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3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系统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3 19:4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系统论(System Theory)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分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 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工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商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策的时候,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
转自http://www.bestinfo.net.cn/bestinfo/work/rkx/domin/article/2102.htm
   
2
发表于 2005-7-24 20:32:0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系统论

很好!
3
发表于 2005-7-24 21:12: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系统论

中医系统论,应当搞。
周先生既然自荐,应当放手让他搞。
同时应兼任哲学版面的版主。
溪流作不作版主没关系。
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
4
发表于 2005-7-25 12:49:2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系统论

系统论是中医研究的大方向,也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天地一大系统,人身一小系统.孕妇一大系统,胎儿一小系统.小系统受大系统遗传,大系统决定小系统.
是故,先人法天法地以治人也!
5
发表于 2005-7-25 18:07:5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系统论

下面引用由溪流2005/07/24 09:12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系统论,应当搞。
周先生既然自荐,应当放手让他搞。
同时应兼任哲学版面的版主。
溪流作不作版主没关系。
...
谢谢溪流先生的支持,我已经向root坛主发过email说这件事,可是一直没有回音,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答复呢??
6
发表于 2005-7-25 20:09:3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系统论

关于中医系统论方面,中医界目前首屈一指的应该是祝世讷先生
在下是从大一开始即拜读了他的几乎所有作品.后来转向何裕民、张其成、刘力红等学者的文章,之后是开始系统地学习经典的中医书籍,当然这是后话,此处自不多说
关于用系统论来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我是基本赞同的,只是通过大一时候的学习,当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那就是中医系统论在理论层面确实挺容易找到融合点,但是在临床方面似乎比较困难.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祝世讷先生本人并不临床的原因,还是中医系统内在所确实存在的问题
所以希望你们在研究中医系统论时能够多着眼于临床方面的东西,能够把临床结合起来
这是在下的一些建议
7
发表于 2005-7-25 20:19:2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系统论

