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2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征求意见:大家是否愿意看医经秘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6 15:1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支持者超过10个人就发上来。决不食言!!!!!!!!!!!!!!!!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16:12:06 | 只看该作者

征求意见:大家是否愿意看医经秘旨

唉!发个上来吊吊口味吧!!!!!!!
---------------------------------------------------------------
医经秘旨---卷 上 -1
卷?上
治病必求其本
?脾喜燥,伤于寒湿则不能消磨水谷,宜术、附以温燥之;然脾阴不足而谷亦不化,又不可以温燥为治。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统血而失出者;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消谷而作泻者,此皆以回护中气为本,勿治其标。有肺虚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于鼻为衄,如“动气在右”,汗之令衄是也。脾虚不能行津于三阴,胃虚不能行液于三阳,“气日以衰,脉道不利”,其血悉从中积此,而欲消其留瘀,当以参、芪监之。如胎已数月,忽动不止,有症痼害者,当下其症而胎自安;设不知此,谨知养血,是为症瘕树帜,养痈为患乎。忆戊子冬,奉上命往视东宫妃张氏,经闭十月,腹胀如鼓,?众医皆以养血安胎治,病加剧。予诊脉沉涩弦紧,无生气,直断为蓄血腹胀,疏桃仁承气汤合抵当法方进。东宫怒甚,羁锁禁中数日,疾益剧。命余从细复诊,脉仍如前,疏前方进,并奏明:“再三日,臣不 敢疏方”。逾二日,赏赉多珍。盖妃服药,下瘀块数斗,胀消腹平,遂释罪而褒荣,予之万幸也。今特记之。
?按:疑胎而下症,疏用峻剂,非详细分辨不能确有把握。惟盛氏两疏峻下,是真知病源而不惑。若是者,不愧御医一代之良工也。
?火气逆上,是肝肾之阴失其龙雷蛰伏之性而上逆者,至于冒中湿热下流,又是邪气乘其本而阴气反走于上,俾上焦之阳不伸,而肺中治节之令不行,故见为鼻塞、胸满、涎溢、恶寒、战栗之证。又咳嗽、烦冤,是肾气之逆也。其所以上逆之故,亦有此二者虚实之异。推此则治痰必先降火,降火之法,亦须识此二者虚实之异也。
?又平脉法云:“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迫促,上入胸膈。”夫少阴脉不至,是先天元阴元阳受伤。肾者,先天也,脾胃者,后天也。先天既已受伤则不能生乎后天,故脾胃之阴阳亦伤,不能运化水谷而生湿热;湿热下流,则膀胱之气不行,浊气因而上入,浊气上入,肺气便壅,脾气愈滞,于是为痰为饮,而腹胀食滞之症形焉。其少阳升发之气郁而不升,为周身刺痛,为呕逆吐酸。心主之阳为浊阴所乘,则为心悸怔忡。是肾之故养身莫妙于节欲也。若不知此,而但以行痰、利气为治,则燥痰伤其阴,利气伤其阳,不坐困乎?此又专主肾虚而言也。
  心肾不足,小便浑浊;“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金衰则水涸,溺色变为黄赤。此皆正气虚而生邪热,当推原其本而补之。苟徒执“水液浑浊,皆属于火”一语而施治,病安能愈?
  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末传寒中。要知始受之热,因谷气不得升举,壅而为热,又火与元气不两立之热,非实热也。故在始受之时,已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矣,病之安得不为寒中耶?东垣谓冲任之火,传之督脉,督脉挟太阳寒气,逆克丙火,似失之凿。


3
发表于 2007-10-16 18:04:33 | 只看该作者

征求意见:大家是否愿意看医经秘旨

值得一看,支持!
有肺虚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于鼻为衄,如“动气在右”,汗之令衄是也。
肺虚和卫血以及鼻衄值得思考,《傷寒論》46.47.55.56中須有說明,但在內科學中還是不夠透徹。
然脾阴不足而谷亦不化<===《素問 經脈別論》已有說明。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12:59 | 只看该作者

