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再有一种白焙,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湿热伤肺,邪虽出而气液枯也,必得甘药补之。或未至久延,伤及气液,乃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当理气分之邪,或白如枯骨者多凶,为气液竭也。
评文:白焙也是湿热郁阻于体表所致,应外散湿热;而“白如枯骨者”,是因为邪热伤人津液严重了,应在不伤病人胃气的前提下大补津液、外散邪热。
(31) 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阴血者色必黄,黄如酱瓣。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然豆瓣色者多险,若证还不逆者尚可治,否则难治矣。何以故耶?盖阴下竭阳上厥也。
(32)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 评文:这两条也是因为邪热伤人津液的程度不同,齿与龈的表现也会不同而已,临证应该结合其它症状,随证治之。但这些传统中医理论的说法,其实对临床治疗疾病,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