风和日丽,广慈医院门口早已挤满了人。报界更是抓住这个新闻热点,派出了强大阵容。然而那位“败擂”的约翰大夫托辞未来。

广慈医院院长作了简短讲话后,略带沮丧地宣布:“这次中西医擂台结果,伤寒患者史密特经过20天中医治疗,已经基本恢复健康,各项化验指标正常或趋于正常,丁甘仁先生代表的中医获胜!”

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丁甘仁英雄般地被推到台上,记者的相机“嘭嘭”而闪,像放出的礼花。丁甘仁作了言简意赅的讲话:“中西医的出现都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各自包容并发挥优势,与我们共同的敌人——疾病作斗争!”他看了看各位,用手示意,平息掌声后,又激昂地说:“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认识有别,这不是彼此诋毁的理由。我坚信并以事实证明,中医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它永远也不会衰亡!”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时,史密特挤出人群,出现在丁甘仁身旁,身着洋服满面红光的他,用生硬的汉语对大家说:“我是丁大夫的病人,过去我不相信中医,通过这次治疗我改变了看法,我要告诉在法国的家人和身边的西方人,甚至全世界,是中医治好了我的病,Very good!”说完他拥抱了丁大夫。一番诚挚的肺腑之言,令所有在场华人和记者闻之动容。洋人也纷纷向丁甘仁伸出大拇指:“Very good!”

丁甘仁“胜擂”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申报》第一时间予以隆重报道,标题“国医胜擂,洋医败北”,详尽介绍了中西医对擂经过。时值欧风东渐,中医受到冲击,丁甘仁的胜出无疑给中医增添了信心与活力,他用事实证明并捍卫了中医。

转自:http://www.haodaxue.net/html/12/n-6412.html



70年前的一场中西医擂台赛: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政权意欲取消东北的中医,自1933年起停止了每年的中医考试,妄图使中医自消自灭.到1940年,"汉医不发新许可者,八载于兹矣.……现在汉医之年已平均花甲,青黄不接,实属可惧."(滨江省汉医学月刊》马二琴文).但是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连日伪当局也不得不承认东北地区"仍多行其古来传统的医术之汉医",为切实考察中医疗效,伪民生部派员到沈阳物色一位名医,拟聘至伪首都长春临诊,以便随时观察疗效.几经推荐,马二琴被选中,于1940年7月到达长春,聘为萃华医院中医科医长,该院其它科医长均由曰本医学博士担任.不久,适遇一外科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曰本外科医长主张开刀,且吉凶不保.患者未允,要求中医治疗.马二琴察患者面赤气粗,腹部坚硬拒按,大便多未行.诊为热毒炽盛,乃重用金银花120,龙胆草15,以及蒲公英,地丁,野菊花,乳香,没药,黄柏等药投治.患者服药后,竟1剂痛减,2剂痛止,3剂已愈,曰本医长检查确属痊愈.此案对曰本人震动很大,承认中医确有疗效,遂于次年恢复了中医考试,并聘马二琴为汉医考试委员,东北的中医得以保存下来,马二琴功不可没.

点评

生动有力,赞一个!  发表于 2017-3-5 20:39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07:08: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千总版评分
3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07:24:39 | 只看该作者
有谁能回答此病人有阳明腑实之证,为什么医者未用大承气汤或者大黄?

点评

我理解马二琴的案子中,病人虽有阳明腑实证候,但也同时已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大黄所以通便是因为能促进大肠蠕动,因此,如果用大黄,药液先到达阑尾部位,而阑尾已经化脓,促进大肠蠕动的结果可能会更糟。不知这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8 07:20
请教 大便多未行.何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6 17:41
4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07:32:09 | 只看该作者
我去年治疗两例阳明腑实,热毒壅盛证,不大便七八数日。都未用大承气汤。皆癒。
5
发表于 2017-3-6 09:39:07 | 只看该作者
这两例在当时来说,均有一定的说服力。确实为中医争了光。


但自青霉素问世之后,各种抗菌素接连问世,虽然有副作用,但在当今,治疗感染性疾病仍是西医的强项。
6
发表于 2017-3-6 09:41:20 | 只看该作者
溪流 发表于 2017-3-6 07:24
有谁能回答此病人有阳明腑实之证,为什么医者未用大承气汤或者大黄?

有谁能回答此病人有阳明腑实之证,为什么医者未用大承气汤或者大黄?
————————————————————————
溪流先生经验丰富,还是由您来揭秘吧。
7
发表于 2017-3-6 17:41:39 | 只看该作者
溪流 发表于 2017-3-6 07:24
有谁能回答此病人有阳明腑实之证,为什么医者未用大承气汤或者大黄?

请教 大便多未行.何解?
8
发表于 2017-3-6 22:11:52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报道,写的活灵活现,一看就是小说作家写的。我们就当里面的记叙都是真实的。


这是两例肠伤寒病例,中西医分别治疗的比较。比较结果是中医胜出。


在1907年,西医没有针对伤寒杆菌的抗菌素时,西医基本等于不治疗,就是维持生命,等待病人的抗病能力,慢慢战胜病菌。中医的方药,虽然其中原理现在也不能完全研究明白,治疗作用比西医强,这是肯定的。
就是说,当时,西医靠的是病人的生命力,中医靠的是药物加病人的生命力。这个时候,中医胜出是必然的。


四十年后,氯霉素问世,这药主要是针对伤寒杆菌的,如果在1907年的四十年后再打擂,中医还能否胜出?


1947再四十年,到了八十年代,那时候我当医生了,我没见过肠伤寒病人,听说过,大约是85年前后吧,我们当地发生了一次肠伤寒病情,先是有一位病人住院,医院诊断出来了,但没有重视。病人是治好了,但病人的粪便没有专门处理,家属次次都是倒医院公厕,当时是旱厕,农民进城掏粪,直接就上菜地了,然后,肠伤寒就沿着那块菜地的水渠,一路传染下去,总共大约发病几十人,不过没有死人,都治好了。这事上报了有关部门,也算个事故吧。
在此事后,再没有听说当地有类似的传染病发生。


我当医生以后,大规模的传染病就很少了,八十年代,有过甲肝,中医治甲肝黄疸比西医好。每年夏秋季的传染性痢疾也越来越少,流感不算。


传染病被一个一个控制了,不管用什么方法控制的,好像都和中医的“治未病”没有关系。


假如现在中西医打擂,设计个什么打擂项目呢?大家谁有好主意,讲讲。




9
 楼主| 发表于 2017-3-7 09:4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7-3-7 01:43 编辑

设置“重症肌无力,三叉神经痛,溃疡性结肠炎,胃炎,末梢神经炎,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后遗症(不超过半年)”这样的擂台我都可以参加。
10
发表于 2017-3-7 19:18:0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0 18:33 , Processed in 0.05868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