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243、244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10 18:5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方二十九。[243]
    评按:这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在大便不通时,也可以出现这种现象。但用“吴茱萸汤主之”,就说明这不是阳明病,而是太阴病了。“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说明认证不对!这可能是他人所附。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方三十。[244]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评按:“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是因为太阳病误用了下法,出现了这些症状。所以就有了“如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但这只是推测,而且仅凭病人不恶寒而渴者,就认为是转属阳明了,证据明显不足!“小便数者,大便必硬”;这种说法,在书中出现过多次;小便数,如果是因邪热刺激所致,是有可能的;但认为小便次数多,津液是从小便流失了,引起大便硬,这是错误的!“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明显是有些言过其实了。而“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与前文没有必然的联系,单独来讲也没有什么道理!








9
 楼主| 发表于 2022-2-1 22:36:13 | 只看该作者
630419168 发表于 2022-1-27 22:55
您好,更新太慢了,有没有完整版的申景旺老师的评伤寒论,我可以付费,方便加个微信或QQ吗?

年后争取更完!付费购买可以直接找申景旺老师!!
8
发表于 2022-1-28 09:08:43 | 只看该作者
     阳明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寒实内结用温下法大黄附子汤;阳明病胃寒气逆证,用吴茱萸汤。阳明经病,气分热证,白虎汤类;阳明腑实证,承气汤类;又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分;白虎汤、栀子豉汤、猪苓汤为虚热,承气类为实热……。阳明病不单单是实热阳明腑实证。
7
发表于 2022-1-28 08:53:11 | 只看该作者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病治第十   
20条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释译】
大黄附子汤,此寒热并用攻下之方,以胁下疼痛,脉象紧弦,腹诊拒按为临床使用目标。
胁下偏痛,或左或右,腹诊拒按者,积滞也。可伴有遇冷而发,得温痛减,四末不温,大便不调,小便清白,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有力等症者,为寒实内结,气机阻遏也。临床所见,多历时较久,或累月,或经年,或数日一发,或数月一作,非持续之痛也。属顽固缠绵之疾,其治疗非温寒不开,非下积不消。方中附子、细辛温散其寒,大黄苦寒攻下其积,药后旦暮即效,然攻下务求邪尽,以腹诊无拒按为准,否则,斩草留根,逢春又生。
胁下偏痛,临床既不可拘泥于胁下,亦不可执著于偏。本证腹证甚为重要,其痛位固定,或脐右,或脐左,或左右皆拒按,或可触及癥块物,或指下不温。有疼痛腹诊无拒按者,有不痛而腹诊拒按者,种种不一,故须结合诸症,全面分析,宜刚宜柔,相机而定。
【解读】
与15条大黄附子汤相连续,较之为严重。15条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综合15条与20条,临床表现特点:1  腹痛,病位不定,说明病变部位不固定,不是一个独立疾病;2  拒按,说明局部腹膜刺激症,局部腹肌紧张,其痛位固定;3  慢性病程,反复发作;4  遇冷而发,得温痛减;5  可以有发热。
发热、腹痛、局部腹膜刺激症,慢性病程,符合腹腔慢性脓肿的诊断,病变的具体部位不固定,符合不同部位的肠间脓肿的诊断。
【西医链接】
     肠间脓肿:
脓液在腹腔内积聚,由肠袢、内脏、肠壁、网膜或肠系膜等粘连包围,与游离腹腔隔离,形成腹腔脓肿。腹腔脓肿可分为膈下脓肿(结胸证)、盆腔脓肿(太阳蓄血证)、肠间隙脓肿(寒实内结)。一般均继发于急性腹膜炎或腹腔内手术,原发性感染少见。
脓液被包围在肠管,肠系膜与网膜之间,可形成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之脓肿,由于脓肿周围有较广泛之粘连,常伴发不同程度的粘连性肠梗阻,如脓肿穿入肠管或膀胱,则形成内瘘,脓液即随大小便排出。(太阳蓄血证,下血者愈)
临床上可表现有驰张热、腹张或不完全性肠梗阻,有时可扪及压痛之包块(心下坚)。
1.腹痛持续性隐痛,或有阵发性加重。
2.消瘦病程多较久,日渐消瘦、衰弱、伴高热或低热。
3.体检腹部有压痛,但无固定某一点,压痛部位多为脓肿所在部位,肠鸣音亢进或减弱。
肠间脓肿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特点可两种类型:(1)轻症型主要为感染症状,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和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腹部可触及有压痛的包块,X线可见小肠积气和肠壁间距增宽。B超检查或穿刺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2)重症型主要表现为恶寒、战栗,皮肤苍白,谵妄,呼吸急促,脉速,体温高达39℃以上,全腹胀满,局限性压痛明显,多为麻痹性肠梗阻体征。
【结语】本条寒实内结即不同部位的肠间脓肿。
6
发表于 2022-1-28 08:40: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小陈 发表于 2022-1-10 11:00
伤寒论六经阳明、太阴、厥阴真不容易搞懂啊!阳明病位和太阴病位都在里,有没有具体哪个地方的区别,阳明有 ...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功能不同。脾为藏,胃为腑,形态、位置不同。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是同一个物质结构,功能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巨大的差异。中医的胃与西医的胃肠道位置、形态、功能大体相同。
       在《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中有详细的讨论。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读书之妙,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言传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即胸(心)中了了,笔下难明。把《伤寒论》、《金匮要略》、西医放在一起研究,许多争论不休、难解之谜,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不仅心中明了,而且能够用文字表述清楚。
5
发表于 2022-1-27 22:55:3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小陈 发表于 2022-1-10 19:00
伤寒论六经阳明、太阴、厥阴真不容易搞懂啊!阳明病位和太阴病位都在里,有没有具体哪个地方的区别,阳明有 ...

