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8|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11 22: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cntcm.com.cn/text/1bq.htm

全国首家“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助网”在冀医一院开通
  本报讯 (通讯员王振岭  王保中)日前,全国首家面向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公益性救助网站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开通,只要在互联网上键入www.xxbjz.com,就可以登陆。
  该网站将提供先心病救助知识,解答患者家长咨询,介绍国内外先心病救助的最新动态,对贫困危难先心病患儿实施救助。这也是目前国内第一家针对患病儿童进行公益救助的网站。
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22:11:02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
  本报讯  (记者秦秋胥晓琦)1月31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在京召开了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于生龙、李振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高思华、人事教育司司长姜再旸,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胡晓军、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朱雪芬、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李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以及辛育龄、唐由之、廖家桢等著名专家共100余人出席了会议。
  据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04年批准设立的奖项,每年一届,旨在奖励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有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从去年开始将每年评选科学技术奖。
  经专家评审,2006年评选最终确定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2项(获奖名单见二版)。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的“补肾益气活血法改善子宫内膜微环境和促进胎儿生长的应用与基础研究”等5项课题获得2006年一等奖。
  会上,于文明等领导为37名获奖者颁奖。于文明在讲话中指出,中西医结合工作是中医药事业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中西医结合专家学者们继续弘扬祖国医学的特色优势,努力继承创新,并希望中西医结合学会能够团结中西医工作者,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工作中,积极促进学术交流,推进专科建设,为医、教、研水平提升做出贡献。
http://www.cntcm.com.cn/text/2678.htm
3
发表于 2007-2-11 23:30:28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同意 banned 的提法,中国中医药报确实是尊重中医、尊重西医、尊重中西医结合的。当然,也不排斥藏医、回医、蒙医等其他民族传统医药!我非常赞成这种办报宗旨。
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9:05:58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FDA发布糖类治疗药物引起血糖监控错误的安全性警告
  本报讯 (记者张东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通报了2005年11月、2006年2月和9月,美国FDA连续发布关于一些糖类治疗药物引起血糖监控错误的重要安全性警告的情况。
  这些警告包括:
  接受其他糖类物质治疗的患者存在潜在假性高血糖的安全警示。这些糖类治疗物质包括口服木糖,注射类的包含麦芽糖、半乳糖药物,含有环糊精(艾考糊精)的腹膜透析溶液产品。
  采用葡萄糖脱氢酶吡咯喹啉醌(GDH-PQQ)酶技术的血糖监测系统,由于无法区分葡萄糖和其他糖类物质,从而产生血糖值的假性偏高。医护人员根据血糖假性高值,对患者给予更多的胰岛素治疗,造成低血糖昏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而使用其他酶技术的血糖监测方法,如葡萄糖氧化酶(GDH-NAD)和葡萄糖己糖激酶(GDH-FAD),能够区分葡萄糖和其他糖类物质。
  FDA特别提示,在接受含其他糖类物质的药物治疗时,应避免使用葡萄糖脱氢酶吡咯喹啉醌(GDH-PQQ)的葡萄糖监测系统的产品。
  综合美国FDA的三次警告信息,国家药监局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已批准上市的血糖监测系统进行梳理,对采用GDH-PQQ技术的血糖监测系统所提供的说明书进行复查,增加或更醒目地标注糖类治疗药物对该类血糖监测系统的影响,避免相关产品在我国造成人体伤害。
