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是如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1 12:0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中药是如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常用四大方法如下:
  1.健脾和胃法适应证:脾胃虚弱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体质虚弱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炒谷芽20g、炒麦芽20g、鸡内金10g。
  2.疏肝理气法适应证:肝脾不和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时减轻。苔多薄白,脉弦。
  辨识要点: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症状。
  治法:抑肝扶脾方药:以痛泻药方为主炒白术3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8g、木香8g、当归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钩藤25g、合欢花12g、生龙牡各20g、甘草6g。
  3.消食导滞法适应证:饮食积滞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嗳腐厌食,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嗳腐厌食+苔垢腻。
  处方:枳实消痞丸或保和丸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木香6g、槟榔10g、神曲15g、焦山楂15g、茯苓10g、莱菔子15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鸡内金10g、甘草3g。
  4.辛开苦降法适应证:湿浊(热)痞阻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嘈杂,厌食嗳气,有腹胀腹泻,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胃脘痞满+苔腻。
  处方:半夏泻心汤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木香10g。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11月11日 00:10pm 时添加 -=-=-=-=-
小儿消化功能发育尚不成熟,无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脾胃虚弱,出现功能性腹泻。其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西医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本人采用中医治疗效果可佳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11月11日 00:11pm 时添加 -=-=-=-=-
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结合复合行为疗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疗效观察梁振湖 王金录
[1]临西县医院,河北临西054900 [2]临西县中医院,河北临西054900文章摘要:目的: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结合复合行为疗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疗效。方法: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同时给予复合行为疗法,对照组予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总有效率91.0%。对照组总有效率54.8%。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方法疗效确切,简便易行,适合临床推广。
文章主题:功能性腹泻 参苓白术散 痛泻要方 复合行为疗法 文章内容:?924?医杂志2007年第34雀笠7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结合复合行为疗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疗效观察梁振湖,王金录(1.临西县医院,河北临西054900;2.临西县中医院,河北临西054900)摘要:目的: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结合复合行为疗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疗效.方法: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同时给予复合行为疗法,对照组予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总有效率91.%.对照组总有效率54-8%.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明4-对照组.结论:本方法疗效确切,简便易行,适合临床推广.关键词:功能性腹泻;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复合行为疗法中图分类号:11259.746.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1719(2007)07—0924—02—,,(1,,054900,,;2.,054900,,):06如:,:..:91.%.54.8%.(&;0.05),,.:,.:;;;功能性腹泻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属于肠易激综合征的一部分.对于本病,中医中药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施治,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笔者运用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结合复合行为疗法治疗本症78例取得满意疗效,兹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两组140例均门诊病例,按1999肠易激综合征罗马诊断标准确诊.其中治疗组78例,男25例,女5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6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6年;发病诱因:性情急躁或忧郁,焦虑,紧张等七情诱发36例,饮食不调17例,不明原因25例.对照组62例中,男26例,女36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59岁,平均37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发病诱因:七情所致31例,饮食不调14例,不明原因17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0.05).2治疗方法2.1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药用:莲子肉9,薏苡仁9,白芍15,炙甘草,陈皮,防风,砂仁6,桔梗6,白扁豆12,茯苓15,人参15,收稿日期:2006—12—09基金项目:河北省邢台市科技局科研课题(2007011)作者简介:梁振湖(1972一),男,河北临西人,主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白术15,山药15.辨证加减:腹痛甚白芍加倍,加延胡索15;腹泻甚加木香,焦山楂15;黏液便加黄连,秦皮15;腹胀纳差加厚朴9,神曲12.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同时给予复合行为疗法,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结合松弛反)练使患者快而有效的通过训练学会使用松弛反应来对抗并消除心理及情绪应激症状.采用单独诊室,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应用脑电反馈仪对这些患者进行松弛反应训练和生物反馈治疗.2.2对照组给予口服丽珠肠乐1亿,每日2次;谷维素30,每日3次,维生素20,每日3次;思密达3.,每日3次.所有病例均给予饮食调整,1个月为1个疗程,2个月后评估疗效.3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解放军总后勤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冶愈好转标准》拟定,临床治愈:腹痛消失,腹泻转为正常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显效:腹痛,腹泻症状,全身症状及体征中有1个以上主症消失,其他症状明显好转;有效:腹痛,腹泻全身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或停药后时有复发.3.2结果治疗组中治愈31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22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54.8%.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第34卷第7期?925?糖痹通膏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赵璐(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观察糖痹通膏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予糖痹通膏取穴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隔日贴敷1次.对照组:弥可保注射液0.5肌注,隔日1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并做出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穴贴组的中医讧候疗效及综合疗效均有显着改善,经统计学分析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0.05);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0.1),与对照组比较疗效相"-3(&;0.05).结论:糖痹通膏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功效,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瘀血阻络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使用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痹通膏;穴位贴敷;瘀血阻络;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587.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1719(2007)7—0925一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可高达90%.本病起病隐匿,易被忽视.临床症状复杂,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和感觉异常,特点是对称出现远端感觉障碍,下肢多于上肢.该病虽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但却是致残的主要因素.目前西医临床多采用控制血糖,调节代谢及改善微循环等,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价格昂贵.近年中医药治疗则显示了一定的优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中药制成糖痹通膏,穴位贴敷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董砚虎等制定的诊断标准加以改进.①明确诊断为糖尿病(据1999年糖尿病专家咨询报告).②诊断标准:四肢感觉:异常,包括麻木,刺痛,冷感,灼热,蚁爬感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有异常改变: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5./,肌电对照组.两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4讨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以下腹部不适或腹痛及排便行为异常为特征的一组肠功能障碍综合征,其大部分病例表现为功能性腹泻,其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是很明确,认为与消化道动力异常,消化道敏感性增加,脑肠轴的改变,社会心理及精神因素的异常等有关,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基础和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并具有身141392-3-84514O-200707-49988990-920c9b56 引用文章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58.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9.
[3]周训云.肠易激综合症的中医药治疗新近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2:19.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11月11日 00:12pm 时添加 -=-=-=-=-
一般认为,腹泻指大便次数>3次/d,或粪便量>200g/d,且水分超过粪便总量的85%,病史>3周者为慢性腹泻[1].慢性功能性腹泻起病缓慢,易反复,多数患者病程在数月至数年以上,临床表现主要以排便次数增多为主,大便不成形,多伴有腹部隐痛,或典型的便前腹痛,便后腹痛消失,没有明显的里急后重和脓血便、黏液便.慢性功能性腹泻的诊断需经大便常规、X线、小肠镜、结肠镜、黏膜活检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相当一部分病人治疗困难.若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失宜,病情可进一步发展,也可造成器质性病变.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11月11日 00:16pm 时添加 -=-=-=-=-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腹泻70例-学术荣昌健康网   www.rongchang.com   2006-7-25   杂志【字号:大 中 小】  张铁戈 于得平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6 年 3 月 第 4 卷 第 6 期  

