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70|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阴阳大义应用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24 16:5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阴阳大义应用篇
一、脏腑苦恶欲急。
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又云: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以主生长化收藏。
佛经有云:众法和合,因缘而生。假四大以成世界。四大者,地、火、水、风,有实、假之别。实之四大,地大性坚,支载万物。火大性暧,调熟万物。水大性湿,收摄万物。风大性动,生长万物。假之四大,地非实地,以地为主,中含四大。火非实火,以火为主,中含四大。水非实水,以水为主,中含四大。风非实风,以风为主,中含四大。假是一时之象,真是永恒不变,显形皆假,四大四缘和合而成。以成住坏空而循环不已。
五行之中,亦有实假。实之五行,木性主生,火性主长,土性主化,金性主收,水性主藏。假之五行,木非实木,以木为主,中含五行。僻如草木之生长收藏,此五行之木也,亦含五行之全性。余者仿此。显形皆假,假五行以成世界。以生长化收藏而循环不已。
五行化生五味,木生酸,主收。火生苦,主坚。土生甘,主缓。金生辛,主散。水生咸,主软。木性本生,火性本长,土性本长,金性本收,水性主藏。
阴阳大义中阴阳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大道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总是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
木性以生,生则外散,守恒欲收。火性本长,长则内虚,守恒欲坚。土性本化,化气则速,守恒欲缓。金性本收,收则内聚,守恒欲散。水性本藏,藏由内实,守恒欲软。此五味之大义也。
木生之太散,当以酸敛之。长之太过,当以苦坚之。化之太急,当以甘缓之。收之太紧,当用辛发之。藏而成结,当以咸软之。此五行之中用五行也。
肝本风,生而外散,急散,以酸收之。恶风,辛平散之。郁则不生,以辛散之。喜畅,辛香散之。苦急,以甘缓之。肝虚思酸,以酸补之。肝相火旺,常宜清之,镇之。其腑胆多相火,常宜清之,惊则平之。胆本凉,虚则寒,甘温养之。
心本热,长而中虚,急虚,以苦坚之。恶热,以苦咸泄之。郁则不长,以咸软之。心阳本动,喜静,甘凉补之。苦散,以酸收之。心虚则寒,甘温补之。本多窍,辛温开之。其腑小肠阳火本热,甘凉清之。火盛,苦寒清之,虚则冷,甘温补之。外主小便,甘淡渗之。
脾本湿,化气则速,急速,以甘缓之。恶湿,辛苦燥之。喜燥,以苦补之。苦散,以酸收之。脾主四肢,苦温补之。脾虚则燥,温热补之,苦寒润之。其腑胃阳土,本温,属阳明,多气血,辛苦凉之,散之。土来制水,苦温补之。胃虚则热,以苦补之。气弱伏火,虚热,辛苦发之。阳明实热,苦咸泄之。
肺本燥,收气则敛,急敛,以辛散之。恶燥,燥则热,苦寒补之。又恶寒,辛热发之。郁则不收,以酸收之。喜润,以辛润之。苦逆,以苦泄之。本空,苦香通之,润之。本清,肺虚则温,甘苦清之。喜清敛,以酸收之,敛之。其腑大肠,虚则寒,甘平补之。燥则热,虚热,苦以润之。实热,咸寒泄之。
肾本寒,藏而中实,急实,以咸软之。恶燥,辛以润之,凉之。郁则不藏,以苦坚之。喜坎中一阳,甘温补之,辛温发之。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本水脏,水虚则热,甘寒补之。过虚则阳亢,以甘温补之,辛热收之。其腑膀胱,本寒,虚则燥,燥则热,以苦利之,以淡渗之。虚甚则寒,以辛热化之。
2
 楼主| 发表于 2004-4-25 12:25:51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大义应用篇

