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养生与食疗(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 10:1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八)丰富生活  心理摄生
王惟恒/文
[欢迎分享!敬请赐教!]
{传统养生十乐}  
古人把“知足常乐”作为人们处世哲学中的一句名言,而医家和养生家们却把它当作颐养身心的座右铭。早在宋代,陈直所著《寿亲老新书》就已有“十乐”之倡,内容为:“读书义理、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这十条养生之道,就是要求人们要寓乐于日常生活之中。清代著名画家高相轩则根据自己切身体验,总结了一套更具体、更实用、更贴近生活的《十乐》之养生经验。兹录于此:
[耕耘之乐]  耕耘虽劳体肢,然颇健身心。伏案一日,把锄半天,既享田家之乐,又能健壮人身,既不忘耕耨之劳,又有秋收丰食之望,何乐不为。?
把帚之乐  把帚扫地,洗桌净几,躬身举手之劳,则尘垢顿去,地净窗明,精神一快,乐趣即寓其中。?
[教子之乐]  幸生陋巷,同邻皆无科名之望,吾教子以诗文书画,各徇其意,惟禁学举子之业。倘子弟朴实长厚,能以艺立身,自食其力,令吾无忧于后,岂不快乐。?
知足之乐  吾生为卑工画匠,远不若贵为卿相,富盈百万之禄食;然较吾困苦者何止千百,以此退想,公卿不足贵,而安贫乐道,更安吾业,岂不一乐。?
安居之乐  吾所居,里人多忠厚淳朴之人,力作以食庄稼汉,言行诚实,和睦为习,居此仁厚乡里,不闻酷吏之呵斥厉害,亦一大乐。?
[畅谈之乐]  田间把锄,劳而歇于地头,与野老田夫纵谈天下世外事,或测天气晴雨,或卜年景丰歉,坦荡畅谈,其乐陶陶。?
[漫步之乐]  饮(酒)不可过量,饭不可过饱。酒饭有量过多,未免令人昏沉,作画亦然,时久则疲,宜起身散步于庭中,或漫游于柳岸花畦,心神焕然爽朗,襟怀为之一畅。?
[沐浴之乐]  冬月严寒不宜频浴,余三季皆当常浴,暖水温和,反复淋洗,遍身轻爽,活动经脉,有健身心,真乃一乐事也。?
[高卧之乐]  每至炎暑伏天,白昼不宜作课(画),竹枕蒲席,北窗高卧,熏风吹来,五内生凉,合目养神,养精蓄锐正此时,亦劳者之一乐也。?
曝背之乐  冬日天气晴和,每至日中,或坐场上,或倚北墙,取日晒之,如披狐裘,通身暖和,畏寒缩冷之感顿消,既活人筋血,又强人皮骨,其乐不可不知。
{现代的怡情十乐}
  
近代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结合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总结出了心理保健的“怡情十乐”,转述如下:
[琴瑟之乐]  弄琴瑟,赏音乐是人生一乐。音乐可以丰富生活,畅达精神,陶冶性情,怡人情怀。工作、学习之后,或听听音乐或吹拉弹奏一番,都会使您疲劳顿消,心中欢畅。
[弈棋之乐]  弈围棋,下象棋,又是一乐。围棋妙在“幽玄”,最富雅趣,象棋奥妙无穷,使人兴味盎然。对局者全神贯注,怡然自得。观战者心潮起伏,一局终了,仍会津津乐道,余兴无穷。
[书画之乐]  练习书法,习绘画,既有静中乐,又有动中乐。动笔之前,端身正容,气沉丹田,凝神静虑,恬愉之情,油然而生,这是静中之乐。动笔之际,运笔之时,任意挥洒,痛快淋漓,渲染泼墨,刻意精雕,兴味盎然,这是动中之乐。
[集邮之乐]  集邮之益甚多。邮票是世界的缩影,社会的画卷,地理的拷贝,历史的见证,微型的书本,使人获得求知之乐;邮票是艺术的珍品,雅趣的代表,美丽的化身,使人陶醉于艺术之乐;邮票是传书的鸿雁,友谊的使者,使人品味友情之乐;集邮是养生的妙方,医病之良方,使人享受康寿之乐。?
[养花之乐]  赏花乐,养花乐,独乐,乐而众亦乐。五彩缤纷的花色,千娇百媚的花姿,芬芳扑鼻的花香,使人陶醉于赏花之乐。亲手培植的花木破土而出,心中顿喜;渐渐叶长、枝繁,继而结蕾初绽,心中更乐;待到鲜花吐妍,四处飘香,又会体验到令人醉心之乐;一旦培出精品,参加展出,供人欣赏,独乐又变成众亦乐。养花之乐,竟胜于赏花之乐。?