http://www.cntcm.com.cn/text/2677.htm
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9:06:39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中药可从多途径保护受损脑神经细胞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张军平、梅建勋等从神经细胞的保护角度,采用离体与在体临床验证的手段观察中药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寻求中药作用的靶点,进而探讨中药对脑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
  该研究表明中药可以从多途径保护受损伤的脑神经细胞。在正常、缺氧和谷氨酸损伤条件下,中药可以增高细胞活性,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对因缺氧和谷氨酶损伤诱导的神经细胞早期凋亡和中晚期凋亡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保护神经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使其免受或减轻因缺氧和谷氨酸所造成的损伤。中药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即通过胶质细胞介导的间接保护作用和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其作用的初级靶点在胶质细胞;直接作用是具有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和发育、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抑制神经细胞早期凋亡和中晚期凋亡,保护神经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第三重作用是中药对血管壁细胞的保护作用,因此从根本上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原因有防治作用。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中药可以对轻中度血管性痴呆(VD)智能障碍的核心症状及智能障碍所致的功能活动下降具有改善作用,并具有明显减轻或消除周边症状的作用。同时提出了3个层次的VD诊断标准以及痴呆的中医证类诊断标准和分期诊断标准,展开了VD的危险因素调查,总结了VD证候学变化特点及演变规律,证实了“毒损脑髓”的病机假说,提出了根据VD病情划分平台、波动、下滑三期的分期辨证治疗的指导思想。
 
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9:08:34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辨治心脏病的实践与创新——记全国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心血管病科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心血管病科200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该科有黑龙江省名中医两名、主任医师6名,开放病床60张。拥有飞利浦中央监护机、24小时动态心电监护、遥测心电监护系统、除颤监护仪等先进设备,配备了CCU病房,与全国各地20多个中医院建立了合作网络。
  该重点专科坚持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总有效率达95%以上,治疗高血压病的总有效率达95.2%,并开创性地发展了中医治心理论,是中医分型论治心脏病的先行者。
  奠定冠心病药理研究基础
  1962年,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前身——祖国医药研究所(祖研)成立了动脉硬化研究组,该组又分成临床和试验两个组。
  现代化药理研究需要从动物实验着手,如何让实验动物成为动脉硬化“患者”,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试验组通过不懈的探索,成功创建了动脉硬化的造型方法,从而使实验动物验证药物疗效成为可能,为动脉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分型论治”理念开拓者
  祖国医药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世界医学奇葩,但因标准不完善,“时灵时不灵”的问题难以解决。祖研动脉硬化研究组从1965年便开始用辨证施治方法研究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的疗效,按患者临床表现,分成发作期和缓解期两型,发作期治标,缓解期治本。发作期分痰浊痹阻型和气滞血淤型。缓解期分肝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和阴阳两虚型。此种分型论治方法在当时中医界是较为先进的。
  1972年~1977年,祖研重点研究了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分型,通过88例住院患者系统观察,进行辨证分型和论治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胸阳痹阻型,有效率达77.5%;气滞血瘀型,有效率达73.8%;气阴两虚型,有效率达80%;阴虚阳亢型,有效率达83.2%。88例病人疗程均在3个月~1年,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