征求意见:大家是否愿意看医经秘旨

还是全发上来吧!但愿能对同道们有所帮助
--------------------------------------------------------------------------
  医经秘旨-序言目录
医经秘旨
《医经秘旨》二卷,明?盛寅著述。盛寅,字启东,江苏吴江县人。生于1375年,殁于1441年,享年66岁。盛氏早年先习举子业,弗利,后弃儒攻医,为医家戴元礼再传弟子。明永乐初为医学正科,永乐中授太医院御医,曾为明成祖治风湿病,仁宗妃治血疾。因其医术高超,治病多奇验,声振两都。盛氏除私淑元礼之学外,对《内经》、《伤寒论》造诣颇深。他认为,医者常法易学,变法难通,故谆谆告诫后学,不仅要知晓治法之当然,更应懂得治法之所以然。
?本书为盛氏临证心得杂记,是“将平日经验历试不爽者,阐明疑似之理,提纲挈领,本之经文,节其要旨,参以管窥所得,随笔记录”而成的。(见本书《绪原》)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论述治则。通过对标本理论的阐发,揭示了治病求本的重要性;同时对阴阳、脏腑学说,气血神的关系等均有精辟的论述。下卷内容广泛,涉及病因、病机、病证的辨治、临床验案及杂论等。全书共分二十二个栏目,文中援引《内经》、《伤寒论》等有关经文及各家之言,先作简要的剖
析或评述,再列举多种病证加以阐明。其所论内容,通俗易懂,切合实用,为盛氏几十年临床经验之总结,读之每受教益和启发。
?这次出版以《三三医书》本为底本,清?徐树荣抄本为对校本,并据《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医津筏》进行了旁校。凡文中有明显错误而又无校本依据的,未敢擅改,均以“疑××之误”标出。全文加以标点符号,并有选择地进行了注释,以科阅读。另,本书曾经明?高果哉校刊,清?顾晓兰评订,兹将顾晓兰按语一并刊出,供读者参考。
?此外,本书与《医滓筏》的内容有部分相同。《医经秘旨》共有二十二篇,《医津筏》为十四篇。两书前十篇在文字、标题上大致雷同,但文后按语不同;《医经秘旨》后十二篇与《医津筏》后四篇的内容迥异。两书先后收入《三三医书》,但《医津筏》作者题为清?江之兰。《三三医书》编辑裘吉生曾在《医津筏》提要中加以说明,但未作结论,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兹鉴于两书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补充,有助于学习,故将《医津筏》后四篇附录于书末,以供读者参阅。
?在本书的点、注、校过程中,得到了王自强导师的热心指导,在此敬致谢意。
?张挹芳
?于南京中医学院
?1984年元月
重校订序
?今之郡国,绝鲜赫然高医者,何欤?夫亦由守习先术者,亦无化裁;纵任胸腹者,,肆意治疗。苛疾庶且刻之功,授剂需铢锱之财,邦縻禁条,十全道废。况夫医者,圣智之长,神明之业也。古以济世,今以丰家;古以名重,今以利先,无怪乎仓扁鲜渺也!盛氏启东,少穷《素》、《难》,博研群典,测古酌今,表奇徵谬,笔以记之,非知医之深者不能与此。噫!若启东者,不愧一代御医之良工,而光轩岐之学矣。奈书未刊布,辗转钞缮,豕亥鲁鱼,不计其数,随读随校,
待付手民,而免沈沦之憾焉。
?嘉善后学高果识
再订题辞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时则驾者不可同日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今读盛氏笔记,发挥经旨,明若燃犀。盖早年隐居洞庭之滨,喜读坟典,洞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稍懈,遂膺徵辟,而春满两都,名溢宇宙,乃积学日深有以致之者。余应京兆试,过同年寓,偶一见之,如获鸿宝,假录一通,朝夕研究。折衷诸家,参以己意,将疑似难明之旨,。提要钩元,随读随按,阐其未尽之意,以启后进之悟,苟能讨论奥蕴,真古今一贯之理,实医林罕见之书。引而伸之,平时得之于心,临证应之于手,裨益苍生,殊非浅妙也。
时道光丙戌仲秋上浣重评校秘旨藏事日也晓澜书
绪?原
?医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以消导治积,以快药泄满,以补冶虚赢,以涩固脱,以利下攻秘,以润治渴,以辛温散表,以香燥理气,、以寒凉止血,以通止痛,以养血治不得眠,以补兼滑治脉迟涩,以清且敛治脉洪大,以下气清火治上逆,以利水通淋治水泛滥,以凉表治发热,虽在下愚,不难措手。唯是以寒治寒,如“诸寒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是也,以热治热,如“发表不远热”是也;以补治积,所谓养正积自除是也,以益气治满,所谓满用术甘是也;以下治利,所谓“通因通用”是也;以提气治闭,如小便不利用补中益气是也。以泄水治渴,如五苓散治消渴是也;以寒散表,如四时感冒,怫热自内而达于外,药用苦寒酸寒是也’以凉平理气,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是也,以温补止血,如黄土汤、桃花汤是也;以攻击治不得眠,如胃不和则卧不安,又痰在胆经神不归舍是也;以利下治迟涩之脉,如脉迟而滑有宿食,又脉涩不减为中焦实是也;以补中治洪大之脉,如内伤用补中益气汤是也;以温中治呕逆,如吴茱萸汤、大半夏汤是也;以固表和营治水,如水在皮中,四肢聂聂动,防己茯苓汤是也;以实表出汗,冶太阳中风,如桂枝汤是也;以攻下及补益治发热,如表无热而里有热是也。’如此之类,苟条分缕析,何可殚述,虽在上智国亦费。推求前哲,非不切切著明,奈后人动手便错者,良由但知治法之所当然,而不知治法之所以然也。不揣疏略,特将平日经验历试不爽者,阐明疑似之理,提纲挈领,本之经文,节其要旨,参以管窥所得,随笔记录,俾后进者,有所指归,触类旁通,所谓“比类奇恒,或在于斯。
?时永乐十有六年暮春上浣姑苏启东识
目??录
卷?上
治病必求其本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琉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卷?下
适事为故
反佐以取之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各求其属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
推本阴阳
脱阳遗精
国朝医学
医不三世辨
寒因热用热因寒用
冲为血海
胃家湿热
酒面伤脾
蜘蛛治蛊
湿热生虫腹胀如蛊
五脏之虫形状
初痢忌用涩剂
冷酒致痢

