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天寒——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连载—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2 19:5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节肝咳
  肝是人体重要脏器之一,肝的特性刚急好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王冰也说:“肝之勇而能断,故曰将军。”说明祖国医学早已把肝的性能形象地描绘为将军之特征。
  祖国医学认为,肝位于右肋部,是贮藏血液的主要器官,有调节血量的功能,肝又主疏泄,有疏达气机,发泄壅滞的作用,故有“体阴而用阳”之说。肝主身之筋膜,有联络骨节,主司运动之能。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肝主疏泄,具有疏通、升发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精神状态,情绪表现,除由心所主宰外,还与肝有密切关系。一般地说,人的情绪既不宜抑郁,也不宜躁怒,这是肝主疏泄的正常表现。反之,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就是肝失调达的现象。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魂之居也。”《灵枢•本神篇》还进一步指出:“肝,悲哀动中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此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帮助胃脾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正如唐容川所说:“木主之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主疏泄,除有调畅气机的功能外,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
  在病理上,肝失疏泄则表现气机不调,升降失序,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碍,三焦的水液代谢乱。引起胸肋胀满、郁闷不乐,或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咳喘心悸,腹痛腹泻等症。
  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唐•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这不仅说明了肝脏对血液具有调节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心肝两脏对血液的不同作用。血液在脉管内的运行,是随着人体的活动情况而有所增减的。在全身活动量较大的时候,肝即把血液输送到所需的各部分去。在睡眠和休息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的血液就归藏于肝脏,所以,《内经》有“人卧血归肝”之说。如肝的藏血功能失常,就会引起两目昏花、筋肉拘挛、屈伸不利及各种出血证。如肝血不足,阴虚火浮,上扰于肺,还可引起咳嗽等病。
  肝与肺,气血相连,肺主治节调节全身之气,肝主调节全身之血。而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必须依赖于气。如果肺气虚弱,即可影响肝的调节和疏泄功能,而出现乏力少气,情绪抑郁等证。反之,肝气壅滞,易于化火,不但可以上灼肺阴,出现胸胁疼痛、咯血等症,而且也会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咳嗽、气喘等症,临床上称之为“肝火犯肺”。
  【病因病机】
  肝有主疏泄和藏血两大生理功能,病理上肝的疏泄失职、藏血失常,均可引起咳嗽。肝咳的发病因素牵涉很广,六淫、七情是发病的主因。六淫通过“风”的兼夹,都可发病于肝,七情则以“怒”为主,但思、忧、惊、悲等,对肝也有影响。现分述如下:
