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第40、41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28 15:2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1-8-28 20:04 编辑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十。[40]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评文:条文中的“或渴”,应该有问题,如果去掉,条文就可整理为:伤寒表不解,发热而咳,或喘;心下有水气,干呕(哕),或噎、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应是方证不应,所以没有治愈。现在外部的症状是发热而咳,或喘;里则心下有水气,心指胃的上口,即剑突部位;心下指胃部,胃中有水气则干呕(哕);寒水之气上犯于咽则噎、趋下于肠则利;小便不利,则少腹胀满,这应是少阴太阴合病了,可用小青龙汤治疗。
    后面的加减,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小青龙汤证的病机,都是一些机械的药证加减,应是他人所赘,没有多大参考价值!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十一。用前第十方。[41]
    评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因症状太少,所以不能判断用“小青龙汤主之”。而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似乎这条是为了强调:服小青龙汤后,渴才是其效验而已;而上条的“或渴”,应该有问题!

3
发表于 2021-8-28 17:01:15 | 只看该作者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解读】   
感冒后最常见的继发症是:慢性气管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是一大类疾病,可以是病毒性的,也可以是细菌性的,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咯痰、气喘、干呕。细菌性的临床表现比较严重,痰为脓性,根据细菌种类的不同,痰的特点也不同。小青龙汤就是针对其共同的临床表现的,所以在临床上要进行加减。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小青龙汤具有平喘止咳作用。全方及其大部分组成药物,都有不同程度拮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和氯化钡等引起的气管收缩,显示不同程度的松弛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还具有抗过敏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具有促进其分泌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还具有降低血流阻力加快血液循环、降低体温等作用。现代小青龙汤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或者慢性期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愈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解读】  
伤寒,由于心下有水气,而致咳嗽、轻微气喘,发热、口不渴的,用小青龙汤治疗。服药后,转为口渴的,这是寒饮已除,病情转向痊愈的表现。41条是对上条的补充,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口渴,这不是热盛津伤,而是水饮已去,胃阳得展的佳兆。临床上有些寒饮内蕴的患者,不仅不渴,甚至厌恶饮水,一旦口渴而喝水香甜,则标志湿除饮化,病情转向痊愈,这是历验不爽的事实。口渴是高血钠的表现,口不渴是水电解质平衡的表现,厌水是低血纳的表现。如果长期低血钠的病人经过治疗,低血钠状态得到纠正,病人就会由口不渴、厌水转变为口渴。因为口渴是一种生理现象,正常人都会有口渴的感觉,是人体需要水的警告;厌水是一种病理状态,正常人是不会出现的;长时间的口不渴也是不正常的,也说明处于低血钠状态。低血钠状态容易引起水肿、胸水、腹水等第三腔隙积水,所以“心下有水气”是否与胃、肺的慢性水肿样渗出性病变有关。
心下有水气,寒饮,水饮,痰湿等概念,西医很难理解,“心下”指的是胃脘部,胃脘部在什么地方?大概在与膈相临近的腹腔上部,一般是指胃十二指肠,这里的“水气”怎么能引起咳、喘、痰呢?中医认为是“水寒射肺,故咳而喘”;或者认为“心下有水气,即水饮停蓄心下胃脘部。……上逆犯肺则咳。”如果把“心下”理解为:肺的下部、膈以及胃十二指肠;水气,寒饮,水饮,痰湿理解为慢性炎性渗出物,“水气”为量少、稀薄、弥散、无形的渗出液;“寒饮、水饮”为有形渗出液;“痰湿”为粘稠的病理分泌物,这样就能和西医沟通。发汗、利尿都可以调节水电解质的代谢,在中医应用发汗、利尿作为治疗水气,寒饮,水饮,痰湿的一种方法,中、西医是可以相通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参与调节水电解质代谢,在中医则是肾、脾、肺(含皮毛)参与水气、津液的调节。“心下有水气”指的是肺的下部、膈以及胃十二指肠的慢性炎性渗出物,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进行调节。
不能苛求古人,也不能苛求现代中医,中医对于人体解剖不如西医精细、准确,这并没有影响中医对于人体功能的客观观察,例如中医揭示了肺与其它脏器之间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下有水气,即水饮停蓄心下胃脘部。……上逆犯肺则咳。”痰蒙清窍喉中痰鸣、“中风之证……或痰涎壅盛”,分别揭示了肺与大肠、肺与胃脘、肺与心(主神明)之间的关系,这些在解剖学上没有直接联系的脏器,在功能上在病理学方面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医至今也还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氯化铵是怯痰药,是因为它能刺激胃黏膜,反射性的刺激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而使痰液变得稀薄,使痰容易排除,胃和痰(肺)之间有了联系;用肠系膜上动脉结扎法、直肠结扎法制造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病理模型,证明了肺与大肠之间确实有关系;在临床上中风病人的痰确实很多(说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与呼吸系统之间有关系),近代西医不仅没有科学的解释而且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中医却认为肺与心(主神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由此创造了许多方剂,可供选择。通过对无数病人的客观观察和药物治疗的检验所得出的理性认识,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这样得出的理论的客观性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客观真理。对于客观真理的科学解释,是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由表到里、由浅到深、由落后到先进、由经验到科学实验、由解剖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这个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是无止境的,我们无须苛求前辈们,我们的后来者也无须苛求我们。科学实验也不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方法,动物实验更不是认识人类活动的唯一方法。现代中医学者们的伟大贡献是,他们把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把古代中医学翻译成现代中医学,把中医学的精髓继承并遗传下来,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铺平了道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他们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开辟了道路,并在不断的发展着中医,他们在认识上的不足是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必经之路。尽管“水寒射肺,故咳而喘”,或者“心下有水气,即水饮停蓄心下胃脘部。……上逆犯肺则咳。”不可理解,但是却揭示了西医的消化系统与肺之间的病理学联系,中医并能够通过调整消化道功能达到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目的,这个客观事实西医至今也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传统的西医解剖学不可能揭示出消化道与肺之间的这种病理学联系,传统的西医的形态学与功能之间出现了“不对称”,这种“不对称”由中医的“土生金”能够弥补。这给现代医学提出了研究的新课题:肺与脑、消化系统、肾之间业已存在的联系,其机理是什么?推而广之,中医藏象学说,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其客观性是无可置疑的,现代医学的任务是揭示其机理。单纯使用近代西医的理论与方法是不可能揭示其机理的,还需要借助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二者的融合与进化可能会产生现代医学的理论与方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21-8-28 15:29:21 | 只看该作者
申先生评文过于随意了,总是纠结条文对与错,想讲的地方也没讲清楚,想讲的意思也没讲明白,如小陈之类中医经典功底不深的读来如坠云里雾里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7:24 , Processed in 0.0518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