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gl0101在 2009/03/16 10:08am 第 2 次编辑]
一、全球中医药论坛仁海中西医先生的两个帖子
阴阳学说的成立与终结——将中医理论请下神坛
科学并不神秘,中医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因此,中医并不神秘,从而学中医也很容易。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谁学谁会。动辄听一些故弄玄虚的中医,标榜中医高深莫测,神乎其神,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表明自己知识渊博。这无疑是自欺欺人之谈。今从中医的最根本理论“阴阳学说”解释之,中医并不神秘,理应将中医请下神坛。
先谈一下阴阳的问题。阴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无阴,也就无所谓阳;无阳,也同样无所谓阴。那么阴阳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呢?说起来很简单,只是有了太阳(热源)之后,这阴阳就产生了。一切符合太阳(热源)“热的、向上的、向外的等性质的,都属阳,反之,寒的、向下的、向内的等性质的,都属阴。
阴阳学说则是用阴阳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等等的规律,来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中医的根本就是阴阳学说。无论解释生理、病理、诊断、养生保健,抑或治疗,都是遵循“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这一根本大法来进行的。
阴阳学说也是相对真理,那就是必须在太阳(热源)存在的前提下;同时,她也会终结。那就是太阳毁灭、热源消失之日,便是阴阳学说终结之时。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中医为什么会萎缩?一言一蔽之,那就是某些中医理论不适应于临床需要,不符合现代人们的观点,给初学者增加了理解上的疑惑与学习上的难度,给民众增加了对中医的不信任。毫无疑问,中医的振兴,就要先大刀阔斧地从理论上开始推陈出新,以期出现中医在新时期的适应临床的新理论。坦率地说,本人无意于标新立异,只是想通过提出一些自己多年在临床上的见解,为中医新理论的诞生,而做一些抛砖引玉的工作。
欢迎朋友们拍砖。
中医理论就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既继承又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于临床需要。
五行学说,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是有贡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的提高,西医知识的引进,很多生理、病理都已经明了,或正在明了,因此,五行学说已不适应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的需要了。五行学说这种僵化的教条思想,除了在针灸学中有重要地位外(但其用生克原理进行诊疗疾病的理论是值得人们怀疑的),只能给中医后学者以误导,也给巫学神术者假托中医以迷惑民众打下了伏笔,因此,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例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中这一段就有人提出置疑: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大凡患肝胆病后,必然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排泄。进食后,需要胆汁的排泄,但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则会出现腹胀等症;胃内无食物时,不需要胆汗,但此时胆汁亦或排泄至十二指肠,因无食物消化,即刺激胃、肠粘膜,久而久之,即出现胃肠病。再者,亦有情志抑郁过久,可使胆汁分泌排泄不正常,而胃、肠的蠕动、胃上下口的松弛、紧张之规律亦被打破,而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道炎、结肠炎等。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这一段也是与临床不符合。肝病后可出现水肿,是由于肝病后导致肝门静脉压增高,以至血管内的液体渗入组织而成,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肝脏病后,所产生的一些毒素损伤了肾小球,使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所致。
在肝病的治疗中,首先应该注重的是疏通肝胆,说白了也就是疏利肝内胆管,使胆汁排泄通畅而已,其次,就是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其中,肝胆被疏泄正常,胃肠的消化吸收就会有了保障,而胃肠功能改善后,营养充足,也就有利于肝脏机能的恢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肝郁气滞毫无疑问会影响肺呼吸的通畅、心脏舒缩的正常功能,但决非“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二、关于中医的阴阳五行向全球中医药论坛仁海中西医先生请教
仁海中西医:阴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无阴,也就无所谓阳;无阳,也同样无所谓阴。那么阴阳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呢?说起来很简单,只是有了太阳(热源)之后,这阴阳就产生了。一切符合太阳(热源)“热的、向上的、向外的等性质的,都属阳,反之,寒的、向下的、向内的等性质的,都属阴。
阴阳学说则是用阴阳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等等的规律,来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中医的根本就是阴阳学说。无论解释生理、病理、诊断、养生保健,抑或治疗,都是遵循“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这一根本大法来进行的。
阴阳学说也是相对真理,那就是必须在太阳(热源)存在的前提下;同时,她也会终结。那就是太阳毁灭、热源消失之日,便是阴阳学说终结之时。
gl0101:先生根据什么说中医的“阴阳学说则是用阴阳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等等的规律,来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黄帝内经》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中医之所以是中医,从理论到临床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或者对于自称是中医医生的人来说,一个基本的素质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因此我认为,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中医医生,或者是一个自称是中医医生的人,不知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能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那么这个中医医生,这个自称是中医医生的人,就不具备这个基本的素质。
仁海中西医:五行学说,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是有贡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的提高,西医知识的引进,很多生理、病理都已经明了,或正在明了,因此,五行学说已不适应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的需要了。五行学说这种僵化的教条思想,除了在针灸学中有重要地位外(但其用生克原理进行诊疗疾病的理论是值得人们怀疑的),只能给中医后学者以误导,也给巫学神术者假托中医以迷惑民众打下了伏笔,因此,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gl0101:没有五行,你怎么天人合一?不用五行,你拿什么天人合一?不能天人合一,你还算什么中医?
