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3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2 21:1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哭中医在 2009/11/12 09:31pm 第 1 次编辑]

“治未病”被重视的思考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
“治未病”尽管在两千多前就在中医界有比较成熟的论说,但真正受到重视则是两千多年后的公元2007年全国中医工作会上吴仪同志讲话后,在这次会议上吴仪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在这里,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大家都知道“治未病”这一概念在“四大经典”里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及,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在“四大经典”的影响下,对“治未病”内容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充实。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其实从老祖宗一开始就并没有因“治未病”是中医的治病特长而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内经》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但在“治已病”和“治未病”的取舍上,历代医家似乎更“愿意”当“中工”“下工”而偏向于“治已病”,因为不管是《内经》《难经》还是《金匮》《本经》,对“治已病”的论述篇幅远远超过了“治未病”。解放后,中医院校的历次版本的教材,不仅“治未病”的内容极少,还几乎清一色的将“治未病”放在书中的最未,而这些年我们一些“纯中医”不切实际地盲目的去和“西医”硬拼治“急”病,治大病,偏要打肿脸充胖子似地说比“西医”先进,结果是“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使中医的很多“治未病”的实用技术和方法如食疗、按摩、祝由等被边缘化而“去中医”。为什么老祖宗们以来的几千年里,“治未病”就没有受到重视,而吴仪同志一发话就有“发展战略”的意义呢?我觉得至少有这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1.中医自身没有自己的学术主张,基本上是依附于领导同志的“高瞻远瞩”来确立自己的学术主张。如果这次“治未病”不是吴仪同志出来发话,这颗中医瑰宝不知还要在中医的宝库里睡多久的大觉呢!
2.中医学术是“襁褓学术”,而“襁褓”堕性,必然会导致出中医学创新和发展的惰性,在这襁褓堕性中产生出的襁褓学术,其学术价值和受重视度,往往随呵护程度而长跌,如民国时期,政府的一纸“废止中医案”,几乎让中医灭于一旦,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宝库论”,又使中医院在一夜之间遍布全国。         
3.中医没有具备应有的科学精神。不管是西方科学还是东方科学,但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是二者都不能废离的基本要件。但在这里,中医学人更有点象“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吴王好剑客,国人多伤疤”里的“宫女”和“国人”。如果领导重视某个问题,学术界就热衷于对某个问题的研究,至少可以说明这个学科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设计和规划能力,一般情况下,专业团队往往是领导的参谋和智囊,某一个学科的学术重点是什么?发展方向在哪里?学术优势在哪里?远景目标如何等等,这些专业知识要求极高的设想,应该由专业领袖为代表的学科智囊团队提出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现在可好自己找不准发展方向和目标,反而要让不太懂专业的领导来指引方向。这显然有背于客观把握,理性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我要感谢吴仪同志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对中医工作的重视和情有独钟,没有她睿智的目光,至少“治未病”没有现在的身价和如此受人追捧。但是我们中医界也应该反思一下:没有领导的“提请”和政府重视,难道我们就真的分不清中医宝藏里的“瑕”“玉”,就真的无法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就真的没有能力自主地用自己的学术实力来求得发展和取得社会重视和认可?如果真的是这样,中医学术存在的价值就应该受到严重质疑。
注:转帖标题是转帖者加的。
2
发表于 2009-11-12 21:48:2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中医在彷徨、挫折后最终会觉醒的。
3
发表于 2009-11-12 22:02: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川耗子先生提出的几点反思值得中医界认真反思,尤其是中医科学院那些国家队更应该认真反思
4
发表于 2009-11-13 05:07: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治病救人是任何一门医学的第一宗旨和赖以生存的条件。
      今天中医学面对史上最严重的临床和教学崩潰危机,原因在于「中医学在现代科技洪流中迷失了自我」。
     如果是一门医学,中医在现代社会算一门什么样的科学技术?中医西化、文化中医(邓铁涛为代表)将中医推向灭亡。
     笔者经常哭中医,比楼主哭得更多。看论坛可知中医界之混乱,笔者寄希望于大众和西医,当西医生和民众从本人的文稿中认识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价值和科学性质时,中医就会重登世界医学科学舞台,与西医一道成为人类现代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造福人类医疗健康事业千秋万代。
5
发表于 2009-11-13 05:37: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下面引用由哭中医2009/11/12 09:14pm 发表的内容:
“治未病”被重视的思考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
“治未病”尽管在两千多前就在中医界有比较成熟的论说,但真正受到重视则是两千多年后的公元2007年全国中医工作会上吴仪同志讲话后,在这次会议上吴仪同志语重 ...


还在哭啊,
中医有上医、中医、下医、各治各的,你还有什么好哭?
吴仪退休后,正在学中医,这还不行?难道当卫生部领导的都要懂中医吗,
都要以内行来管内行吗?
中国有中国的特色,明白吗
6
发表于 2009-11-13 07:44:4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照这样读书粗心大意,哭中医的人慢慢哭吧.
《内经》有一个重要的思想:“传非其人,漫泄天宝”。
一些关键语言似乎作了分拆隐藏处理。
《内经》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能以现代观念,确定以病灶所处称病;没有病灶就是“未病”;
《内经》实际是以“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是以不足称之“病”。“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所以凡有不舒服,就是有病。
因此,《内经·素问》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应该与,《内经·灵枢》“尽调不败以救之”合参理解,
五行理论的存废争论,也是因为没有被实际运用,才有人会提议废除之。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尽调不败以救之”才是五行理论的用武之地。
7
发表于 2009-11-13 07:58:0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如果把《内经》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理解成开发几个成药,象西医一样提前打个针,吃几粒药片,就可以算"上工",当"上工"不是太容易了吗?
那些赤脚医生都会打预防针,岂不全中国到处是“上工”?
8
发表于 2009-11-13 08:35: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
“治未病”尽管在两千多前就在中医界有比较成熟的论说,但真正受到重视则是两千多年后的公元2007年全国中医工作会上吴仪同志讲话后,在这次会议上吴仪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在这里,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治未病”是这等理解法,就怪不得中医要没落。
“治未病”这一中医概念,可以在《伤寒论》找到非常清楚正确的答案。
就一个中医“治未病”的中医概念都不清楚,还能当医生。这些人只会关门作“文章”。


-=-=-=-=- 以下内容由 和氏璧2009年11月13日 08:37am 时添加 -=-=-=-=-
对中医知识没有正确的理解、认识,接下去的一切所谓“为中医”,其实质都是在伤害中医。

-=-=-=-=- 以下内容由 和氏璧2009年11月13日 08:40am 时添加 -=-=-=-=-
现代中医教育就是这样教出曲解中医理论的“中医人”。
9
发表于 2009-11-13 11:05:0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相比较后病后治,病前的防御是最重要的,成本小而能自全。病后治也要看情况,中医不是什么都能治得好的,也要看情况。千万不要夸大。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1:40:5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赞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20:02 , Processed in 0.0550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