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4 19:3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四逆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王惟恒,王义祁等编
四    逆    汤
(《伤寒论》)
【原文】少阴病①,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四逆汤方: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伤寒论》)
【注释】①少阴病:六经辨证中的一种。多因邪传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临床表现。
【译文】少阴病,脉象为沉脉,当赶紧温阳散寒,宜四逆汤治疗。四逆汤方:炙甘草6g、干姜9g、附子15g。以上三味药,以水0.6升,煮取240毫升,去除药滓,分两次温服。若其人身体强壮者,附子可用至20~30g,干姜用至15g。
【按语】本方证为少阴阴寒内盛,肾阳阳气衰微所致。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现代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此证为阳微阴盛,虚阳有脱散之势,病情危急,必须以大剂辛热纯阳之品,才能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命火,破阴逐寒,回阳救逆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助阳,散寒通脉,为臣药。附子、干姜相须为用,一壮命火,一温脾阳,以通彻内外,相得益彰,回阳之力更为强大,是回阳救逆的要药。炙甘草补中益气,使全方温而兼补,以治虚寒之本;其甘缓之性可缓和姜、附之燥烈,使其回阳破阴而无劫阴之弊;其调和药性作用,又使附子、干姜回阳救逆之作用持久,为佐使之用。药虽三味,配伍精当,温补并用,力专效宏,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1)顽固性冷汗
【原文】阳气者,卫外而为固者也。是以体虚之人,或为风暑湿邪所干,遂使分肉不温,皮毛不充,腠理不密,开阖①不固,则阳气外泄,而汗为之出也。(《古今医统大全》)
【注释】①阖:同合,关闭之意也。
【译文】阳气是护卫人体肌表,使之坚固不被外邪侵犯。所以体虚的人,或者是被风暑湿邪等影响和破坏,致使肌表不温,皮毛得不到营养,腠理不能致密,开合不利,阳气因此而外泄,汗也跟随着外泄。
【按语】上文是对阳虚自汗病机的介绍,故自汗之人常常是由于阳气受损,腠理不固所致,治疗自当温补阳气。四逆汤温阳散寒,阳气得复,则腠理复密,自汗自然可止。故本方可以用于阳虚自汗的治疗。?
[病案举例]  刘某,女,71岁。2005年6月11日初诊。昼夜冷汗外出5年余。诉5年前,因体虚受凉感冒,经某医予以安乃近等药后,遂经常昼夜冷汗外出。曾往多家医院求治,或用谷维素、阿托品等西药,或服中药玉屏风散、桂枝汤、当归六黄汤等,均无效。时值盛夏,气候炎热,人皆短袖薄纱,而其昼着棉衣,夜盖棉被,动则冷汗淋漓,精神疲惫,睡眠时亦常冷汗阵出,心悸,四肢冰凉,口不干,喜热饮,尿清长,大便溏,食少,舌胖淡、苔白,脉沉微细无力。证属心肾阳衰,治拟温补心肾,方拟四逆汤加味:
制附子先煎18g  干  姜15g  炙甘草6g
山萸肉 60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每日1剂,水煎服。7剂服完而汗止。[邹世光,等. 疑难重病运用四逆汤治验举隅. 陕西中医,2007,28(3):357]
[中医解析]  本例为自汗、盗汗,其汗液为冷汗,并伴见阳衰阴盛征象,故其病机当属阳虚不固。当然不能用调和营卫,滋阴清热等常法治之。年高体弱,失治误治,阳随汗泄,久病及肾,终至心肾阳衰,津液不固,阴寒极盛。此时当急予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温肾回阳,再加山萸肉、煅龙牡固摄津液,方证相合,则此顽疾获愈。
(2)帕金森综合征
【原文】寒淫①于内,治以甘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注释】①淫:过盛之意。
【译文】寒邪在体内过盛,当选甘温的药物进行治疗。
【按语】帕金森综合征主要是继发于炎症、药物、毒物、血管性病变、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临床表现与帕金森病相似,目前尚无特异疗法。部分患者是由于体内阴寒之邪过盛,阻碍气血运行,致使肌肉失养而出现帕金森综合征,对于此种证型的治疗,当以甘热之品为主,温阳散寒,另可酌加益气通络之品以提高临床疗效。
[病案举例]  王某,女,48岁,2002年10月5日初诊。患者述6月前,因上肢颤动到某医院就诊,诊为帕金森综合征。住院治疗3月,因疗效不佳出院。服用多种中西药效不显。诊见:表情淡漠,双手静止性震颤,语言微弱,不敢走路,心悸,面色苍白,纳差,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方用四逆汤加味。处方:
干姜15g  白芍15g  制附子20g  炙甘草10g  
桂枝10g  荆芥10g  党  参10g  细  辛3g  
茯苓30g。