[烹调之乐]  品尝美食固然乐,烹调制作也是乐。买菜、配菜、炒菜,步步皆有乐;把色鲜、气香、味美的菜肴端上餐桌,全家品尝,更是天伦之乐。倘有宾朋,交相夸赞,其乐愈浓。
[散步之乐]  散步之乐,步步有乐,妙不可言。轻轻而有节奏的步伐,深沉而均匀的呼吸,使人心情恬静,怡然自得。或在乡间的田野上信步而游,都会使你神清气爽,全身舒畅。?
垂钓之乐  钓鱼的乐趣,只有钓翁才能体会到。钓标被吞钩的鱼儿牵动,心中暗喜,挥竿而起,鱼儿在空中摆跳,尤其令人欢快。夜间垂钓,常有大鱼上钩,拖上岸来,一把抓住,冷冰冰,滑溜溜,但心中却是暖烘烘,周身热乎乎,仿佛喝了一杯甘甜的美酒。?
[旅游之乐]  旅游可使人心旷神怡。迈开脚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那绿色的世界,幽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温煦的阳光,多姿的花木,绚丽多彩的山光水色,使人杂念尽除,烦恼顿消,心胸开阔。?
[运动之乐]  运动之乐,乐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乐从动中来。练习太极拳之后,肢体轻快,精神焕发,乐在其中。到郊外慢跑,沿途的风景,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有节奏的呼吸声和脚步声,又奏出一支和谐的乐曲,令人心身爽快。运动之乐,岂止练拳、慢跑,任何运动,皆有其乐。?
以上所涉及的“十乐”的内容,其核心在于自乐。我们每一个人若能如此从生活中找乐趣,人生就会成为一个乐趣无穷的里程。人生其乐无穷,自然有益身心。
当然,人处顺境自得其乐,处逆境欲求乐就很不容易做到。人怎样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关键在于加强自身的修养。每一个人都应该想到: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旅途的坎坷谁都会有。只有在困境中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遇到困难、挫折或疾病,乃至于身临绝境,都应该奋起抗争,勇敢地撑起生命的精神支柱,希望就会在明天。
{“述齐斋十乐”释义}
本节以下的内容,主要分述宋▪陈直《寿亲老新书》所引“述齐斋十乐”,内容为:“读书义理、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它对于指导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保健,仍具有很高的科学实用价值。
[1.读书义理]
我国古代医家、养生家和一些名流雅士都认为,读书能健脑益智,祛病延年。宋•陈直《寿亲养老新书》引康节翁诗日:“老境从容,善于自养”,在于“羲轩之书,未尝去手。”宋代精于养生之道的文学家欧阳修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他在《六一堂记》中把“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视为晚年养生要道,认为乐于此间,养于此间,可享天年。在《述齐斋十乐》中古人还将“读书义理”列为养生十乐之首。
那么,读书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怡情易性 陶冶情操  
据《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鲁国的闵子骞去拜孔子为师。初到时,他面色干枯无华,过了一段时间,竟变得面色红润。孔子甚奇,乃问之。闵子骞道出了个中原委:我生活在偏僻乡下,到老师门下学习做人治国的道理,心里十分高兴,但看到达官显贵,坐在华丽的车上,前后龙旗飘舞,又很羡慕。两种情形,相争于脑海故寝食不安,面色无华。如今,受老师教化,精读为人治国之书,日渐明事理,辨是非,知美丑,于“龙旗”之类,不再动心,因而心情和悦,面色也就红润起来了。

曲雅诗文 祛病良药  
据传:古时有一位穷秀才,终日伏案疾书,呕心沥血,文成而病倒。来诊的医家洞察病源,不开处方,却拿起秀才的文稿,故意读错句。卧床的秀才听见自己的锦绣文章被读得支离破碎,驴唇不对马嘴,大怒。翻身起床,夺过文稿,高声朗读数扁,以示医家之错。读罢,自觉神清体舒,痛楚若失。另据载,古诗坛曾传杜甫诗能除病。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中说:“世传杜诗能除疟,何故?盖其辞意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清代《老异续编》还为此记载了一则杜诗去疾的验案:白岩朱公患气痛,每当疾发时便诵杜诗数首,诵罢即病愈,后每遇疾则诵诗疗之,竟习以为常。宋代寿星诗人陆游也认为文字有祛病健身之功,曾作诗云:“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从以上事例及陆放翁的经验之谈,我们可以看出,读书的确是疗病健身之“法宝”。
健脑益智 抗衰防老  
近代国内外学者认为,读书不仅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解除病人烦恼,淡化抑郁心理,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而且还可延缓衰老,尤其是延缓脑细胞的衰老。根据生物学用进废退的原理,人体内经常用的器官健康发达,少用的器官就会逐渐衰弱退变。人的大脑也是如此,不读书用脑,缺少信息刺激,大脑机能得不到发挥,脑啡呔及脑内核糖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水平就会降低。若长期如此,大脑则呈渐行性退化,思维及智能逐渐迟钝,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对身心健康不利。而读书——思索——勤动脑则能促进大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活跃,有利于脑血管血液流通,促进脑组织新陈代谢,能积极地改善和增强脑功能。因此,美国有学者认为,多看书,在思考过程中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减低脑细胞退化程度,既可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又可防衰老。
大脑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脑健则体健,体健则长寿。有人曾挑选了16世纪以来欧美伟人400名,研究其中哪类人寿命最长,结果是读书人居首,平均寿命为79岁。我国也有资料对秦汉以来13 088名著句知识分子的寿命进行统计分析,其平均寿命为65.18岁,远远超过当时其他职业人员的平均寿命。
