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9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浅谈麻黄汤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4 07:0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麻黄汤是发散表实之方,用于肌表阳气壅滞,不得外宣之发热恶寒一身尽痛之证。说麻黄汤是发散风寒之剂,实为误解。
麻黄汤证的病机,是体实之人感受外邪时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以致体表津液壅滞,不得外透,形成郁而发热的状态。以寒邪犯表为例,初始体表发凉,无热畏寒,是表阳轻伤之象。此时若及时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温复表阳,就能解其寒。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其表现会由无热畏寒发展至发热恶寒,再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已不能解其寒。发热恶寒的病机,是由表阳受伤,贴近人体表皮之津液,由津液变为水湿而停蓄于体表。里部津液外运,壅浮于肌表与邪交争,太阳气实不得宣透,形成津液壅滞于肌表的状态。津液壅滞而不能正常运行,则由正气变为客邪,出现正邪交争的局面。其机制是正气趋于表部,欲祛邪外出,但太阳、厥阴俱实,实则腠理不开,津液愈加壅滞,体温愈加升高,正气循表愈加受遏,人体愈加恶寒,出现“身大热,反欲得衣”的证状。体温升高是津液壅滞运行不利,形成郁而发热的局面。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是邪实刺激所致。
病证自发热恶寒起,体表发烫,焉有寒邪外束肌表之理?麻黄汤证阳气闭郁,津液壅滞于体表,变为邪气阻滞正气运通,则身热恶寒。郁滞愈重则发热愈重,发热愈重则恶寒愈重。邪热不除,则恶寒不去。而不是寒邪束表。寒邪束表,体表温度应当低于人体常温,此证体表发烫,怎么会是寒邪束表呢?
太阳伤寒证,病因一般是人体遭遇风寒外袭,在病发之前,应先是身体畏寒。畏寒时皮肤温度应凉,若及时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畏寒怕冷的症状。若已经病发,其病机是太阳卫气与厥阴荣气一并郁滞,津液郁滞于表,则郁而发热。同时因津液郁滞不运,而变为邪气,阻滞气血正常运行于体表,出现体表邪气郁阻而正气运通不利的情况,从而发生恶寒怕冷,加衣覆被近火取暖也不能解其寒的症状。查《伤寒论》全文,只有“表证”、“表未解”之言,而无“表寒证”、“表寒未解”之语。虽只是一字之差,此差别可谓影响甚大。其影响在于,对于表实证的治疗,出现治则上的失误。表实证应当发汗泄表,麻黄最堪此任。而以温散寒邪为治则,就往往忽视麻黄的功用,或以麻黄辛温助阳为惧,轻易不敢用之,以致错失应用麻黄的的机会,造成疗效不佳、疗程延长的状况。
人之身体,无论表里,何部正气不达,何部就会温养失给,出现寒凉的感觉。如《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脉浮滑,是表里俱热之象。表有热、里有寒,是指病人的感觉。表有热,是因里部邪热外蒸所致,虽表热但邪气不在表,不影响正气在表部的运通,所以表部不恶寒。里有寒,是里部津液壅而致郁,变作邪气阻遏正气运通,遂觉里有寒,或可出现喜食热饮,或喜热敷胃脘部,最易迷惑医患两家,误以为胃中有寒。
表实郁热,应发散实邪,麻黄性辛温,最善开鬼门,对表实无汗者,需伍以桂枝,解肌发表效力方著。若用辛凉苦寒之药,必致寒凝滞邪,或引邪入里。临床常见麻黄汤证患者,发热恶寒初起,患者服用清热解毒剂或服用小柴胡颗粒剂等,导致病程延长者。
08年夏季曾治疗一位患者,室内温度30度,患者全身包裹一毛巾被,发热恶寒,头疼无汗,脉浮紧。医者在其室内汗流浃背,衬衣湿透,患者却不敢开冷气。与其麻黄汤一剂愈。这能说其恶寒是人体温度与外界温度的温差问题吗?更不能说是寒邪束表。所以“读书贵在存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12-14 12:18: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谈麻黄汤证

学习!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12月14日 00:20pm 时添加 -=-=-=-=-
麻黄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伤寒的代表方,功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汗法的代表。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仅将麻黄汤用于治疗风寒外感,而且应用于各种内伤及疑难杂证中。面对麻黄汤的应用范围扩大,我们不仅要问:麻黄汤在外感与内伤杂证中的广泛运用,究竟是依据中医怎样的治疗机制与发病机理?如何从理论高度去认识麻黄汤证的灵活辩证和应用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12:52: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谈麻黄汤证

感谢交流,确有同感。伤寒方不只是可以用于伤寒,同时也可以用于杂病,只要病发机理相同,伤寒与杂病不分彼此。故有言称:“善治伤寒杂病易”。对于中医生理、病理机制的认识,还望多作指导!
4
发表于 2009-12-14 13:22: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谈麻黄汤证