二、阴阳八法
阴阳大义第一定律(太极定律):没有离开阴阳的气,亦没有离开气的阴阳。
宇宙间万事万物皆可分阴阳,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二者同为一也。经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分两仪,即阴阳也,以生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欲识八卦,当知源头在河洛,后言之。
人身八卦:人神所在,乾头,兑左手,离左肋,震左足,巽右手,坎右肋,艮右足,坤会阴。
六经六气:卦之六子,乾阳坤阴,兑阳明燥金、离少阴君火、震少阳相火、巽厥阴风木、坎太阳寒水、艮太阴湿土。
手足六经:配任督以成八卦,乾督脉,坤任脉,兑金手太阴肺经手阳阴大肠经,离火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震相火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巽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坎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艮土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五脏六腑:乾督坤任,兑肺大肠,离心小肠,震三焦心主,巽肝胆,坎肾膀胱,艮脾胃。
八卦八纲:乾纲为阳、兑金为实、离火为热、震出为表、巽入为里、坎水为寒、艮土为虚、坤纲为阴。
脉诊八法:乾浮、坤沉、兑急、艮缓、离滑、坎涩、震大、巽小。
六淫六气:乾天坤地,兑燥艮湿,离暑坎寒,震火巽风。
六淫气形:乾热坤寒,兑燥艮湿,离温坎凉,震干巽润。
本草之气:乾大热,兑热,离温,震小温,巽小凉,坎凉,艮寒,坤大寒。
本草之味:乾淡,兑辛,离苦,震涩,巽酸,坎咸,艮甘,坤腻。
3
 楼主| 发表于 2004-4-25 17:23:24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大义应用篇

三、升降出入
经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
经云: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来者为阳,即经中所云“至者为阳”,去者为阴,即经中所云“去者为阴”。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所动之始为阳,所动之末为阴。物动自阳处始而终于末。自始处观之,已为阳,所去为阴,至终之末地为阴,从末处观之,已为阴,所来为阳,来之始处为阳。
经云: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气升而已,升已而降,降处谓天,自地观之,此天为阳,降为入,入为阳,降终之末为地,地为阴。气降而已,降已而升,升处谓地,自地观之,此地为阳,升为出,出为阴,升终之末为天,天为阴。故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天在外,地在内,人表在外,里在内。天地、表里高下相召,而变作矣。以内景而求,降、入为阳,升、出为阴。
人之食,也为入也,此谓之补,补之过,则为食积,当以吐,吐也为出也,为阴,因内实故,当阴以治之。
凡汗、吐、下三法,皆出也,出皆为阴也,阴可治实,非虚者可用,当以虚虚实实之戒。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凡此者,皆入也,入皆为阳也,阳可治胃虚也。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灾荒之年,民食观音土,食之为入,阳可治胃虚,但不能更虚更满,气不得上下,死矣。
故阳入为补者,必当以流通之妙。阴出为泻者,中病即可。有流通之法,无时不补,无实之为病,不可强行阴出。此尊阳也。克伐之法不可常用也。
4
 楼主| 发表于 2004-4-26 00:53:37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大义应用篇


四、六淫四气
经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经云: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一推论:阴阳消长存在的方式为圆周运动与往复运动。
百病之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此谓之六淫也,夫六淫实乃不过气形二端。
寒热属气,燥湿属形。夫气之寒热,相参于人身之气,形之燥湿,亦相参于人身之形。此即阴阳大义第三定律(三才定律):定义上的阴阳是客观上的阴阳二气在人心中的反应。
寒较人身之常温低,热较人身之常温高。湿较人身之常水多,燥较人身之常水少。此即经中“四者之有”。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阴阳大道消长第二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消长的相互作用是大小相同,性质相反的一对控制能力。
寒之胜常温,而化而变,寒风来也。热之胜常温,而化而变,热风来也。湿之胜常水,而化而变,湿风来也。燥之胜常水,而化而变,燥风来出。风而化而变,留久而变,皆化而火。此即紫极《风火论》,百病始于风而终化为火也。
六淫唯一,此一为风,风有二变,气形之始,气形之变,四者之有,终化为一,此一为火。
此即阴阳八法中六淫气形:乾热坤寒,兑燥艮湿,离温坎凉,震干巽润。
5
 楼主| 发表于 2004-4-26 00:54:10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大义应用篇

