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3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成书之代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30 11:4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成书之代考
    为能确定已佚失之《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二书,是我国最早把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中医临床之中医药元典,有关五行生克学说产生于何时之问题,以及五行学说何时被应用于中医领域,显得至关重要,因为笔者想借此来界定该二典籍成书之代。为此,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然而,“在迄今发现的古代中国文化的最早文字遗存,甲骨卜辞和西周金文中,都没有阴阳五行观念。我们似乎只能从现存的其它古代文献中寻得些微线索,但这些线索,却是非常脆弱”(谢松龄著《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版)。由于“在一般人的心中,五行总是与神秘和迷信相联系”,因此研究者少之又少,更有甚者是“中华医药学中的阴阳五行,前此五六十年间,最为论者所诟病,他们多认为阴阳五行是迷信的、不科学的,遂使此维护中华民族健康达三四千年之久的医药,有一蹶不振之势”(林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即便是著名学者廖育群在《中国传统医药•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中亦云:“五行学说的重要,远不及阴阳学说”。故“五行门前可以罗雀……五行成了一个受人冷落的灰姑娘”(刘筱红著《神秘的五行——五行说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1:41: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成书之代考


    不过,笔者还是从有关的书籍与当代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找到了一些资料,录之于下,以资为证。
    “五行观念的发生,当早于战国中、末期以前。因为产生于战国中、末期的五德终始说,以及《洪范》、《吕氏春秋•十二纪》中的五行学说,已是相当成熟、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了。而原始观念的发生,必远早于成熟思想的出现”(谢松龄著《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
    “殷人的五行五方观念经过周朝人的整合充实,整个体系已宣告完成,这个五行五方模式在秦汉时的著作《淮南子》中得到完整的表达”;“五行生克学说产生于春秋年间,成熟于战国中后期,它肯定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属性,但又把这种运动变化看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五行生克说的基础上,五行哲学又演绎出一系列较为驳杂的原理,如五行的制化抑扶、五行的生成数、五行与天干、四时、五方、五色的配合、五行寄生十二宫等”(刘筱红著《神秘的五行——五行说研究》)。
    “五行说起源于殷商时代……五行概念大约出现在周代。春秋时代出现了五行相胜学说。战国时代则出现了五行相生学说、五行与阴阳配合学说,此时五行已成为一种宇宙模型被广泛运用。到了汉代,阴阳五行已共同成为神圣不可更改的世界观、方法论,并一直延续到清末”(张其成著《易学与中医》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版)。
    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总结,关于五行生克学说产生于何时之问题已基本解决,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五行生克学说已经形成并被广泛运用。
3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1:43: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成书之代考


    “‘常胜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如《左传》所说的‘火胜金’、‘水胜火’等五行相胜规律,也就是目前教科书中所载的‘五行相克规律’。‘无常胜说’由墨翟提出,如《墨子•经下》说:‘五行毋常胜’……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形成及盛行的五行学说,必然为中医学所借鉴。中医学在阐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临床诊断、病理分析、治疗用药和药理分析时,无一不用五行学说进行阐述”(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形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7月版)。
     “五行思想很早就被应用到中医领域……巫彭为西周医官,按《古今医统》的说法,早在巫彭时,中医便已贯穿了以五行为系统的医疗思想。这个说法虽然尚待考据,但至少在春秋时代,五行就应用到人体病理分析中,则是十分肯定的”(刘筱红著《神秘的五行——五行说研究•五行与中国医学》)。
    “在我们中医理论,则凭借阴阳五行错综为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生阴阳五行概念,至汉代而系统化”(林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中华医药中之阴阳五行》)。
    从以上之说中可知,五行学说也早在东周(春秋、战国)、迟至西汉时已被应用于中医领域,“中国医药,自从完成一种独立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及技术以后,却以五行为基础”(林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中华医药中之阴阳五行》)。
4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1:44: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成书之代考