原 作 者: 医经秘旨
文章来源: 杏林隐士---扫描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13:57 | 只看该作者

征求意见:大家是否愿意看医经秘旨

医经秘旨---卷 上 -1
卷?上
治病必求其本
?脾喜燥,伤于寒湿则不能消磨水谷,宜术、附以温燥之;然脾阴不足而谷亦不化,又不可以温燥为治。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统血而失出者;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消谷而作泻者,此皆以回护中气为本,勿治其标。有肺虚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于鼻为衄,如“动气在右”,汗之令衄是也。脾虚不能行津于三阴,胃虚不能行液于三阳,“气日以衰,脉道不利”,其血悉从中积此,而欲消其留瘀,当以参、芪监之。如胎已数月,忽动不止,有症痼害者,当下其症而胎自安;设不知此,谨知养血,是为症瘕树帜,养痈为患乎。忆戊子冬,奉上命往视东宫妃张氏,经闭十月,腹胀如鼓,?众医皆以养血安胎治,病加剧。予诊脉沉涩弦紧,无生气,直断为蓄血腹胀,疏桃仁承气汤合抵当法方进。东宫怒甚,羁锁禁中数日,疾益剧。命余从细复诊,脉仍如前,疏前方进,并奏明:“再三日,臣不 敢疏方”。逾二日,赏赉多珍。盖妃服药,下瘀块数斗,胀消腹平,遂释罪而褒荣,予之万幸也。今特记之。
?按:疑胎而下症,疏用峻剂,非详细分辨不能确有把握。惟盛氏两疏峻下,是真知病源而不惑。若是者,不愧御医一代之良工也。
?火气逆上,是肝肾之阴失其龙雷蛰伏之性而上逆者,至于冒中湿热下流,又是邪气乘其本而阴气反走于上,俾上焦之阳不伸,而肺中治节之令不行,故见为鼻塞、胸满、涎溢、恶寒、战栗之证。又咳嗽、烦冤,是肾气之逆也。其所以上逆之故,亦有此二者虚实之异。推此则治痰必先降火,降火之法,亦须识此二者虚实之异也。
?又平脉法云:“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迫促,上入胸膈。”夫少阴脉不至,是先天元阴元阳受伤。肾者,先天也,脾胃者,后天也。先天既已受伤则不能生乎后天,故脾胃之阴阳亦伤,不能运化水谷而生湿热;湿热下流,则膀胱之气不行,浊气因而上入,浊气上入,肺气便壅,脾气愈滞,于是为痰为饮,而腹胀食滞之症形焉。其少阳升发之气郁而不升,为周身刺痛,为呕逆吐酸。心主之阳为浊阴所乘,则为心悸怔忡。是肾之故养身莫妙于节欲也。若不知此,而但以行痰、利气为治,则燥痰伤其阴,利气伤其阳,不坐困乎?此又专主肾虚而言也。
  心肾不足,小便浑浊;“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金衰则水涸,溺色变为黄赤。此皆正气虚而生邪热,当推原其本而补之。苟徒执“水液浑浊,皆属于火”一语而施治,病安能愈?
  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末传寒中。要知始受之热,因谷气不得升举,壅而为热,又火与元气不两立之热,非实热也。故在始受之时,已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矣,病之安得不为寒中耶?东垣谓冲任之火,传之督脉,督脉挟太阳寒气,逆克丙火,似失之凿。