关键词:老年性腹泻  

  老年性腹泻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我院门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腹泻7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患者均来自镇内及周边乡镇居民,符合我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60岁;病程最长5天,最短3天。

  1.2  治疗方法  运用理中汤加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药组成:人参15g,白术15g,干姜10g,炙甘草10g,炒山药20g,煨肉蔻15g,半夏10g,厚朴15g,桔梗15g。水煎服,每日1剂,口服3次,7天为一疗程,多者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腹泻好转,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随诊1周后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减轻50%以上,7天后腹泻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及腹泻次数缓解<50%。

  2  治疗结果

  70例患者中痊愈48例,好转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5.7%。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2003年10月20日初诊。3天前大便次数增多,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便,腹痛肠鸣,伴恶心呕吐。曾在家服用过止泻药品,静点头孢唑啉钠,无效,遂来我院就诊。中医诊断:泄泻,属寒湿内侵,脾失健运所致,治法:温中散寒,运脾化湿。用以上基础方口服4剂后,便次减少,腹痛及呕吐消失。守方3剂后,诸症悉平,随诊1周无复发。

  4  讨论

  老年性腹泻是临床较常见疾病。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阳气虚衰,温煦失职,加之脾喜燥恶湿,易致寒湿为病,泄泻乃生。本方健脾燥湿,温中散寒,故疗效显著。方中人参、白术健脾;干姜温中散寒止呕;半夏醒脾燥湿。诸药合用,使脾气健,湿邪除,对治疗老年性寒湿腹泻疗效甚佳。

  作者单位: 151500 黑龙江兰西,兰西县中医院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2:14:52 | 只看该作者

中药是如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及发病机理不甚明确的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性和大便性状异常、可持续存在或间隔发作,但又缺乏明显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可以解释的症候群,包括以往称之为粘液性肠炎、痉挛性肠炎、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现统称为肠易激综合征。本病呈良性经过,但发病率高,病情迁延,患者深感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的药物相对较少,而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
3
发表于 2009-11-11 12:33:24 | 只看该作者

