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59|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善政策环境,增强中医创新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30 10:1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善政策环境,增强中医创新能力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  电话:0311—86738352、电子信箱:caodongyi58@sohu.com
目   录
中医药原始创新,曾经和正在造福于全世界1
中西医认识疾病的方法不同,不能一样评价3
中西药原理不同,不能用管西药的方法管中药5
中医药因为优秀,正在被不规范的市场淘汰6
中医是原创于中国的医学体系,千百年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而且曾经和正在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目前中医学所面临的困难,主要不是学术层面的困难,而是不被理解,或者被审视、限制所造成的,也是不规范的医疗市场,正在日益淘汰物美假廉的中医特色。因此,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有力措施,为中医发展创造“好的物质条件(邓小平语)”,也要营造好的政策环境。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引进科学技术,并且做了不少消化吸收、进一步再创新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废科举兴学校,到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走过了百年曲折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经济大步前进,国家实力和地位空前提高。人民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之后,健康医疗、社会民主、平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了新的课题。这些问题只能靠自主创新去解决,而不能靠引进国外的现有模式完成。因此,自主创新的问题就逐渐成了今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医药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中医药原始创新,曾经和正在造福于全世界
反对中医的人士,强加给中医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是说中医从来不进步,也没有找到进步的方法。这完全是对于中医的误解与攻击,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以它特有的方式发展着,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
2006年7月19日,《中国青年报》在介绍“种痘”的时候,否定种人痘对于种牛痘原始创新的启示作用,说什么:“琴纳的‘牛痘免疫学’是独立发现并完成的科研。”并借以批评中国的人痘术不安全,甚至有中医不但无功而且有过的意味。说什么“某些中医学家或急于考辩种痘术中国第一的人们,与其争来争去,不如学习一点琴纳的科研精神,假以时日,中医或许会有更光明的前途。”
历史的真相完全不是这样的。是先有了中医的免疫思想,才哺育出来以种痘为代表的免疫技术,彻底改写了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长久以来,欧洲对待传染病的指导思想,是不接触,是隔离,甚至是杀戮病人与接触者,禽流感防治措施就是这种做法的现代延续。他们不可能发明一个把患者的痘疮痂作为抗原,对无病的健康人进行接种的免疫技术。
玛丽夫人在1714年见到这种技术的时候,称其为“嫁接”,与中医所说的“旱苗法”、“水苗法”、“时苗法”、“熟苗法”的理念完全不同。
中医对于“疫苗”的认识是一种思想创造,“苗”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因为燎原烈火不仅不能烧饭,也不能取暖、照明,只能造成危害。所以,对于人类有用的火,只能是“火苗”,或者叫“火种”。因此,《内经》说:“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就是可以控制的火,是可以利用来照明、取暖、熟食的有用之火,而燎原烈火则是有害的火。
所以,中医的人痘疫苗叫“时苗”、“熟苗”、“旱苗”、“水苗”,总之都是疫苗,而不是叫“疫毒”。
关于疫病的认识由来已久,甲骨文里就有关于疫的认识,甚至有“御疫”的记载。《说文解字》说:“疫,民皆疾也”。
御疫,应当是免疫思想最早的表述。当然,科学的进步是缓慢而曲折的,防疫、免疫技术探索的历史过程,也是很漫长的。其中,有巫祝、傩舞的精神方法,更有饮药、服丹、佩带丸药、烧香料药、药粉敷身、搐鼻等方法的探索。
“有毒无害,化毒为药”治疗疾病,是中医学的特色。在西方医学的观念里,毒与药的界限是分明的,是不可转化的,毒就是有害,而药就是有利,观念与中医完全不同。
因此,西医不可能发明一个“用毒去防病”的技术。
中医用毒防病的方法很多,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谈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很多都是以服用有毒的药物,或者接触有毒的药物,来预防传染病。
