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科学思维的语言语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24 19:0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思维的语言语境
----评《论科学与语言的关系》
黄焕金
【摘要】本文从思维的角度,对科学活动中语言语境的形成与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语言语境,思维结晶,意义,混沌思维,有序思维,诱导作用,表达作用
  为了解释人类科学活动与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魏屹东、郭贵春两位教授在《论科学与语言的关系》[以下简称《关系》]一文中提出了“语言语境”的概念[1] 。在他们看来,任何人类的科学活动,都必然在一定的语言之语境下开展,如果没有这个语言背景,科学活动根本不可能产生。在此同时,任何语言语境,也都在人类心智活动(科学活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中才得以产生,而不是在这些活动之外产生。因此他们说:“语言表达思想,但它同时又是人的心智的创造物”[1]。于是我们就产生一个问题:人类心智与科学活动是如何产生语言语境,并通过这些语境而发展与成长的?在此可分为两方面的问题:1.人类心智是如何产生出语言语境的?2.人类科学又是如何在这些语言语境中得到成长与发展的?
  这应该是《关系》一文所涉及与着力解决的两个互为关联的问题。其中,文章前一部分更多地强调了问题2的方面,强调人类科学对语言语境的依赖性,指出一切人类科学活动与理解无不在一定的语言语境中进行。文章后一部分则更多地涉及到问题1的方面,指出人类心智与科学活动对语言语境的创造意义,没有这些活动,任何语言语境都不可能存在;它们并非是存在于人类心智与科学活动之先,而让其直接采用的“先天因素”。
一 人类心智是如何产生出语言语境的?
  《关系》一文中提到:“从语义层面看,首先是主体决定了语言的产生及其意义,因为说到底,语言是人创造的,其意义是人赋予的。问题是人的心智是如何给语言以意义的”[1]。这个观点,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人的心智是如何给语言以意义?语言的意义是如何被人的心智活动赋予上去的呢?《关系》中虽然提到了几位西方学术大师的有关观点,但我相信问题还没有得到理想的解决。
  首先,人的心智活动是第一位的,任何人类语言,都是在人类心智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并反作用于人类心智活动本身的;甚至,语言不过是静止着的人类心智活动本身,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静止着的状态。人类心智活动,肤浅的是对外界对象的现象感觉,深刻的是对这外界对象的本质思维(实际上,感觉与感性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思维活动还未展开时的思维形式,因此它可以归结到思维中去)。这种对外界客体的感觉与思维活动,就是语言意义得以产生的源泉,也是对外界客体发生理解的基础。人们都知道,当一个人看见(感觉到)某样东西时,他就会用某种口音与符号(比如符号A)表达出来,----但不管这种口音与符合原先是否具有意义;如果一个社会的语言系统已经很发达,其中的语言已经包含着丰富的意义,他就会用现成的众所约成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符号A就被他赋予一定的意义,用以表达他所看到的这个东西。因此,作为语言形式的口音与符合原先是可以没有意义的,它由人的感觉与思维赋予意义,同时这种意义赋予也可以改变和发展它原先所具有的意义,《关系》中说:“符号本身没有意义,它只有被赋予指称和意义即加以应用时才有意义”[1],还应该进一步地说:如果符号本身已经有意义,那么感觉(和思维)的意义赋予使原先这个意义发生了变化,获得了成长和发展。这对于现象感觉是如此,对于深刻抽象的方面,也是如此,人们在进行抽象思维的时候,也会把自己经努力思维(思考)所把握到的某种本质性的思想,通过一个适合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同样也使这个语言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语言获得与成长出了新的意义。而这个适合的语言,原先常常是较为形象与感性的,现在它则变成具有抽象意义的语言。因此表达深刻抽象的东西,常常需要将其形象化,同时也常常使原先形象性的语言抽象化深刻化。