读书对身心健康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怎样通过读书来疗疾健身呢?具体应做到5点:
(1)选择辞章典雅、健康向上的书籍。读中外政史以明心志,读唐诗宋词以宽胸臆,读天文地理以增见识,……而各种格调低沉的诗文杂说,皆不宜浏览。
(2)选择那些需要动脑筋的书。日本学者冲正弘氏在研究关于长寿老人的养生经验后,向人们提倡:要健康长寿,应多读书,不能只读那些浅显易懂的书,应多读些需要动脑筋的书才好。如读古文、学外语、研读科技新书目,让脑细胞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就能让人在思索用脑过程中达到健脑益智的目的。
(3)选择良好的读书环境。一人读书,要营造清新雅致的书屋;众人共读,您不妨踏入“老年大学”的大门,或参加“老年人读书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可以激励人们至老不断探求新知。
(4)在读书中注重“学以致用”。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在读书学新知的过程中,应动口兼动笔,如写读后感、写回忆录、写诗文、翻译科技资料等,把自己的宝贵精神财富奉献给社会,以焕发“生命的第二青春”。精神充实,脑力不萎,则身心俱健。
(5)读书养生贵在调达气机。中医认为,读书能带给人潜移默化的心理效应,声情并茂的美学享受。故读书诵诗都应强调抑扬顿挫,这样,就可在不知不觉中锻炼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起到舒肝理气、通达情志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不但善于读书,而且到了老年还在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我国唐代医家孙思邈百岁高龄还在行医治病,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巴甫洛夫从54岁开始致力于高级神经生理学研究,勤奋用脑30年,终于在84岁时提出了“巴甫洛夫学说”,成为高级神经学说的创始人;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82岁还写了《我不能沉默》;意大利诗人、画家、雕刻家、建筑师米开朗基罗,88岁时设计了圣马丽大教堂;德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歌德81岁写完了巨著《浮士德》;英国著作家肖伯纳,在93岁写成了剧本《牵强附会的寓言》等等。无数史实和抗衰老医学研究结果均表明,多读书,勤动脑,可使智能不衰,身心不老,延年益寿。
[2.学法贴字]
宋代诗人陆游说过:“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这是说练习书法,笔下生力,墨里增神,有利于防治疾病,强体健身。
在我国,历来就有“书画人长寿”的说法,史料记载中有许多书法家都是长寿者。如五代的杨凝式和近代的吴昌硕都达到了80岁以上的高龄;唐代的欧阳洵活了85岁,柳公权活到88岁;明代的文征明则享90高寿。有人对明清两代书画家、高僧和帝王的寿命进行的比较结果是:书画家的平均寿命为79.7岁,高僧为66岁,帝王不足40岁。何乔潘在《心术篇》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临池管见》认为:“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古人说过:“寿从笔端来”,它道出的正是书法与长寿间的辩证关系。故宋•陈直《寿亲养老新书》把“学法贴字”作为养生十乐之一。
书法有健身作用,早已为书画界人士所认同。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享高寿93岁,他在76岁时与外国朋友交谈时说到:他至老仍坚持每天写字,经常写字可使气血畅通,精力旺盛,疾病也少。方毅1981年接见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时深有体验地说:“练习写字可以治病。我长期患失眠症,虽然经过多次治疗,都没有见效。后来,有人劝我天天写毛笔字,我练了半年,不再失眠了,睡眠正常,身体也好。现在,我每晚睡前,总要写几张毛笔字,已经养成习惯。”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75岁时,右臂曾患严重的酸痛麻木症,打针服药无效。于是,他坚持每天写毛笔字,并有意悬肘运腕,不久,病得痊愈。朱德同志年届高龄时,工作仍很忙,既要阅批各种文件,又要参加各种会议,还要看书学习和阅读报章杂志,同时还经常外出参观访问,所以他的时间是很紧的。即使如此,朱德从未放弃书法爱好。对于书法,朱德同志的本意是:一是艺术爱好,二是休息脑子,三是活动筋骨腕手。因此,他练字的时间,多在午饭和晚饭前后,或者是在阅读书籍文件后休息之时。他每次练字的时间,大概在20分钟以内。
书画是一种有益的健身运动。书画创作不仅活动了四肢、全身,而且活动了头脑,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运笔之势,相当于太极拳、气功,外炼形、内炼气,对全身组织、器官进行了一次“按摩”,使呼吸匀称、心境平静、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活跃、抗病能力提高。运用毛笔写字,对肩周炎、腰酸背痛、神经衰弱、精神萎靡、手臂发麻、腰痛背酸,甚至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也有较好治疗效果。上海有位书法家说得好:“练字乃养生之妙方,能收摄身心,运动气血。”据临床报道,国内某疗养院曾试用写字、打太极拳、钓鱼这三种方法来治疗神经衰弱症患者,治疗结果亦表明以书画疗法的效果最佳。
书画有怡情之乐。《瓯北诗话》指出:“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之。”练习书法,习绘画,既有静中乐,又有动中乐。动笔之前,端身正容,气沉丹田,凝神静虑,恬愉之情,油然而生,这是静中之乐。动笔之际,运笔之时,任意挥洒,痛快淋漓,渲染泼墨,刻意精雕,兴味盎然,这是动中之乐。