    关于《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二书,学者廖育群在《中国传统医药》中云:“今本《黄帝内经》,篇幅巨大、内容丰富,可以肯定包含有《汤液经法》、《黄帝神农食禁》等多部已佚著作的内容”;“到《隋史•经籍志》中,已著录……‘神农本草经八卷’项下的注释中,便记有被列入这一体系的本草著作十八种;‘桐君药录三卷’项下同样记有从属这一体系的各种药录、药法、药律、药对、药目、药忌类著作”。敦煌残卷梁•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第一•叙录》曰:“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焉……但轩辕以前,文字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著在篇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出生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传世古籍中,对《汤液经法》之记载少之又少,《辞海》曰:“《汉书•文艺志》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相传商代已采取药物作汤液治病”(《辞海》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月版)。就其书中之内容,迄今为止,仅见于《辅行诀》。而对《桐君采药录》之记载亦不多,其书中的内容,在《御览》、《吴普(氏)本草》、《证类》、《医心方》等古籍中,有少量被转引。然而,就各书所引用的内容而言,以笔者之陋见,均为引用者以己之所需,仅摘取其中有关药味之论述,与《神农本草经》中之药味作对比,而《桐君药录》中最具特色的关于药物五行属性之论著,因其与《神农本草经》无可比性,即《神农本草经》中无药物五行属性之论述,所以弃而不引矣。十三世纪末,日本医家惟宗时俊撰写的《医家千字文》中,引用了吾国隋唐之际的《本草抄义》一书中有关桐君事迹之说:“桐君每乘绛云之车,唤诸药精,悉遣其功能,因则附口录之,呼为《桐君药录》”(据日本惟宗时俊《医家千家文》原注所引《本草抄义》转引)。《本草抄义》此说,定有所本。笔者思而后曰,《本草抄义》中所说之“诸药精”,今可知之矣,乃陶隐居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所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者也,“其功能”,乃“五行生克制化律”是也,从此中可以管窥《桐君采药录》之内容矣。《辅行诀》卷中把中药药物,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进行五行五味分类之“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等二十五味药精之论述,似可视之为《桐君采药录》书中之内容也(因为,《辅行诀》卷中只提到《神农本草经》与《桐君采药录》二书,而《本草经》以及现在传世的本草类书籍中,包括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再无此说,所以笔者有此推测)。
5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1:45: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成书之代考