为什么“毒可以制疫”? 孙思邈说,温疫传染病,都是自然变化所产生的自然现象,不是超自然的东西。尽管是难于避免的事情,然而可以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用不同的方法“以道御之”。天地之间的传染病“瘴疠”,可以用天地之间自然产生的物质“以防备之”。
孙思邈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是很丰富的,有饮屠苏酒,服太乙流金散、辟温雄黄散的内服方法;也有外用辟温病粉身散常用方、辟温气杀鬼烧药方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值得提出来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方剂之中,都包含有毒的药物。“赤散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还在使用方法中提到,把药物“内著鼻中”的用药方法,与后世把患者的天花痂皮纳入被接种者鼻中完全一致。另外一首“断温疫转相染著,乃至灭门,延及外人者方”,不但是用丹砂、雄黄、鬼箭羽等有毒中药组成方剂,而且说服用了这种药物,“可与病人同床、传衣”。可见,孙思邈对于传染病的接触传染是有很深认识的。
因此说,“以毒制疫”的思想,是鼓励中医接种人痘技术的理论渊源。
人痘到了英国,曾经严重地“水土不服”,遇到了英国医生们的坚决反对。
玛丽夫人为了推广种人痘,首先绕过医学家的阻挠,“走上层路线”,托关系游说乔治一世国王。乔治一世被打动之后,决定拿七个死刑犯先做实验:让他们在绞刑架与种痘之间进行选择。
七个死刑犯都选择了种痘,也都存活了下来。种痘的安全性,获得了初步的证明,为种痘在英国的推广开辟了道路。
试想:当初尽管有玛丽夫人成功的“现身说法”,为什么还要用死囚进行实验呢?关键是难于接受这种把患者的脓庖疮“嫁接”、“移植”到健康人体上的做法。
玛丽夫人在英国推行种人痘之后75年,也就是1796年,曾经接种过人痘的琴纳研制牛痘疫苗获得成功,那时欧洲很多国家都在引进和接种人痘。
严格地说,琴纳只是改进了种痘的技术,使其更安全,他既没有见到天花病毒,也没有阐明免疫原理。他的《关于天花牛痘疱的原因和影响的调查》的报告,并没有得到皇家学会和皇家自然科学家学院的支持。相反,他得到的是撤回论文的警告,否则将影响他作为一个医生的声望。他只好自费刊印了自己的报告,在“绕过学术界”之后,他得到了下院的议员们支持。终于,他在1814年被任命为“皇家医师协会”的教授,但是,阻力并没有消失,反对他、嫉妒他的人,让他参加拉丁文“外语考试”,琴纳拒绝了这一要求。
1822年,在琴纳去世之前一年,法国的著名学者,化学家路易•巴斯德出生。在琴纳种牛痘成功之后85年,巴斯德把免疫技术推广到鸡霍乱、牛炭疽、狂犬病等领域。后人更是不断研究,在斑疹伤寒、脊髓灰质炎、白喉等领域,推广了免疫技术。
而对于免疫原理的正确认识,要晚的多。也就是说种人痘的中医,种牛痘的琴纳,以及进一步推广接种疫苗的巴斯德,都没有见到致病的微生物,更没有揭密免疫原理。见到了炭疽杆菌的德国博士罗伯特•科赫,以及见到了白喉杆菌的其他细菌学家,也没有能够阐明免疫原理。然而,免疫技术的推广为人类战胜传染病,奠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由中医开创的一种原始创新,是中医免疫思想哺育的硕果。
正在风靡世界的针灸,为人类提供了另一条治疗疾病的道路,也就是不做手术,不靠药物靶点攻击,也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因为针灸依靠的不是还原论的对抗思想,而是依据中医的以病人为本的调节理论。
中医对于疾病本质特征的认识,以及驾御具有复杂化学成分中药的先进思想,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人们正确认识,甚至被人指责为“伪科学”,意欲取消而后快。
中西医认识疾病的方法不同,不能一样评价
中医认为,人体完全能够通过“自识”而正确反映疾病的状态,就好象电脑开机之后的“自我检索”一样,人类一睁眼就知道自己的状态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不健康的状态是发生在什么部位,它的性质也完全可以清晰描述。复杂变化的微观领域,经过人体意识的整合,逐渐形成判断、概念,以语言的形式正确表述出来,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表述,再运用中医特有的理论识别体系,进行识别、推理、判断,然后进行诊治,并且在诊治的过程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通过理、法、方、药一整套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状态。
由此可见,中医完全依据了人类进化的最高级成果:语言、思维、判断、概念等进化的成果,这是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也是难于被其他低等动物模拟的。中医充分利用人体自组织、自调节、自复制、自修复、自稳定等一系列能力,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是“我来帮助你的医学”。