中药是如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

中医辨治小儿秋季腹泻  
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  吴沛田
  秋季腹泻是婴幼儿季节性肠道疾病,属中医外感泄泻范畴。《医学精要》指出:“泄泻本由脾湿,惟儿半是因风……”阐明该病与感受外邪、湿滞脾胃、脾失健运有密切关系。其病变重点在脾胃、大小肠,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首先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轻咳,继而出现呕吐、腹胀、大便次数增多。轻者每天数次,重者可达10余次,其性状为水样蛋花状或稀糊状,伴有少量黏液。根据体液丢失情况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严重者可见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现象。由于小儿肺脏娇嫩,卫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袭,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则肠胃易成湿浊内蕴之变。加上秋冬时节冷热交替,感受外邪,与肠胃内蕴湿浊相合,导致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下降,并走大肠而为泄泻。
  ●寒湿型证见呕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气不重,肠鸣腹胀,遇凉加重,不思饮食,小便清。或伴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湿热型证见泻下急迫,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日数次或达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躁。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食滞型证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脾虚型证见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久则形体消瘦,睡时露睛,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无力。治以健脾益气,除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葛根、陈皮、半夏、木香、莲肉、甘草。
  ●脾肾阳虚型证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或有泡沫,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气怯,哭声微弱,或呕吐清涎,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补脾肾、化湿止泻,方选附子理中汤、防己黄芪汤化裁: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黄芪、防己、五味子、甘草。
  辨证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有寒则温、有虚则补、有湿清利、有食积消导,久泻可适当固涩。小儿体质柔弱,易病易变,易虚易实,应坚持服药,巩固疗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调整药量。
  对病程久延,运用固涩法时,要把握时机,不可早投、乱投。著名儿科老中医董延瑶对此总结出四项用药原则:苔净、腹软、溲通、身无热,内无积滞,肠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涩之法。
  小儿泄泻易伤阴、伤阳或阴阳两虚,治疗时应充分细察,多方兼顾,权衡缓急轻重、阴阳消长等,以及时用救阴、扶阳或阴阳兼顾法。
  婴幼儿腹泻护理十分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注意寒暖适宜,节制饮食,忌肥甘油腻、生冷瓜果。服药期间可暂停乳制品3~5日,可代以米汤、奶糕或稀烂面条、面汤等。对脱水严重者应及时口服或静脉补液,注意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1月11日 00:35pm 时添加 -=-=-=-=-
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李绥军 邹 勇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7期     本文字数:307 小 中 大
  摘
  要:中医认为久泻之成因多责之于脾,而本子肾。因脾主升清,司运化,肾为胃关,司二便。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伤损脾胃,脾虚失运,寒湿自生,中虚下陷,则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久泻不愈。脾虚日久损伤肾阳,或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则令泄泻不止,肝气乘脾所引起的腹痛腹泻大多由于脾胃素虚,郁忿诱发肝气横逆而发病。治疗当以健脾渗湿;温补肾阳,收敛止泻为主,缓而取效。
  关 键 词:肠易激综合征;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1月11日 00:36pm 时添加 -=-=-=-=-
中医辨证—辨证论治—用真武汤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经验中华五千年 2008年02月23日13:22 (来源:中华五千年)
【简 繁 大 中 小】【收藏此页】【打印此页】【关闭】
  真武汤系《伤寒论》著名方剂,原用于治疗肾阳衰微,水气内停,证见小便不利,恶寒腹痛,肢体沉重疼痛,或浮肿,或腹泻,以及阳虚水泛所致的心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笔者受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之启示,将该方用于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甚好,特作以下介绍。
