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国古代第5大发明——纪念毛主席“10.11批示”发表45周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15 13:5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对卫生部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总结报告所作的批示中,提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的著名论断。45年过去了,关于“伟大宝库”的论断已经被医学和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所证明。当年毛主席曾讲:“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是科学的,将来全世界各国劳动人民都会要用它。”这一预言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毛主席还讲:“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对中医加以研究,并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祖国对全人类贡献中的伟大事业之一。”这一预言也正在变成现实。中医学之所以对世界会有大贡献,在于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医学,而是包含着一系列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医学体系,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中医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将为人类健康和文明进步发挥历史性推动作用。
  中医学是中国的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4大发明是众所周知的。造纸术发明于汉代,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元时期,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推动作用,已为全世界所公认。特别是后三大发明,于13~14世纪传至欧洲,成为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强大杠杆。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对此都有明确的论断。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17世纪指出:“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竟至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德国的马克思在19世纪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20世纪指出:“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因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中国古代的“大发明”不只这4项,还有中医学。中医学不是一般的发明,而是“大发明”,是比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更杰出的发明和创造,可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她由中国首创,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这里所称之中医学,是指从远古到1840年所形成的经典中医药学术体系,它由中国独创,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第二,她传播至全世界并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中医学早已开始走出国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进入国际化的新阶段,现已传至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科学价值和卓越疗效已经为世界医学界所公认,中医学正在被地球村的居民们日益广泛地接受。第三,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作为“大发明”的价值和意义已得到世界公认。中医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推动作用正在显示出来。首先是在医学方面,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内容、防治原理、治疗方法,可补西医学之不足,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推动医学发展和变革,为人类健康做出特有的贡献。其次是在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方面,中医学关于人的生命运动的复杂现象和深层规律的认识,有力地推动着生命科学的研究,将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国外著名医学家和科学家们一再指出,“经络”问题可能包含着若干项诺贝尔奖级的课题,中国要拿诺贝尔奖,最有希望的是中医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一再指出,中医现代化将推动人体科学的突破,形成一场科学革命,引起一次东方式的文艺复兴。“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改造现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这不是简单的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再一次出现的跟文艺复兴一样的大事。”