  一、肝气郁结:肺位居于上,其气肃降,肝位居于下,其性升发。肝的经脉由下而上行,贯膈注于肺。肝与肺协调,则人体气机能够正常的升降运动。若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致使肝气郁结,气机失畅,肝气逆则肺失肃降,咳嗽乃作。
  二、肝郁化火:郁怒为肝志,其性刚暴。《内经》说:“怒则气上”,其影响肝脏功能,可使肝的升发、疏泄太过,引起疾病。如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炼灼津液,结为痰火,以至火热迫肺或痰火犯肺而生咳嗽。
  三、邪郁化火:寒、湿、热、燥、火五气危害于肝多与风气兼夹。风乘火势,火助风威,促使肝脏升发、疏泄太过,致使肺气不降,上逆而咳。若火灼津液,肺失清润,亦可引起咳嗽。
  四、肝血不足:肺主气,肝藏血,肝与肺之间主要是治节与调节的关系。若肝郁化火,灼伤阴血,或邪郁化火,暗耗阴血,或嗜食烟酒辛辣等燥火之品,损伤阴血,均可致使肝血不足,阴虚火浮,上扰于肺,发为咳嗽。
  此外,因肝脉布于胁肋,所以肝咳病人多伴两胁下痛。甚则邪阻经气,使人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胠胀满。正如《素问•咳论篇》所说:“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分类证治】
  肝咳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藏血功能失职所引起的病症。肝疏泄失常,肝气郁结,升发太过,肝火上亢,都属有余;藏血功能障碍,则多属不足。所以,肝气、肝火常有余,治疗宜疏肝泻火;肝阴、肝血常不足,治疗宜滋养阴血。
  1、肝郁犯肺,气机失畅
临床表现:咳嗽胸闷,咽喉不适,精神抑郁,胸闷不舒,善太息,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脉弦。或见腹部癥瘕。
证候分析:多因情志郁结,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失畅,肺气受阻,肃降失常,故咳嗽胸闷、咽喉不适;肝气郁结,失于条达疏泄,故见精神抑郁;气机郁滞不畅,故胸闷而善太息;肝气郁滞,经脉不利,故胸胁、乳房等肝经所经过之处发生胀痛;肝脉与冲脉相连,冲脉主月经,故肝气郁结可以引起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若肝郁日久,气聚血结,可酿成癥瘕。
  治疗大法:疏肝理气,肃肺止咳。
  常用药物:柴胡、郁金、青皮、陈皮、香附、桔梗、佛手等。
  常用方剂:四逆散、柴胡舒肝散之类。
  病案举例:陈,久咳不已,肺金无权,不足以制服强肝,腹中作痛,姑以平肝疏木法:金铃子,青陈皮,砂仁,桑叶,制香附,广木香,郁金,查炭,茯苓,镑沉香。(张聿青医案)
  按:肝气横逆犯肺,固可伴发胁痛,然而肺咳而木郁侮土,亦可见腹中作痛之症。故用疏肝平降之品,克制强肝,一以疏解肺之气郁,以畅调脾胃,则咳嗽诸症可以自除。王好古说:“白芍可疗肺急胀逆喘咳”。朱良春说:“柏子仁有清肺滑痰之用”。《现代实用中药》云:“桑椹子可清凉止咳”,皆可随证选用。(魏馨文等:肝咳医话《中医杂志》5:20,1983)
  2、肝郁化火,木火刑金
  临床表现:胸胁刺痛,急躁易怒,目赤口苦,烦热,咳嗽,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主升发,肺主肃降,升降相因,则气机调畅。若邪热蕴结肝经,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上犯于肺,肺失清肃,因而形成肝火犯肺的病变。肝经火郁,故胸胁刺痛,急躁易怒;肝火上炎,故目赤,口苦,烦热;气火上逆而犯肺,肺失肃降,故咳嗽;若火热灼伤肺络,则见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是肝热之征。
  治疗大法:清肝泻肺。
  常用药物:胆草、栀子、青黛、黄芩;桑皮、瓜壳、地骨皮、知母等。
  常用方剂:黛蛤散合泻白散之类。
  病案举例:(一)杨××,男,20岁。1973年7月诊。两周来频咳不已,咳引胁痛,咽干喉燥,烦热口苦,时见痰中带血,舌苔薄黄,脉弦数。X线检查:左下肺纹理增加,透明度低下,同侧膈肌运动受限。诊为大叶性肺炎。用红霉素等治疗效果不显。辨为肝火犯肺。处方:桑白皮30克、枳壳10克、黄芩12克、桔梗10克、白前6克、陈皮10克、紫菀6克(炙)、百部10克(炙)、白芨15克、炙草6克。五剂后诸症减轻,继投三剂告愈,X线复查正常。(王之炳:止嗽散辨证新用《四川中医》4:37,1985)