西医认为患者的自我感觉是不可靠的,只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疾病的本质是深藏在症状背后的病灶。病理诊断的证据才是可靠的,症状只是线索。因此。西医认为症状是必须放弃的廉价物,他们相信机器提供的客观证据。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是西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西医一直是通过结构来研究功能的,通过病灶来说明临床表现。但是,尽管肺组织与肝组织、肾组织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进入细胞质内,所有的细胞核都带着一样的基因,用结构说明功能行不通了;尽管疾病病灶相同,不同的病人或者同一个病人的不同时期,其证候表现是不同的,因此说证候表现不是病灶决定的,而是更为复杂的微观改变决定的,是整体整合后的反映。
因此,病灶与证候分别反映疾病本质,治疗病灶和治疗证候,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依据证候表现,可以动态地把握人体的状态,通过对于证候的调节,可以治疗疾病,帮助人体恢复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数据说,世界上有20%的人群患有各种疾病,只有5%的人是健康的,而75%的人群属于亚临床状态,也就是“亚健康”。亚健康其实是一个含糊的名称,现代医学把众多的自觉身心不适,又无法找到病理证实的人群,含糊其词地称为“亚健康”。如果严格地按照“微观世界”的理论来说,这些亚健康的人们,都离开了健康的状态,体内一定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化学的,或者物理的变化,只是这些变化非常“微妙而复杂”,还没有形成“病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实证”的程度,因而不能被现代医学诊断为疾病。然而,每年全世界有1000多万人死于“亚健康”、“过劳死”;几十亿人身心不适,甚至是痛苦不堪,却被当作“没病”,而必须等到有了可以对抗的微生物,有了可以切除的病灶,需要手术介入、支架、搭桥,必须器官移植等严重不健康状态时,才能被纳入救治对象,才能得到医疗的帮助。因此,讲求“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西医诊断学要求,与“治未病”是相矛盾的。
这种不借助仪器的检查单就看不到疾病之“笨拙”的现代医学“实证观”,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吗?是讲求生命质量的未来医学所追求的吗?恰如邓铁涛教授所说,尽管换心换肺的手术是很高明的,但大方向肯定是错误的,能不做这样的手术就可以获得健康那该有多好呢!所以未来医学,应当用最小的投入,以最简便的方法,取得最好的疗效。并且,养生“治未病”的保健医学,将逐渐取代医院的主导作用,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这更是中医学的长处所在。
在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在还没有形成肺炎的“疑似阶段”,中医就可以通过证候治疗,SARS流行过程之中充分说明了“中医早期介入”的可行性、可靠性。
证本质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活血化瘀证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大奖,可喜可贺。但是有的人研究证的本质,不是证明证的客观性,而是为了用理化指标取代中医的传统名称。比如脾虚证有200项指标异常,希望用其中的“金指标”,甚至用全部的指标取代“脾虚”的名称。这样做虽然是希望用实证取替“虚浮”,使中医与现代科学挂上钩。但是这样做,却有烦琐哲学“科学装饰化”的味道,这就象买卖苹果、梨、桃,不再称它们的传统名称,而是各用一张表格写上其中所含的200种营养元素来说明它们的区别,让人更难得要领。有人将血流变的指标吸收进血瘀证之中,曾经导致血瘀证的扩大化,几乎形成“无证不血瘀,无药不活血”的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少所谓“证的规范化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因为中医辨证太灵活,希望用西医的病规范中医的证:一个病之下划分几个证,按不同的证规定几个处方,让人们对号入座,不能随意加减药物。也就是为了去掉“辨”和“论”,只要“证”和“治(方)”,把中医治病活法限制起来,让外行也可以看病用中药。这是把辨证论治简单化、机械化、庸俗化,只能促退中医,而不是发展中医。
中医的规范,只能是寒热虚实的规范,只能是寒热虚实的清晰,而不是物理、化学的清晰。因为,寒邪、热邪不可能用温度计表示;寒药、热药也不是中药饮片本身的物理温度,而是相对于人体反应的性质概括。只能定性而难于定量。
中西药原理不同,不能用管西药的方法管中药
现代科学注重微观世界,定性定量分析的化学方法,被奉为至高无上、“不二法门”的法宝。但是,它真是最先进的方法吗?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吗?能用这种方法说明、指导中医应用中药吗?
中药无疑是中医能够自立于世的最重要的因素,连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等也主张“废医存药”,最近还有人认为中医是用错误的理论指导了正确的用药经验。尽管在解放前就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也提炼出麻黄素、黄连素、青蒿素、丹参酮、人参皂甙等不少疗效卓越的单体,但对于揭示中药方剂治疗有效的原因,以及指导中医临床使用中药复方,还有很远的距离,甚至还根本未入其门。一方面,单体不仅不能等于原药,更不能取代复方;另一方面,定性定量的化学分析方法,根本无法说清楚一包中药经过煎煮,什么成分煎出来了,什么成分没有煎煮出来;煎煮出来的成分占原药含量的多少,各种煎煮出来的化学成分相互之间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生成了哪些新物质?简直是面对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再加上中医用药十分灵活,加减变化随时都会发生,调整用量、改变配伍、适当炮制、引经报使等都是中医经常做的事情,这更增加了分析的难度。
