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闻诊主要是听主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5 21:4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闻诊主要是听主诉
  首先,我并不否认中医闻诊的内容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诚如中医教材所讲的那样。但我同时也认为,闻诊更主要的应是指医生要倾听患者的主诉,即病人对自己病情的叙述——这是他感到痛苦、难受或有某种不适而前来就诊的原因,也正是需要医生为他解除的。
   因此,闻诊绝非仅仅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方面,如果那样,就把闻诊的重要性和诊断意义大大地降低了。实际上中医闻诊仅靠声音和气味而能对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的,不是很多,也不是很普遍,尤其是对一些普通的常见性疾病来说,因其声音和气味皆无明显改变和异常,此时病人的主诉就显得特别重要,应成为闻诊的主要方面。
   今举一则王孟英医案以说明闻诊中主要的应当是“闻”的什么,王孟英与张雨农司马同舟渡江,“司马谈及体气嬴惫情形,孟英忽曰:公其久不作嚏乎?司马曰:诚然,有年矣。此何故也?孟英曰:此阳气之不宣布也。古惟仲景论及之,然未立治法。今拟鄙方奉赠,博公一嚏如何?”这里,孟英所闻的,是司马“体气嬴惫情形”,而并不是什么“声音”及“气味”。孟英所问的问题,也是由司马的主诉所引发而来的。这一闻一问之间,就体现了病人与医者之间的互动,当然由此也可反映出医生医术之高明与否。
还有一例:王孟英《归砚录》卷四中有一案例,可以作为闻诊与主诉之间有着紧密关联的很好说明:“余游羸州,有越人李某见余云,亲串中一妇人,因娩后嗽血,遂至两目无光,四肢軃不能动,欲求一方。张谓如此大证,未审其脉,如何施治?余曰:吾知之矣,此肺热欲成痿    痺也遂以西洋参、桑皮、元参、百合、知母、苡仁、藕、茅根、枇杷叶为方。服6帖……病去大半矣。”此证,王孟英既无望诊和问诊,也“未审其脉”,仅凭他人介绍其病情,就诊断为是痿证(肺热),且治疗见效。可见,一个高明而有经验的中医,仅从病家的主诉中就能大致明白病之大体或端倪。诚如扁鹊所谓“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他这里所“闻”的,就是病家的主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因此也不可否认从病人声音之大小、高低、清浊;从语言之蹇涩与流利、错乱与清晰;从呼吸之通于塞、顺与逆;从气味之腥腐酸臭等变化中,确能找到有助于辩证的依据。但这种助益不是在每一个病人身上皆可得到体现。而主诉则不同,患者会主动向医生陈述其所苦,包括其喜乐及生活状态等,从而直接为诊断提供材料或依据。
“岐伯曰:闭户塞墉,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这说明,闻诊与问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闻诊,医生是被动的,病人是主动的;问诊,医生则是主动的。问诊虽然可以面面俱到(但临床上往往做不到),问得很详细(从头到足,从内到外,从生活到情致,从过去到现在等),充分发挥医者的思辨能力和积极性,但医生所问到的,未必是患者最痛苦之处,最希望告诉你的。由于病情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甚至是千奇百怪,有些病情仅靠医生问诊是很难问得到的,需得患者主动告诉你才行。
就以本人近日所诊的病人为例说明之:
一、蔺姓老妪,69岁,复诊时说她服初诊处方2剂后胃痛及便秘等症皆愈,但目前主要是肛门处烧灼已一年多,解大便时频下矢气而且下坠,所解不多,要求为其治肛门发烧一症。说实话,这个症状我很少遇到过,一般也不会问到。二、唐X,男,62岁,自诉其几天前一个人在家突然晕倒,后自己清醒转来。目前口苦口臭,舌苔黄厚腻。这个曾经晕倒的症状,如患者不说,医生亦难问到。三、王X,男,70岁,自诉在进食过程中有时食道内有所阻碍,需要停下来缓和一下,才能再进食,或者吐出一些痰涎后自觉稍好。他这个进食不顺而有所阻的症状,医生一般也不容易问到。四、某日快下班时,来了一对父子,父亲是带儿子来看病的,儿子是个小青年,据说还未满18岁,我开始还以为他是一个学生在那里读书。他的鼻子头上长着一个红色的小疮。其父向我介绍,说儿子在沿海打工回家,近来感到周身无力,没有什么精神,故来诊视,并暗示说,儿子可能是因为那个……。我问道:是否有手淫?其父说,不,他已经有了女朋友,并且二人住在一起,已经有了性生活。我于是明白了。然而,如果他不向我说明,恐怕你医生还难得找得出病因,还得费许多周折去思考。由此可见主诉之重要。以上四个病例,如果仅从“听声音”和“闻气味”方面看,恐怕于闻诊都难说有多大价值。
   望、闻、问、切,闻诊的顺序排在问诊之前,我认为是合理的,有道理的。闻诊一般应在问诊之前,即先有闻而后有问。这样,问诊才更具有针对性,更有重点和方向,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否则就可能漫无边际地问,问得零乱而且分散,就难免陷入迷茫,自然于辩证不利。
   总之,病人的主诉应当包含在中医的闻诊范畴之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其次才是听声音和闻气味。因为病人的感觉和感受,痛苦与不适,包括其生活状态,所作所为等,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这些都是实在的,而不是虚的。病人能直接把它向医生陈述出来,这就大大地简化了诊断的难度,并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那种在就医时故意不说出自己的病情,抱着考一考你医生的态度及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在诊病的过程中,只有患者与医生的互动,相互配合,形成“标本相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4 03:20 , Processed in 0.0656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