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22|回复: 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齐鲁医派”淄博司氏中医流派个人诊疗经验分享——人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21 22:2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参,在中医药历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在临床中也是“药中之四维”,因为产地的不同、基源和炮制方法的不同,栽培者称为“园参”,野生者称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园参:9~10月间采挖6年以上的人参,洗净泥土,新鲜品称“水参”;剪去小支根熏制后,置日光下晒干即为“生晒参”;蒸制后干燥称“红参”;经水炸、灌糖后干燥称“糖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生晒参与红参作用基本相似,在临床上可以互用,习惯上生晒参偏于补气生津,多用于气阴不足、津伤口渴、消渴等证,以清补为佳。生晒山参功同生晒参而力胜。糖参功同生晒参而力逊。

红参经蒸制后,味甘而厚,性偏温,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同脱、益气摄血之功,益气摄血之功,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之症,因而二者稍有区别,各有所长。也许正是从临床应用考虑,《中国药典》1995年版以后已把红参作为单味药分列开来。

红参须功同红参而力稍逊,常用以平补。



01 在古籍中记载的使用人参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列人参为上品,曰:“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张仲景《伤寒论》:收方113个,其中配伍有人参者占21方,并论述人参具有“温补、滋润、强壮、强精、保温、增强视力,安定精神”等作用。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自汗眩晕、头痛反胃,阂症、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痹瘘、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药性本草》载:“人参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多,止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痰及痛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

《寿世保元》载:“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

《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痿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日华子》:“杀金石药毒,调中治气,消食开胃,食之无忌。”

《月池人参传》:“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

《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医学启源》:“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肺气喘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泄肺脾胃中火。”

《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渴,生津液。”

《本草蒙筌》:“定喘嗽,泻阴火,滋补元阳。”

《本草备要》:“补剂用熟,泄火用生。”

《眼科全书》:“润心肺,泄虚热。治气虚内障,陷翳不起,或服破血过多,两目愈昏,宜多服久服则复明。”

《本草发挥》:“人参甘温,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

《汤液本草》:“人参,味既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泄肺之阴也。”

《本草会编》:“丹溪言,虚火可补,须用参芪。”

《薛氏医案》:“人参,但入肺经,助肺气而通经活血,乃气中之血药也。”

《本草汇言》:“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

《本草经疏》:“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

《本草通玄》:“人参,职专补气,而肺为主气之脏,故独入肺经也。”

《本草正》:“人参,味甘、微苦、微温。气味颇厚,阳中微阴。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

《药品化义》:“人参性大温,色淡黄,脾性最喜,脾生金,兼能益肺。味甘而纯,甘则补阳,用补阳气,以固真气,为温脾之圣药也。”

《本草新编》:“人参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肝中之血,得人参则易生,世人以人参气分之药,绝不用之疗肝肾,此医道之所以不明也。”

《本经逢源》:“虚弱之人,必用人参入表药中,”

02 其他参类的使用

西洋参:西洋参(学名:Panax quiquefolium L.)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自然分布于北纬30-48°,西经67-95°的美洲森林中,即加拿大的东南部和美国的东部,包括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魁北克、美国的纽约州和密苏里州等地。

西洋参,其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滋阴补气、生津止渴、除烦躁、清虚火、扶正气、抗疲劳的功效,与人参是不同的,主要区别如下:

1.药性不同。人参性味甘,偏温热,适合于体质比较虚弱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大病初愈的人群。西洋参性味苦,微寒,适合阴虚火旺的人。

2.作用不同。人参益气助火,主要的作用就是大补元气。西洋参平补降火,主要的作用就是补气养阴。

3.适应的症状不同。人参适合气阳两虚症状,西洋适合参气阴两虚症状。

党参:党参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等的干燥根。党参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用于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懒言短气、四肢无力、食欲不佳、气虚、气津两虚、气血双亏以及血虚萎黄等症。但表证未解而中满邪实的不能用。 该品功效与人参相似,惟药力薄弱。治一般虚证,可代替人参使用;虚脱重证,则仍用人参为宜。

炮制方法:

1.党参:味甘,性平。归脾经、肺经。具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作用。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临床多生用。生品参擅长益气生津,多用于肺气亏虚,气血两亏,津气两伤。

2.米党参:以补气健脾作用力强,多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

3.蜜党参:增强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的作用,多用于气血两虚之证。如气短乏力,内脏下垂,四肢倦怠,妇女月经不调。



太子参: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常配山药、石斛等同用。但其补益脾气之力不及党参。在临床上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能益气生津。治气虚肺燥咳嗽,配北沙参、麦冬等,治气阴两虚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枣仁、五味子等。但其补气益阴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参。


