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2 02:5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初探
作者:邱浩
--------------------------------------------------------------------------------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徐大椿 生平简介 体例 特色 版本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为清代名医徐大椿氏所作。是历代《本经》注疏中偏重阐发古本草药性机理与用药规律的临床指导著作。该书虽篇幅甚短,但蕴奥极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医家》称赞该书:“凡所笺释,多有精意,较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又《清史稿·列传·艺术一》亦为推崇:“大椿学博而通,注《神农本草经》百种,以旧注但言其当然,不言其所以然。采掇常用之品,备列经文,推阐主治之义,于诸家中最有启发之功。”下面就徐大椿与其著作《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以下简称《百种录》)作一扼要概述。
    作者生平、学术与著作
    1作者生平
    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清代苏州府吴江县松陵镇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享年79岁,是清代著名医家中崇古派的代表。祖父徐,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父徐养浩,精水利之学,曾聘修《吴中水利志》。徐氏幼承家学,博闻强记,通五经,精四书,弱冠为诸生,旋习武,不意功名,而立之年究心岐黄,医技精湛,于乡里活人无算,曾先后两次应乾隆皇帝之召,入京诊疾。徐氏才华过人,于道家、医学、天文、水利、数术、音律、诗文、技击等诸多方面靡不通究。史书称他喜研《周易》,“好读黄老与《阴符》家言”,“尤邃于医”(《清史稿·徐大椿传》)。徐氏为人恬淡诚朴,推崇老子,平生布衣,逍遥林泉,业医民间,治大症,起顽疴,广交英豪,游情山水,诚医林奇才。
    2医学学术
    徐氏一生博览群书,经纶满腹,然淡泊名利,唯以刀圭活人。深厚的经史功底,深入的民间实践,为他逢源于《内经》、《本经》、《难经》、《伤寒论》,游刃于内、外、妇、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实了丰富的内涵。他笃奉崇古尊经的治学之道,在医学上言必称《灵》、《素》,药必宗《本经》,方必法仲景,提倡学医必溯本知源,“上追《灵》、《素》根源,下衍汉唐支派”(《慎疾刍言》)。徐氏深知:宗经法古,需师古不泥,当师其心法,化裁应变,处处以落实临床为要。他提出不少临床极为实用的论点,如:固护元气为医家第一活人要义;虚实之要莫逃乎脉;阴阳升降,以元阳固守为本;热药误人最烈;明方药宜通针灸;用药如用兵等。徐氏治病,别具只眼,因病施法,随证予方,不拘一格,效如桴鼓,名震当时朝野。清代诗人袁枚在《徐大椿传》中称赞他:“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与之作语。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无论医学理论,还是临床实践,徐氏均堪称杏林巨擘,悬壶大家。
    3主要著作
    徐氏生平著作颇多,均为有感而发,因悟而作,言之出于肺腑,读之亲切流畅,用之切于实际。大致概括可分三类:一、医学著作。二、批点他人医书的著作(如《徐评临证指南医案》)。三、非医学著作(如《道德经注》)。医学著作内容相当丰富,见解独到,实用性强,至今对临床仍有着宝贵的指导意义。如:《难经经释》、《伤寒类方》、《兰台轨范》、《慎疾刍言》等。下面要介绍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就是他以《本经》精要指导临床,以临床实效验证《本经》,感悟而述的心得之作。
    撰述目的、体例及特色
    1撰述目的
    《百种录》成书于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徐氏认为:“自唐以后,药性不明,方多自撰……宋元药品日增,性未研极,师心自用,谬误相仍……是以方不成方,药不成药,必良由《本经》之不讲故也。”(《百种录·凡例》)他指出前人本草注述之作,“只释其所当然,而未推测其所以然”(《百种录·凡例》),而《百种录》之作,旨在“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识其所以然,因此悟彼,方药不致误用”(《百种录·凡例》),“使古圣立方治病之心,灼然可见”(《百种录·序》),并使后世医家“知所以然,则方可自制,而亦能合古人制方之意也”(《百种录·凡例》)
