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7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全生集》对叶天士学术思想之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10 20:5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jqjqjq2001在 2003/12/10 10:27pm 第 1 次编辑]

                                 论《伤寒全生集》对叶天士学术思想之影响
    《伤寒全生集》四卷,明代余杭医家陶节庵氏著,凡169篇10万余言,以论述伤寒诸证包括温热病的病机诊法,辨证施治为主要内容。其特点是辨析精详,变通圆活,既能阐发仲景要旨,又不为伤寒六经所囿,而于温热病诊治方面尤多发明,甚为外感热病切用之作。该著被叶氏祖辈数世一直奉为业医读本,叶天士68岁时犹尚研读不辍,并加评点。后由其曾孙叶肇康据家塾读本刊行,冠名《叶评伤寒全生集》。其于凡例一谓:“是本乃余家塾旧本,五世祖紫帆公、高祖阳生公、曾祖天士公,伯祖又凡公务随笔评点,中唯曾祖手笔十居八九,故专属焉。”凡例八又云:“先曾祖及门颇盛,唯朱氏心传、顾氏景文、张氏揆亮,吴氏厚存从游最久,于是书皆尝手校与有功焉。”故本书对叶氏家传师承学术渊源颇具影响。再将本书与《温热沦》内容参阅,不难发现前者之精论于《温热论》诸多条文中被借鉴引用与发挥,如叶氏妇人温病例中引用“陶氏小柴胡汤”、“陶氏所谓血结胸”即属显见之一斑。
    《伤寒全生集》把冬春感寒即病者命为正伤寒,参考仲景六经辨证施治。“然又有温症、风温、温毒,温疫……一皆发热,状似伤寒,故医家通以‘伤寒’称之,因其发热传变相类也。至于用药,则不周矣。”(《卷一,辨证伤寒温病热证论》)叶天士亦宗此说,《温热论》第1条即谓:“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在温病传变规律方面,《伤寒全生集》中已初步阐明了病变的中心在营卫气血,而病变过程中可出现“逆传”的病机。如陶氏论及:“风寒中人,先入营卫”;“风为阳邪,阳邪传卫,阴血自燥,热入膀胱,壬病逆传于丙,丙丁兄妹,由是传心。”(《卷一•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论》)“伤寒实无定体,或入阳经气分,则太阳为首,或入阴经血分,则少阴为先”。“先自三阳气分”,“已后传进三阴血分”。(《卷一•辨伤寒审证问因察形正名总论》)而叶氏《温热论》第1、8条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则在承袭上诸论点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总结温病的传变规津,使之更为系统而明白晓畅。
    在诊断方面,《温热论》以大量的篇幅论述察舌、验齿,辨斑疹之经验,而这些内容在《伤寒全生集》中亦已论之甚详,部分内容显为叶氏引录。其如《卷一•治伤寒炳所察病人舌法>)与《卷二•辨伤寒舌苔例》备述舌质之湿、滑,燥、涩,舌色之红,黑、青、紫,舌体之肿,强、卷,缩,舌苔之白、黄、灰,黑、无苔、芒刺等变化,诚补仲景详脉略苔之不足而开后世温病注重舌苔之先河。又谓“一切苔状,湿滑者易治,燥涩者难医。俱用薄荷水浸青布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片蘸水时时刮之,其苔自退”,“舌上黑苔生芒刺,刮不去易生刺者难治”,“舌上黑苔而滑,属阴寒,法当急温”,“又有阴寒症,水极反来克心火,亦生黑苔,必湿冷滑……又当四逆汤温之”;“舌短、舌强囊缩者,必难治也”,“如舌短缩,语言不清,神气昏乱,脉脱者,死”;“舌上黑而燥,饮水不止,谵语不大便者,此火热之。极反兼水化,急用大承气汤下之”。《温热论》第20、24条文与上所论例同。至于验齿,陶氏指出:“口噤咬牙者,是风痉”;“前板齿燥,脉虚者,是中暑”;“齿如熟齿者,难治。”(《卷一•伤寒症病所察病人口唇齿牙法》)叶天土验齿部分内容亦与此相类。对斑疹的诊察,张仲景《伤寒论》未见提及,唯《金匮》阴阳毒寥寥数语从杂病论治。陶节庵则把发斑作为外感热病之重要症侯,于《卷二•辨伤寒发斑例》专篇进行论述。如对斑疹的鉴别诊断,“大抵一切发斑疹,先将红纸燃油灯照看病人面部、胸膛、背心、四肢,有红点起者,乃发斑也。若大红点发于皮肤之上谓之斑,小红点行于皮肤之中不出起者谓之疹。盖斑重而疹轻也。”又:“红赤为胃热,紫色为热甚,黑为胃烂”;“凡斑出,须得脉洪数有力,身温足温易治,若脉小,足冷,元气虚弱者难医”。此于《温热论》第27条基本引录。他如第28条有关阴斑,虚斑论述似亦受《伤寒全生粜》)之影响。
    在治疗方面,陶节庵明喻:“温病发表不与伤寒同……宜辛凉之剂而解之。”(《卷四.辨温病例》)对于外感热病衄血、吐血、蓄血、血结胸等俱从血热论治,主用犀角地黄汤。至于发斑证治,亦谓:“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热表虚,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若解胃热斑烂之毒,必用黄连、大青、犀角、玄参、天麻、石膏、知母、黄芩、山栀、黄柏之类。要在察其病情,合宜则用也。”(《卷三•辨伤寒发斑例》)即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方药为主。以上论点对于叶天上治疗温病“在表初用辛凉轻剂”,热入营血倡用清营凉血治则具有较大的影响。陶氏治疗热病强调顾扩津液,如谓温疫时症“切不可发汗”,“若发汗,虽汗出而热不退,益重其虚,切戒切戒!”(《卷一•辨伤寒审证问因察形正名总论》)“惟汗后亡津液,则以利小便为戒……恐重伤津液也。”(《卷三•辨伤寒小便不通例》)“如燥渴欲饮生冷,宜于梨子,西瓜、甘蔗、白蜜食之。”(《卷二•辨伤寒所问其渴与不渴》)“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因邪热内消肾水,津液干枯,故当急下以救肾家将竭之水。”(《卷一•辨伤寒急温急下论》)这与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轻者如梨皮、蔗浆之属”;“泻南补北’诸法是一致的。
    关于妇人外感热病的诊治,陶氏指出:“凡妇人伤寒治法皆与男子相同,唯经水适断适来热入血室与胎产伤寒则不同治。”(《卷四•辨妇人伤寒症例》)“凡妊娠伤寒,须要安胎为主,兼伤寒药为当。不可独用发表攻里之剂,恐伤胎气。”并载有护胎法,“用井底泥,青黛.伏龙肝等分水调,涂于脐下二寸许。如干,再涂上,以保胎孕也。”(《卷四•辨妊娠伤寒例》)“产妇患伤寒,不可轻易而发汗也”。“因产后气血空虚,若汗之必郁冒筋惕肉瞤,昏迷不省,或入风手足搐搦不定,或大便秘结难通,若下之则利不止,亦变肉瞤筋惕郁冒,昏沉厥逆等症,此皆为害非小。”(《卷四•辨产后伤寒例》)对照《温热论》第35、36条妇人温病胎前产后治则颇采其说。至于热入血室,《伤寒全生集>>论之尤详,前后统计共九条,治法除刺期门宗仲景法外,用药悉与小柴胡汤加血分药,如生地、丹皮、当归,红花,桂枝、桃仁,干姜,及枳壳、香附等理气药以切病机。《温热论》37条又在陶氏小柴胡法基础上并去参、枣之甘滞,增楂肉,犀角,延胡等散瘀之品,使之更臻完善。
    综上所述,《伤寒全生集》不但于仲景伤寒学说阐发有功,而且在揭示温热病病机诊治理法方药诸方面都有诸卓见,叶天土学术思想受其影响颇大,《温热论》中诸多内容系自陶氏著作中汲取精华,结合自己临诊经验所成。因此,在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至清代叶天士《温热论》这一重大突破过程中,陶氏《伤寒全生集》可谓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今天我们都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努力拼搏,但是从何做起的问题上各有歧见。从我今天发表这个帖子中可以揭示这样一个真理——继承是发展的泉源,突破是继承的升华。叶天士正是这一真理最好的实践者,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让我们以叶天士为榜样,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少一些无谓的争论,多做一点有益的实践吧。
2
发表于 2003-12-11 12:55:04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全生集》对叶天士学术思想之影响

