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第二百四十三条 原文:食谷欲呕,属陽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食谷欲呕:当进食时气逆要呕。 释义:(辨呕逆之寒热。) 病人进食后想呕吐的,属陽明胃寒症,主治可用吴茱萸汤。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而增剧的,则不属胃中虚寒,而是上焦有热。 陽明包括胃与大肠,本条提出食谷欲呕,属陽明,主要指胃寒气逆。胃主纳谷,胃气以下行为顺,胃寒则不能纳谷,胃气不降而上逆,所以食谷欲呕。既是陽明虚寒,温中降逆,自对治法,那么吴茱萸汤也自对主方了。然而,病情是复杂的,临床上食谷欲呕,服用吴茱萸汤,也间有不是痊愈而是更加剧烈的,可能是上焦蕴热的缘故。这就表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视作绝对。论中所以这样叙述,正是临床实践的总结,不但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所以尤为可贵。同时也可看出临床辨证必须周密细致,切忌马虎大意。 陽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若因某种病因影响,则胃气不能正常下降,反而上逆,就可发生呕呃等症状,故曰“食谷欲呕者,属陽明也”。 陽明呕呃有寒热之异:以方测证,用吴茱萸汤治疗的“食谷欲呕”,应属于陽明寒呕。因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若勉进饮食,必因寒浊所阻,不能受纳,以致胃气上逆,发为呕逆。寒浊之呕,其气不馊不腐,舌淡苔白,脉象缓弱。且胃气虚寒,易生饮邪,故常伴呕吐涎沫、脉象弦迟等。治当以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若上焦有热,扰于胸膈胃脘,亦会使胃失和降,发生呕吐。热呕一般其气酸腐,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泻上焦热邪,如栀子豉汤或枳实栀子豉汤等。误投吴茱萸汤,是以热助热,反致病情加重,故云“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吴茱萸为方中主药,性味辛苦而热,善能暖肝胃而下气降浊,人参、大枣甘温以补益中气,崇土以制木;重用生姜以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因本证挟有水饮之邪,故不用甘草之缓恋。 辨证论治: 主症:食谷欲呕,或吐涎沫,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成因:胃气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温胃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己亥年九月初八 《伤寒杂病论》――第二百四十四条 原文:太陽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陽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释义:(太陽病误下致痞、病传陽明以及水停下焦的辨证。) 太陽病,寸部脉缓,关部脉浮,尺部脉弱,病人发热,汗出,怕冷,不呕吐,心下痞满不适的,这是医生误用攻下所致。若无误下,病人出现不怕冷而口渴的,这是邪传陽明。若小便次数多的,大便一定干硬,其人虽然十余天不解大便,也不会有什么痛苦。若是胃中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汤水,以补充津液,津液恢复,则病可愈。若是水饮内蓄、气不化津所致的口渴的,宜用五苓散通陽化气行水。若是其他原因所致口渴的,可根据病情,依法施治。 本条论述了太陽中风误下的心下痞证;不恶寒而渴的转属陽明证;小便数大便必硬的脾约证;口渴而小便不利的膀胱蓄水证。 “太陽病,寸缓、关浮、尺弱”,即指太陽中风陽浮陰弱之脉而言;发热、汗出、恶风寒为太陽中风表虚之证。不呕者,无少陽陽明证也。如此可断为太陽中风证。惟心下痞非中风所有,今表证而见心下痞,溯其源,乃误用下法,不惟表证不解,而且外邪内陷,气机闭塞于心下所致。论其治法,应先解表,如桂枝汤类;后治痞,如泻心汤类。若未经误下而出现不恶寒而口渴之证,是太陽表邪化热入里,内传陽明,热盛伤津。因其不见潮热、谵语、腹满痛等证,故虽是转属陽明,但未成腑实可下之证。若仅仅见到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无所苦等证,则属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的脾约证。脾约证,是由于津液被伤,胃肠燥热,脾陰被胃陽所约束,不能行津液于胃中,而致大便硬。此与正陽陽明因热成燥,因燥成实,腑气不通,而致腹满疼痛拒按者不同,只宜用麻子仁丸润下,不可用承气汤攻下。若口渴喜饮水,是病情发展的另一种转归,既非承气、脾约等证,亦非白虎、猪苓等证。而是但见胃中干燥,欲得饮水。因其热势不重,故欲引水自救,可少少与之,以和胃气,让其自然消化,病情可望自行康复。不可急暴,以免有停饮之患。若口渴不止,则需辨明原因,再以法治之。例如:口渴而小便不利者,是属膀胱气化不行,水停下焦,宜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使水邪去,则津液得以上承,口渴自止。 总起来看,这一条提出了太陽中风的几种转归:有经误下形成的心下痞证;有不经误下自然传变而转属陽明。陽明证既有口渴为主的热证,也有不更衣十日无所苦的脾约证。还可能是膀胱蓄水而见口渴,宜用五苓散化气利水,同时提示要与陽明热盛津伤的口渴作鉴别。 辨证论治: 主症: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苔白,脉浮或浮数。 成因:水蓄下焦,气化不行,气机闭塞。 治法:化气行水消痞。 方药: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