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8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本清源 内经阴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19 20:0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素问.征四失论)
佛祖曾预言,佛法将经历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佛教的历史是按着佛祖的预言走的。
内经中,黄帝亦预言若干后世之法,上言征四失,就是其中的一段预言,可以参看所谓的现代化中医的治疗。
其中第二失: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就是现在众多新中医理论的兴起的表现,不遵古法,受师不卒。自想当然,妄想成名,则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以之为用,妄用砭石,后遗身咎,岂不遗笑百年。
内经的理论被后世所篡,是最可怕的事情,比其他的几条更是影响之大,建议学中医之人,当以《内经》经典为是,不能被“更名自功”的人所影响。
关于内经阴阳的流传,可以先看看《内经》的发展历史:
《内经》的成书年代。
《内经》成书至少在后汉。《内经》的阴阳并不全部与先秦的阴阳一样。与先秦的阴阳,一脉相承,且有发展。《内经》的阴阳,是集阴阳之大成,从《内经》之后,所有的阴阳都未能逃离这个范围。
(一)经络的比较: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在《灵枢、本输第二》篇中: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先秦以前,亦有医书,比如《上经》,《下经》,《脉经》,《揆度经》,《大要经》等等。从这就可以看到,先秦的医书,只有十一经。《内经》后,才发展成十二经。
十一经是从藏象之中实体脏腑所分。十二经是从经络功能上分。从十一经发展成十二经,是藏象比类的对称。
(二)阴阳是物质是状态的比较。
先秦时的阴阳,
以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代表。负者,内守也。抱者,外环也。万物皆内守着阴,外环绕着阳。此中的阴与阳,不但代表了位置(阴在内,阳在外),同时也代表着物质(阳质在外,阴质在内)。
《内经》继承了“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的观点,“冲气”被发展了“然则中为阴”。
同时《内经》中又有所发展,认为“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故”。阴与阳只代表着状态,里面的物质,被抽象取了出来,无论阴或阳,只是同属于一种物质,此物质,便是“精”。即“夫精者,人身之本也”。
这一条的发展是进步的。
说明了《内经》中的阴阳,只是状态。无论阴阳,里面只有一物,名为“精”。

(三)阴阳的类别。
先秦时的阴阳,只是以内外论阴阳。同一物的两种形态,则被冠以雌雄,牝牡,刚柔等等。
《内经》中的阴阳,也继承了上述说法,同时,以阴阳统世界,所有的一切都被分成了阴阳。
时空一转变,阴阳的分类也就转变。
例: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把五脏之脉为阴,把胃脘之脉为阳。
阴阳应象大论。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以雄性,男,热,动,刚等等都称为阳,把所有一切,都用阴阳一统。
(四)阴阳的定位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凡属化气,皆为阳,凡属成形,皆为阴。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阴阳本于精。
宇宙最基本的存在,是以太极体的模型存在。所谓太极体,即形聚在中,气抱在外。银河系如是,太阳系如是,地球亦如是,原子亦如是。
形聚于中,故中为阴,气抱于外,故外为阳。地球在中,地为阴,天环绕地外,则天为阳。
从阴处化成气而散于阳处,从阳处聚成形而聚于阴处。
阴在内而阳化,阳在外而阴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在外,为部位,为静态阴阳,阳化气,阴成形,为变化,为动态阴阳。阴被阳化成气而散在外,阳补阴化成形而聚在内。
以动态阴阳来定位静态阴阳的部位,此即黄帝预言的:“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最终的结果只不过是“弃术于市,后遗身咎”。

从上可知,内经阴阳,不同于先秦时的阴阳,而是含有先秦时的阴阳。由于宇宙的一切都被内经分成了阴阳,所以后世的阴阳又都脱离不了内经的阴阳。内经阴阳是集大成的阴阳。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4 20:26:53 | 只看该作者