中医生命模型的理论真谛
舒增源  陈瑜   指导老师:董襄国 李如辉
(浙江中医学院2003级中医专业)
关键词:中医生命模型;理论;真谛
中医学建构的人体结构是以解剖方法为始基,最终又不以解剖形态为指归的本质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一种生命模型。在本体论上,该模型是以人体的关系、过程、功能为基础,以无形之元气的升降出入、聚合弥散为表征,具有生命的整体性、过程性、功能性等特征;在方法学上,该模型运用系统方法、控制方法、模型化方法、推演络绎方法等,具有简化与优化人体非线性功能属性的明显优势。揭示这一模型的理论真谛与价值所在,有必要对它所具有的内容、特质、意义及其缺陷作全面的透析。
1  中医生命模型的内容
    第一 阴阳五行模型  阴阳五行模型是一个简单的生命模型,运用这个简单的生命模型,通过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乘相侮等关系来动态分析与解释生命中非线形的生理病理现象。从本质上讲,阴阳并非简单地指事物的一分为二、矛盾双方,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于生命的中介、和合的功用层面上,五行也一样,在于它对生命的沟通、调节、圆融作用上,从而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阴阳自和”的最佳生命状态。
    第二 藏象模型  藏象模型是一个以五藏为中心,以气为中介,与人体的形体、官窍、情志、精神等组织,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构成的向外界环境开放的巨系统。藏象模型经历了从实体到功能态的转移演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元气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厚土壤中,因此它不是解剖实体原型,而是一种超解剖的功能分类模型,具有非线性的、多元的、多层次、多系统的功能属性。
    第三 气血津液模型  气血津液模型是在中医阴阳五行模型、藏象模型、经络腧穴模型等构建完成后才逐步实现其功能态模型的整体跨越的。因为只有明确了藏象的生理功能与特性,才能使“肺脾合气”而化生气血津液;只有构建了经络腧穴的循行轨迹,才能理解与把握究竟是怎样的中医之气血津液既能够在有形可见的脉管实体中运行,又可以在无形不可见的经络虚体中周流不息的矛盾事实了。
    第四 经络腧穴模型  经络腧穴模型以三阴三阳为对称模式,在“圜道说”、循环论思想的渗透下,最终确立为十二脉,形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生命之圆。通过这个圆形结构,使藏府由经络联属而相合起来。“经络具有人的整体性,但它不是人的全部整体功能,而只是人的整体功能的一个分支,即人体功能子系统,不过它比‘五藏’那样的功能子系统更庞大、更复杂、更高级。”①
    第五 其他模型  如形神合一模型、命门模型、膜原三焦模型等,这些模型是中医学在面临复杂的人体生命现象时,在直觉、顿悟、推演、思辨的认知基础上,由大量的经验事实逐渐形成的一种用于解释与解决人体生理病理的说理工具,它是对中医学关于生命模型的充实、拓展与深化,是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正确的理论模型。
2  中医生命模型的特质
    第一 “超解剖”功能性  即以中医之藏象、经络、气血、阴阳五行等生命模型是不可能用解剖学的方法来找寻出其具体形态结构的。这是因为,尽管中医学的起源借助于实体的解剖,如发现了肺主气、肝藏血、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传导、胞宫孕育等大量的人体脏器的解剖生理属性,但其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完成了从实体到功能态的转移演化,实现了阴阳五行学说与元气论对人体生命模型的构建,因此,这样的模型只能归属于人体各种功能的集合。现代研究表明:“与中医之肝直接相关的组织器官是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视器、视觉传导路、本体觉传导路、前庭系统、蜗器、听觉传导路、运动传导路,支配肝、胆、胃、食管、脾曲结肠、胰腺、肺、胸膜的内脏感觉神经。另外,与支配生殖系统的神经也有一定联系。”②显然,中医之肝,并不等于西医的肝脏,不是脏器实体,而是指代一种功能系统,中医的心、脾、肺、肾、气血、经络等亦是一种“超解剖”的功能系统。
    第二 整体性与过程性  中医学的生命模型只存在于人体整体的生命过程中。以藏象模型为例:藏象不仅是一个与人体的形体、官窍、情志、精神等结构相联系的统一体,而且也是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相联结的有机体,这一模型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经络腧穴模型是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生命之圆,这个圆形结构是中医生命精髓的所在。倘使这一圆形无以相贯,生命的过程流被阻断,三阴三阳即开阖失度,枢机失序,则人体生命“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经络亦不复存在。对此,张岱年先生精辟地论道:“中国的辩证思想中最具有特色的,应该是整体观点与过程观点。中国哲学与中国医学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个人的身心,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都看作一个整体,同时又把全世界看作一个过程,把每一个事物的存在也看作一个过程。”③
    第三 开放性  中医生命模型无时无刻不与外界环境发生着联系,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藏府经络的功能不仅与其自身的相互协调、枢机调畅有关,还与四时气候变化、昼夜阴阳消长、地理环境等因素相关。这一模型与现代的耗散结构理论有相似之处,均表明:人体作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巨系统,通过同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从周围吸入负熵,使生命走向有序。中医的生命状态正是通过这样的交互作用,才维持着心火下降、肾水上济;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阴阳自和的开放状态。一旦吸入的是熵,生命体就会走向无序,使阴阳失和,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的封闭状态。
    第四 人文性  笔者从发生学的视角考证了中医生命模型从医学向传统文化求归的过程。认为:中医生命模型不只是医学科技向度上的技术产物,它还兼具人文层面的诗性特征,是医学、科技、人文的三者统一,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化色彩。以中医藏府学说中的“命门”为例,它既是一个实证概念,也是一个玄妙的只可意会的“生命之门”;既具有暖脾、温胃、纳肺气的功能,又是人体元气的根本,元阳的发源地;命门之火既不是越旺越好,也不是越弱越佳,它只宜适中,不足、偏亢均是病态。“如此庞杂的内涵将这个概念撑得亦实亦虚,也非实非虚……由此看来,‘命门’这个词具有十分强烈的象征意义。能‘出入命门’不仅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一个研究的前提。”④
     第五 模糊性与唯象性  中医用五行把人体与事物进行分类,形成“五行——五藏”的生命系统。在本体论上,该系统是以气为中介,以气化为基础,用气机的升降出入,聚合弥散为运动方式来体现生命的连续过程。弥散而为虚空,凝聚而成实体,虚空与实体又可相互转化而走向永恒,中医之气正是这样的弥散与凝聚的统一体。如血为有形仅是凝聚的一种状态(载体),无形之血的弥散状态则只能从其运动的功能态上去理解。肝亦是弥散与凝聚的统一。藏血之肝是凝聚之肝,疏泄之肝则为弥散之肝气。“阴成形,阳化气。”因此,中医的生命模型实质就是一个气化模型。这样的模型,其藏与藏、藏与府、府与府、藏与经络、模型与模型……之间的功能是连续的、无间隙的,其边界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在方法学上,该系统是以“象”为依托,通过取象比类、据象推演的方法,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基点,把人体与宇宙万物联属在一起。《素问·五藏生成篇》:“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如“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素问·金匮真言论》)通过象数推演,构筑了人体的肝木系统。因此,中医生命模型是具有唯象性的。