  处方:熟附片9g(另包,先煎40分钟,后入它药),干姜3g,白术3g,白芍6g,茯苓6g。水煎服。此方一般不予加减,但若水泻较甚者可加桂枝5g:小儿哭闹(多因腹痛或腹胀不适)者可加木香5g;母奶不足者,另以淮山10~15g/次为末,冲糊服用,一日2~3次。药后大便转稠,次数减至一日2次左右时,改用笔者修订的七味白术散方善后:党参5g,白术3g,茯苓6g,炙草3g,粉葛5g,淮山9g,木香5g。水煎服。以上剂量乃5个月至一岁患儿所用,若小于5个月或大于一岁者,可按配方比例或减1/3量,或加1/3量。
  适应证:①慢性腹泻。病位较久,时间超过二周或月余者;②中医迭进苦寒或西医输液打针不效者;③舌淡苔白而无热象者。
  病例1:刘×,男,1岁半。1996年4月26日初诊,患儿腹泻一月半,经中西医反复治疗无效,遂来我处就诊。刻诊:泻下粘液便中夹奶瓣,日七八次,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面无光泽。食欲减退,舌苔白润,指纹色淡。大便镜检:WBC8~10个/HP。证属脾阳不足,寒湿滞肠。治宜温阳散寒,运脾除湿。方用真武汤加味:熟附片9g(另包,先煎40分钟),干姜3g,白术3g,白芍6g,茯苓6g,木香5g。二剂,水煎服。4月29日二诊:药后大便基本正常,日1~2次,精神渐强,食欲显增,为巩固疗效,用七味白术散和山药粥善后。
  病例2:黄×,女,9个月。1996年5月3日初诊。患儿腹泻50余天,西药对症、输液治疗无效,遂来我处要求中药治疗。刻诊:泻下水样便,日10余次,小便黄而少,纳差,面色萎黄,睡卧露睛,形体消瘦,舌淡苔薄白,大便镜检无异常。证属脾阳虚衰,水湿内盛。治宜理中温阳,除湿止泻。方用真武汤加味:熟附片9g(另包,先煎40分钟),干姜3g,白术3g,白芍6g,茯苓6g,桂枝5g。1剂,水煎服。5月6日二诊:药后大便基本成形,小便亦趋正常,精神渐好,食欲增强,遂与七味白术散和山药粥善后收功。
  体会: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当今中医儿科名家董廷瑶亦认为:“脾虚寒泄较为多见。”笔者临证十八九年,所遇小儿腹泻,也以脾虚寒泄者为多,尤其发病逾月者,每见阳虚寒泄,很少湿热为患。推究病因,大抵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温暖,饮食营养唯恐不足,结果适得其反,患儿对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风寒暑湿之袭;内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阳受损,水湿不运,泄泻遂作。更有一部分小儿,恣啖冰饮,一任满足,本来“稚阳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湿所伤,必然殃及脾阳,如此,腹泻尤易发生。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进,或滥用西药,以至泄泻旬时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阳虚寒泄之证。
  金·成无己曰:“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笔者用其治疗阳虚寒泄,经十数年临床验证,确属最佳方剂,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剂即可见效。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得干姜则守而不走,专事温中,且散寒力增强,原方用生姜,因其走表,故易之;白术健脾燥湿,辅佐附子同除寒湿,茯苓渗利水湿,符合“治湿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敛阴和阳,不致附子、干姜温燥太过。合方总使阳气振奋,阴寒消散,脾胃健运。水湿得化,泄泻自愈。总之,本方既可增强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肠道寒湿之邪,消补兼施,所以奏效迅捷。
  母乳不足,配合山药糊者,系因该品既可药用止泻,又可作为食品,弥补母乳之不足,而与真武汤服用,可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临证切莫轻视之。
  此外,尚须注意以下3点:①确属阳虚寒泄方可使用,阳损及阴者勿妄投之。②方中附片用量不可更改,且须用文火先煎40分钟,以策安全。③本方乃大辛大热之剂,故病去大半则止,随后改用七昧白术散收功。该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原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藿香,葛根组成,笔者以淮山易藿香,旨在加强补养止泻作用。经反复临床实践验证,该方健脾养胃,生津止泻,用于真武汤之后,既可巩固疗效,又可改善患儿病理状态,且不至出现阴阳偏颇,是治疗慢性腹泻必不可少的善后方剂。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1月11日 00:38pm 时添加 -=-=-=-=-
田振国教授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田振国教授中医诊治肠易激综合征多年,对肠易激综合征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该病患者体质有别、感邪有轻莺之异,故而症状复杂多样,证型错综复杂,治疗方法亦应该灵活掌握,对本病病机概括有四,即1:脾虚为致病之本;2:肝郁为发病之标;3: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4:心脾不和是重要病机演化。对本病的治法有六:治法1:扶正健脾、升清降浊;治法2:抑肝健脾、身心并治;治法3:温清通涩、运用灵巧;治法4:消补并施、畅达气机;治法5:兼挟之症,辨证精微;治法6:病情缓解,着重调理。在临床应用上,常常几种治法综合运用,或者在疾病的某一阶段以某种治法为主,并特别注重对心理、精神因素的调节。 田振国教授中医治疗IBS,充分体现了灵活、稳健的的辨证思路,和循古创新的学术思想,疗效斐然。
作 者:  辛世勇