水煎服,每天l剂,分2次服。3剂后双手静止性震颤消失,可走路及跑步,怕冷减轻。继服3剂,诸症消失。用陈夏六君子汤20剂调理。随访1年未复发。[宋述财.四逆汤治验2则.新中医,2004,36(8):69]
[中医解析]  中医治疗该综合征以辫证论治为主,本例患者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用大温大辛之药治之,见效后需调理脾胃,以巩固疗效。
{结  语}
本方是治疗阳虚寒厥证的基础方。以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脉沉微细为证治要点。本方纯用辛热之品,重温轻补,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方中附子生用有毒,应审慎其用量。对于真热假寒之四肢厥逆者,禁用本方。
四 君 子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四君子汤治荣①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②宜服之。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注释】①荣;指营气。②大:最;非常之意。
【译文】四君子汤治疗营气、卫气不足,脏腑虚弱,胃脘及腹部胀满,一点不想进食,肠鸣腹泄,呕吐上逆,非常适合服用本方。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服用15g,以水一盏,煎至70%左右,口服,不拘时间,可以入盐少许,白开水也可以。常服此方可以温和脾胃,增进饮食,祛除寒邪及瘴雾等湿邪。
【按语】本方证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气血生化不足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故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故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中焦脾胃气虚之象。治宜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以恢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化之力,为臣药。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佐药;苓、术合用,健脾祛湿之功更显著。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
四君子汤的临床应用
(1)老年性习惯性便秘
【原文】论曰大便秘涩,盖非一证,……或因病后重亡津液,或因老弱血气不足,是谓虚秘。(《圣济总录》)
【译文】就大便秘涩讨论而言,并非一种证型,……或者因为疾病之后严重损伤津液,或者是因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等,这些是虚秘。
【按语】便秘有虚实之别,如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者,其便秘是由于气虚而无力排便所致,治本当补气健脾为主以,气旺则排便正常。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代表方,故对于中焦气虚之便秘者,自然有效。
[病案举例]  刘某,女,82岁,1997年6月9日初诊。患者患便秘十余年,因便秘曾数度在多家医院住院,用过手抠排便、灌肠排便及口服排便药等多种排便方法。本次就诊前一星期因胆囊炎发作,用过二天解痉止痛药,因近一星期未解大便,且阵发性腹痛遂来就诊,症见精神不佳,气虚力怯,腹痛阵阵,呻吟不绝,腹稍膨隆,左半结肠部可触及条索状肿物,肛检触及大便,腹平片示不全性肠梗阻,脉细弦,舌暗红,苔干稍黄。西医诊断为老年性习惯性便秘,不全肠梗阻。病机为年老体虚,气虚津亏,大肠传导无力,粪便停滞,梗阻肠道,证有缓急虚实,急以手抠、生理盐水灌肠通便除梗,1000mL盐水注入后,排出粪块逾盆,腹痛顿减,次日复诊,投以四君子汤加味:
太子参30g  云茯苓15g  生白术10g  大生地12g
北黄芪15g  肉苁蓉10g  川厚朴6g   粉甘草6g
二剂,水煎服,药后隔日来诊,诉日前已解大便,稍烂,腹痛消失,饮食增加,原方太子参改为党参12g,生地改为熟地,三日一剂,长期饮服,并嘱多食蔬菜,日行百步,随访至今未见便秘。[牛豫洁.四君子汤治疗急症数得.黑龙江中医药,2001,(4):32,44]
[中医解析]  便秘在老年人多见。中医认为是年老体虚,气阴不足,大肠传导无力,腑气不通而导致便秘。本例病人八十有二,便秘十余年,其虚弱之体可见一斑,更兼本次起病前因腹痛服解痉止痛药,腑气更滞。笔者体会,老年人便秘,应缓时防急时治,如本例病人,便秘已导致肠梗阻,非借助外力(手抠、盐水灌肠)而不能通便,而一旦积粪排出,腑气得通,则又应从根本上加以防治,本例病人投以四君子汤加味,意在取四君子合黄芪补益中气, 使大肠传导有力,加生地、肉苁蓉取其养阴润肠,川朴行气使腑气走而不守,甫一饮服就起通便之效,唯太子参、生地偏于寒凉,不宜长期服用,故易之以党参、熟地,三年守方如一,未见便秘,足以说明药证相合。
(2)顽固性呃逆(顽固性膈肌痉挛)
【原文】惟虚脱之呃,或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①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②者,当察其中虚,速宜补脾。(《医学从众录》)
