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87|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理论完全可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进行诠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1 10:1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3-11 06:08 编辑

[原创]“中医理论完全可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进行诠释。”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王锡民教授在《健康报》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理论完全可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诠释。” 我非常赞同,因为当下有许多所谓的“铁杆”、“泰斗”盲目的反对中西医结合,将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称为中医西化。这些人提出中医自己阐释 中医,然而中医自己阐释中医已经2000年,直到现在也没有阐释清楚,而且很多很简单的中医道理被阐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不但老百姓听不懂,就是很多中医也听不懂,这样中医能发展吗?我一直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现代化,如何现代化?即用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和技术去解释和研究并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原理及其治病规律。中医是为人民服务的,而现代人普遍接受的是现代医学知识,而中医理论是以哲理释医理,老百姓对中医理论不是很了解,因此,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即现代医学知识)去解释中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中医理论,而且能使人们更好的认识中医,了解中医,相信中医,才能重树中医的威信,这样中医才能发展,才有活力。下面用现代医学知识阐释中医的“肝郁脾虚证”加以说明。
“肝郁脾虚”是指由于肝气郁结,失于疏泄,使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候,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也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乘脾土所致;或因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反侮于肝,致肝失疏泄而成。临床表现为胸胁胀闷或窜痛,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在古医籍中虽无肝郁脾虚证的名称,但其内容却散在于古代医药文献的各种论述中。如《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明•张
景岳《景岳全书•饮食门》“怒气伤肝则肝木之气必侵脾土,而胃气受伤致妨饮食,此虽以
肝气之逆,而肝气无不渐散,而脾气之伤受其困矣。”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二脏在生理上有着密切关系,肝主疏泄,有协助脾
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也有助于肝气的疏泄。肝气疏泄调畅,则脾运健旺;脾气健旺,气
机通畅,则肝气条达。由于二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调控的精微机制,当某一脏的功能失调时,
常常可影响另一脏的功能。例如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每致脾运失健而脾虚,称为“木横侮
土”。反之,脾失健运,气滞于中,湿阻于内,亦能影响肝气的疏泄,致肝失疏泄而肝郁,
称“土壅侮木”,肝郁属邪实,脾虚属正虚。肝郁与脾虚可互为因果,或因实致虛,或因虚
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常常以某一脏功能调的症状为主,而又兼有另一脏功能失调的症状,
或以肝郁为主,或以脾虚为主,或两者并重。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中医说的“肝”、“脾”概念,并非现代医学解剖学的肝、脾,其原因与古人对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有关。从中医古籍记载来看,在2000多年前,医学解剖是古人认识人体结构最直接的方法,古人通过解剖,看到了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实体,而对这些器官的生理功能的认识则是通过两种方法获得的,一种是通过肉眼观察归纳出脏腑的功能,如“心主血脉”、“肺司呼吸”等等,但对于脏腑众多的功能是难以通过解剖目测直接获得的。所以,古人又借助了“司外揣内”“以象测脏”的方法,从人体的一些外在的生理现象及病理表现去推测它们与脏腑的内在联系,并将这些外在表象按五行学说归纳划分为各脏腑的功能,通过“司外揣内”“以象测脏”的方法所获得的许多脏腑功能与脏腑的实际功能是不相符的,往往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心主神明” “脾主运化”“肾主生殖”“肝调情志”等,造成了中医脏腑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不相符的现象。因此,我们现在对中医“肝”、“脾”概念的认识,只能从功能性的角度去理解。从中医“肝”、“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来看,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脾主运化”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密切相关,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功能的组成部分之一。
肝郁或称肝气郁结,是指由于情志不畅所引起的一组以高级神经中枢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临床症候群。中医所说的“肝主疏泄”,一是调节人体情志活动,二是调节消化道功能,与现代医学中的大脑皮层额叶、边缘系统、下丘脑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相关,大脑皮层额叶及边缘系统调节机体的情绪反应,下丘脑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活动,当情志不畅时(精神抑郁、思想压力过大、情绪不快、焦虑等),可使大脑皮层及边缘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导致下丘脑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而出现肝郁之证。脾虚多指脾气虚,是由于情志不畅、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或邪气犯胃而引起的以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能量代谢障碍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的总称。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中医“脾”的功能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免疫功能以及物质代谢功能关系密切,并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所调节。前面说过,中医的肝郁脾虚是肝郁与脾虚互为因果而成,而现代医学中的胃肠道与情绪反应也是相互影响的。在正常情况下,胃肠道功能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下丘脑又受情绪活动的高级整合中枢(大皮质额叶、边缘系统)所调控。下丘脑对胃肠功能的调节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皮质额叶、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的调控下,通过两条途径相互协调而完成的。一条是通过植物性神经(外来神经)和肠道神经(内在神经);另一条是通过脑垂体释放脑肠肽(胃肠道激素)。在完整的机体内,胃肠道与大脑之间有一个由三级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肠肽以及胃肠道效应细胞共同组成的双相调节网络,叫“脑-肠轴”,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通过“脑-肠轴”调节胃肠道功能,胃肠道的病理变化也可以通过“脑-肠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不良的社会因素(如经济条件差、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不和睦、工作压力大、家庭的不幸事件等等)和不良的心理状态(孤僻多疑、妒嫉偏激、怨恨恚怒、虚荣)可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或称负性情绪反应(如紧张、恐惧、失望、焦虑、烦恼、抑郁、忧伤、孤独、悲观、怨恨、愤怒、绝望等)而致“肝郁”。“肝郁”日久(过度或持久的负性情绪反应),可以干扰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活动,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然后通过“脑-肠轴”的介导,引起胃肠道运动障碍(胃肠道张力下降,对机械性膨胀耐受性降低)及胃肠道感觉异常(对多种有害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如对胃肠激素及胃酸呈超敏状态)而导致“脾虚”。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不良嗜好(吸烟、喝酒、咖啡、浓茶)以及滥用药物,乱服“补品”。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节食减肥)、饮食偏嗜(偏嗜辛辣、煎炸、烧烤、生冷的食物)、饮食不洁。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如膏粱厚味(肥腻或味道浓厚的食物)这些因素均可造成胃肠道粘膜损害并可导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和胃肠道感觉异常而导致脾虚。由于“脾虚”,出现食欲减退、上腹胀(或痛)、便溏,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等表现。“脾虚”失治、误治,迁延日久,病人痛苦不堪,这些胃肠道的病理变化可作为内源性应激源通过“脑-肠轴”反馈到情绪中枢而引起“肝郁”。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人体的生命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医和西医都观察到这些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并对其本质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因而,对这些生命现象所描述的语言亦不同。因为,中医仍停留在自然哲学医学模式阶段,是用自然哲学释医理,与现代医学用科学释医理的描述不同,但对这些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是相同的。因此,完全有可能用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去阐明中医理论的科学原理及其治病规律。我主张用现代医学知识去阐释中医理论,同时又保留了中医理论的传统说法及术语。这是宣传中医的最好方法。既能维护中医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又能保留了中医理论的传统说法及术语,也不会使人误解中医不科学。

