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一些见解(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0 16:4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看前景
对疾病的产生、发展、预后在治疗上的指导方法中,存在着中西医二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治疗原则。也就是西医彻底消灭清除病原体,于此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另一种是我们中医几千年传统思维方法,是利用中医中药的准则,来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力,使正气充沛而达到驱病除疾的目的。这二种治疗方法各有千秋,从其致病的因素上看,二者有着共同的语言,可以统一在一个共同的认识上来。由于中医中药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人文基础,在观察疾病的方法、理论、体系及名词术语的不同,因此对疾病的产生原因,病理过程、发展预后有着不同的认识论述。但归根而言,无非是邪不能胜正之间的斗争是致病的根源。在中医中药中看来,无论是中医称为“六淫”“疫疠”“杂气”“七情五志”以及痰、瘀、积滞等这些致病因子都是属邪的内容,在另一方面的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元阴、元阳及经络的运行等都可称属为正的范畴。而在西医的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致病因素,在特定的意义上说也就是可以归纳为邪的范畴;又如人体的免疫功能、体内各种液体,神经、网状内皮、核蛋白及各种酶和微量元素等可归为正的范畴了。不过中医中药的正与邪还包含不少现代医学所未被认识和发现的未知数罢了。
由于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利用分子生物学、高能物理学、系统工程学等边缘学科来阐明和发扬中医学的“邪正”内涵及其它相关关系已做了大量工作。尽管中医中药的体系不同,在致病困素的影响下,人体调动功能常发生异常的变化,甚至会导至器质性的改变,失去人体间的平衡产生疾病。这个邪与正的搏斗的关系,究其实质内含在概念上说,中西医都可达成共识的共性所在,而在微观上,西医据细胞学、病理学的理论偏于局部的病灶,即邪的观念上,其与中医中药中注重正邪、调节好自身的抗病能力“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也说明了抗病能力强的人不易患病的道理,在另一方面,注重疾病的预防,“上工治未病”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种牛豆的先见之明,就是通过人体的免疫机制而起预防疾病的目的,是防重于治的,说明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中对于人体“正气”的重视。具体地表现在中医中药是以人为本整体观念的作用,也即是“正气”的观念看法所不同点,所以对疾病的治疗就存在着不同的结果和预后。
在西医治疗处理各种疾病中是应用各种抗生药物、生物、化学和物理的手段等治疗方法,对防病治病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但在治疗的过程中并发症的产生,个体的差异大,后遗症多,而中医中药则在调动人体的一切积极因素,包括人的心理思想,用自身的力量去邪去病,或扶正驱邪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中医中药的辨证论治,利用中药的内服、外用或针炙、推拿、点穴、按摩等方法,以扶正气的作用而达到去邪除病,注意人体的双向性调节,趋于身体内部的平衡、疏通气血、补益正气,使人体发挥各种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邪去病愈,这就是不难说明中医中药在防治疾病中有着其优越性。
历代的医学家都十分重视人体正气的作用,如医圣张仲景用桂枝汤就有:“出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之诫”。用大青龙汤发表则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之说。他在《伤寒论》中经常提及亡阳、亡津液,亦有许多因正虚而禁用或慎用祛邪及因误用伤正,而采取各种“救逆之法”,说明医圣对于人体正气的重视可见一斑。在温病学说中,除了注重阳气存亡之外,也特别重视阴液的耗伤,温病学家叶香岩前辈在他的《温热篇》中说:“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面色苍者需顾其津液。”还反复地提示人们对于气脱、气阴伤、胃津亡、肝肾色泛、津亏、肾阴涸、胃燥气伤等严重注意事项,叶氏还强调:只要精气复得一分便可减少一分病象。可见其对正气的存亡是何等重视啊。还有清代医家王清任也强调:“人生坐转全仗元气充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金元四大家等,他们都根据各自的特长有主张滋阴的、补阳的、阴阳共补的、调益脾胃的、补益肾与命门的,总之历代各医家都很重视正气的,其具体的理论内容不胜枚举,就一向以攻邪著称的张子和也很注重正气的保全。
