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椎管肿瘤(Tumors of Spinal Canal)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30 16:2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病因病理]
    椎管肿瘤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髓内肿瘤约占椎管肿瘤15%,常见有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髓外硬膜内肿瘤占椎管肿瘤60%,常见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脊膜瘤等。髓外硬膜外肿瘤占椎管肿瘤25%,多数是转移瘤、淋巴瘤。
[临床表现]  
    髓内肿瘤多发生于20-50岁,以疼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逐渐出现肿瘤节段以下的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和截瘫,肌张力和腱反射异常。
    髓外硬膜内肿瘤多发生于20-60岁,病程较长,典型症状为神经根疼痛,以后出现肢体麻木、酸胀感或感觉减退。随着症状的进展可出现瘫痪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髓外硬膜外肿瘤如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病程进展较快,疼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很快出现严重的脊髓压迫症。淋巴瘤常累及胸腰椎,主要表现为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以局部疼痛最为多见,逐渐出现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紊乱。
[影像学表现]  
    1.X线平片:
    可无明显异常。有时可见椎弓根、椎体骨质破坏,椎间孔扩大,椎弓根间距离增宽,椎旁软组织肿块等,偶见肿瘤钙化。
    2.椎管造影:
    椎管肿瘤多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根据梗阻端的造影形态可区分肿瘤发生部位。
    ①髓内肿瘤:引起局部脊髓梭形肿胀膨大,梗阻面呈大的杯口状;
    ②髓外硬膜内肿瘤:脊髓受压迫向一侧移位,肿瘤一侧蛛网膜下腔增宽,梗阻面为小杯口状,代表肿瘤,另一侧因脊髓移位而使蛛网膜下腔变窄;
    ③髓外硬膜外肿瘤:压迫硬膜囊连同脊髓一起向一侧移位,脊髓两侧蛛网膜下腔均受压狭窄,造影显示脊髓移位,两侧蛛网膜下腔狭窄呈刺刀状,如果是腰椎马尾水平的硬膜外肿瘤,则梗阻面多呈梳齿状或束柴状。
    2.CT表现:
    平扫和增强扫描对于椎管肿瘤的诊断作用不如脑肿瘤,椎管造影后行CT扫描可在横断面上显示肿瘤与硬膜外、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三者的关系,定位诊断更加准确。CT还能显示脊髓肿瘤本身的密度和形态,区分囊性或实性肿瘤,肿瘤钙化,脂肪瘤有特征性的脂肪密度,显示肿瘤与椎体及椎弓的关系。有无椎体及椎弓根骨质破坏。
    3.MR表现:
   (1)髓内肿瘤:
    ①脊髓局限性增粗,病灶在T1加权为略低信号,T2加权为略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信号强度常不均匀。病灶范围大,周围水肿较明显。
    ②从各个方位观察,病灶周围蛛网膜下腔变窄或闭塞。
    ③室管膜瘤可发生在脊髓的任何节段,包括圆锥和终丝,可沿蛛网膜下腔转移。病灶强化明显。星形细胞瘤范围更广泛,以颈、胸段居多,出血和囊变多见。血管网织细胞瘤常囊变明显,增强检查见壁结节强化,在病变部位髓内可见到异常的小血管影。
   (2)髓外硬膜内肿瘤:
    ①病灶较局限,边缘光滑清楚;坏死囊变少,髓内一般无水肿。脊髓受压变形,并向对侧移位。
    ②肿瘤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而肿瘤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
    ③病灶T1加权和T2加权接近等信号,囊变 T2加权为高信号影。增强后呈均匀一致强化。
    ④脊膜瘤以胸段多见。肿瘤有广基底与脊膜相连,并出现脊膜增厚和强化。神经鞘瘤常伴有相应椎间孔扩大、根弓根吸收破坏;瘤体常呈哑铃状。
   (3)髓外硬膜外肿瘤:
    ①硬膜外肿块形态常不规则,呈上下径较长的扁平形,瘤体与脊髓之间可见线状低信号硬膜影。硬膜外脂肪影消失。
    ②肿块向内压迫脊膜囊,造成邻近蛛网膜下腔的变窄,脊髓受压向对侧移位。
    ③肿块向外生长位于椎旁,伴有椎体和附件的骨质破坏,或可见到以椎旁为中心的病变,通过椎间孔向椎管内延伸。
    ④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椎管内外正常组织界限欠清晰。T1加权呈低或略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影。增强后,肿瘤常呈中等度强化。
    ⑤转移性肿瘤常有原发瘤的病史,病情发展快。
[鉴别诊断]
    需与脊髓空洞症鉴别,其髓内空腔信号特点与脑脊液相似,表现为脊髓内长T1长T2信号区,空腔边缘清晰,一般没有增强。脊髓外形膨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 11:34 , Processed in 0.0463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