第六 其它特质  中医学有一个“左肝右肺”的命题,其实质是依据五行的空间方法:心(火)上,肾(水)下,肝(木)左,肺(金)右,脾(土)中央,对应于自然界四时的阴阳消长变化的时序性排列。另外,还有一个“医者,意也。”的命题,其实质是中医在建构生命模型时,采用直觉、顿悟、推演、思辨为认识模式的一种必然反应。这里的时序性、意会性特质,以及尚有的全息性、合和性等特质不一而足,因篇幅所限,不作展开。
3  中医生命模型的意义
    中医生命模型本质上是一种气化模型。藏象、经络、气血、阴阳等正是这一气化模型的聚合弥散过程。运用这个气化模型,将生命体置于功能状态的过程流之中,可以弥补实体结构与微观研究的先天不足。它并非如同西医那样必需打开人体结构,深入到细胞、核酸、基因程度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生命规律,而是只考虑功能之间是否相同与相关,从而对人体进行功能属性的分类,形成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五个系统,进而建立起藏府相合、表里配属、经络联结、形神合一;枢机有序、开阖有度、相互协调、升降相济的理想模型。这样的生命模型基本上反映了人体的实际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自身的完善来构建出一个逼近于人体功能结构的另一种图式,中医后世发展而来的命门学说、脾胃学说、相火学说、膜原学说等就是对它的完善过程。这样的生命模型,在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古代,更易于把握生命的复杂现象,因此具有显著的先进性与现实意义;在现代的科学研究中,它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学、耗散结构等理论有相似之处,显示出其简化与优化生命体中非线性功能关系的明显优势。
    以功能关系来动态演绎人体内在机制的中医生命模型,具有深刻的生命内涵。当功能之间出现不平衡时,生命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中医对此的治理并非如同西医那样针对某一具体的形态结构,不是对抗性治疗,而是在于对生命模型之中,功能之间的协调。它重在发挥机体自组织自愈的机制上,在于和合、沟通、以平为期的作用上。以五行模型为例:肝木亢盛以(+)生火,心火得木生以(+ +)生土,脾土得火生则为(+ + +),但同时受肝木(+)的相克,实际脾土只为(+ +),肺金得脾土生为(+ + +),但同时受心火的(+ +)的相克,实只为(+),肺金再以(+)克木,肝木原亢盛的(+)得肺金相克为平。至此,经过三次相生相克的反馈调节,其结果就是使肝木亢盛为平,人体功能恢复动态平衡。倘若机体无法自愈,中医即以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来纠正生命体中某些功能的偏亢或不足,它主要针对人体的整体功能,而不是疾病本身,是一种和合性治疗,其意义在于充分调动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体现了中医生命模型的自组织原理。
中医学秉承整体思想,建构的生命模型,不仅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也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有机体。该生命模型通过不断地从外界环境吸入负熵,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生命体走向有序;通过吸入熵,使“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生命体走向无序。正与邪,负熵与熵,有序与无序的交互作用,“正”与“证”反映在人体生理与病理的整体功能表征,体现了中医生命模型具有与耗散结构的开放性、模型化、远离平衡态的相同之处。这样的生命模型更易于系统化、控制化、信息化等现代方法的介入与研究,也更适合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融合:它真正地把天、地、人三者统一考虑起来,真正地把人的精神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体质因素等综合起来,其理论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4  中医生命模型的缺陷
    中医学跨越了分析、还原的实证道路,建构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生命模型。尽管这一模型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与深远的实践意义,但它毕竟是古人在仰望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经验积累中,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推演下,摸索而成的。它避免不了因缺乏实证研究的精确性、严谨性、一元性,而带来理论的模糊性、随意性、多元性。许多中医理论既可被证明也可被证伪,许多功能关系既可比附于藏象模型,也可以比附于其它模型。外在的生命现象与功能关系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人体内在的真实功能;几个简单的生命模型并不能涵盖人体所有的功能分类;缺少严格的科学实验,就不得不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因此,这样的模型只能无限逼近人体原型,而不能完全替代人体本身,它摆脱不了某些自然哲学成分的深刻烙印。
    中医生命模型“是一个先验的,不能变更(‘不易’)的模型,它好比一开始就设计得过于完美的大框子,后来的东西只能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去填入这个大框子。以这个模型去限定活生生的、变幻莫测的人体生命原型,无异于缘木求鱼。”⑤“现代中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应该在继续把握宏观、整体、动态认知生命的大方向前提下,怎样弥补微观、分析、形态方面先天不足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继承整体性、强化分析性;继承动态功能性,强化形态结构性;继承主观性`、直观性,强化客观性、逻辑性;继承求同性,强化求异性。”⑥
参考文献
1 祝世纳  经络的结构是“超解剖”的功能性结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21(1):6
2 张启明  中医肝与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  2003 30(7):530
3 张岱年  玄儒评林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15
4 陈可冀  五一方   五四以来传统中医的命运与选择   医学与哲学
                                                        1999 20(9):28
5 张其成  生命"二体三用"模型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20(1):27
6 张其成  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  2(4):12   
8
发表于 2005-7-25 20:22: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系统论

上面这篇文章,特别是第三部分中医生命模型的理论意义,应该是结合了系统论的一些观点
真正地发展中医应该是把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的成果拿来唯我所用,坚持中医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9
发表于 2005-12-11 05:50:4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系统论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3>医学哲学</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2:23 , Processed in 0.0728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