可以说一直被现代科学奉为神明的定性定量分析,在极为复杂的中药面前失灵了,简直是“百无一用”的摆设。这是“现代科学”的幼稚无能,既不能说明中药汤中有什么成分,也不能说明是如何吸收、起效、代谢的。有的人不说现代科学无能,却指责中医不能自己阐明汤药的成分、吸收代谢过程,量效、构效关系。笔者认为,也许正是因为中药成分的复杂和含量不纯,才构成了中药的安全性,以及它润物细无声似的调节治疗作用。试想,假如每一味中药都是纯度极高的单体,不用说用10克一味,就是用1克组成方剂,也许早就不是治病的药物,而是致病的毒物了。
用分析化学的思路管理中药,中药的使用势必越来越不合法,因为一味中药之中就有几十种以上的成分,已经很难说清是如何起作用的了,再将十余味中药生药混在一起共煎,其复杂性不知又增加了多少倍,它们的安全性、有效性、代谢过程都是未知数,因此说中药汤剂“完全不符合现代药理学”的要求,几乎具备了被禁止的全部理由。
君不见,中医治病传统的丰富剂型丸、散、膏、丹,在临床上已经越来越少了,产生新的丸散膏丹的难度几乎等于上青天。一般的中医、甚至是中医泰斗,也难于创制新的丸散膏丹。中医药的创新在古代是那样容易、方便,而在现代却举步为艰!我们虽然天天在喊发展中医,而实际上却将中医的手脚束缚起来,中医如何能够发展、如何能够创新?
中医药因为优秀,正在被不规范的市场淘汰
我国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定位,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然而,实际上却把卫生事业看作企业来管理。公益性的事业,应当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企业追求利润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政策管理的错位,使医疗卫生事业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因为,“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势必会导致医疗卫生事业的堕落,把医生蜕变为美国洛克菲勒跨国集团“最末一等推销员”,不这样做就没有效益,就不受医院欢迎,因为医院已经变成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机器。我国的医疗市场是极为不规范的垄断市场,它正在淘汰物美价廉的中医特色。
按理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的价格应当反应社会劳动的多少,也就是价值与价格应当具有相应的比例关系,尽管按照供需关系的不同可以有所波动。在市场的竞争之中,应当优胜劣汰。但是,现行的医疗市场是一个不规范的市场,医院对于药品的选择出现了十分罕见的怪现象。由于所有的药品都是按一定的“加成率”来决定价格,也就是不管你购进的药物是多少价格,一律在购进的药价上再加上固定的百分率作价出售,实行高进高出,低进低出。因此,相同的药物,相同的质量,药商定价越高的药物品牌越受医院欢迎,定价越低的同一药物就会无人问津,就会因为“太优秀”而卖不出去,药厂就要倒闭破产!这真是一个怪圈,我们的法则不是在淘汰高价格,而是在淘汰低价药,被淘汰出局的永远是最优秀的!中医在医院里也是如此。
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做到,在病人没有形成病理病灶之前,就诊断了患者,治愈了患者,难道不优秀吗?人家却说你没有拿到病理证据,不算数,是自我欣赏,是贪天之功。
韩济生院士等反复证明,一根银针治疗患者,不同的刺激之下,可以促使人的大脑产生强啡肽、内啡肽、类啡肽等20多种镇痛的吗啡样物质,还不知道能够产生多少其他有益于人体的其他物质,难道不优秀吗?然而,因为针刺治疗的收费价格太低,没有经济效益,大多数综合医院的针灸科已经不见了踪影。中医科在综合医院,也往往因为坚持中医特色而效益不好,经常给其他新开辟的“优势科”让地方,几经搬迁每况越下,每况越偏僻。
一根艾条连灸几次,就可以让艾滋病患者的顽固性腹泻停止,解决了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难道不优秀?因为挣不到钱,许多优秀而简便的中医治疗措施,已经被闲置了,比如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就被高价的打钢板代替了。“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在不规范的医疗市场之中呛了水,因为“太优秀”而将被逐渐淘汰。
因此,我们认为,医疗行业应当象公务员那样管理,可以从根本上遏止过度医疗。
中医的现代化,不是要把中医的理论化为乌有,因为它是中医的方法论,是中医说理的工具、临床实践的指南。
应当增加投入,改变中医教学的单纯教书、背书现状,而应当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起来;在网络、在电视节目里,传播正确的中医知识,而不是每天充斥着夸大的宣传,不搞功利性的误导患者、变相买药;把老中医的治疗经验变成故事,象《大长今》那样引人入胜;把煎煮中药的过程自动化、制剂更简便,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病情选择服用不同的剂型;小包装、无苦味,把服用中药变成一种享受,象做中国菜肴一样传向世界。
2
发表于 2007-8-30 11:25:09 | 只看该作者