  中医学不仅是“大发明”,而且其发明和创造的程度都大大地超出了其他4大发明,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首先,中医学既有技术的发明,更有科学的发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这4大发明都是单项技术,而中医学则不同,是包含一系列发明的学术体系,其中不仅有技术成果,而且有科学成果。中医学在科学上的发现和贡献是超过其他4大发明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防治原理、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复杂现象和深层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其次,中医学对世界的贡献,既有医学的,更有中国传统文明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是在一个朝代或由一个人物为代表发明的技术,而中医学则是在几千年历史上,由世世代代医药学家们共同创造的综合学术体系。特别是,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明长期孕育的产物,富含哲理和人文精神,从学术思想、理论观点到临床应用,都贯穿着中国传统文明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结晶。因此,中医学贡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独创的医学体系,而且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再次,中医学实现其世界性贡献的过程要长一些。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从定型到传至世界实现其贡献,大都经过了几百年时间。中医学走向世界的步伐虽然早已启动,但真正的国际化时代刚刚开始。由于东西方传统文明的差异,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学术思想深刻地贯穿着中国传统文明,因此其传播和发扬还要走较长的一段路。所以,中医学实现对世界的贡献所需要的时间,要比其他4大发明更长,如果从19世纪开始算起,恐怕要几个世纪的时间。
  中医学的重大发明和创造
  中医学有哪些对世界有贡献的发明和创造?一般地说,在中医学的整个学术体系中,从基础理论、临床防治,到药物的和非药物的防治手段,到处都充满着首创或独创的发明,其中的精华部分,几乎都是对世界的贡献。
  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主要在于超出西医学的视野的那些内容。与西医学相通的、能够用西医学来解释的内容,很难称为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更难称为中医学的首创或独创。只有那些超出西医学的视野的内容,才是中医学的首创或独创的发明。然而,由于这些内容不能用西医学来解释,一段时间以来,常常被人斥为不科学,这是必须划清的一个重大是非界限。
  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既包括“知其然”的内容,也包括“不知其所以然”的内容。“知其然”是发现和掌握了规律,这是发明和创造;“不知其所以然”是没有把规律揭示和阐释清楚,但发现和提出了科学问题,同样是发明和创造。当年发明指南针的人们并没有揭示指南针与地球磁场的关系,发明火药的人们并没有揭示火药爆炸的化学和物理学原理,发明蒸汽机的人们并没有揭示蒸汽机的热学和力学原理,这些发明都包含着“不知其所以然”的科学问题,正是对这些科学问题的新探索,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从发明和创造的角度来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比答案更有价值。中医学的各种“不知其所以然”包含着大量的科学问题,是引起医学和科学实现突破和变革的导火索。
  在中医学的多种发明和创造中,最为重要和需要强调的,至少有以下几项。
  1.元气论与气化学说。元气论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其思想观点与西方传统的原子论截然相反。原子论注重粒子性、实体性、组合性、分解性、还原性,而元气论注重整体性、分化性、联系性、功能性、系统性(非还原性)。中医学把元气论医学化为气化学说,深刻地认识了气与形的关系,发现了宗气、营气、卫气及经络之气、脏腑之气,掌握了气、气化、气机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中的机制和规律。现代科学证明,元气论比原子论更符合人的实际,气化学说比结构主义更符合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
  2.人与天相应的理论。人是宇宙演化的产物,人的健康与疾病必然地与宇宙(天)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医学必须认识和掌握的一种客观规律。西方医学虽然讲到“大宇宙”、“小宇宙”,但远不能与中医学相提并论,只有中医学对于人与天的相应关系达到了系统研究、自学应用的程度。“五运六气”、“天人相应”等学说总结了人与天相应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调理人与天的相应关系以防治疾病的法则,并把它贯彻到养生、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各个环节,成为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现代科学揭示了人(及其健康与疾病)与天(宇宙)相应的根源和规律,充分证明了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的科学性,进一步揭示、掌握人与天的相应关系,将在防治疾病上实现重大突破。
  3.对人的非解剖结构的认识。中医学研究了人的解剖形态,其认识与西医学是相通的。而中医学的独创性发现则是认识和掌握了人的一系列非解剖结构。如经络的结构,现代研究证实经络客观存在,但其结构不具有解剖形态,而是非解剖性的。再如“五藏”的结构,现代研究证实,心、肝、脾、肺、肾“五藏”不是同名的解剖器官,也找不到其独特的解剖结构,而是“功能轴”、“综合功能单元”一类的非解剖结构。现代科学证明,人有解剖结构,更有时间的、功能的等多种非解剖结构,中医学对人的非解剖结构认识,将导致关于人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变革。
  4.以“失调”为核心的病机理论。中医学认识了一些特异性病因和病理,这与西医学所注重的特异性病因、病理是相通的。而中医学的独创性发明则是对病机的认识,如阴阳失调”、“气机失常”、“正不胜邪”等病机理论,如实地把病变理解为生命运动的一种变化过程,从影响这种变化的阴阳、气机、正邪等相互作用关系(不是实体粒子)来掌握病变的机制和规律,发现“失调”、“失和”是病变的基本机制,揭示了“正气”在这种变化中的枢机地位,找到了对这些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调理的规律和方法。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都强调“交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相互作用关系失调是比特异性实体粒子更基本、更深刻的病变机制,中医学贡献的病机学说将引起病变机制和规律研究的重大突破。
  5.辨证论治及对功能性病变的驾驭。中医学研究了器质性病变,这与西医学所注重的器质性病变是相通的。而中医学的独创性发明则是着重研究和掌握了功能性病变,建立起了辨证论治体系。“证”是人体功能疾病态,其病变过程比西医之“病”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刻,既有器质性病变和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功能异常,也有引起器质性病变的功能异常;既有非解剖结构的病变及其功能异常,也有非结构性病变的功能异常。现代科学证明,人是典型的功能系统,生命运动的功能性变化比结构性变化更基本,功能性病变比结构性病变更基本,中医学关于功能性病变的理论和实践,必将导致疾病研究的重大突破。