【注释】①羸:消瘦之意。《说文》:羸,瘦也。②呃逆: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西医称为“膈痉挛”,是由某种原因刺激膈肌而引起阵发性痉挛。
【译文】只有虚脱之呃逆,或是大病之后,或是虚弱瘦小到极点,或是本来虚弱又被误攻而致呃逆者,当观察他是否为中焦脾虚,应该快速补气健脾。
【按语】呃逆有虚实之别,如为中焦脾虚之呃逆者,当补气健脾以治本,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代表方,变可适当加用降逆之品以治标,达到标本兼治,提高疗效的目的。
病案举例  杨某,男,42岁,机关干部,1997年7月16日就诊。主诉:呃逆两天,伴头晕乏力。自本月14日上午起出现呃逆,连续不断,曾在某医院注射过“阿托品”、“安定”、“冬眠灵”,注射后一度缓解,但随即呃逆如初,伴头晕乏力,来诊要求中药治疗。即刻证见:呃逆不断,呃声无力,口泛清水,面色白,精神不振,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虚弱。西医诊断为顽固性膈肌痉挛,中医诊断为呃逆,证属中虚气弱,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逆动膈而成。治宜健脾补中,和胃降逆,方选四君子汤加味:
红参另煎12g  白术15g   茯苓15g  北芪15g  代赭石10g
旋复花10g  苏叶后下6g  生姜10g  大枣10g
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次日来诊,述呃逆减少,夜间能入睡,再守上方二剂,水煎服,嘱其忌酒及辛辣之品,药后未见呃逆发作。[牛豫洁.四君子汤治疗急症数得.黑龙江中医药,2001,(4):32,44]
[中医解析]  呃逆,古又称“哕”,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哕逆论证》说:“大抵胃实即噫,胃虚即哕。”本例病人为机关干部,劳心伤脾,呃逆二天,中气更虚,清气当升不升,浊气当降不降,气机逆乱,扰动膈肌,其标在呃逆,其本在中虚,故选四君子汤补中健脾,中气得补,脾胃升清降浊各司其职,代赭石、旋复花、苏叶性温引气下降,平冲降逆,生姜、大枣和胃安中,培补中元。本方组方平淡,但意图清楚,故有立竿见影之效。
(3)泄泻
【原文】身弱怯冷,面色痿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此脾虚泻也……脾虚泻之治……四君子汤。(《症因脉治》)
【译文】身体虚弱怕冷,面色萎黄,手足不温,四肢倦怠,不思饮食,经常大便稀薄,这是脾虚泄泻……脾虚泄泻的治疗……四君子汤。
按:泄泻多和脾胃有关,脾虚泄泻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证型。脾虚可致泄泻,而泄泻日久又可致脾虚。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且方中茯苓又兼可利水渗湿止泻,对于脾虚泄泻当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病案举例]  患儿,女,2岁,腹泻稀水样便10d,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无脓血,每日5~6次。查体:形体消瘦,面色白,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细。证属脾虚泄泻,治宜健脾益气、祛湿止泻,方选四君子汤加减。处方:
党参6g  茯苓6g  白  术5g  甘  草5g  白扁豆10g
陈皮6g  山药10g 薏苡仁10g 车前子5g  炮  姜3g
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大便每日2次,基本成形,上方去车前子,继用3剂泻止病愈。[袁亦文,宁华英.四君子汤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8):1040]
[中医解析]  小儿脾常不足,每因饮食失节、调护不当而致腹泻。本方健脾止泻,补而不腻。据现代研究证明,方中白术有促进肠胃分泌的作用,其所含挥发油能缓和肠管蠕动,较大剂量煎剂可使肠管舒张;甘草则起抑制作用,并有缓和胃肠痉挛的作用。白术、茯苓皆有利尿、燥湿淡渗之效,因此对泄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外四君子汤有抗乙酰胆碱和抗组胺作用,还有一定的抗肾上腺素作用。脾虚者服用四君子汤后胃肠运动紊乱的症状有所好转,可能与其具有上述作用有关。
{结  语}
本方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也是补气剂的基础方。以面色萎白,食少,气短,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可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肾阳虚者,加附子以温肾助阳。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①,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注释】①痞噎:痞是指闷塞不舒感,噎是指吞咽梗阻感。
