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天寒——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连载—1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9 21:3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19 13:39 编辑

第四节小肠咳

小肠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接。它的主要功能是分别清浊。经胃中腐熟的水谷,传送至小肠,由小肠进一步加以消化,并把它分成清、浊两个部分。其中,清的部分是指饮食物的精华,浊的部分是指消化后的糟粕。清者经吸收后,通过脾转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以供全身的营养需要,浊者下注于大肥皂剧,过剩的水液通过肾而渗入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所以,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大小便的排泄都与小肠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小肠有病,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外,还会出现大小便的异常。
       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移热于小肠,而小肠受盛胃中水谷,职司分化清浊,如分化功能障碍,亦可致咳。
       [病因病机]
       小肠咳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下传而引起,或心火移热于小肠所致,兹分述如下:
       一、热蕴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若邪热扰心,或七情化火,致使心火内炽,循经移热于小肠,邪热扰肺,肺气壅塞,因而咳嗽。
       二、寒积小肠。小肠有受盛化物,分清必浊之能,若饮食不节,或寒湿侵渍,致使脾胃受伤,下传小肠,小肠寒湿阻滞,分化功能失职,浊气上犯,引起咳嗽。
       此外,《内经》认为,小肠咳多因心咳不已,则传于小肠,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气下逆为失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见。所以《素问•咳论篇》说:“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分类证治]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胃中传来之水谷,清者吸收,经脾运至全身。浊者下注大肠或经膀胱排出体外,故小肠病变,主要是清浊不分,转输失常。或心火移热于小肠所致。因于小肠病变所引起的咳嗽,临床有寒、热之分,现分述于后:
       1、热结小肠,上逆迫肺
       临床表现:咳嗽痰黄,呼吸气粗,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口渴思饮,小便短赤涩痛,或尿血,或茎中作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多因心火炽盛移热于小肠,小肠实热郁积所致。邪热上逆迫肺,肺气壅盛,故咳嗽痰黄、呼吸气粗;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疮;心火内炽,故心烦;热灼津伤则口渴;小肠受热则小便短赤涩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为实热内盛之象。
       治疗大法:清利实热,泻肺止咳。
       常用药物:黄连、麦冬、木通、淡竹叶、灯心、莲子心等。
       常用方剂:导赤散(16)合泻白散之类。
       病案举例:刘××,男,45岁,农民。1976年8月6日初诊。3天前因受热后突然小便短赤灼痛,口渴心烦,小腹胀满,矢气则稍减,大便溏泻,自服“穿心莲”未效。继而口舌生疮,咳嗽气喘,前医断为肺热咳喘,服麻杏石甘汤加味,罔效,故此来校就诊。察其舌质红干,苔黄,脉洪数有力。此为小肠咳,病由心火移热于小肠,上逆迫肺所致。治宜清热泻火,肃肺止咳,方予导赤麻杏石甘汤加味。处方:生地18克,木通12克,淡竹叶12克,黄连6克,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6克,梔子10克。服上方2剂症减,4剂而愈。
       按:本案咳而矢气,与《内经》“小肠咳状,咳而失气”相符。病由小肠积热,上逆迫肺所致,故用黄连导赤散清小肠之热;麻杏石甘汤清泄肺热,方证合拍,故收满意疗效。(周天寒医案)
       2、小肠虚寒,浊邪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清稀,小腹隐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或肠鸣,溏泄,或久泻不止,小便清长或频数不爽,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证候分析:多因过食生冷之物,中阳受伤,或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致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常,浊邪犯肺所致。寒为阴邪,性喜凝滞,若小肠虚寒,阴寒弥漫,浊邪犯肺,肺气不利,故咳嗽痰多,色白清稀;寒困脾阳,中气不畅,故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脾阳虚衰,水湿不能运化,故便溏,或久泻不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皆为虚寒之象。
       治疗大法:温通小肠,降浊肃肺。
       常用药物:肉桂、干姜、肉豆蔻、益智仁、高良姜、台乌等。
       常用方剂:厚朴温中汤(30)、理中汤(45)之类。
       病案举例:谢××,男,61岁,农民。素有“慢性肠炎”病史,历10余年未愈,虽多方医治,亦未见明显好转。1月前因过食生冷,腹泻加重,日六七次,泻下粘冻粪便,肛门坠胀,矢气稍舒,身软乏力,不思饮食,服西药未效,更添咳嗽新疾,痰多而白,察其舌质淡,苔白,脉沉缓无力。辨证:病久多虚,此脾(小肠)阳亏虚,中阳不运,浊气犯肺,肺气不利所致。其本在脾,其标在肺,治宜温中散寒以治其本,降浊肃肺以治其标,方予理中二陈汤加味标本同治。处方:炒白术15克,炮姜12克,党参24克,炙甘草10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陈皮6克,粟壳10克。
服上方2剂,咳嗽顿减,腹泻次数亦明显减少,察舌脉变化不大。仍宗前方加肉豆蔻10克。上方又进2剂后,咳嗽停止,余症均减。后以成药理中丸调理。(郭子光医案)
       按:此案咳而矢气,故为小肠咳。病因脾(小肠)阳不运,浊气犯肺而致。脾阳不伤不泄,肺气不伤不咳,故宜温中散寒,使脾阳得运,浊气得降,肺气得平,焉有再咳再泻之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6:39 , Processed in 0.0566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