要把书法与健身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注意写字时的姿势,手法与意念的紧密结合。做到“凝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具体方法是:写字时头要正,臂展开,腰挺直,肩放松;呼吸深而自然,精力集中,心正气和,排除任何杂念,这也是练气功时坐姿的要领。再者,执笔运墨时要指实,掌虚,腕平,肘悬起,从而达到如练气功时的状态。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藉此调动运行全身的气和力;通过运笔,以意领气,以气带力,“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借助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点、横、竖、撇、捺和字里行间的布局之中,使笔法犹活于“筋脉相通”,显示出气和力的象形。这样,就会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气血,使体内各部分机能得到调整,使大脑神经细胞和手臂甚至腰背部的肌肉得到活动和锻炼,有力地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
潜心于书画,从“学法贴字”中既可获取“营养价值”极高的精神食粮,陶冶情操,得到高尚静雅和美的享受,又可怡情养性、健身益寿。其乐融融,其益彰彰。
[3.澄心静坐]
静坐可以让大脑皮质得到充分休息,起到中医所说的“澄心”、“澄神”的效应。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颜回就经常练“坐忘”功法;《庄子▪在宥》篇中亦载有古代养生家广成子的“养生静坐法”。古今医家和养生家们都认为,通过静坐,能够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寿高88岁。他生前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时,特别推崇“静坐法”。郭老练静坐,始于1914年。那时他留学日本,因废寝忘食地学习,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终日为心悸、记忆力下降所苦,每夜仅能睡3小时左右,且多恶梦。一次,他偶尔在东京一家书店发现《王阳明文集》中提到“静坐”之说,于是便买了《冈田式静坐法》一书,并坚持不懈地每日练习,不久诸症痊愈。
时至今日,一个强身健体的“静坐养生热”正在风靡全球。科学家们也对静坐的作用机理和效应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科学研究证实,静坐的养生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肺功能。静坐时呼吸能使胸郭容积变大,可吸入更多的氧气。呼吸频率减慢,呼出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高,氧气成分减少。
(2)提高心肌功能。能大大降低心输出量,从而使心肌耗氧量减少。
(3)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可使亢进的交感神经功能降低,使血压下降;并能有效地消除精神紧张,使肌肉放松,疼痛、不适亦可得到缓解。正如美籍心理学家玛哈里希所言:“人进入超觉意识状态,内心会变得平静,思想会变得富有成效,并能对环境发出轻快与协调的波”。
(4)协调整体机能。研究认为,静坐时全身肌肉放松,心率、呼吸及大脑电波缓慢,高度有序,耗氧量减少,大脑皮质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使整个身心也相应得到调整、休息,从而能达到祛病健身之目的。
实践证明,静坐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和冠心病等。还能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治疗现代极易多发的心身性疾病。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而造成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少寐、头昏、乏力,影响工作、学习及正常生活的,最适宜采用此种康复疗法。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功效。
那么,怎么样运用静坐法来祛病强身呢?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场地力求适宜  静坐的环境不容忽视。应选择无噪声干扰、无秽浊杂物、无他人搅扰,而且空气清新流通的清静场所,如宽敞明净的居室、休息室或室外空旷平地均可进行。
二是选择最佳时间  静坐的最佳时间是晨起或睡前,每日两次,每次应练30分钟。当然,那些终日伏案的脑力劳动者,就不必局限于此,而应在上午10时、下午4时工作最紧张的时刻,分别稍事停歇,于僻静处静坐15~30分钟。古代推崇静坐法的学者大都认为“静能生慧”。如此张驰结合,既可养身养心,又有利于调整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把握坐姿要领  静坐者取端正坐姿,端坐于椅子上、床上或沙发上,面朝前、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舌抵上腭;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两肩下垂,两手放于下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交叠捂于脐下;上腹内凹,臀部后凸;两膝不并(相距10厘米),脚位分离,全身放松。确定正确坐姿和调整躯体放松的过程,即是静坐中的所谓“调身”。
四是在“静”字上下功夫  入静的目的在于“澄心”。静坐是静与坐的有机结合,一个“静”字至关重要。所谓入静,就是排除一切杂念,即静坐中的“调心”。初学者往往不易排除杂念,所以要学会“澄心”之法:心如平镜深潭水,一眼见底不闻声。你可在心里默默诵念:“入静好,入静宁心,入静健身。眼望鼻,鼻望口,口望心,心无杂念,益智长生……”等等心语。通过自我良性心理暗示,慢慢掌握入静之法。入静中要主动采用腹式呼吸,尽量轻慢地鼓起下腹做深吸气,力点专注于脐下手握处(丹田穴)。呼气应短而稍促,便腹部恢复正常。总之,应求自然,行于不经意之间,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似有似无、似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样就会感到全身非常轻松舒适。
当静坐结束后,静坐者可将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此时会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正所谓:澄心静坐,怡养身心,常习不懈,永葆康宁。??