【译文】(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困倦乏力,胃脘部闷塞不舒及吞咽不下,心慌气喘,呕吐腹泻,以及伤寒咳嗽噫气。此药平和不热,长期服用益气养神,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促进皮肤光泽,扶助正气,驱除邪气。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各9g,白扁豆12g,白茯苓、人参、白术 、山药各15g,甘草9g。以上共研成细末,每次服用6g,大枣调汤服下,儿童根据岁数加减服用。
【按语】本方证由脾虚夹湿所致。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气机不畅,生清降浊失常,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药。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共为佐药。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使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恢复,则诸症自除。
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
(1)慢性肠炎
【原文】湿胜则濡①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①濡:潮湿之意。
【译文】湿邪盛于体内,脾受湿邪所困则其升清受阻而出现泄泻。
【按语】盛心如《实用方剂学》说:“参苓白术散本治饮食不消,泄泻等症。” 清•汪昂《医方集解》云:“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仁、扁豆、莲肉,皆补脾之药也,然茯苓、山药、薏仁理脾而兼能渗湿;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之品也,然合参、术、苓、草,暖胃而又能补中;桔梗苦甘入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药之上僭也。”脾的生理特点是喜燥而恶湿,如湿盛于内,则脾必然受其影响,致其运化功能失常,进而又生水湿;另一方面,脾升清受阻,则水谷精微和津液不升反降而成泄泻。故对于这种脾虚有湿之泄泻的治疗,应当以健脾利湿止泻为主,参苓白术散方中健脾利湿药如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即有此效,故可以选本方治疗。
[病案举例]  曾某,女,55岁,反复腹痛便溏3年,常因饮食生冷、油腻后发作,在香港检查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一周前清明回乡,因舟车劳顿再次发病,粪便稀薄,甚至呈水样,严重影响日常作息。就诊症见面色不华,少气懒言,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缓。证属脾虚湿困,治宜健脾化湿,益气固摄,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  参15g  炒白术15g  淮山20g  云苓20g
薏苡仁炒20g 炒扁豆30g  莲子10g  桔梗10g
砂仁后下10g  甘  草6g   葛根10g  炒白芍10g
每日一剂,水煎服。3日后复诊自诉腹泻已止,无腹痛,嘱其改服参苓白术散成药丸剂,半年后再遇此患者,称其间不曾复发。[徐志灯,邵柳彬,林素财.参苓白术散治脾湿的临证体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2):32-33]
[中医解析]  慢性肠炎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久泻不愈兼湿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虚弱。今脾胃虚弱,清浊不分,升降失和,故饮食生冷、油腻等可诱发本病;清明时节,湿气弥漫,加之劳累,正气衰邪气盛,致水湿泛滥,肠腑混浊而下;方用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加以葛根升清止泻,白芍止痛固摄,有立竿见影之效,后继续用此方固本培元、扶正脾胃之气,故本病不再复发。
(2)慢性咽炎
【原文】喉咽干燥,病在土脾。(《素问•阴阳类论》)
【译文】喉部和咽部干燥不适,其病机可能是脾功能失常所致。
【按语】咽喉与脾胃关系密切,咽既是人体的局部组织器官,也是脏腑之外窍,《重楼玉钥•咽喉总论》说:“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重楼玉钥•诸风秘论》又谓:“咽主地气,属脾土”,故有“咽喉者,脾胃之候”之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土失健,导致气虚、血少、津亏;脾不升清则难以上养于咽喉;津血同源,血虚则生风,而致咽痒如蚁行、干燥而引起咳嗽。《素问•阴阳类论》云:“喉咽干燥,病在土脾。”《医学心悟》谓:“久咳不已,补土以生金。”咳嗽病位虽在肺脏,但属气机失调,而脾胃居于中焦,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痰饮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有关,脾乃肺母。