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1,2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31 10: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主要内容】
  本篇是论述痰饮和咳嗽,但重点在“痰饮”。
  论述痰饮分四种: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以及伏饮、留饮的成因与证治。
第1条、第2条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二)
【词解】
  素盛今瘦:治痰饮病人在未病前身体很丰盛,得病之后,形体消瘦。
  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诸病源候论》作“漉漉有声”。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释义】
  第一条是论述痰饮病共分四类型。由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和主证不同,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而这四种饮邪,总称为痰饮。所以痰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第二条是论述四饮的病机和主证。痰饮病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肺气不能敷布津液,而使饮食精微变成痰饮,若下流肠间,则沥沥有声可闻。饮食精微化为痰饮,不得充养肢体,故身体虚弱,日见消瘦。
  悬饮病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留肝区而积聚在胁下,以致气机升降不利,所以心下硬满,咳唾时牵引胁肋疼痛。
  溢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积于内,泛溢于四肢体表,故身体或四肢疼痛而重,水邪郁滞,表闭不开,故不汗出。
  支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之后,停留心下的胸膈,水气凌肺,气失宣降,而咳逆倚息,气喘不能平卧。肺气逆于上而不能通调水道,饮停不化,故面部体表形如水肿。
【中心思想】
  这两条是论述痰饮的分类和四饮的症状。
【参考】
  [按语] 广义痰饮病的形成与人身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人身水液的正常流行情况,故广义痰饮是由肺脾肾气化失常,三焦水道通调失职,影响体内水液的运化,敷布和排泄,水饮停留于所虚的不同部位而形成,尤以脾气虚不能为胃游溢精气为其主要病机。仲景对痰饮病的分类,是以病位和症状为基础,并涉及病因与病机。临床当结合脏腑经络学说及八纲的内容,进行辨证施治。
  [临床应用] 溢饮病重时可见四肢微肿,支饮其形如肿,两者与水气病之必肿有主次之分,应予鉴别。
  临床中,若支饮初起,可出现咳嗽气逆,恶寒、痰多、苔白、脉弦等邪实之证;病久肺脾肾阳气俱虚,则出现咳嗽喘逆,甚至不能平卧,或头面四肢浮肿、脉细弦等本虚标实之证。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11:27:23 | 只看该作者
       本章痰饮病根据水液流走停蓄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痰饮(水饮走胃肠)、悬饮(水饮流胁下)、溢饮(水饮归四肢)、支饮(水饮聚胸膈)四证。显然前一个“痰饮”是指病名,概括了四饮;后一个“痰饮”是证名,专指水饮走于胃肠的病变。二者宜加以区别。此外,本章还根据水饮病邪的轻重、停蓄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有“留饮”、“伏饮”、“微饮”之称。留饮是指水饮久留而不去者,伏饮是指水饮深伏而难除者,微饮是指水饮之轻微者。若从水饮流走停蓄的部位辨证,则三者实可隶属于四饮之中。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是指西医的震水音,表明为腹水。“谓之痰饮”,这就是痰饮,此处的痰饮就是腹水。“其人素盛今瘦”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原来全身营养状况良好,现在消瘦,说明病人营养不良。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腹水或者营养不良性腹水。
    没有必要对于每一个概念进行西医的对应,只要病理机制能够统一就可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9:16 , Processed in 0.0488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