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八:兴盛的现代针灸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6 22:5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兴盛的现代针灸学

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21世纪2000名杰出学者特辑”入选者
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传统医学博士
俄罗斯和乌克兰邀请曾去作交流的针灸专家
中国2003年国家级中医药继教两项目的负责人
中国袁氏现代针灸学的创立人
现代针灸学三部专著的编著者
1.现代针灸学的诞生和发展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的古代(传统)针灸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各中医院校的兴建和以其为主要教材,大大促进了中国医学的临床和理论。与此同时,通过一个世纪发展的近代(新式)针灸学,在解剖生理学和神经学说的推动下,亦受到很大的关注;特别是经络、穴位被赋予了神经学的意义,使国内外对针灸学刮目相看。
       在广大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国家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指导下,我国针灸医学日趋成熟,这种科学进步使针灸学发展达到了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阶段,并且为针灸学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学术基础。其标志是于1958年创新发展成功了针刺麻醉术。一般认为,在上海首先施行的针刺麻醉下扁桃体摘除术的成功,预示了现代针灸学的诞生。又经过一系列在临床和理论方面以现代神经-体液理论为重点的深入探讨,在1971年《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对外宣布了我国针刺麻醉术的成功及其理论研究成果。由此标志着现代针灸学这一新一代的针灸学体系的初步形成[1]。后来又乘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之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针灸热”、“针麻热”。由此可以说,是中国针灸学现代化的势头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及浪潮,同时也促进了古代和近代针灸学的长足发展。由于我国的三代针灸学并存,互相促进又相辅相成,后来开创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针灸繁荣局面。
2.经络的本质研究促进了针灸学现代化
       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我国古代医家明确地和成功地总结了和应用了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然而近一百年以来,在用近代以至现代科学技术来认识经络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竟成了所谓的“千古之谜”。坦诚地说,许多人在研究中忽略了古代医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整体观,例如在研读古籍时把 “经络”、“经脉”之“经”太复杂化了,甚至夸大到“地球经络”、“宇宙经络”;也有一些人受到西方实验医学的影响,习惯于从微观方面探寻着人体内所谓的经络物质和特殊的穴位基础,使其严重脱离了针灸临床实际。这些状况除了积累了许多科研资料之外,就是引起许多人还在“瞎子摸象”般地片面猜测着,使目前学术界关于经络及针灸针麻原理的假说或猜想主要者也有数十种之多。例如从生物医学这种比较现实的角度方面较有影响者就有:经络与脉管系统相关说、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说、神经-体液调节说、应激说、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等等[1]。
        国外对经络的研究如日本的良导络,前苏联的神经反射学说,罗马尼亚的植物神经传导说等较有名气,但都不如国内广泛和全面。国外大多数针灸医生不完全懂经络,还有许多学者简单地认为经络只是神经、肌肉、骨骼等的综合功能[2]。更有甚者,他们根本不谈经络,直接以神经学说来认识和指导针灸临床。虽然针灸疗法风行西方世界,但不讲究以经络所体现的整体和辨证两大特点,终究是经络学及针灸学的憾事,也明显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客观公正地说,在针灸学中不谈经络肯定是不对的,但把经络虚化和神秘化也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是遵循典籍《黄帝内经》中应用和发展经络学说的古代思路,积极论证和深入揭示经络的现实基础和科学本质,从而发扬光大传统针灸学及中医学的学术思想,更好地为现代医学及人类健康作出新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本人在大学毕业后经过30多年的潜心钻研,分析和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大量文献资料。通过深入挖掘传统针灸学的精华,笔者知晓了中国医学发展的特色之路,就是公元前独到地发现了和发挥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中医学、脉学、气功学、及针灸学等在汉晋时期成熟,并成型影响至今。这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及历史文化特点的反映。通过本质式继承传统精华的研究方向,又以上述中医发展的思路,具体从古代“血气运行”,“经穴-脏腑相关”等基本论述出发,特别是对“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等重要观点深入挖掘,然后再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继承与创新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全面研究。由此促成笔者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医学特色,这就是经络系统在本质上早就反映了的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3]。
