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心病还须心药医(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5 09:1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心病还须心药医(续)
(引自王惟恒,王赋斌主编《中医基础知要》)
——中医情志疗法撷趣

{悲哀疗法制狂喜④}
※ 恒 芳
悲哀属于阴性消极情绪,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从而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肺金之志为悲,肝木之志为怒,悲则气消,怒则气上,金能克木,悲可胜怒。喜与怒同属阳性亢奋情绪,与忧悲相对立,故悲哀疗法亦可治疗狂喜。
《续名医类案》中亦有悲哀疗法的案例: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得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
按:中医认为,喜性心志为火,过喜则伤心。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会出现意识障碍,喜怒无常。李父过喜伤心,以致笑病发而不止。突获其子死讯,悲恐万分,恐伤肾,肾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故病可愈。
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著《徊溪医书》中还载有一则医案:某书生状元及第后,喜不自胜,得了个嘻笑不休的毛病。在回家的途中,求某名医。这位医生问了病情根由,对状元说:“阁下得的是不治之症,请赶快起程返里,否则将殁于异乡。”这状元神情沮丧,星夜兼程,提心吊胆,待七日回归后竟如常人。他正要讥讽医生几句,此时,书童递上医生一封信,书云: “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状元佩服不已。
按:此殿选状元新及第,喜乐至极,正气耗散,难以药治。名医以死相诈,惧死恋生,人之常情,新状元悲忧气结,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敛,故能不药而愈。
{先怒后喜治愈相思病⑤}
※ 恒 芳
清代学者陈梦雷所著《医部全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金元时,有一女子,出嫁后,来到婆家,刚过了几天恩爱生活,丈夫就远去广东经商。临行前,她丈夫说,少则二十,多则一月,就会回来。又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这一去,就是二年没有音信。女子对丈夫非常想念。她整天像掉了魂似的,闷闷不乐,茶饭不思,觉不想睡。日子久了,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竟卧病不起,气息奄奄,危在旦夕。
家里人先后为她请了好几位医生,都说此病古怪,药不能愈,后请名医朱丹溪来诊治。他号脉后,发现肝脉弦出寸口。遂对其家里人说:“此女子甚为可怜,她患的是相思病,不知相思何人?”其父亲一旁连忙解释说:“小女出嫁快三年了,其夫长期在外。没有回音,思夫也。”医生说:“思念过度,气结于脾,单靠吃药是治不好的,有喜事方可解救。”家里人听了觉得好怪,忙问:“何故吃药不愈呢?” 朱丹溪说:“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医生与其父商量说:“得想办法惹女子生气,让她动怒发火。”其父说:“小女子患病,本来就很可怜,不能再气她了”。朱丹溪说:“救人要紧,不能顾及那么多了。”遂自作主张,走到病人床前,举手就向女子身上打了几巴掌,并大声斥责她不该有外思。女子觉得冤枉,号陶大哭,并怒气冲冲地向家里人述说委屈。这一闹腾,她全身发热,满头冒汗。在人们的劝说下,她才逐渐平静下来。 过不多久,女子便觉得肚子饿了,要求家人做饭给她吃。看到这种情景,朱丹溪说:“女子的病是暂时好转,但必须得喜,才能不再犯:”于是,朱丹溪策划了一个治疗方案。第二天,其父手里拿着一封信,对女儿说:“你丈夫有书信来了,很快就要回家了。”女子一听非常高兴,遂要起床,说身上觉得有劲了。说来也巧,又过了几个月,其夫果然回来了。女子精神焕发,病也痊愈了。
按:中医认为,怒胜思。此案为女子思夫,日夜思虑,思之过度则伤脾,朱丹溪故意责其有外思,并掌其面,这在当时社会中,对女子是莫大的羞辱,因此该女子大哭大怒,怒则思解,使病得治。
{惊恐疗法治怪症⑥}
※ 恒 芳
即以惊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态情绪的一种疗法。肾水之志为恐,心火之志为喜,水能克火,恐可制喜。惊又可气乱、气散,从而解除因忧思而导致的气机郁结、闭塞,故利用使人惊惶之类的刺激方法,可以治疗某些类似癔症的病人。
现代医家何时希所著《历代无名医家验案》中载:有病人因惊而厥,两目上窜,经治疗,它恙俱愈,而瞳仁上翻不能下,病人终日但见屋顶,不能行步及一切生活。有医者令病人坐高座,匿人于座下,于静中大声鸣金,病人大惊,瞳仁遂下如常人。
按:中医认为,目为肝窍,惊气人肝,此属因惊肝经阴血受损,而致目系失养所致。医者惊因惊治,令患者坐高座,下匿人突然敲锣,病人受惊,惊而下视,瞳仁遂下。上者下之,升者降之,故疾愈。
又传,古时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当时的一位名医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作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手势动作惊怒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