  按:本案咳引胁痛,烦热口苦,脉弦数,符合 “肝咳”肝火犯肺的诊断,故治疗用止嗽散加黄芩、桑白皮清泻肝肺之火而获效。
  (二)林××,女,43岁,工人,1978年4月1日诊治。患者发热(体温37.3~38.2℃),咳嗽、胸胁疼痛20余天,用桑菊饮、小陷胸汤和复方甘草片、止咳糖浆等治疗无效。化验:白细胞11600,中性78%,淋巴22%,胸透报告右下胸膜肥厚,粘连,横隔运动受限。咳嗽较剧,干咳无痰,牵引右胸胁疼痛如灼如刺,愈疼愈咳,愈咳愈疼,转则不利,常以手扶右胸胁,呼吸短促,不敢深呼吸,舌苔薄黄,脉弦略数。肝火犯肺,肺失清肃,治宜清泄肝火,平逆通络以止咳。青黛12克、海哈壳12克、丹皮9克、黄芩9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山栀子9克、瓜蒌皮12克、丝瓜络9克、竹叶3克。服药6剂,体温正常,咳嗽、胸胁疼痛减轻。再服18剂,病情好转。化验白细胞8200,中性68%,淋巴32%,胸透报告右下胸膜轻度粘连。嘱其调畅情志,以防肝郁化火再发。
  按:此证肝病为本,肺为标。用桑菊、小陷胸等宣肺发表,化痰宽胸是治其标,焉能奏效。盖肝属木,肺属金,木生火,火克金,金克木,生克制化之常也。然木火有余反尔侮金,是证作矣,其特点是咳嗽牵引胸胁作痛,虽咳而无痰或少痰,非一般肺疾痰咳可比。故用黛哈丹栀黄芩清泄肝火以制木;蒌皮、桑皮、瓜络疏肝理气以通络。木火得清,肝络得通,肺不受侮,复其克木之常,肺气清肃下降而收咳止之效。(薛芳:五脏皆令人咳及其临床《辽宁中医杂志》2:32,1983)
  3、肝血不足,肺失濡润
  临床表现:咳嗽,两胁隐隐作痛,咳则痛甚,头目眩晕,视物模糊,面色萎黄,或肢体麻木,爪甲不荣,妇女经量少或经闭。舌质淡,脉细。
证候分析: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肝血,血虚则肺失濡润,咳嗽乃作;肝经之脉布两胁,肝血不足,脉络失养,故两胁作痛;肝血虚衰,不能上荣头目,故眩晕,视物模糊,面色萎黄;血虚不能濡养筋脉,则肢麻,爪甲不荣;血海空虚,故经少经闭。舌淡,脉细,是血虚之征。
治疗大法:养血柔肝,润肺止咳。
  常用药物:当归、熟地、制首乌、白芍、阿胶、鸡血藤等。
  常用方剂:四物汤、补肝汤之类。
  病案举例:汪××,女,35岁,教师。初诊于78年5月20日。咳嗽二月余,两胁胀痛,动则加剧,日轻夜重。痰少,咽干喉痛。素体羸瘦,夙有夜盲,视力减退,眩晕耳鸣,常患失眠。舌质淡,脉细微弦。咽部充血。初从肝火犯肺论治,投泻白散加黛蛤散一剂后,咽干喉痛除,咳嗽减轻。再服则症不减,遂中断治疗。延至9月3日来诊,诸证悉在,舌脉如前。自述近年来月经愆期,量少色紫。遂辨为肝血不足,疏泄失常,肺气失养。治以补肝血,调气机。方以四物汤合四逆散:生地20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枳实6克、甘草5克、柴胡6克。翌日诸证见减,原方加入郁金5克。又三剂后,咳嗽、胁痛大为好转,唯觉睡差多梦。仍守前方化裁:生地20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枣仁12克、五味10克、甘草5克、郁金5克四剂。旬日后病人来诉:咳嗽、胁痛胀痊愈,夜能安寝,视力改善。
  按:咳嗽因肝所致者,必有胁痛一证。本案咳嗽,乃肝血不足,因肝体属阴而藏血,其经脉“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篇》),肝血不足则肺失清肃,变生咳嗽。故用四物汤以补肝血,少佐四逆散以疏肝行气获效,终则于四物加入养血安神之枣仁、茯苓等品收功。(任悟非:咳嗽证治举隅《四川中医》1:28,1983)
  4、肝阴不足,虚火灼肺
  临床表现:咳引胁痛,痰少而粘,口干咽燥,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质红,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虚火内生,火性炎上,上灼肺津,肺失清润,故咳嗽;肝阴不足,肝脉失濡,故胁肋痛;咽喉失润则口干咽燥;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故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质红,脉弦细数亦为肝阴不足,虚火内生之象。
  治疗大法:滋养肝阴,润肺止咳。
  常选药物:沙参、天冬、生地、白芍、女贞子;麦门冬、百合、玉竹等。
  常用方剂:一贯煎合麦门冬汤之类。