      在1986年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正式宣读了经络本质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和针灸针麻机理的“系统性调节学说”。这两个学说可以科学地解决近百年来困惑中医针灸界的种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可以包容学术界的多种观点和猜想。因此,这不仅迎刃而解了诸多经络的属性和现象的阐释,而且还大大促进了针灸学及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可以断言:在经络研究中,如果离开了脉或脉管,就没有了中国医学特色;如果离开了交感性神经,则就失去了中国医学特色中的精华!针灸学现代化的许多研究,甚至包括了国家攻关队伍对经络的研究多年无突破性成效,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3.现代针灸学是针灸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硕果
       科学发展使经络之谜的揭示成为了可能,时代进步使现代针灸学的出庐成为了必然。笔者认为,基于形成和研究特点,现代针灸学的概念应该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去整理和指导针灸学的理论、法则和临床实践的一代新针灸学。近数十年国内外对经络及针灸的大量研究,为在古代针灸学和近代针灸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相应条件。但是,现代针灸学应该是不同于传统针灸学和新式针灸学的现代化,因为它们的基础和框架是根本不相同的。我国初步总结的实验针灸学,就显示了现代针灸学的大体范围和学术基础。当然,现代针灸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可以出现不同的学术流派。据笔者所见到的,就有以解剖生理学归纳的贵州刘智先氏的现代针灸学,以生物全息论归纳的山东刘宗礼氏的现代针灸学,以平衡医学归纳的北京王文远氏的现代针灸学,以经络科学本质归纳的重庆袁其伦氏即笔者的现代针灸学等等。
       常言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笔者为例,上述两个学说为从文献基础、理论法则、临床治疗等多个方面论证了经络科学本质,为总结出建筑在经络科学本质基础上的现代针灸学创造了前提。通过潜心钻研和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袁氏现代针灸学的创新模式和科学体系,并具体反映在了笔者编著出版的三部中西医结合的专著之中:即《现代针灸学概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年) [1] ,《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香港华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4] ,《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北京)[5] 。这样,笔者以100万字的开拓性工作,向世人展示了这套具有中国医学特色的创新系统,不仅可以合理解决经络科学本质、针灸针麻原理及调节规律等重大难题,而且也实现了与现代神经-体液理论的有机衔接。由此初步完成了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创建和临床应用。这种在针灸学现代化中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最新成果,受到了著名专家如陈可冀院士、王岱教授、刘祚周教授等的有力支持,以及中外广大医生患者的热情欢迎,并被评论为“针灸学科学体系的新模式” [6]。
4.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别具一格和自成体系     
       尽管对中医学现代化的模式存在着各种学术观点,但在针灸学现代化方面,可以说笔者已经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充分体现了新一代针灸学的特点。例如在研究经络学说方面,笔者在上述三书中通过对当代各种假说和一千多份古今文献的要素分析,深刻地论证和揭示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是最能体现经络作用的外周物质基础,下丘脑是这种血管-神经复合结构的中枢物质基础[4]。现代针灸学以对经络本质的科学理解为必要前提,明确了这种复合结构在针灸针麻的系统性调节机理中有枢纽性的重要作用。由此不仅使针灸学仍然以经络的物质性和功能性为基础,而且反证了经络结构的现实性和可认识性。这应该是中国医学特色研究所使然[7]。
       又例如文献表明,西医学在公元前发现了支配随意运动的躯体性神经,由此形成了西方医学特色[3]。所以,自恃科学和先进的西医学至今对外周交感性传入神经还尚少研究。但是根据经络学说的深刻论述,以及我国针灸的丰富经验,笔者指出了它在穴位感应、经穴-脏腑相关中起到了重要的实质作用。这样,本现代针灸学不仅尊重躯体性神经论者的观点,也着重指出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作用,从而把穴位以其实际结构分类为皮神经穴、混合神经穴、血管神经穴、淋巴管(结)神经穴、压敏穴、痛敏穴、一般穴(无突出结构者) [8]。这样就可以深刻认识经穴-脏腑相关中的特异性反射和非特异性反射,以及循经感传现象等等[9]。
       再例如理解针灸针麻术。相应的刺激可以通过这两种反射进一步激活体内的生理应激系统,而分别实现三种调节作用,即一般性(反射性)调节、防御性(兴奋性)调节、交感抑制性(抑制性)调节。这对于阐释针灸针麻强身治病和多种功效提供了规律性的说明,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此体现了针灸针麻的生理应激原理[10]。