按:这是中医采取“围魏救赵”的计谋权诈的心理疗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以情胜情”得安康⑦}
相传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傅山的药引子──煮不软的石头”。说的是:
清代,有一位叫李小牛男子入赘到粉莲家,小俩口日子过得不错,堪称恩爱夫妻。一天李小牛因入赘受外人奚落,气冲斗牛,一股无名火冲着自家媳妇发泄起来。粉莲越想越伤心,抽泣了一夜后就病倒床上,有气无力,饮食不进,竟一病不起。这下可急坏了丈夫,经人指点,李小牛起早赶路,向清代著名妇科医师傅青主求治。傅青主问清病情后笑道:“这个病,不见病人也能治,只是眼下药不齐,不过你可先把药引子准备好。你回家的路上,有条石沟,你走到石沟中间,然后往右走七步,那里有一个鸡蛋大的黑石头,你把石蛋拣回去,先武火后文火煎熬,随时添加水,不能停火,也不能离人,直到石头煮软了,就来我这里取药。”
李小牛按照傅先生的嘱咐,果然找到了黑石蛋,心里真是欢喜若狂:“人说傅先生通神,果然名不虚传。”他回家便日夜煮个不停,眼睛熬得通红,却也毫无倦意。粉莲见比情景,心中十分感激,不禁转恨为爱。她心疼丈夫,主动下床代小牛煮石蛋,并让小牛去问问傅先生“多久才能将石头煮软”。小牛见粉莲的精神确实比前两天好,再不敢拖延,就把煮石头的事交给粉莲,自己一口气跑到傅山家。
小牛一进门,傅山就问他:“药引子熬好了没有?”小牛把煮石头的情况,三言两语向傅山先生讲了。傅山听后,面带焦虑地问:“我告诉过你:人不能离火,你怎么跑出来了?谁给你看火呢?”小牛说:“粉莲看着火呢,就是她催我来问问您的。”傅山闻言,出了口长气,他微笑着说:“没事了,你可以回家了,粉莲的病已经好了。饮食上再调理几天,她就完全复原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把小牛笑得莫名其妙,他大惑不解地问:“您还没给配药呢,病怎么就好了?”
傅山先生缓缓地说:“粉莲的病,是从一个‘气’字上得的,‘气’又是由你引起的。这个病,很难药到病除,因此,有的医生才把它叫‘奇症’。但是只要她消了气,病也就好了;要消气,还得从你身上消。我就给了你一块石头让你煮,你想:石头哪能煮软?我为的是让你没日没夜地煮,粉莲见你不睡不歇、不停地为她熬‘药引子’,一心一意要给她治好病,气自然就消了。气消,则肝木苏;肝木得以疏泄,则脾胃自然运谷。她能下炕,接过你煮石头的活,说明她病已好了。现在她该饿了,你赶快回去,给她做饭吃吧!”说完又大笑起来。
小牛怀着喜悦的心情往家赶,到家一看,粉莲的病果然大好了,见小牛回来,就告诉他:“老公,我饿了。”小牛说:“老婆,你快上炕歇息,我给你煮饭。”从此,粉莲的病就很快痊愈了。这正是:
看以荒唐不荒唐,其中自有秘密藏。
石头虽然煮不软,以情胜情得安康。
{心病还须心药医⑧}
杯弓蛇影的故事众所周知。《晋书•乐广传》记载:一天,河南府尹乐广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有一位叫何解的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从此以后,他忧心忡忡,老是觉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动,整天疑虑重重,恶心欲吐,最后竟卧床不起。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映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乐广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病人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                     
按:本医案论述了心理因素致病的开始和发展过程,又以所见事实真相,释其所疑的心理治疗方法治愈其病。可见,乐广称得上是一位“良医”,他懂得怎样去除病人的心病,比一般滥施药物的庸医高明一筹。中医管这种方法叫“祝由”。王冰将祝由解释为“祝说病由”,意为向病人解释病因,让病人打消顾虑,不必用药而病自愈。
若病人对认定时病因笃信不疑,百般劝说无效,这时不妨先依从病人,再设法打消病人的顾虑。《名医类案》也有类似治验:有一个人在亲戚家做客,不料大醉,被送至花轩夜宿。半夜时醒来,口渴难耐,又求不得水,遂就用手捧花园中石槽里水饮之。天亮时才发现,这槽中水里有许多红色小虫。这陡然一惊,非同小可,此后一直郁郁不散,竟酿成大病,遍医不愈。一天,病人家人找到名医吴球为其诊治。吴球问明病情根由,知病人之病生于疑。故暗自用红线剪成小虫状,入巴豆二粒,捣和成丸药,令病人于暗处服用。不一会,巴豆导泻迅速,病人即于盆解下大便。吴球让他看大便中物,确见许多小“红虫”已泻下,即刻病愈大半,经调理半月余,诸恙得瘥。
按:医者知病之根由,故拟此法,虽属假药,却能达到真治之功。患者由于亲见“事实”,所患既除,郁结遂开,故而能愈。此案说明,心理因素在致病与治疗中均起着巨大作用,因此,熟谙心理治疗理论和善于设计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以情胜情”藏玄机,喜怒哀乐皆良“药”。中医心理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不仅能使人从笑谈古今中获益,而且可以领略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明白它那神奇的疗效所蕴藏着的科学道理。
当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心病还须心药医”这个古老的中医治病原则,又得到人们重新估价,它对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watermark]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4:03 , Processed in 0.0514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