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6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找到了独取寸口诊脉的理论根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2 20:3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    据《内经》记载,战国以前,中医的诊脉方法并不是一种,古代医家开创了很多种诊脉方法。比如,人迎寸口诊脉法、三部九候诊脉法、尺寸诊法、尺诊、色脉尺诊、色脉诊等。
    现在中医临床通用的诊脉方法,称独取寸口脉法。这种诊脉方法未见于《内经》,首见于《难经》。到晋代,《脉经》问世时,这种诊脉方法逐渐取代了古时代的其他多种诊脉方法,而成为独占医坛的诊脉法。
《难经》第五难,记载了独取寸口脉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设定。其中,“心肝脾肺肾”五脏之脉的深浅定位,是把寸口部位按十五个层次划分的。比如,肺脉在一至三菽、心脉在四至六菽、脾脉在七至九菽、肝脉在十至十二菽、肾脉在十三至十五菽。所谓菽,即是深浅的层次。据此,可以看出,独取寸口诊脉法的理论根源,出于《易纬.乾凿度》。其曰:“故阳以七,阴以八为为象,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之十五,则象变之数若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像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像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经考证,独取寸口诊脉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数据设定,都以上文为渊薮。因此,对诊脉方法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脉象的量化,皆应参考以上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
在《易经》中,天地阴阳之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相合等于十五的发展变化关系(郑玄注《易》,五为天数,十为地数,合为十五。又,老阳数九,老阴数六,少阳数七,少阴数八‚老少阴阳相合亦各为十五,)是“道”亦即宇宙规律的体现。所以,太一神(又作太乙神,天地之别称,为天神中最尊者)“取其数以行九宫”,留下了以九一三七为四方,二四六八为四隅,五为中宫,经纬四隅,交络相值,均得十五的“太一九宫图”。此图中宫为太一神所居,余八宫为八卦神所居,于是九宫图式又以神话的方式被赋予了古代哲学观念中的“八卦”含义。地上的皇宫模式仿照天上的“太乙宫”而建,这就是追求“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表现吧。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4-2 21:46: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找到了独取寸口诊脉的理论根源

好!在理
3
发表于 2007-4-3 04:52: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找到了独取寸口诊脉的理论根源

"所谓菽,即是深浅的层次。"似乎应理解为指下力量的大小更为确切.
4
发表于 2007-4-3 09:43: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找到了独取寸口诊脉的理论根源

這實不足以解釋
因何各脈象能獨取寸口
這訊息是如何傳到寸口的
又為何"肺脉在一至三菽、心脉在四至六菽、脾脉在七至九菽、肝脉在十至十二菽、肾脉在十三至十五菽"
這順序是如何訂出的
5
发表于 2008-12-5 18:38: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找到了独取寸口诊脉的理论根源

哲医先生独取寸口诊脉的理论根源好,转贴可以增加更多的认识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作者:何振伟 程孝雨 蔡焦生 分类:医学、卫生 / 中国医学
摘 要: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切脉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记载的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同时,《素问·五脏别论》中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也就是说,《内经》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第一段]
6
发表于 2009-1-2 23:15: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找到了独取寸口诊脉的理论根源

学习!
7
发表于 2023-11-19 01:48:16 | 只看该作者
在《素问》中已经介绍了寸口脉对应经脉的医学实验内容。虽然并不完整(缺心包经、三焦经、任脉和督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延长两个诊位的方法重复古人的医学实验。再仔细划分刺激部位就可以得出十七经脉的对应诊位了。如果还是把经脉的简化名称(脏腑命名法)认为是脏腑的话那就无药可治了。脉诊检查的都是经脉不是脏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1 02:28 , Processed in 0.0525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