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7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奔豚气与肾积奔豚、冲疝侃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1 19:2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奔豚气与肾积奔豚、冲疝侃识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9:24:18 | 只看该作者
奔豚,即贲豚。贲,通奔,快跑、急驰。豚,小豕(猪)。

奔豚气、肾积奔豚、冲疝,此三病证,历代医家及注家或混淆不清,使后来学者无所适从。兹不揣浅陋,侃识如下。

3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9:25:08 | 只看该作者
奔豚一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奔豚气的名称,首见于《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肾积奔豚,则见于《难经·五十六难》;而冲疝则见于《素问·骨空论》,皆是中医经典著作,不尽相同。

4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9:26:08 | 只看该作者
综合历代诸家解释,以《难经》“肾之积名曰奔豚”而释《灵枢》、《伤寒论》“奔豚”者,有如张介宾《类经》:“按《五十六难》曰:‘肾之积气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其义本此”、成无几《注解伤寒论》:“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肾之积,名曰奔豚。发则从少腹上至心下,为肾气逆,欲上凌心”及尤怡《伤寒贯珠集》:“奔豚,肾之积,发则从少腹上至心胸,如豕之突,故名奔豚。又肾为水脏,豚为水畜,肾气上冲,故名奔豚”等。

而隋唐之医籍,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及《外台秘要》等,亦或混称而描述,多有不妥。而今中医权威大型工具书《中医大辞典》或步其后尘,解释道:“奔豚,古病名。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名贲豚、奔豚气。《难经》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或有腹痛,或往来寒热,病延日久,可见咳逆、骨痿、少气等症。多由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

然亦有明辨者,如杨玄操云“此病状似豚而上冲心。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名同而疾异焉”(王九思《难经集注》引)、《素问·新校正》云:“详此伏梁与心积之伏梁大异,病有名同而实异者非一,如此之类是也”及丹波元坚《杂病广要·内因类》:“奔豚气:仲景所谓奔豚气,与《难经》肾积,其证不同,而如巢元方犹不免牵混,后世或以为疝气之名,要在学人分别之焉。盖其扩充仲景者,则寥寥罕闻尔”,但并未引起重视。

5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9:27:24 | 只看该作者
目前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范永生《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云:“本篇所述奔豚气病与《内经》之‘冲疝’、《难经》之‘肾积奔豚’有类似之处,应注意鉴别。”兹参以西说,略辨陈述如下。

6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9:28:36 | 只看该作者
1、《灵枢》言“奔豚”乃肾之病变,未有症状描述,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沿袭“奔豚”一词,解释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而《金匮要略》则名之为“奔豚气”病专设一篇章论述之,虽加一“气”字,但从内容分析仍是“奔豚”,只不过又多了“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的症状描述。虽仲圣“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而成《伤寒杂病论》,但并未将《难经》肾积奔豚与《灵枢》奔豚相混,实真医圣也!可见,《灵枢》之“奔豚”,即医圣之“奔豚气”病,此亦即目前之“奔豚气”病。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胃脘(心、心下)、心胸部、咽喉,发作时痛苦剧烈,或有腹痛,或往来寒热等。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与胃肠神经官能症、癔症等疾病相类似,属于功能性疾病。亦有学者认为有些“奔豚”发作时的症状描述还与冠心病相类似,或是。

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9:31:35 | 只看该作者
2、积,即癥积-肿块、肿瘤。《难经》将“贲豚”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其名称(肝心脾肺肾)依次为“肥气、伏梁、痞气、息贲、贲豚”。五积之名称,虽首见于《难经》,或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云“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肾脉……缓急为沉厥,奔豚”之有“肥气、伏梁、息贲、奔豚”的名称启发,嫁接而来。《灵枢》“脾脉”失常也列举有多种疾病,但不知为何未被《难经》作者嫁接“脾积”而增“痞气”?