    2编写体例
    全书共一卷,首录徐氏自序,次列《凡例》八条。正文药物收录一百种,依目次分上、中、下三品(上品63味,中品25味,下品12味)。各品级下,录载该品所收药物药名、经文;每句经文下,为徐氏注文;每味药经文后,为发凡、附论。药物收载,品级划分,录药次序,经文内容,俱依《大观本草》(按:徐氏所据《大观本草》版本不详。其所录经文与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武昌柯逢时影宋《大观本草》刻本略有出入)所载白字《本经》。其中,每味药正名、性味、主治、功效,照录经文并逐一注解,而产地、异名因古今异地、传袭失考,难定其实,一概从略。从柯氏影宋本《大观本草》的分类而言,本书所录一百种药物;石部14味、草部53味、木部12味、果部6味、虫部5味、禽部1味、兽部8味、人部1味。由于本书意在以《本经》指导临床用药,故而“但择耳目所习见不疑,而理有可测者,共得百种”(《百种录·凡例》),对于“近世医人不常用之药”、“义在隐微,一时难以推测”(《百种录·凡例》)之药,则付阙如。选药如此精当,部类如此广泛,可见徐氏用心良苦。如此既体现《本经》药物记述对临床的具体指导,又可使后世医家依据他揭示的《本经》药用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他药物的运用,在临床上获得更多的灵活性。
    3注解特色
    徐氏学验俱丰,功力淳厚,他对《本经》的注释揭示了“古圣”之立本草所以能治百病的基本机理:“凡物之生于天地间,气性何如,则入于人身,其奏效亦如之。盖人者得天地之和气以生,其气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之偏性投之,而亦无不应也。”(《百种录·菖蒲》)他领悟《本经》用药的基本思路为:“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百种录·丹砂》)徐氏的注释,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经文注文,一为经文附论。注文或释字、或释词、或释句,重在解释经文本身,言简而意赅;附论或总括、或阐微、或评论,重在钩玄用药规律,语详而意丰。注文、附论的阐述特色,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医理必宗《内经》,引方俱出仲景
    徐氏治学倾向于“端本以正末,溯流以讨源”,故注文、附论中汉以后诸家著述、观点一概不引。凡涉及药物作用于人体,讲述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时,必本《内经》。或引原文,如苦参经文:“味苦……补中。”注文:“《内经》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即此义也。”或宗大义,如薏苡仁经文:“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注文:“专除阳明之湿热。”附论:“盖凡筋急痹痛等疾,皆痿证之类(按:可参考《素问·痿论》)。《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薏苡为阳明之主药,故能己诸疾也。”凡举《本经》药用之古方,则俱出《伤寒》、《金匮》,如柴胡附论:“如小柴胡汤……故气味须轻清疏达,而后能透土而出。”葶苈附论:“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陷胸汤用葶苈也。”附论:“《金匮要略》方治小便闭淋,用滑石、乱。”
    ②阴阳五行说理,取象比类作论
    徐氏《百种录》突出运用了传统哲学人参天地、阴阳五行及取象比类等思维方式说理,以“探本溯源,发其所以然之义”(《百种录·序》)。如夏枯草经文:“味苦辛,寒。瘰疬,鼠瘘头疮。”注文:“火气所发。”附论:“凡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惟此草自夏而枯。盖其性禀纯阴,得少阳之气勃然兴发,一交盛阳,阴气将尽,即成熟枯槁。故凡盛阳留结之病,用此为治,亦即枯灭。”再如麦门冬经文:“主……胃络脉绝。”附论:“后人以为肺药者,盖土能生金,肺气全恃胃阴以生。”又如百合经文:“益气。”注文:“肺主气,补肺则气益矣。”附论:“此以形为治也,百合色白而多瓣,其形似肺,始秋而花,又得金气之全者,故为清补肺金之药。”
    ③宗经切用临床,法古但不迷信