参考文献:
金益强.中医肝脏象现代研究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柯美云,方秀才.罗马Ⅲ 功能性胃肠病(第三版 中文翻译版). 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2008.
林三仁主编. 实用临床消化病学. 北京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倪爱华,郭树苗.实用临床疾病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魏睦新,王平. 胃肠动力中药的基础与临床. 北京市: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王兴鹏主编.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基础与临床. 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
萧树东 许国铭.中华胃肠病学.北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周吕,柯美云. 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 基础与临床. 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2005.
朱文锋.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4-3-11 10:15:18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3-11 12:15:5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14-3-11 13:00: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发表于 2014-3-11 13:2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3-11 05:28 编辑

“中医理论完全可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诠释。”,此话似不当。应当用“中医理论完全可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进行诠释。”为妥。因为现代科学理论还不是中医理论学术本原的承载媒体。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14:04:47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3-11 05:00
中医自己阐释中医已经2000年,直到现在也没有阐释清楚,而且很多很简单的中医道理被阐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 ...

兄弟说得好!

古人的"肾"的概念应涵盖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包括肾上腺)、免疫、生殖、泌尿等多系统的功能。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14:05: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3-11 06:09 编辑
gonmai 发表于 2014-3-11 05:27
“中医理论完全可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诠释。”,此话似不当。应当用“中医理论完全可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进行诠 ...

麦先生改得好!我已作了修改,谢谢!
8
发表于 2014-3-11 15:40:07 | 只看该作者
         “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的侵扰而发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升,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日久成啯瘕积聚。治宜疏肝解郁,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法。”
       请先生首先把“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情志抑郁;”运用西医解释清楚。
        “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急躁易怒。”,急躁易怒是肝气郁结之果,而不是因,先生把他作为情志不舒而列为肝气郁结之因。
        “气郁生痰,痰随气升,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
        “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日久成啯瘕积聚。”
         分别用西医解释一下。
         牵一发而动全身。实际上“肝气郁结”是人体许多疾病的中间环节,远非肝郁脾虚力所能及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3-11 16:00:05 | 只看该作者
             功能性疾病还好解释,一旦接触到器质性病变,问题就大了,那就不是用嘴或者文字解释的问题了。
10
发表于 2014-3-11 16:16:3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21:28 , Processed in 0.0567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