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12|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经史子集 解读《内经》的一把钥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 20:3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经史子集 解读《内经》的一把钥匙
          --读《<内经>时代》有感暨《<内经时代>补注》自序之一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20:32:59 | 只看该作者
并以此文向“五一”国际劳动节献礼。
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20:53:49 | 只看该作者
   当代学者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有专节论述即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的内容,那么《内经》是一部什么样著作?其内容有哪些呢?
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21:56:24 | 只看该作者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所提供的理论原理、应用技术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的重要缘由。及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当前我们重新审视这部古老的经典,它的学术价值又在哪里呢?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21:57:02 | 只看该作者
一、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内经》作者自觉地吸收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按: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作为理论的支柱,并与医疗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升华,形成了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及疾病防治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二、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遭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内经》三才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三、《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学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这是中医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治疗方面,《内经》提出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因势利导、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寒热温清、预防与早治等原则。在治法方面,除了针灸和药治外,还广及精神疗法、按摩、导引、药熨、渍浴、术数等方法。这些说明了《内经》治法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其中有些疗法,如针灸、按摩、导引、精神疗法、饮食疗法等,已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

正基于此,金元时代的医家张子和曾说:《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21:57:49 | 只看该作者
四、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总览《内经》,其内容远不止涉及医学一个学科,它还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对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内经》对中医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而且也为我们展示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五、创建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

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一股“中医热”,与其说是“中医热”,不如说是“针灸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是以针灸为先导。由“针灸热”进而引发了探索经络实质的研究热点。经络学说的提出和针灸疗法的发明,是《内经》的一大学术成就。

对于经络实质的探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有学者认为,经络是独立存在的一套联络调节系统,经络是迄今为止未被认识的人体特殊结构。也有学者认为,经络没有特殊的物质结构,而是综合人体一切解剖系统来经营生活的综合系统。至今经络的本质还是个迷,这与其说是中医落后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如说现代科学远远不能胜任理解与阐释中华祖先发现的瑰宝。

六、《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被中世纪医学界推崇为“医学之父”,可见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其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和《内经》相比,有两方面相似:两者著作的时代相差不远,它们的编辑性质相同,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成于一个时代的作品。

遗憾的是,《内经》的医学成就尚未写进世界医学史,但是《内经》的学术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不可低估。我们确信,随着中医学走向世界,《内经》的学术价值必将逐步被学术界所认识,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终将占有一席之地。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21:58:22 | 只看该作者
以上内容是目前权威性著作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2版)对《内经》一书的高度评价。

点评

你的文章哪是赵先生的,哪是你的,那是王先生的,分不清。  发表于 2015-5-21 22:44
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22:06:53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谈谈《内经》的成书年代问题。

正统观点及权威性著作认为《内经》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唐宋时期仍有补缀。如《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中医辞海》、高校教材《中国医学史》及高校教参《内经》等。

但据当代几位学者考证,《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素问》和《灵枢》的成书时期当为东汉时期,然有古近之分,并非战国时期。如吴考槃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考.中华医史杂志,1983,13(2):85、田树仁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中华医史杂志,1991,2(3):145-149、余自汉内经灵素考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罗鸿声新浪博客2012-01-01等。

将《汉志·黄帝内经》与今本《黄帝内经》合在一起者实源于晋代皇甫谧《甲乙经·自序》。该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后来唐代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自序中亦宗其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一直流传至今,从而成为正统的权威说法。

而清·姚际恒氏则认为并非如此,在其著作《古今伪书考》说:“《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一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

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22:07:30 | 只看该作者
当代学者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说:“突破《素问》、《灵枢》两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禁锢之后,即打破了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刘歆《七略》的限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素问》和《灵枢》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其成书的上、下限究竟在何时。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汇集各种早期医学著作,进行校勘汇编工作,恐怕只有官府才能办到。如果在《七略》成书之前就完成了这样两部大型医书的整理加工,而不加著录是不可能的。而且《七略》之前的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即或漏而未录,其命运也理应与《七略》著录之书的命运一样。不可能单独地、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22:08:29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内经>时代》通过与《内经》同时代或之前的相关著作如经史子集等相比较即通过横向比较,及对两汉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脉络背景等梳理后,对《内经》的成书年代而言,赵先生早已胸中了然。于书中已明确指出《内经》成书的基本条件到西汉初才具备,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不会早于两汉,一些篇章可粗定成文于东汉。‘七篇大论’出现更晚。并且广征博引近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杨向奎、范文澜、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等之观点,是为了说明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代以前去。读完《<内经>时代》一书,则会认为此书与考证《内经》的成书年代有关,但非只限于考证。该书除资料详实外,其方法独特,形式新颖,可谓独具匠心,与以往考证大不同,而且字里行间无不是与考证有关,觉得赵先生的说法非常可信。

点评

既是东汉以后,为合列入三坟?  发表于 2015-5-21 22:4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2 07:09 , Processed in 0.06187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