原 作 者: 医经秘旨
文章来源: 杏林隐士---扫描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14:30 | 只看该作者

征求意见:大家是否愿意看医经秘旨

医经秘旨---卷 上 -2

?子母情牵,仇雠肆虐,或胜克乘薄之不一。又本脏本脉,其别者,或走他脏他脉,一脏病往往挟他脏而见证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乘虚而入,是虚为本,邪为标,故去邪不可不加以养正。此一注脚,人所同也。然亦有身体壮盛之人,暴受邪气,如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之类,本气未必皆虚,受病之后,反显虚象。若营卫受邪,则屈伸不利,动作衰乏;脾胃受邪,则四肢无力,恶食、呕、泄之类。此邪气既凑之后,其气必虚,是虚因邪而显,邪为本,虚为标。斯时但当亟去其邪而正白复,不必顾虑其虚,用药牵制。此一注脚,余所独也。
治病当知标本矣,然犹不可不知标中之标,本中之本。如脾胃虚而生湿热,是虚为本,湿热为标也;至湿热下流,膀胱之气化不利,是湿热为标,气不利为标中之标;至气化不利,逆而上行,嗌塞喘逆,又标中标之标也。推此而逆求之,则本中之本,亦可得矣。
?阳旺生阴气不足,亦令人口干而津液不通。
?喘而短气,须别寒热虚实,分类治之。至于哮,则素有之痰火,为风寒所束而发,但看其人之强弱,用药轻重可耳。
?肺本金寒水冷之藏。然既已汗、吐、下损其津液而成肺痿矣,岂清凉之品所能复其津液乎?此仲景竟用桂枝、人参、姜、枣,所宜详究也。
?火与痰本气与津液也。无病则为气与津液,有病则为火为痰。然致病之由,不过内伤、外感,有余、不足,求其本而治之,则痰消火灭。故日:见痰莫治痰,见热莫治热者,以此。
?内伤外感,悉能致劳,苟不察其虚实,但施养阴清热之套剂,则虚者未必受补,而实者愈实矣。
?失血证毕竟属热者多。世有用寒凉而反剧者,盖有气虚之火,有血虚之火耳。冲气上逆,有上焦之阳不足而阴气上千者;有下焦之阴不足而阴火上逆者;有脾胃之湿热下流而肝肾之气不能固守于下者,俱挟冲脉故耳!
?邪火内炽,阳事反痿,苦寒泻之,阳事勃然,火与真阳势不两立如此。世人以助火之剂,冀回真阳,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所谓虚风者,似风非风也。然亦有阴阳之别,阴虚是热则生风,阳虚是阳气不能卫外。
?卫为阳,阳虚不能卫外,故中风@。风为阳邪,以类相召故也。但风为阳邪,既中之后,每多显阳热之症。此不可不推求其受病之本,而务从事于见病之标也。
?诸病皆治其本,唯中满与大小便不利,当治其标,以证之危急,不暇为本计也。余谓果系实证,则不难消导之、通利之,治其标可也。若涉虚证,其法可行乎?仍当治其本。


原 作 者: 医经秘旨
文章来源: 杏林隐士---扫描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15:08 | 只看该作者