五、阴统于阳
经云: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六淫气形,气者阳,形者阴。
观洛书之数,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履。奇者阳,偶者阴。三天二地,一者左旋,乘三为三在左,复乘三为九上,复乘三为二十七,七在右,再复乘三见一又还至下。二者右旋,乘二为四在左上,复乘二为八在左下,复乘二为十六,在右下,复乘二见二又还至右上。地随天旋从左,则二乘三为六在右,复乘三为十八在左下,复乘三见四在左上,复乘三见二又还至右上。若天随地右旋,则一者乘二初即入右上。
故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地可随天道左旋,天不可随地道右旋。故天可统地,地不可统。故阳可统阴,阴不可统阳。
六淫气形,气可统形,形不可统气。故经中所云,阴阳之升降,必以寒暑彰其兆。寒暑以分四时,皆可有燥湿之形,故寒暑之阴阳升降,燥湿形可随之。此阳统阴也。
故寒可兼燥,可兼湿,暑亦可兼燥,亦可兼湿。此一时之气兼形也,非可曰湿可兼寒亦可兼暑也,寒暑不同时也。
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经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辛外出,酸内敛。外出为阴,内敛为阳。外出之时,里当为阳,故当外出。内敛之时,里当为阴,故当内敛,此五味外力加于人身太极也。
阴阳大道第三守恒定律(太极守恒定律):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气与能力的相互转变。
此守恒定律中气相当于古时所言的形,为阴。能力相当于古时所言的气,为阳。
五味外力作用人身太极,辛使人身之里变阳而外散。酸使人身之里变阴而内敛。故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阳可统阴,气可统形,人身之常温可统人身之常水。辛可发散,气行形随之,可水亦外散,故辛可润之。上焦之渴,桂枝可用,此五苓散之意也。酸可内敛,气之内聚,水亦内敛,故酸可养阴。内阴不足,山萸可用,此地黄丸之用也。
河图之中,辛数四、九,酸数三、八,在时为春秋,气生发内收,气机升降明显,故气行而形随之。
苦数二、七,咸数一、六,在时为冬夏,为气之极时。
夏时气最胜而内虚,故苦当坚之。此黄连之厚肠胃也。又苦可燥湿,气敛而形随之敛,此湿气不甚时方可用之,若内外皆湿,湿多成水,水将敛向何方?必当汗之及泄下也。
冬时气藏而内实,故咸当软之。此芒硝之软下也。
甘居中央,数五、十,夏后阳气一转,化气十速,必当甘以缓之。何为之化,化者变也,阳变时也速,故欲缓之。冬气属阴,一阳生时,速不及阳,化之也缓,故夏后有长夏土,而冬后即春也。此炙甘草汤中甘草之用也。
6
 楼主| 发表于 2004-4-26 00:55:01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大义应用篇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极先生在 2004/04/26 01:07am 第 1 次编辑]

六、插序随言
阴阳大义写至此处,忽看还未写序言,此处写篇插序随言。
紫极未从师习医时,已玩易多年,与师一见如故,收作关门。师言:阴阳在于玩,易不玩不知易,医不玩不知医。医理不玩不能知,要玩内经,玩伤寒,医人不能玩,当仔细。
出师后,继悟医理,玩阴阳,一日开悟,阴阳与现代物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从而悟出动时阴阳,自以为是发明千古之密,后又玩内经,发现经中云:“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原来此中早就言明了动时阴阳,古人先我而得也。
又玩六淫致病机理,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中,以阴阳思维看到了寒与暑对,湿与燥对,而风与火不相对,从易中悟出此为雷风相搏。寒暑原同一气,燥湿本是一形,寒暑往来,燥湿流就,形成的就是风,郁久终变成火,气郁成实火,形郁成虚火。又以为自已发明了千古之密,洋洋洒洒写了几万字的《风火论》,六淫致病皆可归于一理,起于风而终于火。正苦于无处投稿,闲情玩五运六气之时,又发现经文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中:“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此中不但“四者”寒暑燥湿具,并且明言“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风之形成亦早说明。紫极不敢再称有何发明,《风火论》付之一炬。紫极不敢私有,今日发于此论坛,但愿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益。
从上面之事可知,中医的思维方法是如何重要,思维方法一致,得出的结果也是不谋而合。故而在论坛中提出纯中医、古中医。纯中医就要纯,就要用纯中医的思维方法,源头在河图洛书中,在黄帝内经中,在易经中,旁通释道之学,今连物理化学。凡理之处,用阴阳思维方法,就是医病方法,也是用药方法。与今之西医,中西医结合所用的所谓的“理”有天壤之别。
自“愤笔疾书新伤寒”发贴之后,有很多人认为是复古。可是再想一想,此类人大半辈子过去了,虽然说干的是中医这一行,自已对中医又有多少理解?用西医法指导中医方,干一些不痛不痒的事,偶尔也能医好一个杂症,便以为自圣贤也。紫极可以说如同三七生所用的大方,恐怕此类人一辈子也不敢用。何也?心里没底,明哲保身为妙,千万别出了事故,丢了行医资格证书。偏偏此类人仿佛是中医的前卫者,要与时俱进,要西医的科学方法去证明中医,要中医现代化等等。纯中医就不与时俱进了吗?好象紫极从未这样说过,不但未曾这样说,反而说与中医联系密切的是物理学,特别是宏观宇宙与微观粒子中的物理学。纯中医唯独不能要的是西医的医学理论,中医西结合本身就是一个怪胎。
竟然还有一些“大师”也在反对纯中医思维,不过内经中早已言明,“大师”祝由治病,只适合于“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内经年代已是古时了,往古时更古了,现代再用祝由医病,这才是真正的复古。且内经不治原则早有“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中医本有医祟病之治,鬼神思想只可存于医,不能存在病者,《仿寓意草》中医祟证,就怕病者知药,否不效也。用半人半神的方法治病,此让病者拘于鬼神也,怎可言至德。
故纯中医思维方法,是中医的出路。此方法仍存在于民间,代代相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
 楼主| 发表于 2004-4-26 20:00:17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大义应用篇

