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二,“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真理而“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是谬论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5-4-18 06:22:09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我补泻按摩经四十余年探索与发现(175)
二,“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真理而“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是谬论①:
㈠ 真理只能有一个,怎能同时有两个呢?
千百年实践证明“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无可非议。可是有人硬说“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也是真理?在一具体事物上,真理只能有一个,怎能同时有两个呢?其中必有一是假的,是“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假的?还是“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是假的?请大家仔想一想,到底那个是假的?这是一大是大非的问题,是一个补泻按摩的基本原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明白,补泻按摩要想前进一步,那是万万不可能的,这个问题正是补泻按摩停止不前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在2005-3-23日记中这样写道:最近还有不少主张“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是真理,我为了驳斥他们错误的观点,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说“向心为补,离心为泻”,而不是“向心为泻,离心为补”呢?或者也不是“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在2001年的一天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也一直困扰我几十年直到今天,我才突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是人的“本能”所决定;这是自然法则,规律和定律,是天生的,不是那一个人的意志所决定,完全是人的本能所决定,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不要再问为什么?我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的了解它,证明它。当时我对这个答案我十分满意。可是今天总觉得这个答案应付自己还行,可是想用这个答案去说服别人,是万万不可能的。我又反复问自己,经络的起源到底是脏腑还是指趾?经络的中心到底是脏腑还是指趾?回答是肯定的,是脏腑而不是指趾;这时我忽然明白经络的“走向”肯定都是“离心”的而不是“向心”的。所以古人说的经络的“走向”即有“向心”又有“离心”是站不住脚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向心为补,离心为泻” 而不是“向心为泻,离心为补”。现在不能不想起“顺经推刮为补,逆经推刮为泻”的说法,更是谬论而不是真理。如果他们不是说“顺经推刮为补,逆经推刮为泻”;而是说“顺经推刮为泻,逆经推刮为补”的话,还免强能说得通。可是他们偏偏是说“顺经推刮为补,逆经推刮为泻”;他们现在就是满身是嘴也说不清。那些大人物是一时糊涂吗?否!是真的不知道“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真理吗?否?那么,为什么还能提出“顺经为补,逆经为泻”这样的谬论呢?我的解释是,是因为他们缺乏补泻按摩的实践,特别是缺乏自我补泻按摩的实践,他们只吃过别人嚼过的馒,而他们从来没有自己嚼嚼馒是什么样的滋味,因而他们根本不会理解,为什么“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真理?而为什么“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是谬论?他们也不会理解,为什么,经络的发源地是脏腑而不是指趾?为什么,脏腑经络的走向是离心,而不是向心。
早在三十年前,我在指趾补泻按摩过程中发现“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与“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背道而驰的,是伪科学,不是真理。为什么说它不是真理呢?我的回答很简单,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捡验真理唯一正确的标准。不信吗?这也很简单,只要你把“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说法,拿到经络起止线的指趾穴上试一试,它的错误本质不攻自破。我们就不难看出这种说法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例如,我们先把“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说法,拿到“手三阳和足三阴”的指趾穴上试用一下(经络是向心走向),我们就会得到“向心为补,离心为泻”,的正确结论。然后我们再把它拿到“手三阴,足三阳”的指趾穴上试一试(经络是离心走向),我们就会得出“向心为泻,离心为补”,的错误结论。现在我们要间,为什么同样一种说法,在不同的两个地方使用(两种指趾穴),我们会得出两个界然不同的结论?现在我们要问,到底是“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真理?还是“向心为泻,离心为补”是真理?显然前者是对的,而后者是错的。所以判断是补?是泻?只能看是“向心还离心”,而不能看是“顺经还是逆经”。因为“顺经”有时候是向心,有时候是离心;同样“逆经”也是有时候是向心,有时候是离心,所以“顺经和逆经”的说法即不准确更不科学;与“向心,离心”的说法是背道而驰和唱对台戏。