  所谓语言语境也就是如此,是特定群体的人们长期地通过一点一滴的特定感觉与思维的累积而形成的一个语言背景性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从人的感觉与思维中产生,也对人的感觉与思维产生深刻的基础性的作用。而人的感觉与思维始终是首位的。记得爱因斯坦曾说:当我的思维有所发现时,我就寻找适当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说明,思维是首位的,语言则跟随着思维发展与演化,处于第二位,其意义由思维所赋予。如果没有人类思维的活跃,也就没有任何语言语境的活跃,那怕这些语言语境已经建筑得非常庞大复杂和精致。相反,如果没有现成的语言语境,人类思维也会创造出与自己的过程和结果相适应的一个语言语境系统来。语言语境归根到底是人类心智与思维活动的一种暂时的结果状态,思维通过自己的这个暂时的结果状态,继续进行下去,无穷无尽。
  进一步探讨人类思维活动如何产生出它自己的结果,如何利用现成的语言语境而形成特定的语言,从而使语言系统得到更新、演化与成长,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个全新的概念:思维结晶[2]。人类思维活动,以“思维结晶”的方式借助于现有语言系统(语言语境)或者任何有意义的事物,而凝结出自己的结果。首先,人类思维活动具有两种运动状态,一种是还未获得任何规定性的具有很大应激性的混沌运动状态,简称“混沌思维”,另一种是已经获得规定、获得结果的思维运动状态,简称“有序思维”。有序思维表明思维已经获得了它所追求的结果,使思维状态从原先的混沌状态变成了有序状态,变成了一种有向度、有重心、有秩序的状态。科学史上非常著名的“苯环结构”的发现,形象地象征了思维从混沌状态向有序状态突变的情况。化学家凯库勒为寻求苯的分子结构,整日处于沉思默想的状态,在这个思维状态中他的头脑还没有得出(关于苯分子结构的)什么明确的结果,同时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也都处于他的头脑中翻来覆去,甚至睡觉做梦也在进行思考,进行着各种可能性的反复比较。最后,凯库勒居然通过在梦中看见一条蛇口中含着自己的尾巴而构成一个环状,突然间领悟到了自己所苦苦寻求的苯的分子结构,得出了今天著名的苯环结构分子式。在这里,凯库勒的思维通过梦中“环”的“意义”,由混沌无序状态突然间变成获得肯定结果时的有序状态,由混沌思维变成了有序思维。随着有序思维的产生,相应的思维结果也随即产生出来了。这个思维结果,也即是所谓的“思维结晶”。本文作者在其《思维结晶论》中对思维这两种状态的突变转化曾作以下形象描述:“平时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思来想去,绞尽脑汁,进行各种设想和尝试,并努力捕捉思考过程中冒出来的各种闪现,这样的思考状态越来越达到一种饱和程度,达到一种突变的极限。…终于,‘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万有引力’从久思的牛顿头脑中跳了出来。这时,紧张的混沌思维状态发生突变,变成了一种有序的规则思维”[2]。
  之所以说思维结果是一种思维结晶,是因为在思维状态由混沌突变为有序时,有一种“意义”(----比如凯库勒的梦就具有“环”的意义)在混沌思维状态中起到极为关键的启发作用,它使原先散乱无序的思维具有了一个凝结与表达出来的核心。正是通过这个意义的启发作用,充满应激性的充分紧张与“饱和”了的混沌思维便在这个核心意义上突然间发生突变,变得有序,并产生出自己的结果,这个结果,在思维者自己看来就是思维结晶。“一个思想者把自己长期而深刻的思维全部凝结在某一语句(某一概念判断)上,从而使这个语句包含着无穷的含意----因此,了解一句话,特别是那些深刻思想家的话,决不能只从字面上来了解,而要了解它内部包含着什么思维、什么思想,因为它实际上是思维的结晶”[2],这是《思维结晶论》对“思维结晶”思想的一个阐述。
  这个过程非常类似“溶解于水中的食盐在溶液充分饱和状态下结晶释出”的化学过程。当我们拿一杯水渐渐不断地放入食盐让其溶解,直至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时,它便来到这样的一个状态下,此时只要我们再向水中多加一小粒盐,食盐的溶解状态便会发生突变,它从水中结晶释出了,它是以最后一粒盐为核心结晶出来的。与此相类似的事例还有许多,比如“人工降雨”过程。当天上的雨云达到某种饱和的临界状态时,便向其发射相应的诱导剂,于是集结于云中的水分便会以这些诱导剂为核心互相凝结在一起,变成雨水下落地面。人类思维与这些自然过程非常类似,当思维状态达到某种“饱和”的临界点时,向其中“发射”某种“诱导剂”就能促使这个思维产生出相应的结果,----思维结晶出来了。而这个关键性的思维诱导剂也就是某种“意义”,它通常从魏屹东、郭贵春两位教授所说的“语言语境”中来。这即是语言语境的一个基本作用,它实际上是人类思维在混沌状态达到充分饱和的前提下的“思维诱导剂”----或称“意义诱导剂”(它是作为一种“意义”而对思维活动起作用的,因此又可称为“意义诱导剂”)。需要指明的是,这种意义诱导剂并不一定是一种语言,象前面苯环的发现,“一条蛇成为一个环圈”也是一种意义,因为它使人、启发人意识到某种意义。所以作为“意义诱导剂”,它包含广泛,只要能起到启发作用,使人“感到有意义”的语言文字、(客观或主观的)事物现象、有意无意的行为行动、虚幻的梦境或实在的存在,等等,它们都起到语言语境那样的诱导作用。