赞成楼主的见解!
5
发表于 2009-12-14 17:41: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谈麻黄汤证

比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味治疗脂肪肝,麻黄细辛附子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荨麻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面部痤疮,四逆散合白虎汤加味治疗血管性头痛等
6
发表于 2009-12-14 18:20: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谈麻黄汤证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非为伤寒一病而设。善用者不但能治多种外感热病,而且还能治多种内伤杂病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0:59: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谈麻黄汤证

感谢版主关注!
“苓桂术甘汤”是三阴合方,治三焦水气不利;“麻黄细辛附子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太阳、少阴合方,治表阳郁滞兼少阴虚寒,“半夏泻心汤”为少阳、太阴合方,治少阳热郁兼太阴虚寒;“四逆散合白虎汤”是少阳证方,治少阳实热。
8
发表于 2009-12-15 08:25: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谈麻黄汤证

顶。
真是好文章。来论坛很久,今天是第一次来这里,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文章,振奋,有老师这样的人才,中医绝不会不发展,更不会灭亡。不像百家争鸣里的,只知空喊。
9
发表于 2009-12-15 12:2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谈麻黄汤证

曹颖甫医案:治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3克、桂枝3克、甘草3克、杏仁9克。
寥笙注:本案为太阳伤寒正局。桂枝汤为太阳中风表虚症,麻黄汤为太阳伤寒表实症。患者伤寒六七日,仍形寒(热伤气,寒伤形,形寒即概括头项腰脊强痛等症)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虽六七日,伤寒表症仍在,所以为不传也。伤寒六经传变,有循序的,有不循序的,不要为时间所拘,贵在辨证施治,故仍以麻黄汤主之,方症相符,不用加减。太阳为开,主表,寒邪束表,阳气向上向外,故头痛发热;寒邪闭表,经气佛郁不舒,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表闭则卫气不伸,不能御寒,故恶风;营气不能通达于表,玄府(汗腺也)闭塞,则无汗,寒邪郁闭皮毛,邪气不得外泄,肺气不能宣通,故无汗而喘。麻黄证与桂枝证之鉴别。桂枝证脉缓自汗,为卫阳浮盛,营阴内弱;麻黄证为脉紧无汗,为卫阳外闭,营阴内郁。一虚一实,判若天渊。《内经》说:发表不远热,故麻黄汤为辛温发汗峻剂。伤寒初起,寒未化热,方用麻黄为君,辛温走表,开毛窍,逐风寒,入肺经,宣肺定喘,桂枝为臣,昧辛温,色赤入心,入于营分,升腾阳气;佐以杏仁辛温,利肺降气;甘草甘平,调和诸药,共奏安内攘外之功。伤寒为大病,每多传变。《内经》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伤寒论》原文第5条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病之传与不传,主要以人身正气的盛衰为转移,正能胜邪则少传或不传,正不胜邪则多传变,故传者言其常也,不传者言其变也,知常而不知变,何以为医?本案伤寒六七日,病仍在太阳,若计日治病而不明辨症,妄以三阴方投之,岂不愤事!故仲景传经之说,并非刻板之论,要在医者之灵活对待。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4:20: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谈麻黄汤证

中医应在生理、病理上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坚持以正确修正错误。
《伤寒论》医理简明,以六病盖百病,三部定位,六病定性,阴阳虚实,正邪盛衰,病证变化,清晰可见。自宋代朱肱以六经解伤寒以来,使不少研究伤寒者走进经络的迷宫。《伤寒论》明文“脉证辨治”,“太阳病、太阳证,阳明病、阳明证”等六病证名跃然纸上,每篇必冠名以某某病,辨别病位的表、里和半表半里,识别病性的寒、热、虚、实,而对五行和经络,只是偶有提及或一笔带过,其辨证方法实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怎么就变成了经络辨证了呢?以经络解伤寒,把《伤寒论》搞复杂化了。
《伤寒论》自序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仲景称之对于五行、经络之玄冥幽微的高深致理,“自非才高识妙,”说自己没有那么好的学识,怎么能够探析其深奥致理呢!我宿来崇尚方证的医学之术,按照学而知之、多闻博识这样做人。
《伤寒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之作,真正体现出大道至简的道理。《伤寒论》六病名当含六病时在内,即少阳时、太阳时、阳明时、太阴时、少阴时、厥阴时,从六病欲解时可证。而不是指六经,六病与六经,不能混为一谈。
《伤寒论》对人的生理、病理的认识,是深刻而明确的,从其论三部六病的脉证变化中,可以明晰的看到人之正气由盛至衰的变化过程。《伤寒论》具有诊断疾病的部位简明、性质准确、方证规范,治疗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总结并发展、提高《伤寒论》对人的生理、病理的认识,使中医诊疗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可重复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承蒙赞赏,非常感谢!很高兴认识新的老师和朋友,希望能多交流,并多給予指导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24 02:30 , Processed in 0.0525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