现在还会有人要问,既然“顺经为补,逆经为泻”说法是错的,为什么若干年没有发现?我想不外呼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这话是出之大人物之口;另一个是因为没有发现指趾穴。指趾穴对推刮补泻法,特别敏感,特别是对虚实和盛衰明显的脏腑病更加敏感;对错分明,运行方向正确特别能“治病”,而方向错误又特别能“致病”;指趾穴具有这样强烈的敏感性,这可能是因为指趾穴是脏腑经络起止点的原估吧!可是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和起用指趾穴。
向心与离心的“心”字,是中心的意思。不同的方位,有不同中心。例如:人体的不同的方位,有不同中心。①从整体来看,以人的两眼连线与人体中轴线的交叉点是中心。也就是前额与鼻梁的交界处为中心。②从脏腑与指趾来看,脏腑是中心。③从躯干来看,以前后胸背的中心线为中心。④从病位穴来看,以伤病部位为中心。⑤从手足前后部位来看,以手足的后根为中心。⑥从手足内外两侧来看,以内侧为中心。⑦从手指足趾来看,以指趾的后根为中心。⑧从耳区来看以耳孔为中心。(耳轮的耳尖为离心端)。⑧从鼻部来看,鼻根为中心。⑨从眼部来看,内眼角为中心。⑩从眼眉来看,眉内角为中心。
㈡,“中心”绝对不会,随着运行方向改变而改变。
向心与离心的“心”字,是“中心”的意思,是内部的意思,是根部的意思;“向心”是由“中心向运端”或由“内向外”或由“根向稍”运行的意思;“离心” 是由“运端向中心”或由“外向内”或由“稍向根”运行的意思;对一个人来说脏腑是中心,是内部;是根部;而指趾是远端,外部;是稍部。脏腑和指趾的中心与运端,内部与外部关系,根部与稍部的关系永远也不会改变;不会因为运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不会因为“由脏腑向指趾运行”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指趾向脏腑运行”而改变。这是因为“中心和运端”,“内和外”,“根和稍”的关系,与“起点和止点”的关系不同,两者有质的区别;
一个具体的事和物的中心和远端,绝不会因为运行方向的改变而互相换位中心,运端就是运端;就象一棵树一样,树根永远是根,树稍永远是稍,不会因为从树根向树稍运行而改变,同样也不会因为从树稍向树根运行而改变。而后者则不同,只要条件一改变,两者的位置可以互换,起点可以变为止点,止点也可以变为起点;即树根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止点,同样树稍也可以是起点,可以是止点,再如,一列火车从大连到北京,大连是起点而北京是止点;如果这列火车是从北京到大连,北京是起点而大连是止点。如果我们从全国这个角度来看,北京是中心而大连只能是运端;而且这种中心与运端,内与外,根与稍的关系,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改变,绝不会因为你从大连到北京,大连就成为中心;也绝不会因为你从北京到大连,北京就成为运端。
同样,人的脏腑与指趾的中心与运端,也绝不会因为运行方向的改变而互相换位,脏腑就是中心,指趾就是运端;绝对不会因为你从指趾向脏腑运行,指趾就变成脏腑或中心;也绝不会因为你从脏腑向指趾运行,脏腑就变为指趾和远端。但是,当你论脏腑与指趾的“起止”关系的时候,那就不同了;如果你从脏腑向指趾方向运行,脏腑就是起点,而指趾就是止点;如果你从指趾向脏腑方向运行,指趾就是起点,而脏腑就是止点;由此可知,补泻按摩的 “中心和远端”与“起点和止点”,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绝对不可混同。中心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止点;同样远端也可以起点,也可以是止点,但是,中心永远是中心,远端永远是远端,绝对不会因为“起止点”和“运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对一个具体事物而言)“中心”永远不有变为远端;同样“远端”也永远不会变为中心。
㈢,我多年的实践证明“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真理:
我从1986年(53岁)开始,我试用“泻肾补膀胱”的指趾穴,治疗“头顶痛”;试用“泻肝补胆”的指趾穴,治疗“头两侧痛”;试用“泻脾补胃”的指趾穴,治疗“牙龈按摩痛”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今已有18年的时间,成百上千次的实践,都证明“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真理;而“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是谬论。
我从1992年开始出现干咳,我采用推刮法“泻肺补大肠”指趾穴各5下”,治疗效果越来越差;我又改试推刮治“泻心补小肠”指趾穴各5下”经过三五天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长期的,大量的“泻肾补膀胱”指趾穴而引起的副作用。后来,又出现干咳,我又采用推刮法“泻心补小肠”指趾穴效果越来越差,我又改试推刮法“泻心包补三焦”指趾穴各5下”果然见效;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这一次干咳是因为长期的,大量的“泻肝补胆”指趾穴而引起的副作用;如今已有12年的时间,是有成百上千次的实践,也证明“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真理;而“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是谬论。
2005-3-24日,我为了证明 “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真理;为了捡验“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是谬论。我停止“泻脾补胃”,“泻肺补大肠”,“泻肝补胆”,“泻肾补膀胱”,“补心补小肠”等“指趾穴”的补泻按摩,而是采用“泻脾补胃”,“泻肺补大肠”,“泻肝补胆”,“泻肾补膀胱”,“补心补小肠”等“肱穴”(在经络线上)的补泻按摩,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我的胸胁交界处和背胁交界这的疼痛基本消失。进一步证明,在脏腑经络线上进行补泻按摩,也是“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是真理;而“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是谬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2:28 , Processed in 0.0480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