  6.以“治本”为核心的防治原理。中医学有特异治疗方法,这与西医学注重的特异治疗是相通的。而中医学的独创性发明则是着重研究和掌握了非特异性防治原理,其核心是依靠和调动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自主调理。西医学也认识到了机体的“自愈”,但远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只有中医学深刻地认识到并把它摆在了中枢的地位,建立起以“治病求本”为核心的防治原理,在“阴阳自和”、“五行自稳”、“区分标本”、“重在治本”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养生知本、诊病求本、祛病治本、愈病固本”的防治体系,这种防治原理被医学家们称为治疗学的第一原理。现代科学证明,人是典型的自组织系统,依靠和调动人的自组织能力进行自主调理,是防治疾病的根本原理,中医学的防治原理正是遵循了这种深层规律,为防治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7.中药、方剂及其功效原理。中医学关于中药和方剂的发明和创造有两大方面。一是发明了一个庞大的药物体系,包括几千种中药和几万首方剂。与西药的化学纯品不同,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把天然药物经过炮制加工组方使用。中药和方剂既为临床防治提供了不同于西药的药物,也为开发新药开辟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道路。二是创造了中药和方剂特有的功效原理,它是中药区别于西药的内在本质,其意义比中药和方剂本身更重要。中药有特异性功效,这与西药是相通的,而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则是中药的非特异性功效原理。其主要之点是:注重中药和方剂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功效;以“证”为方药的调理目标和功效标准;通过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等中介环节发挥非特异治疗作用。现代科学证明,人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病变机制和调理机制是多样和复杂的,通过多种机制进行多样化的调理,才更加符合人的复杂性,中药方剂的功效原理的发扬,将导致药物防治原理的革命。
  8.以针灸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及其作用原理。针灸、推拿、导引等非药物防治手段,是不同于西医学的非药物疗法的一种发明,它以气、阴阳、经络等为基础,依靠和调动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调理。其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世界性公认,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针灸列为世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防治手段大大深化了对人体功能的认识,拓宽了防治疾病的途径,提供了对人体功能进行调理的新方法,其理论和方法将引起医学和人体科学的突破和变革。
  9.朴素的“人医学”模式。与西医学经历的“宗教医学”、“机器医学”、“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模式不同,中医学自古以来遵循的就是朴素的“人医学”模式。这种模式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心神(包括心理和思维)、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精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与疾病。这种模式在发展水平上虽然还是朴素的,但在性质上比其他的医学模式更加符合人的实际,为医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合理的模式雏形。医学模式的未来发展将是更完备的“人医学”,中医学将为这种新模式的建设做出特有的贡献。
  10.系统论思维方式。中医学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之所以超出西医学的视野,在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的,而西医学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的。还原论思维注重粒子性、组合性、可还原性,系统论思维注重整体性、相互作用、不可还原性。中医学的系统论思维是对人的系统特性和规律的如实反映,掌握了人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元整体性、非加和性、有机性、功能性、有序性、自主性等基本原理。20世纪以来,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还原论转向系统论,医学的思维方式也正在发生这种转变。中医系统论思维的发展水平虽然还是朴素的,但在性质上与现代系统科学完全一致,符合医学思维方式的最新发展方向。特别是中医学所认识的人的系统特性和规律,是现代系统科学到目前还研究不足的,因此,中医系统论思维的现代发展,不仅会为建设医学系统论思维奠定基础,而且会对现代系统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当然,中医学的重大发明和创造不只以上10个方面,可能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发明未列其内,这只是认识中医学的重大发明和创造的一些基本线索,中医学作为“大发明”的认定,要由实践和历史作出结论。
  把中医学作为“大发明”来开发
  在医学发展史上,中医学是惟一没有间断地连续发展至今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一直掌握着世界上最大的临床样本,经过长达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为占世界1/5人口的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及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无容置疑。然而,近一百多年来,却为如何评价中医学发生了争论,甚至出现了“宝库论”与“废止论”的尖锐对立,意见分歧的背后是立场、观点、方法的差异。