[4.益友清谈]
宋代陈直《寿亲养老新书》把“益友清谈”列为养生“十乐”之一。清代著名画家高相轩的《十乐》养生经验中亦介绍了“畅谈之乐”,他说:“田间把锄,劳而歇于地头,与野老田夫纵谈天下世外事,或测天气晴雨,或卜年景丰歉,坦荡畅谈,其乐陶陶”。说明在朋友之间开展有益的谈心活动,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当今时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大发展,然而,家庭却进一步小型化,使得传统的“四世同堂”式的大家庭逐渐解体。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儿孙们不能承欢膝前,谈笑娱悦的时间和机会不断减少。许多老年人处在孤独、寂寞、怅惘之中。封闭式的高楼生活与过去“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亲密关系大不一样,老人失去了往日穷街陋巷中消闲度日的乐趣,加之离开工作单位,增加的是孤独感,更容易感到压抑、沉闷和乏味。
现代医学认为,“孤独”心理是老年健康的大敌。国外有人统计,过早死亡的人中,孤僻不合群的人比其他人多2~3倍。美国密执安大学流行病学家鲁姆斯•豪斯对2700多名居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这批居民中人际关系好的人,尤其是男性,寿命都比较长;相反,那些忧郁寡欢、沉默寡言的孤独者的死亡率要高得多。去年,在英国《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对近600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如果有亲朋好友或知心爱人可以倾诉,他们在一年之内再度突发心脏病的风险相比那些没有倾诉对象的患者要少一半。
哲学家培根说得好:“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他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由此看来,解除老年人的孤独心理,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益友清谈”无疑是良策。
“益友清谈”具有深刻的涵蕴。“益友”,即是要善于结识有益的朋友,要建立良好的友谊。好友之间,“清谈”为要。这应该包括:友人间要提倡坦诚交谈,闪烁其词则令人不爽;要追求高雅之谈,低级趣味则令人生厌;要多谈时事国是,议论人非则自寻烦恼;要学会幽默风趣,言辞枯燥则令人乏味。——总之,相互交谈要强调坦诚、清新和雅趣,这样才能达到“听君一席之谈,便觉神清气爽”的目的。
值得提醒的是:我们应该多和那些具有幽默感的人交谈,听得一语幽默话,忍俊不禁捧腹笑;笑上一笑老变少,忧闷抛去不知晓。
要善于和异性朋友交谈,“男女交谈是非多”的陈腐论调早当休矣!
