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6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学自学考试《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6 17:5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创立和形成的历史起点,这一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和活的灵魂,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始终,体现在它的每一个方面。
2.邓小平是如何领导全党、全国人民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拨乱反正过程中重新确立的。
 (1)邓小平率先批判“两个凡是”,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支持和领导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3)他发表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3.邓小平在领导真理标准讨论中提出了哪些重要思想?
 1978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这场大讨论,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
  (1)邓小平坚定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2)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这场争论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就在于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地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大讨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4.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及其相关关系?
 (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是: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2.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5.试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及意义?
  (1)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生产力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2)1992年,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凡事都要问一问姓“社”姓“资”的“左”倾思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3)“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重点突出了“有利于”,突出了以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价值问题。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4)“三个有利于”标准,回答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
 (5)“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6.邓小平是怎样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
   (1)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重新确定和发展了这个方针,创造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979年3月,邓小平根据这个方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概念。
 (3)邓小平在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时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
 (4)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正式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邓小平说,必须吸收和借鉴人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事情。他郑重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逐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命题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2.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两大目标的实现上。
   (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这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尤其需要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谈社会主义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僵死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有何意义?
  (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贡献。
  (2) 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所固有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4)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束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4. 试述把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根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其确立的依据主要是:
   (1)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就是看其能否实现共同富裕。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5.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是巩固。              
(4)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这一矛盾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6. 为什么说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
   (1)改革开放以前,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我们还曾经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长期把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造成在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错误。主要体现在: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误把“普遍贫穷”看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精粹的按劳分配,误把“一大二公”和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2)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的错误理解,表明我们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的认识长期以来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要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去掉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附加、曲解和误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8. 试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科学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和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9. 为什么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针对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首先是对社会主义特征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不完全清楚而提出的。我们过去认为社会主义有三大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这种理解主要来自于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邓小平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即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修正和发展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特征和实现形式的认识,进而从根本上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一,它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这两上原则是真正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它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第三,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0. 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谈谈你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命题的理解。
  (1)“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贯穿在邓小平整个理论之中的重要命题。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正确理解这一命题有重要的意义。
  (2)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3)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最近的科索沃事件表明,国际上自恃实力优势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猖獗。因此,对“发展才是硬道理”应当提到新的高度去认识。不能因为霸权主义的挑衅而对当今时代主题产生不正确的判断,干扰我们的中心工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更加奋发图强,发展自己,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力地回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
(4)国内外敌对势力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团结一致,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因此中国只有加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过程。
     (1) 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阶段”这一概念  
  (2)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3)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 党的十五大报告重新强调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个理论,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具体指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两层含义:  
  (1)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这一层含义,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性质。  
  (2)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层含义,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何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是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阶段。我们讲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3)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5. 为什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  
  (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着三方面的政治经济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3)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
6.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从深度上看,改革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把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从广度上看,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变化。
7. 怎样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相互关系?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
     (2)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但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时代内容相结合,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改革开放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如果脱离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造成社会动乱,改革也搞不下去。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个基本点都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8.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作出明确的概括。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从内容上分析,这条基本路线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政治保证,总体布局和条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针,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9.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为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10. 党的基本纲领的制定有何重大意义?
      (1)党的十五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明了目标和任务。
 (2)这个基本纲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3)这个基本纲领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展开。基本纲领围绕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各自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4)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我们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迈出重要的一步
  总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使人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有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把我们伟大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全面推向新的阶段。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它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角度发展战略,而是多元化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
  (2)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
  (3)既坚持实事求是,又有雄心壮志的战略。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具有雄心壮志的目标。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每一步,都是量力而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这个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体现了远大目标与求实精神的统一。
2.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农业?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这是因为:
  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它为工业提供原料;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劳动力;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将为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等等。
  第二,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第三,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此,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把农业放在全党工作的首位。
3. 为什么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兴旺和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
  第三,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
4. 经济发展为什么必须以讲究效益为中心?
          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为提高经济效益:
  (1)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
  (2)能够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需要;
  (3)能够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5. 邓小平关于实施科教兴国的思想有哪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科技进步步伐。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建造宏大的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队伍,做好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工作;为广大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6. 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政策,主要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农民的主动权。为此,
  第一,要长期稳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
  第三,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第四,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五,实施科教兴农。
7. 简述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工作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其主要思想有: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的最大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勇于探索,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三,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各种比例关系。
  第四,鼓实劲,不鼓虚劲。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好大喜功,不弄虚作假。
  第五,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培养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
8. 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思想?