继承是发展的泉源,突破是继承的升华。

诚如是言
3
发表于 2003-12-11 16:26:10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全生集》对叶天士学术思想之影响

知易行难。
总以勿为突破而突破为要。
所谓:应运而生
突破或升华都不是全盘否定。所谓:扬弃。其“度”之把握,岂是穷思既可得???
应运而生——过犹不及。
之所以多有无谓的争论,就是因为要么就太过、要么就不及,皆是没有真继承之故也。
愚虫也鄙,所见也浅,现只知有《思考中医》者为“有益的实践吧。”
4
发表于 2003-12-13 16:59:02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全生集》对叶天士学术思想之影响

说的不错,可真能把握好‘度’者有几?    《思考中医》写的是不错,值得思考,可岳美中先生的《论医集》如何?                                      
5
发表于 2003-12-13 19:22:11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全生集》对叶天士学术思想之影响

岳老 的书在下读过(读得不深入,惭愧得很),对老先生的敬仰是难以言表的。
    在这里强调《思考中医》不过是有感于楼主之文,强调此书对于继承与发展、“突破”的“度”把握得让在下最为佩服。
    比如,对药物的时空模拟说,对高血压、糖尿病的中医思考,对环境、生态与疾病谱相关的论述等等。都是充分继承了中医的精神,又完全是现代式的描述且直接触及了最“现代”的问题。
    我个人所见,肯定是很浅显、片面的。但《思考中医》所体现出的继承经典思想与方法,又灵活而深刻地落实于当前的实际问题,这一点我想我还是能感受得到的。
    我觉得这一点对于当前偏重于关注“发展”与“突破”的中医人应该是有参考价值的,故强调而推荐之。————  一虫之见,见笑了。
6
发表于 2003-12-14 13:40:59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全生集》对叶天士学术思想之影响

我对您的观点是很赞成的,只是做好很不易。岳老的书就是七十年代这方面的典范,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现在中医的处境大家都清楚,中医大学生的尴尬该如何解决?《思考中医》受欢迎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中医真要发光,继承是先决条件,但吸收现代知识将之发展更急须,一个中医不熟悉《伤寒论》是很可怕的,但光学它就行啦?论坛里高人多的很,很多知识是书上学不到的,您的许多贴子也很好,向您致敬,这里许多人虽观点不同,但都值得学习和尊敬。牛道士的观点也很有道理,但不少人骂他,有时忠言是很逆耳的,您说哪。尚希真爱中医之士多努力!夸奖的话听,批评的话也能思考一下,大家的目标可是一致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1:28 , Processed in 0.0586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