  病案举例:章:木火左升,肺胃不降。升多降少,气逆于络,则血随之而上溢,此贵恙之病源也。血后而咳不止,以及晚热少寐,皆肝肺两经不足所致。受病在肺,而病本在肝。调治之法,只宜清养肝阴为主,少佐肃降肺胃之品,便已足矣。北沙参、白芍、大生地、制女贞、旱莲草、茯苓、苡仁、炙甘草、川百合、枇杷叶、丹皮炭、蛤壳。(《柳宝诒医案》)
  按:在一般情况下,治咳很少用血肉有情之品,恐碍肺气的宣发肃降。但若遇到叶桂所言:“肝阳化风,旋扰不息,致呛咳不卒期”的这类患者,则不可墨守陈法,必要时须投大剂阿胶、牡蛎,甚至鳖甲、龟板以峻补将涸之真阴,否则阴不敛阳,阳不抱阴,虚风不息,咳终难愈。
  【文献摘录】
  《咳嗽证治举隅》:“咳嗽因肝所致者,必有胁痛一证。故《素问•咳论》说:“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但又分虚实两端。实者为肝火犯肺,除有咳嗽胁痛,面赤头晕,舌红脉弦数诸症外,多有急躁易怒及情志不遂诱因,病程较短;虚者必兼肝血不足之象,如素体形羸,视力减退,舌淡脉细。妇女则月经愆期而量少,病程较长。前者宜泻白散、黛蛤散清肝,肝清则肺宁;后者宜四物汤养肝血,血足则肝气条达。一虚一实,判然有别,临床应注意鉴别。(《四川中医》1:28,1983)
  《肝咳医话》:肝咳属中医内伤咳嗽的范畴,是肝病影响到肺而引起的咳症。肝咳病本在肝,继发于肺,故发病时常先见肝病症状。治疗大法需遵秦伯未所说“治肺止咳,佐以调肝”,双管齐下。肝气性升,风木易燃,肺为娇脏,不耐邪侵,故治肝咳之药最宜清凉潜降,切记燥热升散。非但麻黄、细辛、干姜等不宜投,即使半夏、远志、桔梗、橘红亦须慎用。前贤治肝用药有六忌:“疏泄不可太过,补脾不可太壅,祛湿不可太燥,清热不可太寒,逐瘀不可太破,养阴不可太腻”,在治疗肝咳时,也应参考遵循。(《中医杂志》5:22,1983)
  《浅谈“五脏皆令人咳”及其临床意义》:“咳与肝、胆的关系。肝藏血,主疏泄,具少阳生发之气,宜升;肺主气,主治节,宜降,能共同助心以维持机体气血的内在平衡。若肺气失降,肝失疏泄;或肝气生发太过、怒气伤肝、肝郁化火,上逆于肺;或肝血不足,阴虚火浮,上扰于肺而作咳。肝与胆相表里,同为相火之脏,如胆受邪,其气上逆冲肺,亦可致咳。”(《浙江中医杂志》1:14,1982)
  《五脏皆令人咳及其临床》:“肝之经脉,上入隔膜,分布胁肋,并注于肺。肝主疏泄,具少阳升发之气,宜升;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宜降。升降适宜以维持肺气的正常呼吸功能。肝气郁滞,疏泄失常,日久化火,木火刑金,肝火熏灼肺经,阻碍肺气肃降引起咳嗽,且牵引胁肋部位疼痛,或左,或右,或两胁疼痛不止,转侧不利。稍有咳嗽不慎则胁痛加剧,咳甚则胁痛愈剧,胁愈疼则咳愈甚,此肝火上犯于肺之咳,肝邪冲逆于经之痛。这些表现与“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转则两胠下满”之肝咳病状大致相同。其证肝病为本,肺咳为标,治当清泄肝经有余之火,改善疏泄之职,肝火得清,肝郁得疏,升降适度,肺气宣利则咳嗽顿减。诸如龙胆泻肝汤、黛蛤散、柴胡舒肝散、当归芦荟丸之类。对于干性胸膜炎,胸膜肥厚,粘连等疾患引起的咳嗽皆可对症而施”。(《辽宁中医杂志》2:32,1983)
  《学习《素问•咳论》辨治咳嗽的体会》:“《素问•咳论》说:“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笔者体会:肝咳主证为咳嗽喉痒,胁肋满闷掣痛,口燥咽干,嗳气不食,舌苔薄腻,脉弦。病因肝的条达功能失职,侮于肺则为咳嗽。治法: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方药:余常借用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或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并加杏仁、桔梗、陈皮、枳壳以治肝咳。盖肝为木火之脏,反侮于肺为咳,切不可辛散太过。《伤寒论》少阳兼咳,用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以上两方都不用细辛,可以默悟其理。若咳嗽少痰,胁痛不寐,舌绛少苔,脉弦细而数。此是木火太旺,肺阴受损,当用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0 18:32 , Processed in 0.0502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