基于此,有专家认为慢性咽炎单纯治肺往往不能奏效,而健脾既是补肺,同时又能杜绝痰湿水饮之源。《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为涎”,即脾在液为涎,涎具有湿润口腔,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同时兼有濡润咽喉的作用,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上注于口为涎而正常发挥濡润咽喉的作用。若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咽得不到濡养,就会出现咽部干燥。由此可见,脾胃的生理功能活动与病理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从咽部表现出来,咽部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在治疗咽喉局部病变效果不明显时,可从调理脾胃着手。
[病案举例]   李某,女, 35岁, 2002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阵发性咳嗽、无痰或少痰,咽部异物感反复发作3年余,伴神疲、纳食不馨、口淡,咽部痒痛。检查: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咽部干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质淡,苔白腻,脉细缓。诊断为慢性咽炎,证属为脾虚湿阻。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化湿利咽,予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  参25g  白  术12g  桔梗12g  茯苓15g  
薏苡仁15g  黄  芪15g  甘草15g  陈皮6g
山  药20g  炒扁豆18g  升麻3g   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经治2周,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邹文清.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举隅.湖北中医杂志, 2005,27(8):46]
[中医解析]  许多医家认为慢性咽炎(喉痹)是因津液不能濡润的缘故,按常规多以养阴润燥之剂治之,但是临床疗效往往不够理想。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认为:“濡润咽喉之法多端,不能全赖养阴一技,犹如花卉,若枝叶枯槁,园丁一味浇灌,却不知泥土过粘,根柢反为腐烂。此时只有疏土渗水,沐浴阳光,乃为上策。”本案临床表现以脾胃气虚,健运失司,湿阻中焦,津不上承,咽部脉络失其濡养,气血运行不畅为病机。故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理气化湿利咽为法。方中党参益气健脾生津;黄芪益气补脾健胃;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山药健脾补肺生津;陈皮理气化痰,以醒脾气;升麻升阳利咽;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咽。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化湿利咽之功效。
(3)顽固性失眠
【原文】无邪而不寐①者,必营气②之不足也。(《景岳全书》)
【注释】①寐:指睡眠。不寐则指不能入睡,即失眠。②营气:水谷之精气也。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养生必用论病》:营气者,出于脾胃,以濡(滋润)筋骨、肌肉、皮肤,充满推移于血脉之中,而不动者也。
【译文】无外邪而失眠者,一定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不足所致的。
【按语】心主血而藏神,如心血不足,则必然心神失养,如此就会出现失眠健忘等心神失养的症状。对于这种失眠的治疗,除了养血安神以治标外,还必须补气健脾以治本。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脾气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如此则心血充足,心神得养,则失眠健忘等症自愈。
[病案举例]  魏某,男,50岁,干部。患者因工作繁忙,常失眠,伴多梦、头昏,曾服朱砂安神丸、养血安神片及一些镇静类西药,症状无明显好转。近日因工作负担重,症状加重。2004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失眠,甚则整夜难以入睡,烦躁健忘,肢倦神疲,头重如蒙,脘闷纳呆,面色萎黄,舌质红,苔白厚,脉细而弱, 诸症合参,此乃脾虚夹湿,心阴亏损,心火内盛而致。治宜健脾化湿,清心安神。处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20g  薏苡仁15g  怀山药15g
砂仁6g   黄连6g   陈皮l0g  酸枣仁20g  柏子仁15g