  这种思维结晶思想在科学与教育活动中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比如教育活动中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这个思想的良好运用。在启发教学中,教师先用适当的问题将学生的头脑调动起来,使其思维得以自由运动,然后,将这个思维由浅入深、由松驰陷入紧张状态。最后,教师利用适当的“意义”指点一下,学生们的思维迅速发生突变,他们会突然间恍然大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果。当然这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本领,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洞察到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变化中所处的相应状态。而现在的教育方式,只是要求学生死背硬记书本上现成的东西以应付考试,并不鼓励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问题,这样自然就用不到这种高超的启发式教学了。在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活动中,科学思维的紧张状态也最容易受到外界“意义”----外界语言语境的诱导与激发,从而使思维发生突变,获得相应的科学成果,因为此时它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比如一个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在进行到紧张而成熟的状态时,如果有别人类似或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出来,就相当容易感应这个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使其很快实现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在政治思潮中,当思潮呈现出争论不休、纷繁复杂的局面时,领袖人物的一句一针见血的话会很快将这个思潮平息,因为这句话能够有充分的理由与权威将思潮中的各种观点统一起来,在此,领袖人物的这句话起到凝聚人们思想的核心作用。
  人类心智与思维活动,就这样通过自己的思维由混沌状态突变为有序状态,使相应的思维成果凝结在某一个较为原始的“意义”上;同时也使这个意义产生改变,发生增长与发展。这个“意义”,既是语言的意义,也是由语言所表达的知识与理论系统的意义,它们都会因人类思维的进展而获得增长与发展。《关系》一文中提到“科学知识增长与语言的发展”时已经指出“知识增长必然伴随着语义的变化”。并且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引起语义变化的情形有以下三种:一是以新理论代替旧理论引起的科学革命;二是对同一问题或现象不同观点或理论间的协同竞争;三是原创性发现和发明”[1]。实际上,无论是新旧理论的替代,还是不同观点、理论之间的协同竞争,和原创的发现与发明,都以人类思维作为微观基础,因此可以通过以上的思维结晶思想微观地解释知识增长是如何伴随着语义变化的。《关系》中所引海森堡一段话说得特别形象:“在科学知识的增长中,语言也增长了,引入了新的术语,把老的术语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或者以不同于日常语言中的用法来使用它。‘能量’、‘电’、‘熵’这样的一些术语是明显的例子”[1]。所有术语意义的变化都是在科学思维活动中完成的,并且术语意义变化更新的内容,也完全取决于相应思维的具体情况。一句话,它们实质上是特定思维的思维结晶,通过相应的思维过程与状态而得以完成。比如牛顿根据他的思维而赋予时间以绝对的意义,他把他的绝对时空思想凝结在“时间”这个术语上,而爱因斯坦同样依据他的思维,把他的相对时空思想凝结在“时间”这个术语上,从而赋予时间以相对的意义。于是,“时间”这个术语与意义就得到了成长与发展。
  由此看来,每个人所使用的术语,其所包含和凝结着的意义与思想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活动情况并不相同。当然,每个术语的原始意义是完全可以相同的,并且完全可以保持恒定不变。
二 人类科学是如何在语言语境中得到成长与发展的?