   (1)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消除不平衡不能理解为各地区齐头并进地发展,更不是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停顿下来,等待不发达地区赶上,以实现平衡。
  (2)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 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战略构想。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优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服从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要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出现了差距。 对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决定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以缩小差距。
9. 经济增长主要有哪两种方式?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前者强调增加收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后者强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通过提高综合(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是: 从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的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的;从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和增加人、财、物的投入,转变到以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为主要手段;从以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投资规模,转变到以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潜为主要途径;从经济周期性波动地增长转变到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
  (1)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2)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3)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4)形成有利于实现集约化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10. 邓小平“台阶式”的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邓小平关于发展的台阶论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
  (1)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发展阶段是可能的。
  (2)我们的经济发展规律是波浪式前进的,过几年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
  (3)经济加速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是要扎扎实实,讲究效益,协调发展
11.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着这样一些内容: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居位置迅速上升,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同时,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在现代物质生产力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作用于其它诸因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指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是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早在1988年,他就指出下个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面对世界高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严峻形势,中国一定要参与其中,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 为什么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所决定的。决定制结构的是生产力发展状况。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者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于
    (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3)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着生产和流通。它是国家进行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
    (5)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3. 为什么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具体地说:
 (1)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是总体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层次比较多,与这些社会化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各种矛盾的需要。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4. 如何判断股份制经济的性质?
       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虽然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它并不是就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发展这种股份制企业,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有利于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机制,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发展资本不足问题;有利于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5.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其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第一,产权清晰是指产权关系清晰,即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都有明确的界定。
第二,权责明确是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
  第三,政企分开是指政企职责分开。企业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管理科学是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6. 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
  (1)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要从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在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
  (3)农民采用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形式,兴办经济实体,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积极扶持,正确引导,逐步完善。
7.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作用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它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地说:
  第一,它们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生产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它们增加了社会资本,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金;
  第三,它们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第四,他们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他们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8. 公有制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怎样认识改革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必然结果。公有制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它们对社会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没有根本变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为了进一步消除过去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3)我们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的程度为标准, 而是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的程度,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既然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就要允许、鼓励和促进其发展。
9. 试述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中可以容纳不同的所有制经济。
 第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三,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股份合作制是在我国经济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制度。它兼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为一体,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的有机结合。
10. 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是什么?
     建国以来,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起了支柱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有企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顺利运行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扩权让利到企业制度创新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党的十五大系统地总结了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进一步阐明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一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切实转换经营机制;二是实现能够分类指导,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三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四是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五是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六是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11. 如何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支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1)贯彻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2)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引导,要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有关的产业政策。
  (3)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方法;发挥各种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党团组织,加强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答: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1)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2)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
  (3) 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
  (4) 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条件的变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因为:  
  (1)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因此,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应该搞好市场经济。
3. 为什么说公司制比其它企业组织形式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中型企业多数都采取公司制。公司制比其他企业组织形式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方面,它能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使企业面向市场,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进行市场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使企业具有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使企业的行为规范化,按市场法规运行,从而成为市场经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它能促使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市场的价格信号作出灵敏、强烈的反映,积极而迅速地调节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把生产要素投向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地方,从而在客观上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趋向合理。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4.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功能有哪些?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   
   (1)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机制功能的前提。
   (2)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条件。
   (3)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纽带。
5. 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从我国当前市场体系发育的现状出发,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育市场主体。
  (2) 培育要素市场。
  (3) 健全市场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4) 发展市场中介机构。
  (5) 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
6.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和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有:
  (1) 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3) 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这些理论为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7.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其客观必然性是:   
  (1) 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由于生产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而带来的损失。
  (2) 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即“市场失灵”、这需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来解决。
  (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首先,是公有制经济的要求。它要求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并引导公有制经济的活动在总体上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其次,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走出一条较为自觉的快速发展道路,必然要求国家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最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公平,只有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此外,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有其特殊的必要性
8.资源配置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计划经济是通过中央谋划直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9.什么是市场机制?它有什么特点、优点和不足?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运行中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发性、灵活泩、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它的优点是:
   (1)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的环节
  (2)能够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能够对各种经济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促进生产和需要的协调。
  市场机制同样也有明显的弱点和不足:
  (1)对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的调节等无能为力。
  (2)它容易产生盲目性和自发波动,引起贫富两极分化等等。
1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论文,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3)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4)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就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即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保障制度社会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一起。其基本特征是:
 (1)有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类不同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
1.什么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内容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试述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是由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说,避免两极分化的条件和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完全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特点什么?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
  (2)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3)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4)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为实现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在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多种分配形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应当得到相应的收入
 (4)除此之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按劳分配方式有哪些?