男女交谈,益在何处?据心理学研究,所有的人都可以从异性朋友(不一定是恋爱对象)的互吐衷曲中获得解除内心抑郁的功效。对于男性来说,女性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最佳聆听者,她们比较善解人意,比较容易理解和体贴谈话人的苦楚。男性在女性面前谈吐更坦率,可畅所欲言地披露内心的隐秘。而对于女性来说,男性同样是出色的听众,她们在男友面前,往往会将自己的一切问题,毫不保留地向他提出商讨,以求得解决的办法。这是因为男朋友会对她的困难和感受,显示出更大的同情和更深切的理解。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一个工作机构内异性比例达到12%以上时,人际磨擦会相对减少,而工作效率和成员的身心健康程度会提高。在宇航飞行中,一半以上的宇航员会出现诸如头痛、恶心、浑身不适等症状,后来医生建议每次飞行有位女性陪同,于是美国妇女莎莉被第一个选中。在她参加的那次飞行中,只有一个人得病。因此,当人们忧虑之时,不必顾忌,找一位异性朋友,作一次坦诚的交谈,是十分有益的。
中老年朋友欲求身心不老,切莫忽视“益友清谈”的妙用。请君不妨与老友促膝而谈,排忧解忿;与老伴枕边窃语,心声相映;与学者谈古论今,怡情放怀;与晚辈沟通思想,交若“忘年”。诚可谓:园翁溪友话桑麻,心似少年身闲雅。
[5.小酌半醺]
《寿亲养老新书》把“小酌半醺”列为养生十乐之一。这是说少量饮酒对人体健康有益,它可加速血液循环,流通气血,疏通经脉,温暖百骸,中医许多方药还用酒作引,载药运行。至于药酒则更具有一定的治病健身作用。但如果饮酒过度,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1)科学饮酒适养生
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指出:酒,“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精御寒、消愁谴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阐明了酒的功能与利弊关系。古医籍《本草备要》、《饮膳正要》中关于“酒多饮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酒过度,丧生之源”等狂饮与酗酒危害的认识,都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正确评价了酒的利与弊。
众所周知,经常饮酒会刺激肝脏,引起很多不良后果。然而,“滴酒不沾”也并非万全之策。国内外的最新调研表明,有规律地适度少量饮酒是有一定好处的。中医药学认为酒是一味药物,其性味属“苦甘辛热”,可以“行经络、御风寒、通血脉、行药势”,并可主治“风湿痹痛及胸痹诸症”。德国一所大学医学中心的科研认为,适当饮酒者的血清反应蛋白水平低于不饮酒与过量饮酒者,表示少许饮酒具有抗炎效应。
适度少量饮酒还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德国医学家对447名受试者调研发现,每周至少饮用80到86克酒精性饮料的人,其消化系统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比滴酒不沾者要低67%。因为酒精性饮料中的酒精可推迟胃的排空时间,使幽门螺杆菌不易在胃肠内壁形成感染病灶,并认为葡萄酒具有颇强劲的抗菌活力。
适度少量饮酒有益心血管病。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的新科研显示,适当饮酒可保护心脏,可避免40%的冠心病发作。认为酒精可长期控制总胆固醇水平,增加“好”胆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酒精具有减少血小板血栓形成效应,不论葡萄酒还是烈性酒或啤酒中的酒精均可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死亡率。
此外,适度少量饮酒还可防止发生肾结石。哈佛大学对45 289名40~75岁的男子的为期6年的随访发现,若每天饮用380毫升啤酒可使肾脏结石发病风险下降21%;每天饮用180毫升葡萄酒,可使肾结石发病风险下降39%。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洪昭光教授认为,少量喝酒,可以预防动脉硬化,而且这时候人比较兴奋,话多,心情愉快,表现的象个君子,这是最佳状态。但现在中国的“酒风”已经让人们当不成君子了。过了自己的量,最初人象孔雀开屏,喜欢吹嘘、炫耀自己;再喝就变得象狮子一样,脾气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如果不控制还喝,就变成了猴子了,失去了自控能力……不该说的也说了,不该办的事也办了,不该签的字也签了,这个时候最容易酒后误事;如果喝的不节制,最后就象蠢猪那样,思维混乱,语无伦次,东倒西歪,昏睡,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说到底,饮酒的关键是如何掌握酒的量与度的问题,在“适度”、“适量”上做文章。关于其“度”,当然是低浓度的好,前边我们已作过专门论述。关于其“量”,世界卫生组织业已提出了相应的标准:男性安全饮酒的限度是每天不超过20克纯酒精的饮用量(约合2瓶啤酒,或50克白酒),女性不超过10克。不管什么性别,每周至少应有2天时间滴酒不沾。
(2)科学饮酒的“五个最佳”
