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为中医师承培养模式唱赞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30 19:0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我为中医师承培养模式唱赞歌
                    ——院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吗
    读了陆全国先生的“中医高等教育繁荣下的隐忧”和“对中医师承培养模式的再思考”这两篇文章(分别载于4月3日和8月19日的中国中医药报),大体上同意其中一些观点,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与作者商榷。
    陆先生看到了当前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首先是教育质量的滑坡,学生学习中医专业教材的时间太少,无论是基本理论功底或是临床能力都较差等,他也承认“师带徒”模式可以尝试,“师承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明显”。这些见解都值得肯定。但是他也把院校教育的成绩夸大了,把其在中医教育中的地位拔高了,从而相比之下却低估和淡化了师承教育的作用,这显然是有失允当的。
我认为,中医高等教育诚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培养了多少中医专家及继承人等,“形成了从中专到博士后的多层次教育格局”,使他们“目前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一线挑大梁”,成为了一支中医界的主流和骨干力量。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中医高等教育的确是存在着明显的方向性的错误,即多年来热衷于贯彻对中医学子们进行所谓“中西医结合”式的教育,而且至今依然乐此不疲,不能自拔,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上更为突出。这真的很令人失望。正如陆先生所说:“现在的中医硕士、博士在学期间,通常以现代科研为主,临床能力明显不足”。我的理解:所谓“现代科研”,就是以西医的观点和方法来“阐释”中医,从而改造中医。譬如对大鼠血清、大鼠氧化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等一类的研究,这说得上是什么“中医临床基础研究”吗?(见某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已经临床实践了几千年,却还缺乏这样一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基础”,还要“重建”“基础”,真是匪夷所思!
陆先生历数“师带徒”模式的缺点,如“人才产出率低、周期长、教育过程缺乏监控,教学随意性大。缺乏多学科老师的普教优势”等。孰不知,这正是他对于中医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缺乏较深的了解所致。因为中医本身就是比较个性化的,个体化的(它不像西医那样必须集团化服务),人文色彩甚浓,专业性极强,既异彩纷呈,又各有所长,流派甚多,或精于内科,或精于妇科,且带有一定的地域或地方色彩。这也体现了医学的极端复杂性和艰深,需要为医者穷毕生的精力去探究它。
师承教育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师可以传授其最拿手,最独到,最有心得领悟的临床技能经验和认识,可以使学生有所“专攻”,而用不着什么“普教”。“普教”对于学中医者而言,恰恰是一个致命的硬伤,而不是什么“优势”古人云:“教之道,贵以专”。学那么多除中医专业以外的课程做什么?难道中医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药物,方剂、经络学说、针灸、诊断等)和书籍还少吗?就我个人的学医经历而言就深有感触。我至今仍深感遗憾的是在我少年时期没有遇到一位能指点我走学医这条路的老师(按:本人双手先天性残疾,在择业等问题上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因此,我没有幼而学医。我读高中三年完全是白费,学的数理化、外语及其它课程对于我学中医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用,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后来参加工作后,在二十几岁才开始业余自学,也缺乏名医指教,基本上靠自己摸索,故成效自然要差许多。(所以我的处方签上盖的名章曰“半医”)实际上,所谓“多学科老师的普教优势”也不是那么明显,许多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的比较多。至于说“师带徒”模式培养周期长,那到是不争的事实。不是有人说过“中医要六十岁才能成才”么?虽然话说得绝对了一些,但这也说明中医要经历多少年才能积累起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它不是靠几本千篇一律的教科书所能概括得了、传授得了的。为什么老中医总比年轻中医更受人欢迎呢,难道这是可以改变的吗?