4
发表于 2009-11-13 21:29:12 | 只看该作者

中药是如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

中医药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作者:刘 敏中国医药导报 年22期 字数:2557 字体: 【大 中 小】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5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084-0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与排便有关的腹部不适或腹痛为主证的功能性肠病,往往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与大便性状异常,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本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约占消化道疾病门诊的30%~50%。根据临床主导症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其中又以腹泻型最为多见。西药多用解痉药、止泻药、导泻药、抗抑郁药等对症治疗,但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复发率高等缺点。根据主症的不同,本病应归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腹胀”等范畴。在临床中,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疗效满意,现归纳如下:
  1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的FGIDs罗马Ⅱ标准,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①症状在排便后缓解;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在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后,可建立IBS的诊断。
  2辨证论治
  2.1 肝郁脾虚型
  主症:每因精神因素而诱发,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常兼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则:抑肝扶脾,调理气机。方药:痛泻要方加味。炒白术15 g,白芍15g,防风12 g,陈皮10 g,木香6 g,枳壳12 g,炙甘草6 g。加减:腹痛明显,加用延胡索12g,同时加大白芍用量,可用至30 g以上,炙甘草用10~15 g,加强缓急止痛之功;腹胀明显,加柴胡10 g,大腹皮12 g;肝脾气滞,便秘为主者,白术生用,可用至30 g,另加槟榔15 g,青皮6 g,莱菔子12 g。
  2.2 寒热错杂型
  主症: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大便黏滞,或夹黏液、泡沫,或泄泻与便秘交作,脘腹喜暖,口干不喜饮,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则:调和肠胃,寒热并用。方药:乌梅丸加减。制附子10 g,桂枝9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苍术12 g,干姜10 g,炙甘草6 g,黄柏12 g,黄连10 g,当归10 g,乌梅12 g,木香9 g(后下)。加减:少腹疼痛、胀满畏凉者,去黄连,加小茴香9 g,荔枝核12 g,白芍12 g;胃脘灼热,口苦者,去干姜、附子;腹胀甚者,加厚朴15 g,大腹皮15 g。
  2.3 脾胃虚弱型
  主症:大便溏泄、清冷,甚则完谷不化,稍进油腻生冷则症状加重,腹痛、腹胀,喜按喜揉,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治则: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 g,炒白术15 g,扁豆15 g,山药15 g,陈皮10 g,炙甘草6 g,砂仁6 g(后下),桔梗6 g,莲子15 g,薏仁15 g,黄芪15 g。加减:久泻不止,肛门重坠,加升麻6 g,柴胡6 g;脾虚湿盛,加苍术15 g,厚朴12 g,白豆蔻10 g。
  2.4 津亏肠燥型
  主症:大便硬结难下,状若羊屎或卵石状,3~4 d 1次,腹胀,腹痛,舌红,苔薄少津,脉细。治则:增液行舟,润肠通便。方药:增液汤加味。麦冬15 g,玄参15 g,生地15 g,沙参12 g,当归10 g,枸杞子15 g,白芍15 g,甘草5 g,枳壳10 g。加减:便秘严重者,加生首乌15 g,槟榔15 g,柏子仁12 g,火麻仁12 g;腹痛明显者,加重白芍、甘草用量,另加延胡索12 g,川楝子10 g;腹胀明显者,可加大腹皮15 g,木香10 g;气虚者,加生白术30 g,黄芪18 g。
  3临证用药心得
  腹泻型病人,若泄泻日久不止,可酌加乌梅、石榴皮、椿根皮等以涩肠止泻;若阳虚明显者,则合用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以温肾固涩止泻。“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气虚清阳不升者,可选加升麻、防风、荆芥、羌活等祛风药,具有祛风胜湿、升阳止泻之功;“湿胜则濡泄”,脾虚湿盛者,常用苍术、炒白术。苍术芳香燥烈,运脾燥湿之力最雄健,宜重用15~20 g,配伍炒白术相须为用,健脾燥湿之力更强。对于腹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酸枣仁、地黄、首乌、当归等滋腻滑肠之品应慎用。曾治一肝郁脾虚型腹痛腹泻患者,用逍遥散加减得效。后因患者诉失眠,于方中加入酸枣仁致腹泻复发。
  对于便秘,气虚者常重用生白术配枳壳,能运脾润燥,宽肠通便;气滞者,常选用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枳实、沉香、木香);津亏者常用生地黄、首乌、沙参、麦冬等滋阴增液润肠之品。润肠通便而不伤正的种仁类药,如柏子仁、火麻仁、郁李仁等,各型便秘均可选用。少用或不用大黄、番泻叶等攻伐泻下之品,以免损伤正气。