我们知道,适当饮酒会适度刺激胃黏膜,促使胃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强。在盛夏季节,没有食欲时,喝一杯凉啤酒会激发食欲。胃肠不好的人,要以增强食欲和解除压力为目的,少量饮用含酒精浓度为10%以下的啤酒和葡萄酒。适量饮酒还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又能减少或降低精神压力。
不过,饮酒有许多讲究,下面就饮酒的最佳品种、最佳时间、最佳饮量、最佳佐菜逐一分说。
一是选择最佳酒品。酒有白酒、啤酒、果酒之分,从健康角度看,当以果酒之一的红葡萄酒为优。法国人少患心脏病即得益于此。据研究人员介绍,红葡萄酒中有一种植物色素成分。此种物质以抗氧剂与血小板抑制性的双重“身份”保护血管的弹性与血液畅通,使心脏不致缺血。常饮红葡萄酒患心脏病的机率会降低一半。
二是把握最佳时间。每天下午两点以后饮酒较安全。因为上午几个小时,胃中分解酒精的酶——酒精脱氢酶浓度低,饮用等量的酒,较下午更易吸收,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升高。对肝、脑等器官造成较大伤害。此外,空腹、睡前、感冒或情绪激动时也不宜饮酒,尤其是白酒,以免心血管受害。
三是控制最佳饮量。《寿亲养老新书》中的“小酌半熏”,其目的就是在提醒人们在饮酒养生中要控制好最佳的量。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千克体重1克。一个60千克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低于60千克体重者应相应减少,最好掌握在45克左右。换算成各种成品酒应为:60度白酒50克、啤酒1千克、威士忌250毫升。红葡萄酒虽有益健康,但也不可饮用过量,以每天2至3杯为佳。
酒是“顶百药”还是“发疯水”。希腊的哲学家阿纳尔希斯说:“一杯酒健康,二杯酒快乐,三杯酒放纵,四杯酒发疯。”也就是说,喝一二杯酒较好,若饮三杯酒四杯酒以至更多会感到酒变成了发疯水。世上本来对酒有顶百药之说,难道你还非要将顶百药变成发疯水吗?顶百药只能是限于少量饮用,喝到高兴时要适可而止,使人沉醉的量对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四是保持最佳温度。关于饮用酒的最适宜温度,酒不同温度要求不一。白酒最好的温度是70℃左右。因白酒中,除乙醇外,也含少量甲醇和其他物质,对人体有害,甲醇侵害视神经,而甲醇的沸点是64℃,当然甲醇蒸发后饮用最好,但也不能太热,以免伤害消化系统。
葡萄酒种类多,就一般而言,甜红葡萄酒12~14℃,甜白葡萄酒13~15℃,干红葡萄酒16~18℃,干白葡萄酒为10~11℃为最佳。
其他酒如香槟酒类9~10℃。甜黄酒、半甜黄酒及干黄酒20℃左右为好。啤酒是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酒,若温度在10℃左右,二氧化碳不易损耗,口感也好,会给人以清凉爽快感。
五是会挑最佳佐菜。空腹饮酒有损健康,选择理想的佐菜既可饱口福,又可减少酒精之害。从酒精的代谢规律看,最佳佐菜当推高蛋白和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蛋白质有提高乙醇处理能力的作用,多食用蛋白质和维生素,对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肝病也有较好的效果。
人们经常用市场上出售的囟牛肉、囟肥肠或油炸点心或含脂肪较多的鱼干等做下酒菜,但要注意这些油脂类食品是否新鲜,不新鲜和已氧化变质的油脂食品对胃肠和肝脏都有损害。一般饮酒者都喜欢吃咸味较重的菜,长此以往,盐摄入过多可诱发高血压、心脏病和胃肠疾病,还会引发心动过速。此外,饮酒切忌用咸鱼、香肠、腊肉下酒,因为此类熏腊食品含有大量色素与亚硝胺,与酒精发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与食道黏膜,甚至诱发癌症。
为使饮酒者不影响健康,日本的庆应大学上屋雅春教授还提出了酒肴三原则:①食用不直接刺激胃肠道的食物,如毛豆、蔬菜、水果等;②通过肝脏加工,易使酒精氧化的酒肴为好,如富含维生素C及含糖食品,它们可帮助酒精氧化。③不食用动物内脏,少吃兽肉、鹌鹑肉、蛋等胆固醇多的食物,特别是有痛风、高血压、糖尿病的人忌食。日本人因为醉汉多,对醒酒饮食有较深入的研究。例如,若遇酩酊大醉,最好去医院点滴果糖类注射液,或饮用较淡的日本茶或红茶,茶中单宁可使胃黏膜收缩,保护胃肠。饮用冷开水,减缓胃肠酌热。也可喝醋解酒毒,食醋中的有机酸可醋化乙醇。喝豆浆、吃豆腐也可,其中的氨基酸能解酒中的乙醛毒。此外尚有吃白萝卜、蜂蜜、半熟鸡蛋、生梨,喝鲜牛奶、芹菜汁、绿豆汤、果汁等,均有解酒作用。
(3)饮酒也要讲禁忌
中国人饮酒,有许多忌讳,如:酒不可杂饮,即一次喝多种酒。宋代人陶谷在所撰《清异录》中说:“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喜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深忌”。这很有些道理。因为各种酒含的成分不同,混杂饮用,有些成分比例不适,可能会使人感到难受。
古代医家认为,酒“新者有毒,陈者无毒”(《本草逢原》)。新者,指刚酿出的酒;陈者,指经陈放后的酒。新者有毒,这个说法至少不准,但因未经陈放,味道并不美好是真。
“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千金要方》)。此说很有道理。人醉酒后,皮肤血管扩张,机体防御能力降低,贪凉极易罹病。
“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千金要方》)。不要说以冷水洗浴,即或是以热水洗浴,也是危险的。因为人喝酒后,体内贮存的葡萄糖在洗浴时会被体力活动消耗掉,使得血糖大大降低,体温急剧下降,而酒精却抑制了肝脏的正常活动,阻碍体内葡萄糖贮存的恢复,不仅仅是“成疼痹”,还会危及生命。