       临床实践是检验理论学说的标准。还是以本现代针灸学说明之。在临床中进行了中西医学的有机结合,科学地发挥了诊断、选穴、施治立法、针灸方法及刺激量等的内涵,并创造了以经络科学本质为基础的复合诊断法和复合治疗法。前者包括现代医学病名和整体或局部交感神经的机能状态两方面,为此强调了望、问、切、按、检的经络新五诊法;后者包括逆反法、顺应法、抑衡法、通激法、防疫法、复兴法等针灸的复合新治法[5]。这样不仅体现了和发挥了中医的辨证施治,而且使现代针灸临床的科学性更强、规律更清楚、含义更准确,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种疾病的疗效。上述三部专著所阐述的大量临床经验及其科学分析明确说明了此点。
5.正在兴盛的现代针灸学必将在21世纪获得世界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里,针灸医学得到了巨大发展。至今已客观存在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三种针灸学正依照各自的学术特点和历史轨迹在世界上发展着。但是,笔者认为如下现象不能不引起中国学术界领导和权威们的重视。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中国针灸学》等早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一直在世界上出版发行。近代针灸学的代表,由朱链氏所著的《新针灸学》,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亦被翻译成了俄朝日英等国文字流行。1993年笔者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国作针灸交流时,还曾见到那里的针灸医生正在使用《新针灸学》俄文版的复印本进行学习,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然而,当笔者此时在2006年英国的中医药书店里时,发现由中国出版的英文版(或中英对照)的传统针灸的书籍就那么几种,近现代针灸的相关书籍就凤毛麟角了;而由外籍学者编撰的英文版针灸书籍却不少,其中多半还是传统与近现代内容相混合的。除了翻译本身的问题外,学术界不重视近现代针灸成果的宣传和普及当是主要原因。由此,中国不仅将会失去海外近现代针灸的学术市场,而且也会影响到中医针灸的形象和发展。例如在英国对中医立法的进程中,英国官方一方面企图将中医针灸归入草药医范围,不给予独立立法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将所谓西医针灸独立并排除在中医之外。中医中药虽然进入了西方,可是在他们官方文件里,却被定义为“无科学证据而与某种宗教和哲学相关联的疗法”,所以也就被归为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之类了。如此情况在欧美国家并不鲜见。这样中医药进入当今世界的主流医学系统将举步维艰,国人在面对世界医学发展的紧迫感将进一步加深。身在国外的中医及针灸的赤子们对此不禁心急如焚,切切期望着祖国医学能够与时俱进并尽快地现代化起来。
       可是更为严重的问题,正如学术界的有识之士早就指出的那样,目前中国针灸的状况是“国内滑坡,国外火红”。笔者认为国内未能应用现代针灸理论并指导当代临床发展是问题关键,真正落实针灸学术的“百家争鸣”是首要前提;后者的火红大体上相当于国内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临床状况,也有一轰而上和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因此,在进一步发扬和繁荣三代针灸学的前提下,加强现代针灸学的研究,整理和宣传应是当务之急。在当今世界,我们不能只以引经据典为荣,我们还需要以现代科学来认识和阐释经典为荣!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我国针灸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否则,将难以应对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重任,也将愧对祖国及今后的子孙!
       事实上,正如前面已提到的那样,经过中国针灸界50多年的科研和积累,针灸学现代化早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果。除了学术已提高到了现代神经-体液理论水平,临床已实现了中西医有机结合之外,还在其他方面亦有了许多重大进展。例如,本现代针灸学努力实现以传统医学为魂、现代医学为形的中西医结合目标,并显示了科学、创新、系统、实用等特点。其观点和内容有机地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各种学说,有助于消除学术分歧,统一科学认识,发展人体生命科学,创立我国的新医药学。     
又例如通过经络本质研究发现了血管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在维持和调节机体内外平衡方面有枢纽作用,从而促进了现代体内平衡新理论的总结(西医学至今尚未全面解决此问题!)。由此,还解决了针灸针麻的生理应激原理问题,也使中医药学、脉学、气功学等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得到了新颖的说明,因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中医学现代化的进程。另外,本现代针灸学还率先以米制法制定了新骨度标准,创制“针灸定穴米制坐标尺”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89208363.8);也首次新创比法国胎儿型耳穴图更科学的脑型耳穴图[11],以此为基础创制“高效诊治新穴耳套”也获国家专利(专利号:96203815.6)。
笔者还在专家们的支持下,以三部书的内容为教材主持了全国性的现代针灸函授班;并在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国家级继续教育的两项目。本现代针灸学还有了明显的国际影响,已在美国《国际临床针灸杂志》(英文版)发表论文3篇;已在《中国针灸》杂志网络版发表系列论文5篇;笔者还在俄罗斯、乌克兰及英国的针灸交流中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由此,笔者还被选入了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21世纪2000名杰出学者特辑》之中。上述学术观点和初步成绩,说明了正在兴盛的现代针灸学在这新世纪里,必将从小壮大,由中国走向世界,从而获得飞跃性发展-----这是因为现代世界迫切需要科学的现代针灸学!