    关于伊尹与桐君二医药元圣为何时代人,《词源》曰:“伊尹,商汤臣。名摯,是汤妻陪嫁的奴隶。后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伊尹为汤臣,世所共识。《词源》又曰:“桐君,相传为黄帝时医师。曾结庐于浙江桐卢县东山桐树下。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为三品,旧题《桐君采药录》、《药性》,为后人托伪”(《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版)。桐君为轩辕时医师,似可定论,然而据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教授研究,“由于桐君其人的时代早在周代以前,当时尚无有关桐君传记的文字可考,因而对于桐君所处的时代问题出现了四种异说(神农时代说、黄帝时代说、唐尧时代说、上古时代说)”。桐君为何时代人,至今尚无定论。笔者据陶弘景《药总诀•序》中之言:“上古神农作为《本草》。……其后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金陵丛书•乙集》)),由于书中对年代“上古……其后……”的叙述比较简洁,上古至其后的“雷公、桐君”之代,中间到底间隔了多少年,任凭观者猜测。因此,笔者把这段话补入相关的内容而成:“上古神农作为《本草》。……其后(至黄帝时,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饵、湔汗、刺治而人得以尽年’(罗泌《路史•黄帝纪上》卷四,《四库全书》本)。而)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或补注为:“上古神农作为《本草》。……其后雷公、桐君(‘桐君,唐尧时臣,与巫咸同处方饵。’《世本》)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笔者以为,由于“有关记载桐君的文献最早见于约在春秋时代写成的古史——《世本》一书中(见:商务印书馆1957年合辑本《世本八种》)。”因此可以认定,“桐君是中国古代早期的药学家”,最早为黄帝时代人,最迟为唐尧时代人(本段文字所转引各书的内容,均来自马继兴《〈桐君采药录〉的著者“桐君”》一文)。
6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1:47: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成书之代考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在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者,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者,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其后为虞舜、夏禹、商汤时代。因为四部典籍都有托伪之名与实,故“根据古代中国思想界的学说越晚出,所托之传说人物越古远的规律”(谢松龄在《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观念系统的融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8月版)推测,神农著《神农本草经》,黄帝著《黄帝内经》,桐君著《桐君采药录》,伊尹著《伊尹汤液经》,四经的成书先后时间排序为:《伊尹汤液经》、《桐君采药录》、《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综上所述,据专家学者之考证,关于“《神农本草经》……其中多见东汉地名,以及药物学形成独立的时间坐标,可以推断其成书当在东汉”(廖育群著《中国传统医药•垂世经典》)。而今本《黄帝内经》“多数学者认为以成书于战国最为可信”(李经纬著《中医史》海南出版社2007年9月版),但据廖育群考证,当在汉代(上限为公元前168年,下限为公元23年)。“《桐君采药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制药学专书。这部著作的撰写时代至少是在公元1世纪以前”(马继兴《〈桐君采药录〉的著者“桐君”》),因此,《桐君采药录》之成书当在东周至西汉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8年)。《伊尹汤液经》成书在《黄帝内经》之前,所以,亦不会晚于西汉之代。如此看来,《桐君采药录》与《伊尹汤液经》二书之成书要早于《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因此,以中药药物五味体系替代中药药物五行属性体系,而占居中医药学诊治领域乃历史之使然也,中药药物五行属性体系无传于世亦在情理之中矣。
7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1:52: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成书之代考


    就中华医药学而言,“医”与“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医典与药典是形成学派体系的先决条件,如今的“医学之有(神)农(伊)尹、岐(伯)黄(帝)二派”之分,笔者以为,有待商榷。按神农有《本草经》,伊尹有《汤液经》,合二为一或可形成“农尹”之派(笔者据《辅行决》内容考证,其实没有形成此种医药学派,而且汤液经失传已久,也无条件形成此医药派别);黄帝有《内经》,而早在后汉以前是有《岐伯(本草)》,然而现在所谓的“岐黄”之派,其实是由《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结合而成,在原理上应名为“农黄”之派。因此,论之“岐黄”,以医学流派名之或可理解,然欲以医药学派究之,则似勉强。据笔者研究,欲论吾国医药学之派别(恕笔者“狂妄”),则可按“桐尹”、“农黄”二家以区分,敦煌遗书中的《五脏脉侯阴阳相乘法》、《残本草》、《配伍组方法要》等书卷,从残存的内容来看,笔者推测,极有可能是“桐尹”学派之书籍(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P283页、P440页、P652页)。由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问世,“桐尹”派典籍随之佚传,“桐尹”、“农黄”二家实际上已合流,后世之医药流派,均在此基础上而形成支流,粗分如“经方派”、“时方派”、“中西汇通派”;细分如“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经典考证派”、“临床经典派”、“温病派”、“伤寒温病汇通派”、“滋阴派”、“温补派”等等,乃仲景之后继也。
    倘若《辅行诀》卷中诸医方之组方用药法则能够真正破解,倘若《汤液经》法能够复原,倘若《桐君药录》之内容能够知晓,“桐尹”之医药学派必将重新形成并流传于世也。

                                                             方国强
                                                  2008年4月27日 18时18分毕
                                                  2008年4月28日 23时40分订
8
发表于 2008-4-30 12:1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成书之代考

好文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3:01: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成书之代考


    谢却翁赏识
10
发表于 2008-5-4 13:05: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成书之代考

力作!
期待考古和文献的发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0:11 , Processed in 0.0665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