    《百种录》通书注、论尽可能忠实于《本经》原文,同时密切联系临床用药实际。如玄参经文:“女子产乳余疾。”附论:“产后血脱则阴衰,而火无所制,又不可以寒凉折之;气血未宁,又不能纳峻补之剂。唯玄参宁火而带微补,用之最为的当也。”若遇经文传刻有误,注文则存疑待考,决不擅改经文。如牛膝经文:“味苦酸。”注文:“此止言味而不言性,疑阙文也。”(按:考清·柯逢时影宋《大观本草》刻本,此条经文作:“味苦,平。”)若遇经文严重违背临床(按:《本经》药效记述,似多杂秦汉方士家言),则于附论点明临床真象,予以分析批评。如:水银经文:“久服神仙不死。”附论:“其所治,皆皮肤热毒之疾……人与万物,本为异体,借物之气,以攻六邪,理之所有;借物之质,以永性命,理之所无……其人已死,诡云尚在,试其术者,破家丧身。”
    ④注论简明实用,观点提纲挈领
    徐氏每能以平易朴实的寥寥数语,将《本经》古涩玄奥处,点明药用真谛。如茯苓经文:“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注文:“心脾和通之效。”于附论中常常总括用药规律,凝炼普适法则,使读者推一药而知百药,明一理而知百方。如干姜附论:“凡味厚之药主守,气厚之药主散。”菟丝子附论:“故古人有单方及秘方……皆得其药之专能也。药中如此者极多,可以类推。”
    ⑤难解巧用比喻,异用擅考源流
    徐氏注《本经》,于通例难解时,则巧用比喻以说明之。如人参附论:“人参亦草根耳,于人殊体,何以能骤益人之精血?盖人参乃升提元气之药……如火药藏于炮内不能升发,则以火发之,若炮中本无火药,虽以炮投火中不发也。此补之义也。”古今用药往往有别,不可以今释古处,则考核源流,以示差异。如干地黄经文:“生者尤良。”注文:“血贵流行不贵滋腻。”附论:“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乃唐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若于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良,全失其本性矣。”
    值得注意的是,徐氏理解的《本经》药用之“所以然”,看作古代本草一般药用规律则可,看作《本经》著者之愿意,尚待深究。
    本书初刊、流传及版本
    由于本书短小精悍,解论透辟,切用临床,故本书自乾隆元年丙辰初刊问世后,广为后世临床家所钟爱,中外多有翻刻,流传甚广。《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91年版)著录102种版本,大体分为两大版本系统。
    1、单行本系统(共12种)
    其中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吴江徐氏刻本与同年半松斋刻本,为作者成书当年即刊行者,是现存最早版本,最具版本价值。
    2、丛书本系统(共90种)
    此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
    其一、徐大椿医书集系统,又分为徐氏医书《六种》、《八种》、《十二种》、《全书》、《三十二种》五类52种。前4种丛书早期版本也有较高的版本价值。
    其二、陈修园医书集系统,又分为陈氏医书《四十八种》、《五十种》、《六十种》、《七十种》、《七十二种》五类33种。
    其三、《四库全书》系统,又分为抄本(文津阁、文渊阁、文溯阁)、缩微胶片(文渊阁)、影印本(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清文渊阁)三类5种。
    综上所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从临床药用实效出发,推原古本草学用药物偏性纠正人体阴阳气血之偏、使其返平的用药思路,本着传统哲学阴阳五行,取象比类的象数思维,阐注《本经》药物四气五味、主治功效,并融会《内经》、《伤寒》、《金匮》之精义于《本经》注解、发凡之中,昭示《本经》常用药物药性机理与用药规律,为后世医家叩开本草学大门,留下了发蒙解惑、拨迷归正的引航之灯。在当今信息时代,精品意识广为崇尚,徐氏《百种录》以它简明、实用的优点,极大地便利了今天的广大读者。
    囿于时代的限定,作者对于药性的解说迥别于今天生化试验、药理分析法,个别注文不免难被今人接受。但正由于它古朴的风貌,强调《本经》原始的用药思路,为我们发掘、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研读《神农本草经》,从本质上领悟传统中医用药神韵,提供了正本清源的良好素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8:03 , Processed in 0.0479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