您好,更新太慢了,有没有完整版的申景旺老师的评伤寒论,我可以付费,方便加个微信或QQ吗?
4
发表于 2022-1-11 09:09:02 | 只看该作者
         243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切,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解读】
本条为阳明病胃寒气逆证,阳明病胃家实是指多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事实上阳明病虚寒证也不少见。如果服用吴茱萸汤后病情加重,说明不是阳明病虚寒证,因为食谷欲呕的原因很多。
【药理研究】
吴茱萸汤能直接作用于胃肠,具有抑制胃肠运动、解除胃痉挛的作用,因此可以镇吐和解除胃痉挛疼痛;能明显减少大鼠的胃液分泌,显著降低其胃酸浓度,因此本方具有制酸作用,有助于缓解吞酸症状,也可能是抑制溃疡形成的机理之一。吴茱萸具有镇吐、镇痛、强心、扩血管及升体温的作用,吴茱萸汤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止痛、止呕、改善胃肠功能的有效方剂,尤其用于治疗以干呕、吐涎沫、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效果更好。
          244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解读】
寸缓、关浮、尺弱,相当于阳浮阴弱,这是太阳病中风证的脉象;发热汗出,复恶寒,是太阳病中风证的主症。脉证相符,太阳病中风证的诊断可以成立。太阳病中风证转变为阳明病有以下几种途径:①误用下法引起心下痞的痞证,如164 条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②没有用下法,由于发热汗出,损耗津液,病人出现不恶寒而口渴、不大便十余日而没有什么痛苦,这是阳明病脾约证,可以用润肠通便法,若口渴严重也可以用养阴生津清热法,或者多次少量饮水治疗,根据病情而定;③如果口渴严重而且小便少,这是失盐失水的表现,是五苓散的适应症。说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证与证之间、病与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强调在辨病与辨证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3
 楼主| 发表于 2022-1-10 19:00: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2-1-10 19:01 编辑

伤寒论六经阳明、太阴、厥阴真不容易搞懂啊!阳明病位和太阴病位都在里,有没有具体哪个地方的区别,阳明有中寒证,与太阴虚寒如何鉴别?
伤寒难学!申先生评伤寒论专找茬,也许这才是合理的逻辑思维!