改善政策环境,增强中医创新能力

有理。
3
发表于 2007-8-30 16:02:39 | 只看该作者

改善政策环境,增强中医创新能力

支持!
4
发表于 2007-8-30 16:28:37 | 只看该作者

改善政策环境,增强中医创新能力

顶曹先生!!!
他是真正以中医为基础,融会贯通科学理论中医大家!!!
5
发表于 2007-8-30 18:12:13 | 只看该作者

改善政策环境,增强中医创新能力

支持!
6
发表于 2007-8-31 09:11:56 | 只看该作者

改善政策环境,增强中医创新能力

曹东义先生真不愧为中医药复兴的急先锋、领军人物!
7
发表于 2007-9-1 15:32:42 | 只看该作者

改善政策环境,增强中医创新能力

努力。
8
发表于 2007-9-1 21:05:39 | 只看该作者

改善政策环境,增强中医创新能力

用中医章回小说普及中医知识,柯雪帆教授作了有益的探索,详见其(疑难病证思辨录)人卫版一书。但中医目前在要害部门没有话语权,央视对中医是基本持排斥态度的。
9
发表于 2007-9-1 21:55:01 | 只看该作者

改善政策环境,增强中医创新能力

然近闻央视也播一些中医经络针刺治疗与一些中医基本理论常识。广大群众评论很好。
10
发表于 2007-9-6 08:17:54 | 只看该作者

改善政策环境,增强中医创新能力

中医药原始创新,曾经和正在造福于全世界
中西医认识疾病的方法不同,不能一样评价
中西药原理不同,不能用管西药的方法管中药
中医药因为优秀,正在被不规范的市场淘汰
---------------------------------------
言之凿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02:26 , Processed in 0.0542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