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肠痈脓成不可下还是可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11 11:5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jqjqjq2001在 2003/12/11 10:55pm 第 2 次编辑]

                                            肠痈脓成亦可下
    细读《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方……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总觉得文句别扭,前后矛盾,对照临床实际甚疑用词或抄误所致。诸家注释亦多牵强附会,错注曲解。为使正确理解原文以指导临床,存疑之数处试述个人浅见:
    “脉迟紧者,脓未成,”“脉洪数者,脓已成,”把肠痈分成脓成与未成两阶段并据脉搏象来进行鉴别诊断,有其可取之处,但将迟脉作为脓未成的主脉是不可取的。任应秋先生曾注:“至迟紧,不必是无热证,伤寒论里的阳明证多迟脉。”虽着意引证,但仍难以服人。问题在于迟脉能否作为肠痈脓未成期具有普遍性的代表脉,而不在于脓未成者可否有迟脉。至于“伤寒论里的阳明证多迟脉”,不知先生是依据条文之多少,还是诉诸临床所得?恐怕还应以能通过实践为准则。肠痈为病,终属里实热证,虽脓未成,然肠腑为湿热或热毒壅阻,气滞血瘀。临床可见腹痛游移而右少腹为甚,发热、恶寒、自汗诸症,脉象普遍呈现弦、紧之候,兼数脉者多,兼迟者极少。故迟脉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作为肠痈脓成与否的鉴别依据。若以“弦”字代替迟字,即“脉弦紧者,脓未成”似尤合乎情理。
    “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肠痈未成脓阶段见于肠痈初期或慢性发作期,肠腑湿热壅阻,气滞血瘀。治疗可用下法,亦可用消法之类。张仲景不排除其他治法,但主张用大黄牡丹汤下之,故谓“可下之”。然而此时营未变而肉未腐,下之何当有血?从临床实际来看,一般亦不会下血。固见下血者可能属以下三种情况尤当祥察,不可忽视:1、下不得法,损伤血络;2、合併消化道其它出血病灶;3、病情发展延至成脓期,但腐脓少而败瘀多,故泻下物外观为血。因此原文宜为“脓未成,可下之,当无血”方合临床实际。
    “脓已成,不可下也。”“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不难看出此间之前后矛盾,若细加分析,可知张仲景并非主张不可下,而是照样用了下法。否则“有脓当下”又将作何解释?虽然有人畏用下法,谓有穿孔、大出血之虞,亦有人着意托毒排脓,如孙思邈订“肠痈方”,薛立斋制“苡仁汤”、“牡丹皮散”,认为脓已成则不可攻下。但经临床实践证明,并非绝对如此。如尤在泾就说过:“大黄牡丹汤,脓痈有脓无脓皆得主之。”肠痈病位在肠腑,通降下行是肠腑的生理特点,肠痈脓成,实热壅结,早夕之间症变急疾,只要符合非手术指征,及时采用下法荡热逐脓,可以尽快消除梗阻,排泄脓毒,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兰尾内压,不但可避免穿孔、大出血之变,而且能够提高疗效。若能参合托毒排脓则尤合病机。由此可见,“不”字似为“亦”字之误,原文当作“脓已成,亦可下也。”正因为用了大黄牡丹汤下之,所以有脓当下脓便,脓少者则下血便,使腐脓败瘀随大便逐出体外,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程云来《金匮要略直解》认为大黄牡丹汤只能用于肠痈未成脓阶段,他在注释中提出:“大黄牡丹汤在‘当下血’句下,以古人为文法所拘,故掇于条末。”如此错注曲解,便把该方的应用范围缩小了。本人认为并非古人为文法所拘,实乃程氏为“脓已成,不可下也”字句所拘,因而主张成脓期不可用大黄牡丹汤。而事实上无论肠痈脓成与否,都可以用大黄牡丹汤下之。《医宗金鉴》大黄牡丹汤方解“大黄、芒硝泄热,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之伏热,瓜子主溃脓血。”也说明本方不但能泄热通腑,且善于行瘀溃脓,故脓成而正未虚者照样能用。大便干结者硝黄适重,大便偏溏者硝黄酌减,亦可配伍薏苡、红藤、败酱草等托毒排脓之品,促使脓毒和败瘀随大便排泄体外而肠痈转愈。
    典型病例:顾××,男,57岁,农民,住院号833745。
    因转移性右下腹痛六天,局部触及包块约4×6cm,于9月3诊断为“兰尾脓肿”收住院治疗。经用抗生素治疗五天,体温不降,肿块增大而受邀会诊。
    9月7日,初诊:诉日晡发热,右下腹胀痛,心烦溲赤,大便三日未行。T38.6℃。体检:肤热,腹软,右下腹触及包块约5×7cm,边清光滑,质中,压痛、反跳痛明显。脉弦滑,舌质红苔薄黄腻。中医辨证属肠痈,由湿热郁阻,气血壅结而肉腐成脓。治予清肠化湿,逐瘀排脓,大黄牡丹汤加味:生大黄10g后下、牡丹皮10g、芒硝10g分冲、桃仁10g、瓜子仁10g、薏苡仁20g、厚朴3g、枳实10g、赤芍10g、玄参10g、红藤30g 、败酱草30g,三帖。嘱速煎服,如入夜大便不下可再服一剂。
    9月10日,二诊:前进逐瘀排脓之剂,痛减,大便日解一次,呈果酱状脓血便。尚诉汗出生火,口干且苦。检体温正常,右下腹包块缩小为3×4cm大小,质稍硬。脉细弦,苔灰黄。前方去厚朴、枳实,入生地20g、地骨皮30g,六帖。另配皮硝50g局敷。
    9月17日,三诊:大便日行,脓血已净,腹无痛苦,食眠俱安。检体温正常,右下腹包块缩如核桃大小,无压痛,脉细弦,舌苔薄白。出院,带回方药五帖调理善后。
2
发表于 2003-12-11 12:19:19 | 只看该作者

肠痈脓成不可下还是可下?

不错。
先生真善读善思者。
所谓学以致用,一切理论均应落实到临床实际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但也需注意:个人的实践总是有限的,也不能因为自己没有在临床上证实,而轻易否定某些理论
与先生共勉
3
发表于 2003-12-11 18:05:16 | 只看该作者

肠痈脓成不可下还是可下?

如此治疗肠痈(兰尾炎)疗程短,花钱少,免开刀,无痛苦,无后遗症。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均具有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如果,中医,能把这个动刀子的阵地占领了,才能有出头之日。
其实,中医,在过去,现在,均有此能力啊。
为何不能把守住阵地?
这到是值得三思的。
4
发表于 2004-1-13 16:24:44 | 只看该作者

肠痈脓成不可下还是可下?

    曾用甘露醇口服加静滴抗生素治疗一例儿童阑尾炎有效
5
发表于 2004-1-23 02:30:04 | 只看该作者

肠痈脓成不可下还是可下?

曾用银针与中药治愈一例“兰尾炎”
取穴:内关(双)  关元    天枢(双)    中脘   足三里(双)    丰隆(双)    上巨墟R(双)
处方:红花12    桃仁8    大黄8    黄连15    黄芩15    败浆草30   元胡20   川芎12      丹皮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0:03 , Processed in 0.0530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