03 个人案例分享

img
​发热伴心力衰竭重症一例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88岁,职业:不详

【主诉】

右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10个月,发热2天。

【病情记录】

患者女,88岁,目前诊断:1.股骨粗隆间骨折(右侧、股骨头置换术后) 右髋关节功能障碍;2.耻骨骨折(右侧);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功能不全;4.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侧、滤器植入术后);6.陈旧性脊柱骨折(T8、9,L2);7.坠积性肺炎;8.泌尿道感染;9.胆囊炎;10.贫血(重度);11.褥疮(多处、Ⅳ级);12.低蛋白血症;13.电解质紊乱;14.呼吸性碱中毒。

患者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30余年,“心功能不全”病史1月余,现鼻饲“氢氯噻嗪片”25mg bid、“螺内酯片”20mg bid利尿,减轻心脏负荷,鼻饲“地高辛片”0.125mg qd改善心功能;“陈旧性脊柱骨折”病史1年余,经保守治疗后恢复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10个月,于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行“滤器植入术”,术后恢复可;“泌尿道感染”病史9个月,曾根据尿培养结果静点“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4g q8h抗感染,效果可;“贫血”病史8月余,患者不欲进食,营养欠佳;“胆囊炎”病史3月余,腹痛症状反复发作;“高血压病”病史1月余,血压最高至200/100mmHg,现鼻饲“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qd控制血压。

患者近期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至39.6℃,现静点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8g q8h、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 q12h、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 qd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为求中医中药治疗,特邀贵科会诊。

(住院号:222156)

【四诊】

患者呼之不应,呼吸急促,小便少,大便失禁,面罩吸氧。

【切诊】

脉象疾数,舌苔未见(不配合)

【治疗】

中药处方:

黑附子(先煎2小时)60g  山药   60g  党参   90g  山萸肉  120g

炙甘草  60g  肉桂   15g  沉香(后下)9g   砂仁(后下)12g

茯苓   15g  泽泻   20g  川牛膝  12g  北升麻  12g

金银花  30g  黄芪   45g  红参   30g  磁石(先煎)30g  野山参15g(另炖兑入)

配1付 日一剂 水煎服 不拘次数,昼夜频服。

次日二诊:

【中医四诊】

患者病情向愈,体温逐渐降至37.5摄氏度左右,已属顺证,二便合计1100ml,呼之可应。

【切诊】

脉象滑数,有根,舌苔未见(不配合)

【治疗】

中药处方:

黑附子(先煎2小时)60g  山药   30g  党参   60g  山萸肉  120g

炙甘草  60g  肉桂   15g  沉香(后下)9g   砂仁(后下)30g

茯苓   15g  泽泻   20g  川牛膝  12g  北升麻  6g

鱼腥草  15g  黄芪   120g  磁石(先煎)30g  黄柏   10g

石菖蒲  12g  前胡   10g

配3付 每日一剂,水煎2次仍小量频服,分多次服用。

三诊:

【中医四诊】

患者病情向愈,体温降至正常,神志渐清,尿量600ml,大便3次每日。

【切诊】

脉象弦滑细,略数,舌像未见。

【治疗】

中药处方:

黑附子(先煎2小时)60g  山药   30g  党参   60g  山萸肉  120g

炙甘草  30g  肉桂   15g  沉香(后下)9g   砂仁(后下)30g

茯苓   15g  泽泻   12g  鱼腥草  15g  黄芪   150g

磁石(先煎)30g  黄柏   10g  石菖蒲  12g  前胡   10g

海浮石(先煎)15g  干姜   30g  焦三仙各 10g  杏仁   6g

配7付 每日一剂 水煎服 每日两次

四诊:

【中医四诊】

患者病情向愈,神志渐清,出入量平衡,大便可,足部、臀部褥疮开始愈合。

【切诊】

脉象滑细,略数,舌淡苔薄白。

【治疗】

中药处方:

黑附子(先煎2小时)30g  山药   30g  党参   60g  山萸肉  90g

炙甘草  15g  肉桂   9g   沉香(后下)6g   砂仁(后下)12g

茯苓   15g  泽泻   10g  鱼腥草  20g  黄芪   120g

磁石(先煎)30g  石菖蒲  12g  前胡   10g  海浮石(先煎)15g

干姜   10g  焦三仙各 10g  杏仁   6g   土白朮  15g

仙鹤草  30g  地锦草  15克

配7付 每日一剂 水煎服 每日两次

五诊:

【四诊】

患者病情向愈,神志尚清,大便粘滞,小便有粘液排出,足部、臀部褥疮开始向内愈合。

【切诊】

脉象弦滑细

【治疗】

中药处方:

黑附子(先煎2小时)60g  山药   60g  红参(另入)30g  山萸肉  120g

炙甘草  30g  肉桂   10g  沉香(后下)6g   砂仁(后下)20g

茯苓   15g  泽泻   15g  川牛膝  10g  制黄柏  6g

干姜   20g  金银花  30g  忍冬滕  30g  青蒿   10g

前胡   12g  白前   10g  海浮石(先煎)20g  桔梗   9g

地龙   24g  冬凌草  15g  焦三仙各 10g  黄精   30g

配7付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早晚两次温服。

六诊:

