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2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12 11:4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中医治病的重复性差,很多中医不服,并举例加以说明,如杏林萧客在《天涯社区》论坛就有这样的论说:“其实,并非中医不可重复验证,只不过验证的方式、内容不同如西医而已!西医重复验证是“病”,而中医重复验证是“证”!
  
   凡麻黄汤证者,以麻黄汤治之,有效率是多少?100%!
   凡桂枝汤证者,以桂枝汤治之,有效率是多少?100%!
   凡“胸肋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食,口苦,咽干” 属小柴胡证者,无论是何疾病,皆以小柴胡汤治之,有效率是多少?100%! ”
   当然,我也知道,老杏说这番话,完全是出于对贬低中医者的义愤,情激之余才打错了比方。其实他心里非常清楚,重复验证这些“证”尽管有效率达100%,可是没有可靠的数据说话,是很难攻破那些贬低中医者的奇谈怪论的,所以他才接着上述论点这样说:“仅凭古人留下的这些‘方症’是不够用的,但它给我们极其重要的启示。如果中医界全面、系统、精确地研究、归纳、总结出各种病变的‘方’、‘证’,并在此基础上拿出具体的临床数据来证明中医的疗效。则‘中医不科学,疗效不确切’等奇谈怪论将不攻而破,而中医将更趋完善与成熟,更趋科学与规范。” 他的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
   其实我们都非常清楚,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治疗的最终目标取向是“病”,中医所特有的“证”与中医、西医所共有的“症”,都是“病”的体表反映。只不过,从中医理论角度讲,“证”是一组“症”的集合,比如“桂枝汤证(伤寒表虚证)”,是由“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四个“症”组成的。中医认为,通过对一组“症”(即“证”)的分析、综合、判断,找出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就能找到发“病”的原因、位置和产生的机理。必须认定的一个事实是,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中医对“症”的提取主要靠眼耳鼻等感官来完成,通过这些感官对某些常见“症”的观察、归纳,把它确定为某个“病”在某个阶段(如如温病的卫分证、气分证等)、某个层面(如感冒的表实证、表虚证等)的固定格式,这就是“证”。可以看出“证”,在中医学里是一个对“病”的诊断过程,简而言之,中医整个诊断思路是用“症”定“证”,以“证”推“病”。但由于中医对“症”的提取,主要源于医者的感官,所以提取的“症”主观成分太多,对中医发展造成的影响很大,这是后话。
然而,杏先生根据中医的证重复率为100%,得出了中医经得住重复的结论。我们姑且不追究医者的主观成分对“症”的准确表述有多大多影响。稍有点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中医的“证”和“病”也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拿“证”和“病”比较就已经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更何况中医和西医原本就是各走各的道,人家说治病的重复率高,我们却拿着诊断过程中的“证”的重复率高去反驳,这种对比不仅犯了严重逻辑混乱错误,其结论也有点答非所问的味道,实在是以己之短形人之长。既然中医、西医的最终治疗取向是“病”,为什么人家治病的重复率高,我们就不敢正视自己治病重复率低缺陷,还偏要拿“证”去把自己妆扮成无病不治的前超医学呢?当然,比起中医的生死存亡来说,犯点逻辑混乱这样的“小”错误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最多给人留下一点笑料。问题在于,如果把“证”当作中医学的特长拿来在西医的“病”面前加以炫耀,那确实是在把中医发展这样的大事当成儿戏耍了。
应该说,“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大青龙汤证”……这些由“症”集合起来的“证”,也许稍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师真的会一见便知。不得不提的是,这些“证”在两千年以前就被老祖先人“格式化”了,只是这两千年来与我们现今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起居、饮食习俗……想来应该是和“证”时代已判若天壤了,加之我始终认为,由于环境的熏陶,现在的人比古人认识问题还是要深邃得多,所认再用这些“一层不变”的“证”来处理现今所有的的临床问题,恐怕就很成问题了,不过这到是应验了古人“愚者,以不变之法应剧变之世”的训导,只是没有令古人想到的是,他若干代后的很多“智”孙们,还在犯着这样的低级错误。
由于两千多年,世间的一切都在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在变、我们体质在变、我们患的病在变、疾病的病谱在变……,唯有我们“施治”时作为依据的“证”没有变。尽管“辨证施治”是我们的法宝,对证治疗的重复率达也到了100%,可狡猾的疾病已经变得可以使用“障眼法”了,把可以集合成“证”的“症”隐藏得无影无踪,最终让不变的中医走上了“无证可辨”的死胡同。有人说“辨证施治”是中医的优势,可是由于“证”不变,反倒成了中医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要想将绊脚石变为铺路石,方法一个——变,我们可不可以将X光机、CT机、生化分析仪下的一些症状(体征、指征)纳入“证”的范畴让中医来“辨”,比肺纹理增粗实属,纹理稀疏属虚;血液粘稠度高为热,粘稠度低为寒……?如果中医的证不变,如果只知道把“对证的治疗重复率为100%”作为优势来宣传,而忽略它给中医发展带来潜在危害,中医要想有质的飞跃永远只能“空了吹”。
作者单位及通讯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西68路)张毅
邮政编码:629000
2
发表于 2006-3-12 12:04:2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又一个学中医,干中医,吃中医,反中医的主,中医教育到底怎么了。
3
发表于 2006-3-13 00:07: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张毅先生,你能不能有点新东东啊?我问问你,你看到如此多的中医的短处,可你为什么对于西医也是不求甚解呢?你是临床的吗?
4
发表于 2006-3-13 11:25:2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呵呵 主观性很大?! 在《黄帝内经》成书之时,我们的祖先就凭主观得出了人体骨骼的精确比例,并且经得起现代解剖学的检验?!针经里面的骨度法难到不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主观性很大又怎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14:34 , Processed in 0.1011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