陆先生说什么“中医引发的医疗事故……往往是没有经过西医训练的学徒”,这个话就令人奇怪了,说得不是那么在理。难道“经过西医训练”的中医,会少发生或不发生医疗事故吗?我还是第一次听人这样说。按此推理,那些“纯中医”们,你们可得注意了,由于你们“不懂西医”,你们的“培养路径”是建立在“那种在治坏而很少有患者控告的基础上的”,因此你们引发医疗事故的几率比较大,也容易引起麻烦。这样说,中医连自己独立诊疾的资质都被人怀疑了。可见陆先生对于“师带徒”式的中医是抱有多么大的疑虑和偏见了。难怪他在文中明确指出“在中医教育中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教学”。
陆先生还说:“中医毕业生去路令人担忧”,供大于求,就业率低——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不应从高等中医教育本身去寻找一下原因吗?既然你有那么多优势,既然你既学了中医又学了西医,既然主张“实行长学制,精英教育”,但为什么就是难以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人家就是不买你的账。我看,问题就出在一个“杂”字上,学“杂”了,反而不精,也不能精。我个人认为,所谓“长学制”,不过是为了搞“中西医结合”的需要,向学生们多灌输一些西医知识,让他们在大学里至少呆它个七年八年以上的时间,以便完成其对中医“异化”式培养的教育。这样出来的“精英”,真的能有多大用处,临床水平真的就能出类拔萃吗?他们不成为“中医的掘墓人”,就已经应该是谢天谢地了。
不错,历史是“选择”了院校制,但在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的考验后,它可否再作出新的选择呢?“假如没有院校制教育,中医也许早就被西医吞噬了。”——真的有那么严重么?中医的“今天”,真的是由“院校教育”所带来的么?院校教育的主体地位,真的“绝不能动摇”么?这种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被“异化”了的中医院校教育,动摇了又会如何?
中医的现实状况说明,对中医师承培养模式,还是应当提倡,扶持并帮助它完善,而不能让它退出历史舞台,也不应把它仅仅当作为一种“补充形式”。而应让它与“现代组织形式”的院校教育并驾齐驱,各自发挥其效用。但二者相比较,我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师承制。因为师承制岂止“能够补充院校制的缺憾”,它还可以培养出对中医更忠诚、更敬业、更具有悟性和实践经验,更具有专业水准与特色的中医人才。它不是一个“模型”里铸造出来的,因此更能显示出中医及中医药文化的多姿多彩,也更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正是有了中医师承教育,才更能体现出中医的差异性。有了差异性,才能比较,才能发展,才能补充与借鉴。至于如何考核师承制及制定其标准,这的确是一个难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废弃它。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经验和方法,也不一定非要强求一律。总之,我们应当努力开辟出一条新的民间中医教育的路径,开发民间中医的教育资源,激发民间中医的热情和对中医传承的积极性。让我们在中医教育中,高举起师徒传承的大旗吧!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8-30 19:54: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为中医师承培养模式唱赞歌

全面发展导致的结果就是全面的平庸,不只医学,各个学科都是如此。
师带徒确实是目前最好的学习中医的方式了,对于陆先生说的:“师带徒模式的缺点,人才产出率低、周期长、教育过程缺乏监控,教学随意性大,缺乏多学科老师的普教优势。”这些我不敢苟同,人才产出率低,周期长这根本就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培养中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须经过日积月累,吸收老师的经验,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医接班人。还有不能说师带徒缺乏多学科老师的普教优势,因为没人规定只能拜一个老师。
3
发表于 2009-9-1 06:44: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为中医师承培养模式唱赞歌

      中医学院、校的中医教授们蜕化变质,公然说中医证候不是病(见2007/8/8《中医证的相关名词概念约定》),证候不是病就等于张仲景叶、天士治的不是病,医圣、名医都是误传,成了冒牌医生。真是愧对祖先!
    笔者曾问过某教授、付校长、中医教育家和某老中医(原广州市骨科医院),他们都异口同声说:证候不是病。
    中医的〝教授、专家〞们不过如此,中医已经彻底腐烂堕落,无可救药!
    请阅《人类疾病观念的偏差与临床医学的误区》,见本论坛中西并用栏转学术人物〈张有和专集〉。
    中医学院、校最好关门,不要再让那些学中医的人浪费青春和金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08:40 , Processed in 0.0503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