  通过分型论治祖研专家体会到:“型”不是不变的,型只是反应该病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临床表现,不能代表疾病的全过程。随着治疗作用及疾病“邪”“正”演变,型也会发生变化。
  不断发展中医治心理论
  一般研究认为,补气药物会使患者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不宜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但祖研的专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疗时活血过多,病人往往出现疲乏无力、肢体酸懒;而在应用人参、黄芪等药物过程中,高血压病人血压反而下降、心动过速病人转为正常。基于此,祖研专家认为瘀血的关键是气虚,因气血并行,气虚则血瘀,提出了“活血莫忘气”,益气活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关键问题。总结临床完成的《以益气法为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4例临床观察》论文在当年引起了中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祖研专家又提出了冠心病“表现于心,根源在肾”的观点,运用独特的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可控制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进行性加重,使心电图改善、阻止或延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发生,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理论。
  全国领先的科研水平
  1984年6月,卫生部成立了全国胸痹心痛协作组,全国指定16个成员单位,祖研冠心病研究室是参加单位之一。该室与全国一批专家,协作攻关,研究胸痹心痛速效、高效、稳效的方法。经过二年多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制成了心痛气雾剂,经专家鉴定,认为心痛气雾剂治疗胸痹心痛设计严谨,科学性较强,疗效安全可靠,获1986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乙级奖。
  1992年,由科主任郭文勤牵头,参加了“‘补心气’‘滋心阴’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3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成果奖及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
  基于“冠心病根源在于肾”的新观点,以补肾益气活血止痛为治疗冠心病基本大法研制出的“参乌冠心冲剂”,经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1.2%。该研究获1996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由徐惠梅教授主持的“安律胶囊治疗早搏的新药开发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由郭文勤主持的“心塞通口服液对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由徐惠梅主持的“复脉康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获科研成果鉴定。(龙祖易)
http://www.cntcm.com.cn/text/2675.htm
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9:09:13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钟南山称人流感如遇禽流感 可能变人传人禽流感
  本报讯  1月24日,第一届中日医院感染对策高级研讨会在广州召开。钟南山院士介绍,研究迹象表明,人类大流行的新病毒是人与禽类病毒基因片段在中间宿主发生重大转变而来,目前,我国北方局部地区暴发流感,如果再加上禽流感流行,两种病毒碰在一起,可能会转变成人传人的禽流感,那是最危险的。因此,禽流感的防治重点是早处理、早预防,对病人要早隔离、早诊治。
  钟南山院士介绍,禽流感的传播是呈立体式,先是在野鸟中含有低致病的流感病毒,带病的鸟类接触家禽以后,病毒又变成了高致病性的流感病毒,人与禽类频繁接触最终导致人染上禽流感病毒。从2003年~2007年,全世界的实验室证实了共有269例人禽流感,死亡人数为163人,死亡率高达60%,我国共有22人得病,死亡人数是14人。这些患者都有直接触家禽或是病毒的环境。另外,研究迹象表明,人类大流行的新病毒是人与禽类病毒基因片段在中间宿主发生重大转变而来,且是可以人传人的。
  “目前,提取的H5N1病毒的基因片段仍然是禽类的,禽流感人传人必须符合三个先决条件。”钟南山介绍,一是必须有新的病毒亚型,而且人体没有免疫力。二是病毒能在人体内复制并引起严重疾病。三是病毒有效地人传人。虽然目前禽流感人传人条件还是三缺一,但人类的流感一旦和禽流感同时暴发,那人传人的情况就极有可能出现。最近还发现猪感染了禽流感后很容易产生变异禽流感病毒,由于猪的某些器官和人身上的器官十分相似,所以这些变种病毒能在人身上传染。