     (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如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收入。
 (2)资产收益。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
 (3)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
 (4)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
 (5) 按资本得到的利润收入
 (6)国有企业的承包和租赁者通过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7)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国家按社会公平原则进行福利性根本而得到的收入以及风险收入等。
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在一起。
 (1)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
 (2)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
 (3)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是为了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不但是根据国情而作出的现实选择,而且也有其客观的必然性,是一个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主要是。
 (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5)此外,城市和农村,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差别,也会导致人们收入的不同。
8.如何理解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有客观必然性,也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共同富裕。
 (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一个示范作用;二是带动作用;三是帮助作用。正因为先富有这样几个作用,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捷径。
9.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人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包含含义:
 (1)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
 (2)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3)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和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10.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高利率与公平具有特定的含义。
 (1)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公平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包含着自由、公正、和平等等方面的内容。仅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主要指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3)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其次是通过再分配,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1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以及社会互助、社区服务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2)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镇全部职工的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相结合的失业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事业与社区服务。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因地制宜,要发展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第八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1.为什么说民主是手段,又是目的?
    (1)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因此,民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为经济基础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是手段。
    (2)民主又是无产阶级在一定阶段上所要争取的目标。无产阶级革命就是争取无产阶级民主的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民主与富强、文明一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为什么说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条件,要有一个过程。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1)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低,制约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要求劳动人民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参加对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管理。我国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的一定比例,封建专制意识和小生产的狭隘、保守思想还相当严重地存在,许多人缺乏民主意识、民主知识和民主习惯,妨碍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创造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文化条件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既不能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指望一蹴而就。
3.简述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而且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被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
(2)在政党关系上,实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3)从概念的表述看,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相比,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4.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社会主义民主批判地继承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某些原则和形式,但两者存在着本质区别:
 (1)两种民主的经济基础和宗旨根本不同。资本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它实际上保护着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维护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2)两种民主的阶级实质不同、主体不同。资本主义民主实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少数资产者享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资本主义民主是虚伪的、形式上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真实的、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5.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条件,要有一个过程。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1)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低,制约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要求劳动人民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参加对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管理。我国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的一定比例,封建专制意识和小生产的狭隘、保守思想还相当严重地存在,许多人缺乏民主意识、民主知识和民主习惯,妨碍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创造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文化条件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既不能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指望一蹴而就。
6.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是我国人民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政治原则。
 (1)坚持人民民主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要通过人民政权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需要。如果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就不可能保卫,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
7.我国人民是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自己的组织,人民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各级政权机关。
 (2)全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一切国家机关,包括行政、司法机关
 (3)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决定全国及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8.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原则是什么?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遵循以下原则建立的: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和所有者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党的政治领导,使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
 (3)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双是它的活动原则。
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政治体制改革如果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2)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不能西文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3)必须有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10.怎样理解“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邓小平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论断,科学地指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力。因此,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
     (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单纯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和文明,包含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那种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经济建设,是片面的。完整意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是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协调推进的,以实现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现代化为目标。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正确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意义和要求,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要求;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所创造的成果真正属于人民;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九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什么相同点?
    (1)指导思想方面,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主要内容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大方面;而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包括教育和科学事业在内的内容广泛的领域,广义的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内容基本上是互相涵盖的。
 (3)目的功能,二者都是以人为对象,培育“四有”新人
 (4)经济基础,二者都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反映。
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而已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
4.简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
      (1)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精神文明建设。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5.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关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互相渗透的。
    (2)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灵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它们共同推动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问题。它主要包括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纪律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文化支持问题。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如何正确理解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党的最高理想的关系?
 (1)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大的层次。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设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最高理想。
 (3)作这样的区分,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鼓励篝,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8.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1)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道德区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大的层次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
     (1)爱国主义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浓厚感情和崇高精神,历来是鼓舞人民团结奋斗、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力量
  (2)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3)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之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0.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提倡的价值导向。 
 (1)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着社会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必然要求社会成员坚持集体主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要求社会成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
 (2)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还要求国家和集体要重视和依法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注意防止和克服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各种错误倾向。
11.为什么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2)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3)科学技术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2.怎样理解精神文明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
  (1)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
  (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但它们却不是同步的。
  (4)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必须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4)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第十章 我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开放
1.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了哪些新判断?