   前面所说侧重于人类心智与科学活动是如何产生出语言语境的,其实其中也已包含了另外一个方面,即人类心智与科学活动是如何从一定的语言语境中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因为当人类科学的思维活动在(任何一个环节)得出结果的时候,就会寻找适当的语言将这个结果表达出来;并且,后一步思维要在前一步思维已经得出结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去。这样,思维活动在进行思维创造的同时,掌握某种特定的语言语境就相当必要了,没有这个语言语境,思维就不能在思维进程的各个环节表达出自己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继续下去,从而形成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梯。《关系》中强调:“语言对于科学具有基底性,科学对于语言具有依赖性。科学借语言而成长,语言借科学而丰富” [1],这是非常正确的,没有这个语言基底,科学思维就不能在各个环节表达出确定的结果,并在这个结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下去。因此我们说:思维“借助于概念”,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进行下去,----而这些概念,只是从前思维的结果形式而已,并不是外在于思维的东西。如一个科学家或思想者在汉语或英语背景之下从事科学思维活动,同时又处在一定的文化习俗与个人精神爱好的氛围中,这些因素自然对其思维产生极大的影响;它们是作为思维的语言语境而起作用的,它使思维不断产生出结果,又不断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如果某个物理学家是说汉语的科学家,同时又很喜欢文学与诗,那么当他从事物理学研究时就总是用汉语来进行思维,表达思维结果,甚至还以某种诗的语言及风格来进行物理学研究,表达其中所得。毛泽东作为一个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积累的思想家,他对现实的思考常常以古词典故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都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特定语言语境对他的思维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使思维在这特定的语言语境中得到成长与发展。
  按照前面思维结晶的思想,语言语境以两种方式对思维活动产生作用。第一是当思维处于混沌状态时作这个状态发生突变的“意义诱导剂”,使思维由混沌状态突变为有序状态,此时思维会以这个意义诱导剂为核心凝结出来,成为一个思维结晶;因此我们可以把语言语境的这个作用称为“诱导作用”。第二是当思维得出结果后,它要将这个结果表达出来,此时它会寻找最适当的语言意义来将这个结果表达出来。此时思维常常是将自己(在这思维结果中)所已经获得的意义赋在这个语言语境所具有的原先意义中,使语言的意义得到成长与发展。此时我们可以把语言语境的这个作用称为“表达作用”,它是通过思维活动的“意义赋予”而实现这种表达的,因此是思维活动的一种主动行为,而不是语言语境强加给思维活动的行为。比如当某科学家通过思维得出某一结果后,他就会寻求最合适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此时他既仔细考虑这个语言原先所具有的意义,也仔细对比自己思维所获结果的意义与这个语言的意义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与发展性,如果具有一致性与发展性,那么他就会将自己思维结果的意义赋予到这个语言的意义上,通过这一意义来表达这个思维结果,在此同时语言的意义便发生变化,获得成长与发展。
  任何科学活动的成长与发展,总是体现为这种语言语境的意义成长与发展,因为当科学思维活动不断进行时,从中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意义并被赋予到原先具有的语言语境中,使科学活动与语言语境都得到成长与发展。一个丰富的语言语境背景,就是一个丰富珍贵的“意义库”,任何科学思维活动都会越来越容易地从这个意义库中获得使自己结晶释出所需要的意义,同时也为这个意义库增添与成长新的意义。比如现在图书馆越来越大,书籍越来越多,这体现了人类思维活动所积累起来的意义越来越丰富,每个新的思维,都可以从中获得使自己的思维结果结晶释出所需要的适当意义。又如当某个人要进行某项研究时,他总可以从现有书籍所蕴藏着的意义中得到无穷无尽的启发,这种启发,体现了一定的语言语境对思维活动的诱导作用。