桔梗6g   远志10g  磁石30g  炙  草6g
上方加减服20剂后,诸症好转,睡眠较前大有改善。又以上方去磁石,加夜交藤研末装胶囊调服月余,诸症痊愈。[张瑞丽.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举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2):42-43]
[中医解析]  失眠一症临床当首分虚实,患者平素思虑、劳累过度,内伤心脾。《类证治裁•不寐》说: “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脾虚营血生化不足,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心血不足则心火独旺,热扰神明,则更加重不寐一症。脾虚湿阻,胃因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治以参苓白术散为主,脾气健,营血生,心有所养,心火不亢,则心神安,不寐除。
(4)复发性口疮
【原文】脾气通于口,脾和①则口能知五谷矣。(《灵枢•脉度篇》)
【注释】①和:指功能正常。
【译文】脾脏之气上通于口,脾脏功能正常则口就能感觉到各种食物的味道。
【按语】脾脏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能上达于口腔,则口腔功能正常。如果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达于口腔,口腔失其营养和濡润,则会出现口腔溃疡等疾病。故治疗当以补气健脾为主,可选参苓白术散。
[病案举例]  张某,女, 45岁, 1999年2月11日初诊。口腔齿龈、舌体反复糜烂21年,加重1年。患者于20年前始每逢月经前后于舌体及齿龈溃疡。月经后不治自愈,后每逢工作紧张、劳累则溃疡时间延长,疼痛加重,伴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常服抗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及多种维生素、多种中成药,症未好转。现停经1年,溃疡发作频繁,持续时间2~3周。诊见:舌尖及舌下溃疡,局部色红,有淡黄色分泌物,伴口渴,午后更甚且喜冷饮,倦怠乏力,纳少,近1年大便稀溏,每天1次。舌淡红、苔微黄腻,脉缓弱。证属心脾郁火上炎,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渗湿兼清解热毒。处方:
党参15g  山  药15g  薏苡仁15g  板蓝根15g
茯苓10g  白扁豆10g  桔  梗9g   升麻6g  
甘草6g   砂  仁8g   大枣3枚
每天1剂,水煎服。忌辛辣刺激之品,服7剂疼痛减,大便成形,体倦乏力、口渴等症均好转,守方再进7剂,诸症悉除。后予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交替服用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再发。[张华玉,张莹雯,陈友香.参苓白术散新用.新中医, 2000,32(3):55-56]
[中医解析]  本例复发性口疮乃心脾郁火上炎而成。心开窍于舌,脾之经络连舌本散舌下,脾开窍于口,主肌肉,其功能司味觉,分泌涎液濡养口腔肌肉粘膜。由于病延20余年,常服苦寒清泻之品,日久伤脾,脾气不升则气血化源不足,涎液不充,口腔肌肉粘膜失养故生溃疡。脾气虚,清气下陷则常泻不止,故用本方健脾益气,渗湿和胃,酌加板蓝根、甘草散郁火,解疮疡热毒。诸药合用,脾气得健,涎液得充,口腔溃疡遂愈。
{结  语}
本方是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的常用方。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证治要点。临床应用本方,除治脾胃虚弱,食少乏力,腹满胸痞,呕吐泄泻等症外,还可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其他疾患。例如《仁斋直指方》用治虚劳胃弱,饮食不进,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助脾胃;《如宜方》治疗病后脾虚,津液枯燥,或有余热虚渴;《世医得效方》调理心脾气弱,神昏体倦,饮食不进;《普济方》用本方加石菖蒲煎汤送下,治泄痢胃虚口噤,又用于小儿心肺壅热,日则烦渴饮水,乳食不进,夜则渴止;《薛氏医案》以本方治小儿脾胃虚弱,卤门露见。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故又可用于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痰多色白者,加半夏、陈皮等燥湿化痰。
文字
欢迎点评!敬请同道赐教![/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7-25 21:02:5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三)

好!值得学习与临床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25 09:22 , Processed in 0.2323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