  “不通则痛”,气滞、血瘀、肠道积粪均可导致腹痛。气滞者加入金铃子散(延胡索、川楝子),重者加五磨饮子;腹痛较甚,部位固定者,多为久病入络,瘀阻肠络,于方中加入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往往止痛效果较佳;瘀血之症较明显者,则根据腹痛部位分别选用少腹逐瘀汤(少腹疼痛)或膈下逐瘀汤(中上腹部疼痛)效果更好。
  4体会
  肠易激综合征以腹痛、腹胀、泄泻、便秘为主症,中医认为外邪所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劳倦过度为本病病因,其中情志内伤占重要地位。主要病机在于肝脾不调,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肝郁脾虚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因此抑肝扶脾为本病的基本治则;同时注重患者心理情绪的疏导,对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宣肃功能正常,有助于保持大肠的正常传导功能;久病及肾,久病入络,临证又不可不知。
  总之,本病的治疗,应先从肝脾入手,联系肺、肾,勿忘中医的整体观念,细心审察病情,因人制宜,辨证施治。
  [参考文献]
  [1]焦玉萍.肠易激综合征的综合治疗[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57.
  (收稿日期:2008-06-03)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1月13日 09:43pm 时添加 -=-=-=-=-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2007-12-20 14:28:53 来源:《中国医导报》 作者:邱琳 孙志广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西方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发病率可高达15%。潘国宗等调查显示:北京地区IBS的人群患病率为7·26%。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脑一肠轴作用,免疫异常,胃肠激素与神经肽,肠道运动异常相关。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尚无特效药物,多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抗抑郁剂、促胃肠动力药、微生态类药物等,由于 IBS是多种因素所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目前尚没有一种药物能缓解所有症状,因此主要采用综合治疗,遵守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具有较大的优势,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的进展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
中医无肠易激之病名,IBS属于《中医病证治法术语》的肠郁,散见于腹痛、腹泻、便秘等文献中。肝失条达是IBS发病的主要病机。中医理论中肝与情绪恼怒变化关系最为密切,肝为将军之官,不受遏郁,主疏泄气机,易为情志所伤,一旦肝木有病,则气机怫郁,脾运化受制,如叶天士所言:“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脾气虚弱是导致IBS发生的另一主要病因病机。患者过度思虑、紧张劳累等可导致脾虚,而精神因素刺激,或平素性情抑郁,又可导致肝气郁结,肝气横逆则腹痛,脾气虚则泄泻或便秘。众多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体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陈必勤等认为本病是由于内伤情志、外感六淫、调养不当或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肝气郁滞,疏泄不利,传导失司,脾胃运化无权,升降失调,湿浊阻滞,肠道气机不畅。早期多属实证,以肝郁气滞或湿浊内阻为主;病情发展则肝气乘脾,脾虚失运而虚实交杂,或寒湿内蕴化热而寒热夹杂;病程迁延日久,气血化源不足,肾气失充则为虚证。对于腹泻的产生,张瑞认为“郁”为IBS的重要病机,情感失调,气滞伤肝,肝气郁滞,肝郁则失其条达之性,疏泄失职,横逆伤脾,致脾失健运,气机逆乱,升降紊乱而致传导失常,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秘、嗳气等症状。林燕剑认为IBS病机为肾阳虚衰,阳气当至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发泄泻。肾阳不能温运脾阳,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见腹痛,肠鸣等肠功能紊乱之症。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分型治疗  李炜将肠易激综合征39例分为脾胃虚弱、肝气乘脾、脾肾阳虚及肠燥津枯4型,采用中药治疗,4周为1疗程,连服1—2个疗程,结果39例中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3%。王庆成将56例IBS患者通过辨证分为肝旺乘脾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肠道津亏型,分别用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四神丸、芍药甘草汤治疗,结果显效19例,有效3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1%,其中肝旺乘脾型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陈必勤等治疗IBS患者94例,中医辨证分为3型:肝郁脾虚型34例,肝肠气滞型30例,脾气虚弱型30例,结果:各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3%,86.7%,90.0%。吴成胜按4型从肝脾两脏对腹泻型IBS加以辨证分型治疗:肝  脾失调型,方选四逆散或痛泻要方加减;肝郁脾虚型,方选逍遥散加减;脾虚肝乘型,方选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肝脾湿热型,方选芍药汤加减。