《内经》虽未将“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列为五积,但有“积”或“聚”之论述,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有详细论述,他篇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有积气在中、在胸中、在心下支胠、在腹中、在小腹与阴”的记载)、《平人气象论》(“结而横,有积矣”、“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腹中论》(“伏梁”)、《四时刺逆从论》(“涩则病少腹积气”、“涩则病积溲血”、“涩则病积心腹时满”、“涩则病积”)、《奇病论》(“息积”、“伏梁”)及《灵枢·水胀》(“肠覃”、“石瘕”)、《刺节真邪》(“肠溜-瘤”、“昔瘤”)等篇亦有论述。

五脏之积,并非五脏本体(解剖)之积证,乃天人相应-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之五脏也。五积的病变部位都在腹部,腹部五脏分布是上心下肾、左肝右肺、中间脾,源于《易》之《洛书》及《后天八卦图》。按现代解剖学的认识,上心即胃脘部,下肾即大肠膀胱(前列腺等,女子有子宫附件),左肝是脾及结肠脾区,右肺
8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9:33:55 | 只看该作者
是肝胆及结肠肝区,脾是脐周小肠。

又,积与聚在汉代以前或混同。《说文·禾部》:“积,聚也。”段注:“禾与粟皆得称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禾谷之聚曰积。”

9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9:35:01 | 只看该作者
3、疝者,疼痛也,心腹疼痛。《说文·疒部》:“疝,腹痛也。”《释名·释疾病》:“心痛曰疝。”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胡天雄《素问补识》:“病位在少腹,症状为腹痛不得大小便,诊断为疝,病因得之寒。仲景‘寒疝腹中痛’、《诸病源候论》‘疝者,痛也’,与此当有渊源关系。”

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疝》:“疝,本所谓气聚腹痛之名也……气聚腹痛故名为疝者,疝之为言山也,谓气聚腹中,攻注疼痛,上冲皮起,高凸如山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疝之言山,本腹内攻痛、上冲皮起之名也。故凡具腹痛而凸者古皆名为疝,本不拘其病在大腹小腹,亦不论其病者为女或为男。”(注:少腹当有形,似与西医的肠型同-肠梗阻之体征)

冲疝者,即气从少腹上冲,心腹疼痛之病证,乃冲脉(任脉、督脉)病变。虽“心痛曰疝”,而其“心”则多指“心下-胃脘”部,非心脏之本体器官,如“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此其义也。或亦有指心脏本体者。

又,睾丸阴囊等阴处疼痛牵引或兼见少腹疼痛者,亦名为疝,或始于宋。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疝》:“盖疝本谓腹疾而专指阴病者,乃始于北宋。”而冲疝虽有“不得前后”是指二便不利,非指阴囊睾丸疼痛。非本文所述内容。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9:37:29 | 只看该作者
4、奔豚气、肾积奔豚及冲疝,三者的一个共同症状,都从少腹起,有气上攻冲的感觉,至上腹胃脘部,或胸部,或咽喉等。气不顺行则为逆,亦称厥、厥逆、逆气等。其因多为寒邪所致。或是外受寒邪,或是内生寒邪,不一而足。若以气-气上攻冲为主者,或兼疼痛、往来寒热者,则为奔豚气;若以气从少腹上冲心腹疼痛为主者,则为冲疝;气还痛止而积仍在者,则为肾积奔豚。一言以蔽之,奔豚气是“气”(功能性疾病),肾积奔豚是“积”(肿块-肿瘤),冲疝是“疝”(疼痛。《说文·疒部》:“疝,腹痛也。”《释名·释疾病》:“心痛曰疝。”),三者不一样。

气上攻冲的部位主要是腹部(胸部或咽喉),中医理论认为,此皆任脉(督脉、冲脉)的循行路线,或循正中线上行,或夹脐(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上行,并与五脏皆有关系。腹部五脏分布是上心下肾、左肝右肺、中间脾。按现代解剖学的认识,上心即胃脘部,下肾即大肠膀胱(前列腺等,女子有子宫附件),左肝是脾及结肠脾区,右肺是肝胆及结肠肝区,脾是小肠。而能产生“气”的器官主要是腹部空腔脏器即胃和肠(大肠、小肠),而非肝脾肾之实质器官。胃肠道运动、分泌、血液乃至免疫功能受自主(植物)神经支配,若受寒着凉后或饮食寒凉、受到不良的精神刺激等因素后,则腹中胃肠道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胃肠道神经功能紊乱→胃肠道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此时极易产生逆行、上行之“气”体,其气或左或右或正中而上冲,皆因肠道解剖盘转弯曲使然,大肠→小肠→胃脘→食道(胸部纵膈、心脏)→咽喉,此即奔豚气-气上攻冲的病理机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0:06 , Processed in 0.0593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