6.支持三代针灸学重新繁荣针灸医学
   笔者在此建议广纳思路,在肯定当代客观并存着古代针灸学、近代针灸学和现代针灸学等三代针灸学的前提下,应依照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分别给予支持和宣传,从而更好地繁荣学术。一花独放不景气,百花齐放才是春。应该努力克服将三代针灸学对立化,甚至一谈传统针灸学的现代化就理解为要取消前者的不良趋向。各自的专家们都要解放思想,都要有雅量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针灸学术界可以在整个中医学界树立一个好榜样。
       在具体落实方面,例如:针对古代针灸学自古已成系统和有丰富传统经验的特点,一、在肯定《内经》学术思想作指导的前提下,可以深入挖掘古代典籍中尚未成形的亮点,如 “或以脑为脏”的观点,可能会使针灸研究有新的突破,从而全面继承和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二、可以将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电脑化和数字化;三、可以调用高科技手段积极整理脉诊、舌诊及穴位处方的内在规律和老中医经验,以此高水平地推广针灸知识;四、可以组织专科专病和行之有效的传统针灸治疗经验加以总结和宣传,从而带动针灸学的国内外发展。这些内容大致是传统针灸学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又例如,针对近代针灸学增加了神经学说内容,并在国内外有广泛学术基础的特点,一、可以组织相关的学术会议讨论和收集近代针灸学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开诚布公地发展近代针灸学,以尽快适应针灸学发展新趋势;二、可以整理出一套近代针灸学的标准教材,全面地向海内外介绍中西医结合的和简便易学的中国的新式针灸学(目前的针灸教材中已有了穴位解剖的内容,再在病机和治疗机理中增加部分神经学的内容---正象在国内外已出版的一些书籍那样。);三、在现代针灸学尚未全面推行的情况下,可以先以近代针灸学的典型内容统一世界各国已分散存在的所谓科学针灸学或神经针灸学、反射针灸学等,由此可使以我国为主席的世界针联更有威信和更能发挥领导作用。
  再例如,针对现代针灸学是结合现代神经-体液理论的最新进展,但还未完全成熟的特点,一、把握住针灸学现代化的新势头,用实际行动支持现代针灸学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新生事物。中国针灸学界应站在潮流的前列,不失时机地引领前进;二、组织现代针灸学各流派的小型研讨会,甄别和筛选其中最有道理和前途者加以扶持和深研,使其在理论上更为成熟,并检验和评价其在指导临床方面的作了用;三、在已成为中医学生参考教材的《实验针灸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现代针灸学的内容,努力培养精通当代三种针灸学知识的人材,为针灸医学的国际发展和未来发展作好准备,使我国永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总之,中国的针灸医学是应该也是可以发展的。这不仅是因为它有数千年的发展根基,有世界翘首以盼的信任和期望;而且更有近五十多年的科研积累,有受三代针灸学熏陶的医生学者。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人也希望与世界分享诺贝尔奖的崇高荣誉。专家们普遍认为最有希望者当是中医及针灸的现代化领域。这不仅是因为中医及针灸是中华医学数千年的精粹和瑰宝,而且一经现代破译和阐释,必将对当今人类的健康医学及生命科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上述问题的前提是要求中国人做出相应的成绩来。如果是外国人得此殊荣,则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历史重担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鉴于问题的显明性和紧迫性,当前可能是振兴针灸及中医的最后时机了!时不我待。我们应该应用疏导而不是阻塞的办法,积极发扬经验独到的古代针灸学,发挥承上启下的近代针灸学,发展与时俱进的现代针灸学。由此重振雄风,再现繁荣,真正应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振兴针灸医学和整个中医学,并更好地为现代世界医学作出新的贡献!
                                                   
7.参考文献
1.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概论.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2. 唐有为.经络论探源,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23(6):362
3. 袁其伦.经络概念剖析和与血管及其神经的关系.中国针灸(网络版),2003;第3
    期
4.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香港:华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
5.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6. 王岱.针灸学科学体系的新模式.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1996;1:57
7. 袁其伦. 纵横谈经络科学本质在中国医学特色中的作用及意义,中国针灸(网络
     版),2005;第1期
8. 袁其化.穴位实质及与脏腑相关的新认识和新应用.中国针灸(网络版),2004;第
     1期
9. 袁其伦..血管及其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中国针灸(网络版),   
     2004;第2期
10. 袁其伦.经络科学本质与针灸诊疗规律及原理.中国针灸(网络版),2003;第2期
11.Yuan Qilun.The New Map of Ear Points:A Miniature of Cerebral   Cortex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Volume 11,Number 4,2000


文字文字文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8:12 , Processed in 0.0502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