  语言语境的上述诱导作用与表达作用,都是思维活动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语言语境强加给思维活动的,这是思维活动对语言语境的自由取舍。只有这样语言语境才获得成长与发展的条件,时时获得“新生”,否则它就会以它当前的意义而变得保守,变成阻碍人类思维向前发展的障碍。比如如果人们以为语言的意义是固定的,每个思想者在语言面前都只能使用语言原先的意义而不能将其改变与扩张,则人类思维就会窒息于这些语言面前。因此一个语言体系是否优越,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就看它是否具有相当的应变能力,是否能够被复杂的人类思维赋予更多的意义,从而能够承担表达更加复杂多变的人类思想的职能。
  语言语境在一个思维过程的中间所产生的作用是诱导作用,而在这个思维过程终结时的作用则是表达作用,因此显然,如果没有诱导作用,就没有随后对结果的表达作用。实际上,一个语言,在具有诱导作用的同时,也常常会作为表达作用出现,只要这个诱导作用比较大。比如一个思维者在进行自己的思维研究时,偶然在某一本书上受到其中某个语言概念(意义)的启发,这个启发使其思维得到诱导并获得某个思维结果,于是这个语言概念就很可能作为这个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而被这个思维者采用。如近代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时就受到古希腊原子论的启发,于是“原子”这个语言概念也就顺理成章地作为新的思维的结果表达而被采用了。在此同时,“原子”这个语言便从原先并没有多少物理、化学意义,被改造成具有非常丰富之物理、化学意义的一个基础性语言概念;“原子”的意义之所以得到这样的成长与发展,显然是因为近代人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已经与古希腊时代完全不同了,已经复杂深入得多,可以对“原子”这个语言赋予更丰富具体的意义。
  作为诱导作用,语言语境还只具有突然性与偶然性,对相应语言还欠充分而成熟的思考,因此它并不一定适合作为思维的最后(或阶段性)结果的表达形式。前面说了,语言作为表达作用的语言,一方面要让思维者对语言原先的意义进行仔细的研究,另一方面要仔细比较所要表达的结果与这个语言的意义是否具有最好、最精确的内在一致性。对于科学来说用语之深刻精确是众所周知的,而这种深刻精确则从这两个“仔细”中来。因此虽然语言的意义不能死板固定于思维者面前,但也并非随随便便,随心所欲。思维者赋予一个语言以什么意义,是通过思维者仔细考量才能作出的。因此在思维者自己看来,一个语言与其说是一个大众化的语言,还不如说是思维者自己的思维之精华性的结晶体,它把自己的精华结论凝结在这个语言中了,同时即要求别人以相应准确的思维理解其中已经固化了的思维精华。
  人类科学通过思维而在一定的语言语境中得到成长与发展,而所有这些语言语境,也都是人类思维的结果,是人类思维所创造的一个个“意义”的存在及其汇集体,人类思维从最肤浅的感觉到最深刻的本源性抽象,无不创造着深浅不等的种种“意义”,这些意义构成一个个语言的内容。因此,语言语境不是外在于人类思维的东西,而是内在于人类思维中,是人类思维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内在环节;虽然我们也可以把语言语境设想成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整体”。十分显然,人类每一个思维,都在任何一个阶段与环节创造着自己的意义,而思维本身则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继续追随着无穷演变着的现实,向前成长与发展着。
2002年7月10日
【参考文献】
[1] 魏屹东、郭贵春:《论科学与语言的关系》。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4月第2期。
[2] 黄焕金:《思维结晶论》。载《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1:43 , Processed in 0.0967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