自从西医传入我国,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药物的应用,在治疗很多疾病上也的确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在抗生素的用量越来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多,难以对号入座,因此滥用、过量应用、造成中毒、过敏、抗耐药性、菌种失调、变异、损伤正气的现象时有发生,就手术除病虽是一个重要的西医治疗手段,有时也难免引发一些后遗症,合并症。利用中医中药的理论,中西结合,取长补短,结合临床扶助正气、缩短疗程,节省费用,如手术切除病灶后的病人,有的不可能完全彻底清除出体外,尚有一些残存的细胞很可能死灰复燃,在中药的作用下可以使这些残存的细胞逆转,从而达到全愈的目的。如对各种癌症,在现代西医的设备中对各种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手术及化疗还是很有效的,但副作用不少,复元时间长,费用大,如果利用中医中药协同战斗优势互补。还有纯中药和利用针炙的治疗阑尾炎、宫外孕、肠梗阻等,可不用手术和抗生素而同样治愈的不少病例的报导。总的来看,中医治病是以人为本,调动人的主观因素为前提来达到治愈疾病的。
但对中医中药还不够深入了解,不完全领悟他的实质的内涵时,在临床上生硬套用中医中药的理论,如发热是炎症,得用清热解毒药治疗,其不知在人体调动正气的作用下,辛温药,甚至补益药都可以有消炎解热的作用或其它重要作用的,在这方面的经验有不少报导。目前采用中药治疗艾滋病也是一个好的前景,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疫病中,中医中药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可见中医中药的理论深奥,但又是很实际,不但其科学性很强,其实践性、实用性也很大的,永远没有止境的,特别是在用药方面的奥秘实在大多,难怪唐代医家孙真人早在千百年前就感叹道:“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还自谓:“青衿之首,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常释卷”,素被人们尊称医圣的张机也谓:“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愈、阴阳会道,虽冥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元代医家王好古也自谓:“读书几十年,虽然是寝寝以思,但总不易达其越”。所以不少医家经过毕生的辛勤,最后都会感到很难说就有真知灼见。说明领会中医中药要付出心血, 同时也要时间和科学的头脑。
特别是现代科学水平不断的发展,各种科学的不断更新,知识从来就不会被满足的,越是深一层的科学,其难度也就越大, 问题也就越多,何况医学对人类自身的未知数比其他科学还要更多,所谓“肺肝如能语,医师如面土”,实为对人们中肯的说教。随着各种科学的发展, 中西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医中药这个伟大的宝库,必须靠我们中华儿女,特别是从事中医事业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断的努力进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历,开始懂得了一点对祖国医学粗浅的认识。
一、中国医学典藉之多,流派不少,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很多东西还未被现代人所掌握应用。特别是其中某些高超的理论更没有被我们所认识,所以要虚心地学习,是实事求是地不可主观武断和臆测。
二、作为一个医生永远都不应满足现状,要边读书边临床实践去发现新问题,找出新方法,临床不能脱离读书学习,读书学习必须结合临床,光读书只是纸上谈兵,光看病临床只有狭隘的经验,都无益于自己的学术提高与发展。
三、要开拓思路、中西医学、现代医学、边缘科学、古代的诗歌、文史学集、经哲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它对加深中医中药的理解和深入是不可少的。
四、中医中药的作用可谓是非常深奥的,不要用西医的理论生搬硬套,有些东西目前尽管还未被理解的东西,只要行之有效也就是真理,同时也要打破中医中药中一些人为的清规戒律,只要中医中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有所创新和突破,从而发展新的医学理论,把祖国医学推向新的里程,引向未来,向世界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廿一世纪的医学主题是中医,中医中药一定会以其独特的鲜明的时效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的。
2
发表于 2007-8-10 17:12: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一些见解(1)


   中外医药网(WWW.zwyyw.com),系医药行业将商务与资讯结合最佳的信息发布平台,专注于提供详尽的医药产品招商信息与资讯。目前,中外医药网访问人群90%以上都是对医药行业有着强烈兴趣与寻找新产品欲望的人群。
   由于网站定位清晰,吸引了大批的经销商、代理商与厂商固定访问中外医药网。目前网站日访问人数已超过一万人次(单IP)并持续保持着高速增长,选择在中外医药网上投放广告,将能达到您最理想的广告效果。
   中外医药网,做中国医药的文化推动者
   更多的医药信息,更好的服务,期待您的参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9:25 , Processed in 0.0862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