    邓小平根据世界各种势力和实力对比和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际形势作出一系列瓣判断。
 (1)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当代世界带有世界性、全球性的问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4)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2.试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必要性?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1)苏联解体后,冷战局面结束,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国际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国际政治斗争仍然激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2)一些西文国家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人,到处插手别国内部事务,公然违背国际公约,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3)以美国为首的西文国家不喜欢我社会主义制度,千方百计利用人权问题,台湾问题和西藏问题来干涉我国内政,妄图对我国进行颠覆、分化、和西化。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斗争,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3.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中国日益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2)中国是第三世界利益的捍卫者。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中国的社会制度虽然与第三世界多数国家不同,但在历史上中国与它们有着共同的遭遇和经历,在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霸权主义等许多重大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在国际斗争中,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坚决支持一切正义斗争和合理要求。
 (3)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与参与。中国是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
 (2)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独立自主。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1.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2.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3.中国反对霸权主义,自己也不称霸。
 (2)维护和平。维护和平主要表现在: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坚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一时解放不了的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主权问题,共同开发。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关系时,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并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好方式。只有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普遍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增进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7.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涵是什么?
      (1)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准则。
 (2)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各国的独立、主权和国家利益。
 (3)以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共同繁荣。
8.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外开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实践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创举。
 (1)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9.为什么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1)一切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所有落后国家跳跃式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是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分不开的。
  (2)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3)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实行对外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缩小同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差距的需要。
10.为什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们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邓小平在同外宾谈到对外开放经验时,认为我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2)我国是用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3)强调自力更生,可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4)从发达国家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所以,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不能动摇的。
1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现在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沿江和沿边地地带这样一个立体交叉的开放格局。
 (2)进入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从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邓小平题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的谈话的三个基本点是什么?
    1982后9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准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1)主权问题。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能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可能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2)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
 (3)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存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2.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的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83年6月,邓小平发表了题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的谈话,其要点是:(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2)不造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3)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4)祖国统一后,台湾可能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是台湾把大陆吃掉。(6)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
3.“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3)保证港、澳、台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不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5.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因为它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避免了武力统一和“一国一制”可能造成的不佳后果。
 (2)“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恶性循环运用和发展。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于处理一个国家的内政问题,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创造。
 (4)“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新的范例。作为“一国两制”构想延伸的“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的又一个重要贡献。
6.“一国两制”在哪 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按“一国两制”的构想,允许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这就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制度及其组织形式长期存在的认识。
  (2)“一国两制”构想进一步把“利用资本主义”扩展到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存在几个资本主义地区并长期不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计划,也允许和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7.香港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意义?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祖国具有重大意义:(1)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2)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成功,证明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3)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4)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8.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的基本点是什么?
   1995年1月30月,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6)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
 (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领先力量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和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5)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而且只在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这是因为:
 (1)中国共产党有深刻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能够变为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的巨大动力,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
 (2)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贵各种复杂矛盾提供了有力武器。
 (3)中国共产党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4)中国共产党有一支总体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干部队伍,这是一支总体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干部队伍,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织保证。
3.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关系?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 (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者是统一的。政治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主要的;思想领导是基础,组织领导是保证。
 (2)改善党的领导,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改善党的领导的重大举措。
 (3)改善党的领导,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党和政府的关系,党和工会、共青团以及各种群众黑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1)腐败从本质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不相容的,消灭制度、消除腐败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2)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惩治,中国共产党就公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会走向自我毁灭。
5.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必须掌握哪几个原则?
     (1)要把反腐败斗争置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之中,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大力度,努力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
 (2)要把反腐败斗争放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位置,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并同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3)要坚持标本,综合治理。反腐败,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坚持是关键。
 (4)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掀起,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
6.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什么?
        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7.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实施党的建设这项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切实加强: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就是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其中包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的三大作风。
 (4)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重要的是使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制度化,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制度。
8.怎样正确理解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必须依靠人民解放军做坚强的后盾。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这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人民军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军队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积极推进军队的建设和改革,把人民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9.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我国新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基础上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同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11.简述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政协始终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
 (1)政治协商。主要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在决策之前协商。这种政治协商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2)民主监督。主要是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造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有利于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纠正失误,及时有效地工作。
2
匿名  发表于 2005-3-26 17:25:21

中医学自学考试《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资料

好!
3
发表于 2005-3-28 19:47: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自学考试《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自学考试不是说在2005年就取消吗
4
发表于 2005-4-11 14:39:3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自学考试《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资料

这个东西一点也没用,这也不是他的思想,
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一些什么????全是胡说
三个有利于说的好,,,到最后谁发了????我们得到了什么???/是我们这个国家的道德体系的崩塌
5
匿名  发表于 2005-4-11 16:19:23

中医学自学考试《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的自学考试还没有取消?当年我想考来者,结果老师说因为生员质量问题,早就取消了,请问楼主,还有那里有中医的自学考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5 11:23 , Processed in 0.0638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