答子易问:
欢迎使用您的收件箱,紫极先生
       
消息来自辛子易,发送给您的时间:2004/04/26 05:36pm
消息标题:诘师
太极内蕴阴阳,阴阳内蕴演四象,四象得中土演五行,是以有阴必有阳亦必有非阴非阳,六气,有寒就有火(师言暑),有湿就有燥,师以气形分之,皆为静态,师又以生化变言其动以风,然气息流转,阴阳转换无中乎?学生窃以为为暑,长夏为生长阳与收藏阴之中吁!可名暑.或谓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奈何经不演,经观乎植物生致藏态为一圈,故自生为始自藏为终,故不演,不演不等没有.得象可以忘言.学生妄言,还请老师指点.



太极内蕴阴阳,阴阳内蕴演四象,四象得中土演五行,是以有阴必有阳亦必有非阴非阳,
解:四象演太少阴阳,阴阳中子易言有非阴非阳,此太玄经之中。五行者,行之意,以主生长化收藏,以空间言,四象得中土演五行,以时间言,五行有循环相生之机,如环无端,不必得中土而序成。
六气,有寒就有火(师言暑),有湿就有燥,师以气形分之,皆为静态,师又以生化变言其动以风,然气息流转,阴阳转换无中乎?
解:六气言四,为寒热燥湿,此即静态。然何以经中言暑不言热,此必以人为本。人身常温也,亦常润也。低常温为寒,高常温为暑,多常润为湿,少常润为燥。故曰高常温之为暑而不热。
云从龙,风从虎,水就湿,火就燥,四气之动谓之风,气息流转,阴阳转换之中处,为阴阳平衡,为无风。
凡低人身常温之风皆寒风,太寒之风阴气盛,与人身常温差大,人身元气甚虚,则伤人或直中,若元气稍虚,伤人为六经传变,因温差大,故抵抗力亦大,风行也缓,曰病伤寒。
少寒之风阴气较轻,似温风,但较人身常温低,仍作寒风,因与人身常温差小,入表风行也较速,故伤人入表即化热,曰病温病。
故温病学派举温病来抗伤寒,实为多事。伤寒六经化热之方剂,皆治温病之方。
暑之伤人,即伤寒论中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四气之动而成风,必以人为本,既成风以伤人,则子易所言:“阴阳转换无中乎”矣!
形之燥湿伤人,有以人身直处太燥太湿中,伤人身之常润亦为直中。
少燥少湿之伤人,必假气之寒热之动成风,此即阴统于阳也。
学生窃以为暑,长夏为生长阳与收藏阴之中吁!可名暑.或谓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奈何经不演,经观乎植物生致藏态为一圈,故自生为始自藏为终,故不演,不演不等没有.得象可以忘言.
解:此即阴统于阳第五篇中:甘居中央,数五、十,夏后阳气一转,化气十速,必当甘以缓之。何为之化,化者变也,阳变时也速,故欲缓之。冬气属阴,一阳生时,速不及阳,化之也缓,故夏后有长夏土,而冬后即春也。
子易所言“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此即夏气阳气速,其转阴气也速,故当夏后当长夏土之化,不当为秋。冬气阴气缓,其转阳气也缓,故冬后即春。
学生妄言,还请老师指点.
8
发表于 2004-5-1 14:35:30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大义应用篇