点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着临床、生活的实践越来越丰富,逐渐就搞懂了。慢慢来,不着急,坚持不懈,就能够知天命,从心所欲,不逾矩。  发表于 2022-1-28 08:50
您好,更新太慢了,有没有完整版的申景旺老师的评伤寒论,我可以付费,方便加个微信或QQ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7 22:55
2
 楼主| 发表于 2022-1-10 18:57:23 | 只看该作者
    《伤寒杂病论》――第二百四十三条 原文:食谷欲呕,属陽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食谷欲呕:当进食时气逆要呕。
释义:(辨呕逆之寒热。)      
病人进食后想呕吐的,属陽明胃寒症,主治可用吴茱萸汤。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而增剧的,则不属胃中虚寒,而是上焦有热。      
陽明包括胃与大肠,本条提出食谷欲呕,属陽明,主要指胃寒气逆。胃主纳谷,胃气以下行为顺,胃寒则不能纳谷,胃气不降而上逆,所以食谷欲呕。既是陽明虚寒,温中降逆,自对治法,那么吴茱萸汤也自对主方了。然而,病情是复杂的,临床上食谷欲呕,服用吴茱萸汤,也间有不是痊愈而是更加剧烈的,可能是上焦蕴热的缘故。这就表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视作绝对。论中所以这样叙述,正是临床实践的总结,不但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所以尤为可贵。同时也可看出临床辨证必须周密细致,切忌马虎大意。   
陽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若因某种病因影响,则胃气不能正常下降,反而上逆,就可发生呕呃等症状,故曰“食谷欲呕者,属陽明也”。   
陽明呕呃有寒热之异:以方测证,用吴茱萸汤治疗的“食谷欲呕”,应属于陽明寒呕。因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若勉进饮食,必因寒浊所阻,不能受纳,以致胃气上逆,发为呕逆。寒浊之呕,其气不馊不腐,舌淡苔白,脉象缓弱。且胃气虚寒,易生饮邪,故常伴呕吐涎沫、脉象弦迟等。治当以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若上焦有热,扰于胸膈胃脘,亦会使胃失和降,发生呕吐。热呕一般其气酸腐,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泻上焦热邪,如栀子豉汤或枳实栀子豉汤等。误投吴茱萸汤,是以热助热,反致病情加重,故云“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吴茱萸为方中主药,性味辛苦而热,善能暖肝胃而下气降浊,人参、大枣甘温以补益中气,崇土以制木;重用生姜以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因本证挟有水饮之邪,故不用甘草之缓恋。
辨证论治: 主症:食谷欲呕,或吐涎沫,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成因:胃气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温胃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己亥年九月初八
《伤寒杂病论》――第二百四十四条 原文:太陽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陽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释义:(太陽病误下致痞、病传陽明以及水停下焦的辨证。)      
太陽病,寸部脉缓,关部脉浮,尺部脉弱,病人发热,汗出,怕冷,不呕吐,心下痞满不适的,这是医生误用攻下所致。若无误下,病人出现不怕冷而口渴的,这是邪传陽明。若小便次数多的,大便一定干硬,其人虽然十余天不解大便,也不会有什么痛苦。若是胃中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汤水,以补充津液,津液恢复,则病可愈。若是水饮内蓄、气不化津所致的口渴的,宜用五苓散通陽化气行水。若是其他原因所致口渴的,可根据病情,依法施治。   
本条论述了太陽中风误下的心下痞证;不恶寒而渴的转属陽明证;小便数大便必硬的脾约证;口渴而小便不利的膀胱蓄水证。
“太陽病,寸缓、关浮、尺弱”,即指太陽中风陽浮陰弱之脉而言;发热、汗出、恶风寒为太陽中风表虚之证。不呕者,无少陽陽明证也。如此可断为太陽中风证。惟心下痞非中风所有,今表证而见心下痞,溯其源,乃误用下法,不惟表证不解,而且外邪内陷,气机闭塞于心下所致。论其治法,应先解表,如桂枝汤类;后治痞,如泻心汤类。若未经误下而出现不恶寒而口渴之证,是太陽表邪化热入里,内传陽明,热盛伤津。因其不见潮热、谵语、腹满痛等证,故虽是转属陽明,但未成腑实可下之证。若仅仅见到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无所苦等证,则属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的脾约证。脾约证,是由于津液被伤,胃肠燥热,脾陰被胃陽所约束,不能行津液于胃中,而致大便硬。此与正陽陽明因热成燥,因燥成实,腑气不通,而致腹满疼痛拒按者不同,只宜用麻子仁丸润下,不可用承气汤攻下。若口渴喜饮水,是病情发展的另一种转归,既非承气、脾约等证,亦非白虎、猪苓等证。而是但见胃中干燥,欲得饮水。因其热势不重,故欲引水自救,可少少与之,以和胃气,让其自然消化,病情可望自行康复。不可急暴,以免有停饮之患。若口渴不止,则需辨明原因,再以法治之。例如:口渴而小便不利者,是属膀胱气化不行,水停下焦,宜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使水邪去,则津液得以上承,口渴自止。   
总起来看,这一条提出了太陽中风的几种转归:有经误下形成的心下痞证;有不经误下自然传变而转属陽明。陽明证既有口渴为主的热证,也有不更衣十日无所苦的脾约证。还可能是膀胱蓄水而见口渴,宜用五苓散化气利水,同时提示要与陽明热盛津伤的口渴作鉴别。
辨证论治: 主症: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苔白,脉浮或浮数。
成因:水蓄下焦,气化不行,气机闭塞。
治法:化气行水消痞。
方药: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5:49 , Processed in 0.1092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