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葶苈子熬,半升 芒硝半升 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词解】 痞:证候名,主要症状是胃脘部痞塞不适,按之不痛。 柔痉:证候名。痉同痓,是指项背强直,角弓反张,有汗的叫柔痉,无汗的叫刚痉。“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并不是真正的柔痉,乃因胸脘部硬满(胸、腹部大量积液)疼痛,头只能后仰而不能前俯,好象项部强直的柔痉一样,其实质和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完全不一样。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在感染病中是颅内感染脑膜刺激征的典型表现,在非感染性疾病中,是癫痫大发作的典型表现。 客气:客,客人,是指外来的意思。客气是指外来的邪气,这里指的就是病原体感染。 膈: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是位于胸腹腔之间的肌性器官。中医认为膈上是肺、心脏、心包,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是肺、胸腔、心脏、心包腔,纵隔等。所以“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 【解读】 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一、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 1 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心下,指的是胃脘部,也就是上腹中部。少腹,指的是下腹部,有的中医认为是下腹部的两侧。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同时伴有腹胀满的感觉。 2 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说明在上、下腹部有固定的压痛点;按之石硬者,是板样腹的形象描述。此为腹肌紧张,腹膜刺激征,是急性腹膜炎的主要标志。 3 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这种热型是败血症的表现。 4 不大便五六日。 5 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机体失水的表现。 6 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二、热实结胸证的病位 陈亮斯说:“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膈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有固定的压痛点;板样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三、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是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都有急性腹膜炎,如果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当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四、"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 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五、热实结胸证的病因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