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內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16 08:3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9-16 00:33 编辑

     在中医理论中讨论內风。
     历史回顾: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中人,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仍为现在临床所应用。清代医家叶天士、沈金鳌、尤在泾、王清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和方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风病治疗法则。
2
 楼主| 发表于 2015-9-16 08:37:57 | 只看该作者
         牵一发而动全身。
     1        总的论题是:【在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医理论的范围内讨论五行的有关问题,而不能够到中西医结合理论中、西医理论中讨论五行的有关问题。因为中西医结合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阴阳五行学说在西医理论中根本不存在。因此,五行的相关问题,只存在于中医理论中,特别是内经、金匮要略中。
      2        中医理论中,不仅有內风,而且有内寒、内热、内燥、内湿。
      3        在《金匮要略》中,《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专门论述了內风、内寒的问题: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肺中寒吐浊涕……。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韮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心气虚者其人则畏。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在中医理论中去除內风,内寒、内热、内湿等内容是不是也要废除?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9-16 10:53:49 | 只看该作者
     肝阳化风
【病机】多因肝阴亏虚,阴不潜阳,肝阳上升所致。
【病理】风阳上逆,则头痛不止;风动筋挛,则肢颤;足厥阴肝脉络舌本,风阳窜扰络脉,则语言蹇涩;肝阴亏损,筋脉失养,则手足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步履不正,行走飘浮,摇摆不稳。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肝风挟痰上蒙清窍,心神昏惯,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窜扰脉络,患侧气血运行不利,弛缓不用,则致半身不遂,口眼□斜,痰阻舌根,则舌体僵硬,不能语言。母病及子,肝木生心火。心主神明,出现意识恍惚,心神不宁、昏迷不醒等等。心神出了毛病,不用安心神的方法,而是治肝,镇肝熄风!这就是子病治母,五行学说的运用!
【治疗】以镇肝熄风为法。       
【方剂】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之类。

4
 楼主| 发表于 2015-9-16 11:34:10 | 只看该作者
      即就是西医与自然科学把中医的一切理论、临床、方剂完全破解了,在新的中医学里,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精气神、辨证论治、方剂完全被西医破解了,脑血管意外的病人住院之后,医生直接使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给病人喝,病人痊愈出院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辨证论治……都不需要了,全部废除了。全世界的人都心满意足了!到了那时候,全世界的子孙们问:镇肝熄风汤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治疗脑血管意外?为什么镇肝?镇肝为什么能够“熄风”?“风”是什么?是不是空气流动?是谁发明的?怎么回答?
     到了那时候,你不拿出内经、金匮要略,拿什么说话?!
    《内经》、《金匮要略》中的阴阳五行就不存在了?!就废除了?!五行在今天的科学理论中、西医学中已经被废除了,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固有的中医理论中废除了吗?!
5
 楼主| 发表于 2015-9-17 07:2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9-16 23:34 编辑

         中风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风引发者居多。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这轮辩题是你们提出的,你们应该首先拿出中风的病因不是风的直接证据!中风这个病名出之哪里,他的病因是什么?  
   辨证论治,可以不讨论病因。中风的病因、病机里一定要讨论病因!拿出没有內风的证据!  
     中医理论中,中风的病因不是“內风”,是什么?请回答主题。
6
 楼主| 发表于 2015-9-17 07:3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9-16 23:44 编辑

        中风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风引发者居多。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五型的临床表现见辩证施治各证型中的证候。

       辨证施治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如肝阳上亢 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主方:大秦艽汤加减。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
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则:化痰通腑。主方: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
        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腑气通后应予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如胆南星、全瓜蒌、丹参、赤芍、鸡血藤。如头晕重,可加钩藤、菊花、珍珠母。若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兼阴虚,可选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玄参、茯苓,夜交藤等育阳安神之品,但不宜过多,否则有碍于涤除痰热。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则:益气活血。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如半身不遂较重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作用;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薏仁、防已等淡渗利湿;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山药以健脾。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则:滋阴熄风。主方:大定风珠加减。方药: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五味子、炙甘草。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桑枝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地鳖等以活血祛瘀;语言不利甚者加菖蒲、郁金、远志开音利窍。

====================================
        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风”可以去除吗?!
7
发表于 2015-9-17 09:12:17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老先生您在中医方面的建树,是徒有虚名哟。如此看来,您最适合做外科医生。
8
发表于 2015-9-17 13:56:10 | 只看该作者
老先生说得好,说的对方不能论战,只能从人身攻击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5-9-17 16:1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l李瑜锦李老师:

      总题目是: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
     本轮的题目:内伤病无需用五行学说而取消内“风”
    这个题目是说:内伤病不需要五行,因此,废除五行!把內“风”也要取消掉。
      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三个中医:现代中医;经典著作;教材。请先生把三者的关系说清楚!
    这轮辩题是你们出的,你们应该把《现代中医》的概念说清楚!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作者、出版时间、出版单位、你引用的中风是哪一个版次、页码。
     《现代中医》对于五行、內“风“、中风是怎么样论述的?请标明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出版单位、你引用的中风是哪一个版次、页码。
      你不能够自己创立一个子虚乌有的《现代中医》!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9-17 16:34:40 | 只看该作者
          李瑜锦文章摘录:
      
         【废除五行,当然是废除现代中医理论应用的五行,】
    【我们讨论的是现代中医理论。现代中医理论对经典著作的态度,大家都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经典著作里,风,有病因、病症、病机几个含义,现代中医理论,实际上已经抛弃了风为病因说,留下了风为病症、风为病机说。
    【但作为证据时,我方举的是教材里辨证论治部分的内容。】
    【教材里有风为中风病因,你们为什么不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0:50 , Processed in 0.1347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