酒“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本草纲目》)。民间有“喝酒就大葱,一盅顶两盅”的说法。姜、葱辛辣,可以加速酒的反应,使人致醉。但说“生痔”,则论据不足。
民谚:“抽烟喝酒,一口顶两。”这也很有道理。烟草中所含成分,特别是尼古丁,毒性大,且易溶于水,更易溶于酒精。人饮酒后,血液循环加快,尼古丁会随着酒精更快更多的进入血液中,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除上述忌讳外,在饮酒保健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服用西药勿饮酒。在中医的方剂中,有许多药酒方,有的中药还往往用酒作为“药引”或加酒煎煮,然而,在服用许多西药时,医生却要反复提出不能饮酒的忠告。因为酒(乙醇)可与许多药物发生化学作用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某些药物也会干扰乙醇的正常代谢,造成乙醛蓄积中毒。因此,服用西药期间,一定要戒酒。
二是酒后不宜洗澡。有的人喝醉了酒,想洗个澡,让体内的酒精早点挥发掉。其实,这是很危险的。酒后洗热水澡无助于解酒,而且容易发生头晕、心慌、眼花等不适,甚至发生晕倒现象,在医学上称作“澡塘综合症”。酒醉后引起的血管扩张会使大脑缺氧更加严重,并且酒精的代谢会加速体内葡萄糖的消耗,使血糖含量大幅度下降,因此更容易发生“晕塘”,甚至使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猝死。
特别提醒:酒后下河游泳更危险。人体的神经系统对酒精极为敏感,酒精能使人的大脑产生抑制作用,失去自控能力,思维活动和躯体动作的精确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如果要在这种情况下到河水中去游泳,无疑会发生危险。一是游泳时水温与人体皮肤表面温度相差大,散热会突然加快,极易引起头晕和低血糖性晕厥,并可出现抽筋而发生不测;二是如果酒醉程度较高,因自我控制力大大减弱,还容易发生其他意外,甚至发生溺水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酒后不宜同房。中医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早就指出:“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说的是酒后纵情于房事,有损人的寿命。酒精能使大脑兴奋,脑部血流量增加,心脏跳动加快,负担过重,性交时也会高度兴奋,这给大脑和心脏带来了双重负担,危害很大。现代医学还证实,酒醉后男性的睾丸受到酒精的损害,雄性激素的分泌大为减少,因此酒醉后勉强同房,有害于身体健康。
四是老年人不宜饮烈性酒。老年人饮酒有讲究。老年人饮用些黄酒、果酒等低度酒,有利于健康。因为适量的低度酒可以活血行气、壮神、御寒。细品小酌,使老年人神怡气舒,还能增进胃液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冬季饮用适量补酒、蜂蜜酒,可减延老年人体肤衰老。老人不宜饮用啤酒,因啤酒中含有一定量的铝元素,老人新陈代谢慢,如积存于体内,会导致老年性痴呆。
五是饮酒时不宜吸烟。因为酒精是烟草中致癌毒物的溶剂。如烟酒同用,烟草中毒物很快溶于酒精进入体内,输送到人体各部位。而且边吸烟边喝酒还使得人体血液对烟草毒物溶量增大,这是因为酒精具有扩张血管和加速血液循环的作用。烟草中有毒物质溶于酒精后会很快进入血液,使人兴奋,所以边吸烟边饮酒,误导人感觉更有味道,殊不知这使肝脏承受双重毒物侵害,实在是应该去掉的不良饮酒习惯。边吸烟边饮酒不仅仅侵害肝脏,医学专家已告诫世人,吸烟者患喉癌比例比不吸烟者高出10倍,而吸烟又同时饮酒者,患喉癌率再高出8倍。?
六是酒后不宜饮浓茶及咖啡。一是浓茶含很多鞣酸,影响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二是浓茶含过多单宁,影响对铁的吸收,会造成贫血。三是浓茶与乙醇均使大脑兴奋,大脑功能容易失调。但淡茶可饮,不仅生津止渴,清心怡神,还可解毒。
大量饮酒后酒精很快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影响胃肠、心脏、肝脏、大脑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并造成体内物质代谢的紊乱,其中受害最大的是大脑。咖啡的主要成份是咖啡因,适量饮用具有兴奋提神和健胃作用,过量同样可以造成中毒。酒后饮咖啡会使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由于极度兴奋后可很快转入极度抑制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地增加了心脑血管的负担,同时,也加重了酒精对人体的损害。
最后,还是要奉劝那些每餐必饮、以酒充饥、以酒解乏、借酒消愁、嗜酒成瘾者应当善自珍摄,饮酒应当适度,切莫贪婪“杯中物”。
http://bbs.service.sina.com.cn/platform/?uid=1617016550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5 15:53 , Processed in 0.0535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