从紫极兄的一些说法看,我敢断言,您不具备一个中医学者的条件!只因为您在一些中医理论模糊概念基础上又涂盖了一层粉尘。我没有一点讽刺兄的意思,因为您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可贵的!
您说:“肝本风……肝相火旺”
质疑:“相火”不同与五行之火,如果与五行之火相同,就没有必要另立“相火”之名了。请您回答,相火是不是五行之火,如果是,请说出道理来;如果不是,为什么把相火(五行之外的火)匹配到五脏的肝肾(不要书证,只要理据)?
您说:“心本热……心阳本动”
质疑:如果我猜不错的话,您肯定是把心在上为五行之火了。请用您纯中医的理论解释一下,火在上,水在下,自然中水火是怎么相交的(请做合理的师范)?
您说:“五行化生五味,木生酸,主收。火生苦,主坚。土生甘,主缓。金生辛,主散。水生咸,主软。木性本生,火性本长,土性本长,金性本收,水性主藏”
质疑:木生酸的“生”字应该作同类讲,如风、升、酸等皆属于木的范畴。辛属于肺(金)的范畴。辛主散,而自然中金主沉降(凝固)与辛散相对立,请问,辛为什么属于肺(金)?
您说:“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原来此中早就言明了动时阴阳,古人先我而得也”。
质疑:您歪曲了古人的原意!静者为阴,动者为阳,古人的观点已经很明确了,并非“动时阴阳与静时阴阳”!请问,古人什么时候言明了“动时阴阳,静时阴阳”?提供相关的书证也可以。
您说“水自地面化蒸汽而升,蒸汽相对地而言为去,为阴……云化雨自天而降,相对地而言为来,为阳,相对天而言为去,为阴”。
质疑:您的观点很清楚,相对而言,天为往,地也为往。表明中医理论已经被您弄模糊了。那么,这种阴阳之定义还有什么意义?
您说“阴阳二气单体的量与能力的总和,便是阴阳二气单体的控制能力,若热处的控制能力大于寒处的控制能力,则风自热处吹向寒处,为暧风,此时热处为阳,寒处为阴。若热处的控制能力小于寒处的控制能力,则风自寒处吹向热处,为寒风,此时寒处为阳,热处为阴”
质疑:请问,寒处为阳,热处为阴是哪家的书证?热为阳,寒为阴是定义阴阳最起码的标准,您一会热为阳,一会寒为阳,阴阳都论到这个份上了,还有几个人对您的阴阳大义感兴趣!!!
9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15:29:58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大义应用篇

就翟公的几个问题,紫极做稍稍的回答。

质疑:“相火”不同与五行之火,如果与五行之火相同,就没有必要另立“相火”之名了。请您回答,相火是不是五行之火,如果是,请说出道理来;如果不是,为什么把相火(五行之外的火)匹配到五脏的肝肾(不要书证,只要理据)?
答:“肾火”做“相火”时,不同与五行之火,“心火”做“君火”时,亦不同与五行之火。因心肾火为邪火,而“君、相”火为人身之火。不但有“君、相”火,而且还有“神火”。至于“为什么把相火(五行之外的火)匹配到五脏的肝肾”为肾中藏“相火”,肝中升“相火”。至心中就变成了“君火”。至于“神火”,自悟!

质疑:如果我猜不错的话,您肯定是把心在上为五行之火了。请用您纯中医的理论解释一下,火在上,水在下,自然中水火是怎么相交的(请做合理的师范)?
答:“如果我猜不错的话”。您肯定猜错了。这不是猜的。
质疑:木生酸的“生”字应该作同类讲,如风、升、酸等皆属于木的范畴。辛属于肺(金)的范畴。辛主散,而自然中金主沉降(凝固)与辛散相对立,请问,辛为什么属于肺(金)?
答:阴阳大义中阴阳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大道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总是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

质疑:您歪曲了古人的原意!静者为阴,动者为阳,古人的观点已经很明确了,并非“动时阴阳与静时阴阳”!请问,古人什么时候言明了“动时阴阳,静时阴阳”?提供相关的书证也可以。
答:既然“静者为阴,动者为阳,古人的观点已经很明确了”。为何古人多此一举“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

质疑:您的观点很清楚,相对而言,天为往,地也为往。表明中医理论已经被您弄模糊了。那么,这种阴阳之定义还有什么意义?
质疑:请问,寒处为阳,热处为阴是哪家的书证?热为阳,寒为阴是定义阴阳最起码的标准,您一会热为阳,一会寒为阳,阴阳都论到这个份上了,还有几个人对您的阴阳大义感兴趣!!!
答:这就是动静阴阳的区别。

10
发表于 2004-5-2 21:26:47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大义应用篇

紫极先生熟谙经典,出入传统文化,驾轻就熟,吾不如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54 , Processed in 0.1358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