  中医学究竟有没有发明和创造?检验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但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往往以西方文明和西方医学为标准来判断,把不符合西医学标准的或不能用西医学作解释的,一概斥为“不科学”,而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恰恰是有别于西医学、超出于西医学的,这样的评价结果恰恰是抹杀和否定了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近几十年流行的用西医学的知识和方法来验证和解释中医学的研究方式,对于提高临床防治效果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不可能用这种研究方式做出验证和解释,这种研究方式目前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暴露了其内在的局限性。
  评价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需要划清几个是非界限。一要分清精华与糟粕。中医学的庞大体系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区别开来。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是其精华的主体,提出开发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就是要高扬主旋律,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二要区分“科学水平”与“科学价值”。经典中医学属于古代科学范畴,它与所有古代科学一样,当然没有达到现代科学水平,有些人因此而批评它“不科学”,这种批评不合逻辑。“没有达到现代水平”与“不科学”是两回事。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关键不在“科学水平”,而在“科学价值”,没有科学价值的东西谈不上发明和创造,没有达到现代科学水平的发明和创造需要通过现代化来提高和发扬。三要区分“不知其所以然”与“不科学”。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所反映的一些机制和规律没有揭示清楚,有人据此而说“中医学不科学”,这同样是不合逻辑的。许多科学认识都经过了“唯象”的阶段,发现并掌握了规律但一时不能揭示清楚,这是科学认识的发展在时代条件的制约下形成的阶段性。中医学对许多规律的认识还处于“唯象”阶段,“不知其所以然”的根源在于相关现象的复杂性和规律的深刻性,在现有条件下还无法揭示清楚。近几十年来,运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对中医学的一些“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然没有揭示清楚,不能因此而说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都不科学。对中医学的许多“不知其所以然”问题的现代研究证明,这些问题所反映的规律是客观真实的,不但超出了中医学的回答能力,也超出了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回答能力,是一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一旦攻克,必将导致医学和科学的重大突破。
  要把中医学提到“大发明”的高度来对待。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是超出西医学的,研究和发扬这些发明和创造会作出不同于西医学的巨大贡献,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要充分认识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的重大意义,真正地把中医学摆在与西医学“并存、并重、并举”的地位,克服中西医发展的失衡现象,认真解决“不能把中医只当成西医的从属”的问题,防止在中医学的发展上出现新的战略性失误,避免出现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在其祖国被埋没和扼杀的危险,切实把中医学作为“大发明”来进行研究和开发。
  要把研究和开发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上来。已有的中医现代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用西医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验证和解释的内容,这种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它不能真正地研究和开发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中医现代研究的战略应当进行调整,把重点转移到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的开发上,着力去研究和解决不能用西医学的知识和方法来验证和解释的内容,可以直接采用现代科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
  要深化中医学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中医学只有走出国门才能实现对世界的贡献,但是,把什么国际化?怎样国际化?需要作更深入的战略思考和布局。有两个方面迫切需要注意:一是把中医学的什么内容推向世界?只是那些能够被现行的国际规范接受的,或者可以扭曲和改造成这种规范能够接受的内容,还是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当然是后者,中医学的国际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些发明和创造的国际化,把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贡献给世界是中医学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二是按什么规范与世界“接轨”?现行的一些“国际规范”实际上是西医学规范,它并不兼容中医学,中医学某些与西医学相通的东西可以按这样的规范去接轨,但是,中医学的发明和创造超出了西医学的规范,不可能与这样的规范接轨,必须按中医学的规范向世界“铺轨”,让世界接受中医学的规范,按中医学规范接受中医学。因此,中医学与世界“接轨”应当是双向的,不能是单向的。要警惕中医学国际化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全盘西化倾向,不能把某些国家市场准入的技术壁垒当作中医科研的目标和方向。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要看眼前的市场得失,更要考虑战略得失,需要强调如何保持和发挥战略优势,不能牺牲战略优势来换取眼前利益。B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0:51 , Processed in 0.0980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