正本清源 内经阴阳

上篇已说明了《内经》阴阳的形成与发展。
下面就《内经》阴阳中,几个易令人迷惑的问题,在这里说清楚,以免受人所惑,古医道之不传也久也!学中医之人,不能想当然,仍当首重经典,联系实践。
而“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的人从《内经》中断章取义,自已不能明白,反诘于师,此中医之大贼也!!!
在上章,第二条所说:《内经》中的阴阳,只是状态。无论阴阳,里面只有一物,名为“精”。
即然阴阳为状态,里面的实质,只有一“精”,则必有“精”所存在的定位,即静态中的阴阳位置。亦必有“精”所运动的变化,即动态中的阴阳变化。
下面就天地阴阳的辩证,一步步的说明:
(一)、
气属阳,形属阴。此中的“气”与“形”,不过是“精”的两种表现形式。“气”所在的位置,是阳部,“形”所在的位置,是阴部。此中的阴与阳,是静态阴阳。
(二)、
阳化气,阴成形。此中的“阳化”与“阴成”,不过是“精”的运动变化。
阳化气,开始变化的部位,是在“形”部,只有在“形”部才能变化成“气”,化成的“气”,最终要运动到达“气”部。
阴成形,开始变化的部位,是在“气”部,只有在“气”部才能变化成“形”,化成的“形”,最终要运动到达“形”部。
此中的“阳化”与“阴成”,指的是“精”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为动态阴阳。
(三)、
在天地阴阳中,地是由“形”构成的,天是由“气”构成的。故地属“阴”,天属“阳”。
地在天之内,天在地之外。所以《经》云:“内者为阴,外者为阳。”此中的内外,是静态阴阳的部位。
“精”在地之部,阳化气,到达天之部。“精”在天之部,阴成形,到达地之部。此中的化与成,是动态阴阳的变化。
至此,我们可以正本清源《内经》中的阴阳,中医现在所处的环境,本来就不是很乐观,再多出些中医败类,以混人视听,多灾多难的中医,将走向何方!!!
而对于中医之贼,胡搅蛮缠之徒,本先生绝不姑息养奸。
发明:宇宙中,最基本的存在方式,都是以“内者为阴,外者为阳”的模型存在。小小的原子里有,太阳中有,银河中有,各个星球都有,宇宙中皆有。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凡是成形之“精”,皆存在内部,凡是成气之“精”,皆在外部。这样才是符合重心原理。
3
发表于 2004-11-25 07:43:18 | 只看该作者

正本清源 内经阴阳

紫极兄说:   
阴阳最后所在的位置,是最后的结果,也是我们最终辩论的结果
质疑:请看您的原话“翟公先把气与形的阴阳辩清楚”。现在您连阴阳的位置都不敢说了,我才知道原来“把气与形的阴阳辩清楚”是骗人的!
为了证实紫极兄“把气与形的阴阳辩清楚”是骗局!请大家看紫极兄今天的原话“寓言一则: 紫极先生与翟鉴先生辩阴阳,没有结果”。您的这个寓言必然破灭!
紫极兄本想这次辩论是没有结果的,所以有意回避讨论的话题(阴阳的位置)。
为什么紫极兄这么害怕阴阳的位置,原因是:一旦把阴阳的位置说出来,紫极兄的说法立即破灭。所以故意逃避!故意把问题搞杂搞乱。
那么,紫极兄在《致翟鉴公》为什么敢承认阳在上,阴在下呢?是因为紫极兄那时还有一个荒谬的王牌“阴中之阳升”。现在不敢说阳在上,是因为“阴中之阳升”这张王牌早就被我破灭了,请大家看我的另一个帖子“阴阳学说的两个致命点”,也可以看紫极兄的“致翟鉴公”。
紫极兄以上举了些例子,这些例子如果在几千年之前,可能会得到些愚昧者的赏识。但是,今天……
紫极兄说:
紫极做学问则不同,以不敢先知阴阳的位置,只能小心的求证阴阳的位置。不辩就结束吧。
质疑:您妄想不说 阴阳的位置就可以不辩而了之,您想错了!关于气与形之阴阳在我的“对古人阴阳学说的质疑?”“太极新解”“  传统理论表为阳里为阴与实际不符”早已经说的清清楚楚了。
今天,给大家归纳一下,由于文字太多,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我们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向下进行。
紫极兄说:
翟公先把气与形的阴阳辩清楚
答:同意。我们辩论气与形的阴阳,应该先把气与形阴阳澄清,避免不必要的争辩。气与形的“气”指《内经》的“阳化气”;“形”指《内经》的“阴成形”。对此我们可能没有分歧,如果有请您提出,我们再商榷。
程士德老师对“阳化气,阴成形”借用《类经……》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阴成形”作了解释。如果对此您有意见请您提出,没意见我们就向下进行。
我认为,阳化气的“化”字是转化、变化的意思。如果对此您有意见请提出,没意见我们继续向下进行。
紫极兄:是否可以向下进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9:30 , Processed in 0.1677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