征求意见:大家是否愿意看医经秘旨

医经秘旨---卷 上 -3
? 东方常实,有泻无补。其说有二:?一者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劲急速,一者木火同居,风乘火势,火助风威,皆毋赞其胜也。若言其本,则乙癸同源,养血与滋阴并急。
?癫、狂、痫皆主于痰。癫是虚而致痰;狂是实而致痰;痫是风而致痰。虚、实、风为本,痰皆为标也。
?痰在肺,日燥痰,又日气痰。以肺金为燥而主气也。燥为本,气为标,其痰涩而难出,见为证也,往往胸膈阻塞,关节不利。不知者,以辛香燥热利其气,燥者益燥,气愈不利。
?肺虚咳者,何也?失其降下之令也。徒降其气,咳愈频矣。
?黄昏咳多者,是火浮于肺。此阴虚之火,故宜五味子敛而降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上者肺也,不得以香燥利气。
?“湿胜则濡泄,”当以燥剂治之。然逆秋气则伤肺,冬为飧泄。此肺移热于大肠之病,若以温燥治之,是益其病也。
?渴固多热。然内外伤感,悉能令津液不行而渴,须求其自。
?三阴皆是水之本,至肺气不利,发为浮肿,喘嗽口干,小便涩,腹满,黄汗,身重不能转侧,阴肿阴湿,则又水之标也。
?寒邪在表,郁热于经,而令咳血衄血,解表白愈,麻黄杏子汤是也。心肺有疾而鼻为之不利,不必专主于风寒也。
?“治病必求其本”:本者,下为本、内为本,故上热下寒,但温其寒而热自降;表寒里热,但清其热而寒自已。然须加以反佐之药,以免格拒。至于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先伤于暑而后伤于湿之类,又当相其轻重缓急而施治。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四肢无力,动作衰乏,虚也。然邪客营卫,则出入之道废,中焦有阻,则升降之机穷:亦能见证如此,故日“无者求之”。
?诸痛无补,言气逆滞也。虽然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真气虚乏之人,诸邪易于留着,着则逆,逆则痛。疏刷之中,不可无补养之品,徒恃攻击则正
愈虚,不能送邪外出,邪愈着而痛无休止也。遇斯疾者,攻补兼施而不愈,遂宜屏弃一切,其要又在断厚味、远房帏,使邪无所助而正气日胜,然后佐以疏刷, 击其惰归。,病无不愈。但邪气方炽,病者正在呻吟痛苦之时,医者教之以如此如此,是犹子舆氏教滕君,以强为善,鲜不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者也。又若脾胃亡液,焦燥如割,宜用真生苄;脉阳涩阴弦,而腹中急痛,当用小建中汤;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发呛,心腹痛,目不明了,爪甲枯,口面青,宜补肝汤。房劳过度,肾虚赢怯之人,胸膈间多隐痛,此肾虚不能约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气血俱虚,则凝滞而作痛,宜用破故纸之类温肾,芎归之类养血。又胸痹痛,有真阴虚而然者,有元阳虚地气上千而然者。头痛有气虚者,有血虚者,有肾虚者,皆不可以无补也。(苄,地黄也。)
?妇人因产去血过多,腹中急痛,是肝木无血以养?宜当归建中汤。亦是痛而应补者。


原 作 者: 医经秘旨
文章来源: 杏林隐士---扫描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17:03 | 只看该作者