刘沈林对以腹痛症状为主的IBS,临床辨证为肝脾失调,气机阻滞治疗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腹泻症状为主者,根据其肝脾不和的病机,临床上采用调理肝脾之痛泻要方为主治疗。苏佩仪。悔本病分为肝郁脾虚型、肝脾不和型、肝郁胃弱(胃阴不足)3型,以基本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党参、法半夏、茯苓、厚朴、山药、柴胡)治疗96例,获得满意疗效。陈锦辉等辨证分为4型:(1)肝旺乘脾型:治以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2)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陈皮、苍术;(3)肠道津亏型:治以增液通便,理气宽肠,方用芍药甘草汤和增液汤加减;(4)混合型:以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常用痛泻要方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74例,总有效率100.0%。
2.2  专方治疗  刘向津等使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IBS患者30例,治疗结果:痊愈18例,有效lO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王玉保使用痛泻要方合半夏泻心汤,肝脾同治,寒温并用,治疗41例,总有效率95.1%。王泰轩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51例肝脾不和型IBS,总有效率96.1%。梁红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103例,总有效率达92.2%。梁枫等用固肠止泻汤加减治疗腹泻型IBS患者68例,总有效率达89.2%。刘海等使用逍遥痛泻饮治疗IBS患者80例,总有效率96.3%。杨有华使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37例,临床疗效统计结果提示: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5%。林群莲等根据肺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利可导致大肠传导糟粕失职,自拟宣肺调气汤(紫菀、杏仁、枇杷叶、苏子、陈皮、木香、槟榔、枳壳、厚朴、制大黄)治疗便秘型肠易激患者36例,总有效率91.6%。师磊等使用刺五加脑灵液治疗IBS患者38例,总有效率达92%。
2.3  单味药治疗  程学良等认为升阳止泻的葛根对肠管具有罂粟碱样解痉作用,能对抗组织胺及乙酰胆碱作用,同时结合其“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升,治脾胃虚泄泻圣药”的古义,用葛根治疗腹泻型IBS,取得良好疗效。曹洪贤等用益母草煎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00例,痊愈180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4例,对IBS的水样泻有特效,一般服1剂后即痊愈或明显减轻。
2.4  其他治疗刘云喜等采用中药灌肠(炙黄芪100 g党参60 g白术60 g白芍30 g茯苓30 g茵陈60 g延胡索30 g五味子30 g蚕砂24 g炙甘草10 g)治疗88例,总有效率达98%。张波等使用中药保留灌肠加灸法(灸法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腹痛者配合谷、行间、焦虑失眠者配内关、太冲)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有效率达94.1%。李玉刚等使用自拟中药汤剂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腹泻者654-2 5 mg,便秘者新斯的明0.5 mg)治疗58例,总有效率91%。康红千等耳穴贴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4例,耳穴取心、肝、脾、胃、肾、大肠、小肠,痊愈43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杨国梁等运用自拟健脾理气调胃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实、黄芩、陈皮、黄连、甘草)为主随证加减,同时配合艾灸治疗,有效率达92.1%。张国忠等以按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6例按摩组手指按压鸠尾穴及指揉腹穴气海、建里、中脘等以及摩腹、运腹分推等手法进行按摩治疗36例,有效率达94.4%。谢胜等采用中草药蒸汽疗法和指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4例,自拟疏肝健脾汤(柴胡莪术广木香各15 g薏苡仁茯苓各40 g红藤白芍各30 g)蒸汽熏蒸,取大肠俞穴、天枢穴、足三里穴轻揉,总有效率达93.9%。
3  展  望
近年来,中医药对IBS的治疗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尤其在远期疗效以及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显示出相当大的优势。但必须看到目前仍存在着以下问题:(1)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中医辨证分型标准;(2)缺乏统一的病证疗效评定标准;(3)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和肯定的方案;(4)临床研究较多,机理研究少。目前国内外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已涉及胃肠激素、脑肠肽及胃肠动力学等各个方面,中医药的研究也必将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深入而有所突破,并逐步确立科学的诊断标准、明确的辨证分型及与之相对应的临床有效的方药。
5
发表于 2009-11-14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中药是如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

