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病位证素的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6 13:2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辨病位,即对当前证候所在的病理位置进行辨别。可确定的临床各科通用病位证素,主要有脑(神)、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筋骨等。
  
辨别病位的方法
  
第一,明确每一病位证素的概念,理解其中医学的理论内涵。如病位证素“脑(神)”,或称心神,古代亦称心包,主要指神明之心(脑)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失常所表现的证候。病位证素“心”,主要指心脏及其主血脉功能失常、舌体病变等所表现的证候。病位证素“脾”,主要指脾的运化迟钝,营气亏虚,水湿潴留,血失统摄等所表现的证候。病位证素“肾”,主要指生长发育障碍、生殖功能衰退,水液代谢失常,以及二阴、髓、骨、耳、发、齿等方面的部分病变所表现的证候。病位证素“胸膈(上焦)”,特指胸膈(胁)部位而非心、肺病变所表现的证候。病位证素“少腹(下焦)”,特指病位在下腹部而非膀胱、胞宫、大肠的病变所表现的痛、胀、肿块等证候。病位证素“表”,主要指六淫、疫疠等外邪经肤表、口鼻侵袭机体的初起阶段,邪正相争于体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对每一病性证素从理论上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作出准确的判断。
  
第二,掌握每一病位证素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属性,以准确辨别病位。如病位在“肝”的特征症有肝肿大,身黄、目黄,谷丙转氨酶高、黄疸指数高、肝功能损害,肢体抽搐、直视上窜、两手握固、瘛疭、肢体震颤、头摇、惊跳等。以身黄,胁痛、胁胀,精神抑郁或忧虑、急躁易怒,眼花、视物模糊、眼干涩、视岐、目痛、羞明畏光、目赤睑肿、暴盲,耳肿流脓、耳暴聋、耳暴鸣,月经错乱、量少、痛经,带下色黄气臭或夹血,血压高等为主要表现者,其病位多归属于肝。病情与情志密切相关、喜叹气、烦躁发热,头晕、头重脚轻,颠顶痛,偏头痛,目赤不痛,胁肋痛、右上腹痛,乳房痛、乳房胀、乳房结块,阴部瘙痒、阴部湿疹、阴器痛,肢体、肌肤、口舌发麻,口眼?斜、牙关紧闭,腹露青筋、腹水、肝掌、蜘蛛痔,呕血、眼出血、乳衄,指甲淡白、眼睑淡白,大便灰白、腹痛欲泻、矢气多、大便溏结不调、排便不爽等症,其病位亦常与肝有关。
  
病位在“脾”的主要表现有久不欲食、长期食少,经常腹泄、便溏、五更泻泄、完谷不化,腹部隐痛、时感腹胀,倦怠乏力、嗜睡,肌肉萎缩,带下量多、色白气腥,形体肥胖、身体困重,慢性出血,腹水等。气下坠感、肛门坠胀、脱肛、子宫下垂、内脏下垂、眼睑下垂等,为病位在脾的特征症。食后痞胀,恶心,口黏腻、口甜、厌油腻,喜哈欠,排便无力、排尿无力,大便先干后稀、大便溏结不调,经常水肿、面睑浮肿,尿如脂膏、小便浑浊等症,其病位亦常与脾有关。新起水肿,出血色深红或鲜红,新起腹泻势急,痛拒按或压痛甚等,为病位在脾的否定症。
  
第三,熟悉各病位、病性证素间的一般组合规律,以整合成证名。如病位证素“肺”的证候,可由风、寒、燥、热等邪气侵袭,痰、脓、水、饮停聚,气滞瘀阻,或气虚、阴亏、津伤等而导致,气脱、卫表不固、气闭等,其病位均常归属于肺。因而病位肺与(外)风、火热、寒、燥、痰、饮、水停、脓、气滞、血瘀、阴虚、津液伤、气虚、不固、气脱、气闭等病性证素相关。肺与心、胸膈(上焦)、肝、脾、肾、表以及咽喉、鼻等病位证素的关系密切。病位在肺的临床常见证,有肺气虚证、肺阴虚证、肺卫气虚证、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表寒肺热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寒饮停肺证、凉燥袭肺证、温燥袭肺证,以及肺郁水停证、脓痰停肺证、燥痰结肺证、瘀阻肺络证、肺热肠实证、津伤肺燥证等。
  
病位证素“肝”的证候,可由情志刺激,寒、湿、火热等邪侵袭,气血瘀滞,阳气过亢,或病久阴、血亏虚等而导致。因而病位肝与火热、湿、寒、气滞、血瘀、阴虚、血虚、阳亢、动(内)风等病性证素相关。肝与胆、心、肺、脾、肾、胃、胞宫以及目、耳等病位证素的关系密切。病位在肝的临床常见证,有肝阴虚证、肝血虚证、肝阳上亢证、肝阴虚阳亢证、肝郁气滞证、肝郁化火证、肝郁血瘀证、肝郁血虚证、肝郁阴虚证、肝血瘀阻证、肝火炽盛证、肝经湿热证、肝热阴虚证、寒滞肝脉证、肝阳化风证、肝热动风证、肝阴虚动风证、肝血虚动风证,以及肝气虚证、肝阳虚证、肝虚血瘀证等。
  
病位证素“胞宫”的证候,可由寒、热内蕴,湿、痰停聚,血寒血热,气血瘀滞,或阳虚失煦,气虚不固,血虚失充等而导致。因而病位胞宫与血热、血寒、火热、寒、湿、痰、气滞、血瘀、阳虚、血虚、气不固等病性证素相关。胞宫主要与病位证素肾、肝的关系密切。病位在胞宫的临床常见证,有寒凝胞宫证、痰凝胞宫证、瘀阻胞宫证、胞宫血虚证、胞宫虚寒证、胞宫湿热证、胞宫血热证、胞宫气滞证、胞气不固证等。
□ 朱文锋 湖南中医药大学   李灿东 甘慧娟 福建中医学院
2
发表于 2006-10-8 13:44: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病位证素的特征

顶一下
3
发表于 2006-10-15 13:17:4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病位证素的特征

我再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7 06:16 , Processed in 0.0493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