征求意见:大家是否愿意看医经秘旨

医经秘旨---卷 上 -4
?妇人居经,血弱气盛,孤阳独呼,阴不能吸。阴为积寒,阳为聚热,故时发洒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数多,唾涎沫,其脉右浮大、左弱涩。此当养血,所见之证勿计也。证象白虎,误服白虎汤必死,言治假以真也。
?寒邪闭其营卫,当以升发之药散之。然素有痰热之人,遇此升发之药,痰随气上,闭住肺气,皮毛为之壅遏,邪愈不得泄,病反增剧,又当以苦泄之。
?心火不得越,则郁于小肠;肺气不得泄,则郁于大肠。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故奔迫无度,里急后重,而成滞下。此是风寒内缩,然徒责之湿热,未能万举万当,所以治痢亦当与治疟半表半里同法。
?食积痰留舍肠胃之间,气行则出,有似鱼脑,间以血丝,闭气、滑肠,状如痢,痢反快,不可作痢疾治也。
?热则生风,痿痹不随而有风象,医以风治之,恐不免致痿也。
?便泄肛门热,有火热,有阳陷二端。
?先天者,无形之虚,神而已矣;后天者,有形之实,则气血也。治先天当以神治神,治后天当以形益形也。但神虚则气血不生,神乱则气血不宁;气血虚
则神无以养,气血乱则神为之迁。此又当消息之耳。
?按:气血即神之窟宅,不治气血,何由治神?以神治神立论如此,尚须着落耳I吾常谓谈医之道,不可一语模糊,令人徒作天际,真人想也。
?天地阴阳停匀,方不崩不圻,人亦如之。禀畀之后,嗜欲不节,起居无时,七情六淫所伤,致此阴阳有所偏损,偏损则偏胜,故见以为有余而实非有余。
但治其偏损者,而有余自平。
?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泻之可也,形气不足,病气不足,补之可也,至若形气有余,病气不足,形气不足,病气有余,当责有无真假。东垣云:但补泻病
气之有余不足,不必顾其形气之有余不足,似非确论。
?幼科大便黄赤,属热是矣。其清白亦未可专以为寒。夫水谷入胃,入大小肠,肠胃无邪,则水谷以次传化,清者入营卫,化精微,浊者下广肠,成糟粕,粪
为之变。设肠胃有寒,水谷不得熟腐,故下利清白,完谷不化,然肠胃有热,水谷不得停留,亦下利清白。完谷未尽化,不得专以为寒也。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固矣。然肺金不足,或不得其平,亦不能生土,徒责之脾肾无益,故病亦有治标而得者。
?百病不离乎火。火者天地所有之气,亦吾身所有之气也。从外入者,天地亢害之气,吾身中以类相感召,亦令此气为之亢害也,此伤暑受热是矣。自若七情以及风、寒,燥、湿动乱为火者,以火喜条达而恶遏抑,今以七情及风、寒、燥、湿遏抑之,故动乱而为害,然发之、泻之、制之、克之可也。迨夫相火,则其体藏于右肾之中,所配左尺之水,俾此水得以彻于上下,周于四表,充肤泽毛,若雾露之溉,虽水为之,实火为之也。设使阴虚,此次失其窟宅,游行于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之间,而为大患。阳虚则此火无根而脱出,为患亦然,此不可以湿折水灭,唯当相其人之阴虚、阳虚而补养之。独是体虚之人,易于受邪,或内外伤感,抑遏成火,则补虚之中,不可无泻实之药,若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
等方是也。审此,则用药不难中肯綮矣。


原 作 者: 医经秘旨
文章来源: 杏林隐士---扫描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17:46 | 只看该作者

征求意见:大家是否愿意看医经秘旨

医经秘旨---卷 上 -5

? 按:相火禀命于命门真水,先天水火原属同宫,水以火为主,火以水为原。下论日:设使阴虚,此火失其窟宅。阴虚即水亏,火脱出即阳虚,岂六味加知、柏可平之者耶?
?诸疮将结痂时,必极痒。盖痒为虚,先时邪盛则痛,今邪去则虚,虚则痒,邪去则痂。若痈疽初发便痒,是邪盛正虚也。
?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皆是气虚不能缉续故也,补之所以缉续之耳!但正气一虚,邪火便盛;又谷气不得升举,壅而为热;又气虚不续,而有留气,
为喘、为满、为痛。往往见有余之证,令人畏首畏尾,而不敢径行施补,迁延就毙者有之。
?肺出气,肾纳气,所谓一呼天根,一吸地穴,循环无端;应刻而不疾徐者也。此气一虚,则断而不续,或短气不足以息,或壅而为满,虽云气不归元,其实只是气虚也。若阴虚阳无所附,上见喘满,此则真是气不归元耳。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湿家短气,声如从壅中出,此气为湿所持而然。然则有形之伤,悉能令气短,不得定以夺气也。
?诸痛皆主于气滞。但气滞之由,有虚有实,不得专主疏刷。
?脚肿无非湿热,盖浊邪下先受之也。膏粱厚味之人,由湿热下流,田野耕凿之人,由寒湿外侵,是为实邪;中气素馁,土虚不能制湿之人,是为虚邪。二
者虽有虚实之不同,然皆本于湿。唯是一种形瘦多热,老年阴虚者,每至日午,脚面浮肿,此何以故?予尝思之:阴虚而至暮年,阴愈虚矣;虚极之阴便不能吸
气归元而升举其阴,于是阳独浮于上,阴独沉于下,而脚至暮浮肿也。
?汗多亡阳,下多亡阴,言阳主外,阴主内也。然岂无辛热而损盖覆之阴?岂无苦寒而伤闭蛰之阳?必以见证何等,而参之以脉,方为不误。
?按:汗多亡卫外之阳,下多亡主内之阴,两者应之速。汗不过一汗再汗,下不过一下再下,而遂亡阳亡阴。辛热损阴,苦寒伤阳,则有渐积使然。??.
?治风热燥火,寒润之中,尤必以真阴为先务;治寒湿,温燥之中,尤必以真阳为先务。然风热燥火,亦有亡阳者,阴虚阳无所附也}寒湿亦有亡阴者,阳虚阴必走也。
  厚味之人,不妨消导,然情欲过度,又宜慎之;藜霍之人,最忌消导,然淡食形盛,又在不禁。
? 凡病烦躁而愈者,以邪气盛时正不能与之争,反相安于无事,及其正复而与邪争,故烦躁也。以此知瘫痪不随之证,无痛痒者,反难瘳,以正为邪并而不能复耳。
病有在下者,其见证反在上,蓄血发狂是矣;在水者,其见证反在下,肺气壅大便频、肺气虚小便数是矣,在里者,其见证反在表,如热深厥亦深及面反戴阳是也。风温、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遇温而发,其气自内达外,故多汗,不比风寒外束,闭其营卫,当须发汗解肌也,故以发汗为逆;然其邪自内出,若因汗而骤加敛表之药,邪不得越,为害匪轻,务必相其虚实,清解得宜。