仁海中西医:中医的根本就是阴阳学说。无论解释生理、病理、诊断、养生保健,抑或治疗,都是遵循“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这一根本大法来进行的。
gl0101:《黄帝内经》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舍去了“和于术数”,“法于阴阳”还有什么意义?
《黄帝内经》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的基础就是这个“其生五,其气三”,没有“其生五,其气三”,你怎么“阴平阳秘”?
仁海中西医:对于中医经典就应该持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正确的,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否则,也决不吝啬地摒弃,对于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也同样要主动、积极地吸收。这就是科学精神在中医中的具体应用,如此才能创造出新的中医理论,使中医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适应于临床需要。
gl0101:你那个“科学”是什么“科学”?是“西医科学”还是“中医科学”?没有天人合一的“科学”还是不是“中医科学”?如果用“西医科学”来“科学”中医,那这个“中医”还是不是中医?
仁海中西医:中医一谈什么东西就是五行.将内脏器官分成五行,将中草药也分成五行,甚至掌纹也分成五行,然后套用五行关系来说明各种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所有的东西分类细化当然是对的, 问题在于,难道一定要分成五类??因此中医的这种分类不科学,许多的地方都很牵强,只能称做是比喻,而不能称做科学分类.任何比喻都有不相一致的地方,因此上用金木水火土比喻各脏器,尽管有类似的地方,但是相生关系就一定对??相克关系就一定对??
所以我提出的第一剂良药是从中医理论中去除五行学说.脏器按照实际解剖学中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强行分成五类!!中草药也如此.几类就是几类.是什么关系就是什么关系.不要提相生相克.
gl0101:《黄帝内经》中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中医的气的运行靠的就是这个“五运相袭”,如果没有“五运相袭”,中医的气还怎么运行?中医的气如果不能运行,人这个“器”身上的气还怎么“升降出入”?
仁海中西医:有五行,就能天人合一,没有五行,就不能天人合一了吗?
gl0101:没有五行,你拿什么天人合一?
仁海中西医:中医为什么会萎缩呢?有人说是增加了西医内容的原因,这是错误的。有人说没有继承中医的经典,这也只能说明了一个方面,问题是,西医刚进入中国之时,中医界肯定一直重视经典的学习、运用,可那时中医界为什么一遇到西医就溃不成军呢?显然其原因是中医的急救技术无法与西医相抗衡,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中医界承认与否。
值得我们中医界深思得是,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为什么既不能中、又不能西呢?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现在的学生,在经典方面下的功夫太少,尤其是能直接运用到临床上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学习得不够,其次,我们是否需要改革教材,使之更适用临床需要呢?象“五行学说”这种神里雾里的又不能说明实际问题的僵化的教条,还继续保留的必要吗?
gl0101:你所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的中医界深思。但是,需要提醒你的是:你知道的“五行学说”如果是“神里雾里的又不能说明实际问题的僵化的教条”,说明你还不知道什么是中医的五行理论;中医的五行理论从来就不是什么“神里雾里的又不能说明实际问题的僵化的教条”。建议你用中医的思维和方法科学解读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如果你用中医的思维和方法科学解读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那你对于中医的五行理论就一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等到你知道的“五行学说”不是“神里雾里的又不能说明实际问题的僵化的教条”了,你再思考您提出的问题,你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答案。中医理论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必须注意中医理论的安全,必须完整地、准确地解读中医理论,这是中医理论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须固守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或者不能固守这个前提,就会割裂了中医理论,就会断送了中医理论,中医理论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