  钟院士还提醒,禽流感与SARS不同,它们起初虽然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是禽流感患者有明显的咽喉肿痛。因此,一旦这些市民有发烧、喉咙肿痛这些症状,一定要马上到医院做血液、胸片、血清抗体等相关检查,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蔡 民 刘 丹 戴丽娟)
 
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9:10:46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李玉奇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
□ 张会永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玉奇老先生,生于1917年,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老从医六十余载,毕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工精内、妇、儿三科,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率先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之学说,打破了长期以来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认识。笔者有幸拜李老门下,受李老提携,受益匪浅。不揣愚拙,试解读李老学术经验之端倪。
  起初,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时,李老也曾沿用古方从寒热虚实施论治,然而临床实践证明,应用这种方法治疗萎缩性胃炎时,虽症除而病却经久不愈。后来受《金匮要略》之启发,张仲景在治疗五劳虚极羸瘦之证,不用大补气血之剂,反以大黄   虫丸攻坚破积,其意旨在化瘀而后生新。得此启示,敢于跳出框框之外另立学说,以痈论治。
  1.胃脘痈的古代论述
  以痈论治并非凭空设想,而是有古法可循的。《素问·病能论》:“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圣济总录》中对胃痈作了精辟分析并提出治疗方剂:“夫阴阳升降,则营卫流,以咳治热聚胃脘,留结为痈,连翘升麻汤方;胃腑实热,留结为痈……犀角汤方;营卫不流,热聚胃口,血肉腐坏,胃脘成痈,射干汤方;胃脘蓄热,结聚成痈,芍药汤方;热气留聚胃脘,内结成痈,麦门冬汤方。”
  2.胃脘痈的本质
  李老谓:“胃痈之为病,乃胃阳之气不得宣发而受遏抑,所谓胃阳遏抑亦可视为胃之表证,即寒气隔阳;胃的里证乃热聚于胃口,故萎缩性胃炎是因脾胃俱病而出现的寒热交错诱发的瘤痈。”
  其实,“痈”是一个广义的疾病概念,是中医对感染和热毒引起的发炎和化脓性疾病的总称。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大多数中医的“痈”都与细菌和微生物感染有关。中医治疗痈的方法是“清热解毒”,而很多清热解毒的中药都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李老提出的“以痈论治”中医理论的核心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胃炎,常用大量的苦参、黄连、黄芩、蒲公英等,每每取得奇特的疗效。
  还应该强调的是,李老虽然是传统中医出身,但是十分尊重西医,力主用科学方法研究和提高中医。自胃内窥镜发明后,多年来众多病例在借助胃内窥镜、活检病理,屡屡看到胃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甚至还可伴有糜烂、出血、溃疡及胆汁反流等程度不等的病理改变。这种胃镜下所见与萎缩性胃炎热聚胃口,血腐肉败为痈十分吻合。
  李老借鉴胃镜用于诊断,非但没有削弱中医四诊,相反反而促进四诊提高,尤其以舌诊突出。他独创“观舌识病”之长,通过放大镜观察患者舌象变化,就能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轻重及预后转归,与胃镜、病理诊断相比,总符合率达90%以上,“观舌识病”堪称中国一绝,声蜚海内外。
  3.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诊断
  萎缩性胃炎的一般发展演变趋势是:浅表性胃炎/胃窦炎(轻、中、重度)或萎缩性胃炎(浅表、中、重度)发展为伴胃黏膜异型增生、不完全性肠化生,再发展为癌前期病变,最后发展为胃癌。
  在众多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中,李老凭借中医四诊总结出发现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三大指征:
  ①脉来弦实有力。
  ②望诊可见肿瘤面容,舌面萎缩无神无根。
  ③体重急剧下降,胃脘胀满,全无食欲。
  如在临床遇有脾胃病患者,面色灰垢无华,形体消瘦,舌体萎缩,舌面少津,无神无根,口干渴而不欲饮,胃脘胀满而无痛楚,体重急剧下降,特别是脉来弦实有力,多为癌前病变。按病久当虚,脉应无力,今反弦实有力,乃因正邪交争,正气被病邪所夺,阴阳离决,故脉反大于外,并非正常,乃病使然。舌面无神无根,胃津匮乏,证明胃气衰败而离决;口干渴不欲饮水,乃病在血分不在气分;体重急剧下降,乃胃阳欲脱,脾阴匮乏,病入险境,多为癌前病变指征。对这样的患者,李老主张暂停施方用药,一俟胃内窥镜、病理(需钳取活检病理4~6块)为准,定性后再立治疗方案。通过本程序经治病例,几乎没有漏诊或误诊。
  4.胃脘痈的治疗与预后转归
  李老在临床中根据中医四诊,发现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改变,处于癌前病变,经胃镜病理确诊后,立即给予阻断监护治疗,并规定4个月一次胃镜病理复查,根据病变程度指导治疗,直到病变解除,免于癌变的发生。