原 作 者: 医经秘旨
文章来源: 杏林隐士---扫描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18:30 | 只看该作者

征求意见:大家是否愿意看医经秘旨

医经秘旨---卷 上 -6
? 虚不受补,邪实也,实不受攻,正虚也。
“气有余便是火。”气焉能有余?惟是少一分之阴,便多一分之气,此一分之气无所归宿,而为火矣。
按:血阴气阳,二者属人未见其有余。少一分阴,便多一分火,火有余则似气有余也。如此说方透。
  阴阳有偏胜为病者,有偏负为病者。然偏胜之中,往往有偏负之假象,补之则益胜;偏负之中,往往有偏胜之假象,泻之则益负。
?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七情、六淫、气血、饮食痰,皆能为之。苟不求其本,而但利其气,气之升降得乎?
?疟疾无汗要有汗,固矣。至于有汗要无汗,此亦不可不斟酌也。虽疟邪有虚实之不同,其始有不因暑邪内藏,阴邪外束所致。邪气乘阳则阳盛,阳盛则外热,热则腠理开;又暑为阳邪,阳邪多汗,故疟证往往多汗。数发之后,邪气渐衰者,亦以邪从汗解,所以疟疾虽众,不救者少,亦此故也。岂可因其多汗而遂加以固表之药,邪无从解矣。故古人但言扶正为主,亦未尝言固表也。余谓汗少不妨更汗,若汗多不必更发汗,似为得之。?’
?医家要明不可治之病,而后知有可治之病。不治之病,真阴元阳虚极故耳,如“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世人徒读其文,而不绎其意。岂知形盛脉细,元阳虚也,少气不足以息,虚之极也,故死,形瘦脉大,真阴虚也,胸中多气,虚之极也,亦死。又如温病,穰穰。大热,脉反静者死,下利脉反大者死,又皆正气虚而邪气实也,正不胜邪故死。可见凡病之不可治者,由真阴元阳之虚,则其可治者,可意会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日不能治其虚,焉问其余?然亦不可执也。岂无壮年之人,违年之和,遇月之虚,及思虑应酬之间,为虚邪贼风所乘;又因脾气健旺,过啖甘肥炙博,酿成胶痰实水,则发表攻里,如河间之推陈致新,有何不可?若因循顾忌,则反累伤正气,所谓五虚死,五实亦死。又云:“毋实实,毋虚虚。”今又不论虚实,动手便用补益,自谓调元之手,亦胶柱而鼓者耳!
庸工但执“热则流通,寒则凝滞”二语,一遇诸腹胀大,痰气阻滞,与夫大小便秘,遂行温利之药。不知寒热虚实,是病皆有,如“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在心日热痰,气有余便是火,热则燥涩为癃,此等可温利乎?夫水下二刻一周循环,此阴阳相抱之气而然,偏阴偏阳能之乎?故日:气化则出,其旨深矣。
? 手足心热及夜热,有虚有实,不得执定阴虚。
鬼贼相刑,固为恶候,然于理为顺;微邪薄所不胜,由己之虚也,于理为逆。所以病亦有微邪而笃者,贼邪而愈者。


原 作 者: 医经秘旨
文章来源: 杏林隐士---扫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7:08 , Processed in 0.0600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