该病的患者有明显的体质倾向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1月14日 07:34am 时添加 -=-=-=-=-
肠胃闹“情绪”
小心肠易激综合征找上门

--------------------------------------------------------------------------------

http://www.wzrb.com.cn/   2008年06月11日 10:37  
  
  陈晨
  肠胃“脾气”不好,爱激动,当遇到用餐不规律、食物过敏、精神压力过大、睡眠不好、女性经期等等,就会激动,会闹情绪,会以自己的方式发泄——腹泻。医学上称这种腹泻为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频繁不是小事情
  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的陈小姐,一段时间以来常常腹泻。原以为是夏季到了,在防暑降温中出现着凉而引起的拉肚子。谁知,症状时好时坏。直到近日才去医院,经医生诊断是患了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胃肠道常见的一种结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呈现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以腹痛为主,伴有腹泻、便秘或腹泻,并有经常腹胀、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粪便可带有粘液,夜间入睡后一切正常。
  据消化科有关专家介绍,腹泻根据其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一般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反之则为慢性。急性腹泻可能是由于食物中毒、急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引起的。慢性腹泻的原因很多,由肠结核、克隆病、慢性痢疾、慢性胰腺炎、结肠癌等引起。此外,甲状腺亢进、尿毒症、滥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肠功能紊乱等,也可造成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是指排除了器质性疾病之后的慢性功能性腹泻病。
  临床研究证实,肠道是受神经系统支配的。人的肠道与大脑相关,大脑过度疲劳,易产生脾胃虚弱,肝脾不和,精神抑郁、焦虑等;再加夏日住空调房、吃冷食过多、睡眠不良等,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腹泻频繁发生。
  年轻女性是高发人群
  “医生,我拉肚子将近2年了,吃什么都不吸收,稍不注意,就可能拉稀。到医院多少次,就是查不出原因。”
  “医生,我3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疼痛,食欲不好,伴有乏力、低热,偶尔夜间盗汗。这段时间以来精神很差,体重都下降了10斤。”
  专家说,这样的病人临床上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大约占消化道疾病专科门诊病人30%左右,是除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外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尤其以城市里的学生、公务员、白领、知识分子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居多,18至30岁是高发人群,女性比男性更常见。而且,患者到医院就诊的不多,大多数的病人并没有引起重视。
  专家表示,肠易激综合征虽然也以腹泻为主要症状,但原因既因为细菌、病毒的感染,也与日常生活、饮食有关,更多是与体质和情绪有关。当人的精神长期处于压力的状态下时,人体的内脏感觉神经就会出现失常,以致肠道的功能也发生了紊乱。这些患者的肠道就总是处于高度敏感状态,对于微小的刺激(饮食、情绪)都会做出反应,引发腹泻。
  据悉,该病发病率已占肠道疾病的30%左右。它的症状与其它肠道疾病,比如肠炎、肠息肉、结肠癌等症状非常类似,很容易出现误诊,以致许多患者腹泻(或便秘)多年都无法治好。
  饮食保健是防治重点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复杂,除精神因素为主外,饮食因素也是引起该病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中,不可忽视饮食保健环节。
  首先,饮食中要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无论腹泻还是便秘,补充纤维都有好处。纤维可加速食物的运动,使粪便变软,增加粪容量,因而使排便顺利。瓜果、蔬菜、谷类、玉米等食物中富含植物纤维,每日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蔬菜,如芹菜、白菜、油菜等绿色蔬菜,饭后要吃一些水果,如梨、柑桔、西瓜等。谷类、玉米等粗粮要与精米细粮搭配调剂。
  其次,应限制产气食物的食用和饮用。产气食物进入肠道,肠道细菌分解产生的大气体,可使肠道扩张、肠蠕动缓慢,引起肠胀气、腹痛、便秘或腹泻。如咖啡、碳酸饮料、酒精以及豆类,都为产气食物,需少食、少饮为宜。
  另外,饮食要有规律。1日3餐做到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食暴饮,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
  
  肠易激综合征自查小手册:
  1、排便频率异常(每天超过3次或者每周少于3次)。
  2、大便外形异常(块状便、硬便、稀便、水样便)。
  3、排便异常(大便费力、便意紧迫、便后不禁感)。
  4、排粘液便。
  5、感到腹胀。
  以上症状发生越多,诊断就越明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19:57 , Processed in 0.0888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