  针对本病的演变转化趋势,李老制定了严密的治疗观察方法,提出了治疗本病的四大法则,即升阳益胃、生津救阴、解毒除湿、去腐生新。在此大法下选用黄芪、苦参等中药组方配伍,研制成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特效方剂——十三方。
  此外,对于早期发现胃癌,立即行之手术治疗,术后配合中药抗放化疗毒性反应,挽救患者生命。
  5.典型病例
  付某,男,54岁,沈阳人。2004年5月14日来诊。来诊时患者症见胃脘胀痛伴嗳气,食后加重,食纳尚可,无其他不良反应,惟脉来弦实有力。李老当即告知脉与症不符,应立即检查防患于未然。半月后,付某因病情加重来复诊,此时才得知其本人未遵医嘱,轻视病情。诊得其脉,惶惶然,如循刀刃。李老再三嘱托,病人才到某医院检查胃镜。胃镜提示:1.进展期胃贲门癌(隆起样病变)。2.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3.十二指肠球炎。活检病理:贲门腺癌。
  患者立即到北京行手术切除治疗。出院回沈阳后,患者脉象由弦实有力转为沉细无力,此为邪去正安之象,为脉之顺证,提示暂无生命危险。为缓解放化疗之副反应,治以健脾和胃、化瘀消痈之法,方用救胃延龄汤。处方:
  苦参20g,槐花10g,甘草15g,藏红花5g,茯苓20g,乌贼骨25g,红豆蔻15g,败酱草20g,白蔹25g,麦芽15g,扁豆15g,瓦楞子20g,蓼实15g。
  上方加减共服药半年余,病情比较稳定,患者食欲可,偶有胃脘胀闷不适感。李老嘱其定期复查胃镜,病情变化随时就诊。至今,该患者身体状况一直保持良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9:11:32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贪吃豪饮引起的“富贵病”——痛风
  近年来,痛风作为一种新的风湿病,发病率上升很快。以前在门诊中很难见到的痛风病人,现在几乎每天都能诊治一二例。以前的患者多是中老年人,现在则以年轻人为主。其原因是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现代人的饮食中除传统的面食外,增加了很多肉制品、海鲜、酒类等,由于这些食物中富含一种叫嘌呤的物质,如果它在人体内蓄积过多,人体的嘌呤代谢功能就会发生紊乱,进而引发痛风。继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富贵病之后,痛风正逐渐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一种新的富贵病。
  小李生性豪爽,喜好结交朋友,每当朋友聚会,总少不了豪饮大吃,随着职位升迁,吃喝的机会就更多了,大鱼大肉,生猛海鲜,几乎每天都有人请。不仅体重逐渐增加,而且还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下肢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轻夜重。最近关节疼痛得实在是受不了,到医院一检查,被医生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医生告诉他,这种关节炎与饮食有很大关系。也难怪,他发现关节疼痛的突然发作,有好几次都发生于赴宴后的当日夜间。这才是“酒肉穿肠过,嘌呤留于血,疼痛发关节” 啊!
  其实,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及(或)血中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常累及肾脏。大多数痛风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多发生于下肢关节,特别是第一趾跖关节。而且,常在夜间突然发病,患处关节局部红肿、剧烈疼痛,对温度、触摸、震动极为敏感。
  痛风发病急骤,消退也快,可在一周左右自行缓解。由于这种关节炎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所以一般不伴有发烧,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痛风易复发,反复发作后,可累及多个关节,并导致关节畸形,还可引起严重的肾功能损害。此病经多次反复发作后便进入慢性关节炎期。长期反复发作,可使骨质破坏,关节变形。除关节疼痛外,50%~60%的病人在关节和关节附近有“痛风石”沉积,多见于跖趾、掌指关节和耳廊上,局部可扪及大小不一的结节样赘生物,这也是尿酸盐沉淀的结果。同时,尿酸盐在泌尿系沉淀,可损害肾脏并形成尿路结石,病人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和肾绞痛等症状。
  痛风的防治,除遵医嘱服药外,必须注意节制饮食,不可暴饮暴食,不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如肝、肾、脑等动物内脏,鱼卵、豆制品等),避免饮酒,防止受凉、劳累和过度肥胖。一旦发现痛风就应及时到正规医院风湿科就诊治疗。(唐先平)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9:13:32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以上所有转贴均来自《中国中医药报》,可见,中国中医药报已经走在了发展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发展我国新医学新药学的前沿。是中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领头羊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23:26 , Processed in 0.0545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