【四诊】

患者病情向愈,神志渐清,沟通不能,大便粘滞,小便无粘液排出。

【切诊】

脉象弦细,脉型结代,舌淡苔白厚腻,周边苔少。

【治疗】

中药处方:

生地黄  30g  火麻仁  30g  炙甘草  15g  炒白芍  20g

麦冬   30g  北五味子 20g  炙龟板(先煎)24g  制鳖甲(先煎)24g

黄芪   120g  蜂蜜   20ml  木香   10g  当归   9g

党参   60g  土白朮  15g  茯苓   10g  姜半夏  9g

陈皮   6g   黄连   3g   藿香   9g   白豆蔻  9g

泽泻   6g   薏仁米  12g  炒枳壳  6g   焦山楂  9g

炒神曲  9g   炒麦芽  9g   桔梗   5g   山药   12g

白扁豆  9g   胡黄连  3g   焦槟榔  6g   砂仁   9g

连翘   5g   鸡内金  12g  炒莱菔子 9g   炒谷芽  9g

炒薏仁  15g  莲子   10g

配7付 取一剂 浓煎收膏 每日两次 每次一调羹 阳和汤送下。

【按语】

本例患者为高龄、重症、久病、多疾病的复杂患者,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在于急危重症,本例患者从开始的首诊,放胆重用党参、红参、野山参,取参附汤和独参汤义,非常之时用非常之手段,小量频服,一来药力持久而周时用药,药效持续,二来药效发挥和缓而效力不减,也是稳妥之虑,可供大家参考。二诊收效,去红参和山参,大剂治病,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减党参而重用黄芪,鼓舞中气而补胸中宗气,为下一步的治疗打好基础。三诊收效,大体方向不变,增加黄芪量,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四诊病情稳定且褥疮向愈,为脾气来复,顺证之吉兆,稍渐黄芪量,继进。五诊病情基本稳定,大便粘滞,小便有粘液排出,考虑为痰湿,心肾阳虚,无力运化和固摄失司,故去黄芪,加红参,重用山药。六诊诸证平顺,与膏方一剂而善后。

(声明:方中所载药方和剂量仅供学术交流使用,使用文中所载方剂和药量请在中医专业医师辩证使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5
发表于 2021-7-30 22:51:55 | 只看该作者
提供大样本数据
64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07:00:38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好听一点是学术傲慢,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文化自卑,西方文化就一定是高级的吗?我们可以学习,但是没有必要一边学一边认为自己的阶层就会高一层,文化优越感实际上就是自卑,中医和西医从文化从基础上来看是不同的,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完整的,就像一座木建筑和西方哥德式建筑一样,结构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只有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合理的按照自己的规律去使用“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借用一下这个概念“医者不仁,以中西二医为刍狗”。
6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06:49:57 | 只看该作者
武极 发表于 2021-7-24 12:58
所谓叠加状态,是假设当一只猫被封闭在一个内部信息无法被观测的盒子里,此时若箱内有一瓶毒药,这瓶毒药是 ...

有这学习的精神,多了解一下中医好不好?
你们刁难中医的样子,像极了西方刁难中国的嘴脸,也像极了一个叉着腰在指责一个从乡下来的小伙子的刚从村子里买了拖拉机的村长夫人
62
发表于 2021-7-24 20:58:35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叠加状态,是假设当一只猫被封闭在一个内部信息无法被观测的盒子里,此时若箱内有一瓶毒药,这瓶毒药是否被打开受一个放射性原子控制,该放射性原子拥有50%的衰变概率,如果原子衰变则该猫将吸入毒药死亡。因为不可打开箱子进行观测,所以整个系统处于不确定性的叠加态,,这时猫的量子态就是死猫状态和活猫状态的混合体叠加状态

当然是确定的,猫不可能是2种不同状态同时存在。
在确定时间内猫只能有一种存在状态

点评

这学习精神,值得表扬  发表于 2021-7-25 06:45
刚不是还说薛定谔的逻辑混乱?  发表于 2021-7-25 06:44
61
发表于 2021-7-24 19:46:13 | 只看该作者
武极 发表于 2021-7-24 17:18
以你这种人的专业及逻辑能力想要明白这些是强你所难。

知道什么是免疫学专业,什么是药理学专业吗

点评

您讲讲呗  发表于 2021-7-25 06:43
60
发表于 2021-7-24 19:39:07 | 只看该作者
武极 发表于 2021-7-24 17:18
以你这种人的专业及逻辑能力想要明白这些是强你所难。

生理学专业,病理学专业,免疫学专业,药理专业
59
发表于 2021-7-24 19:31:18 | 只看该作者
极度深蓝 发表于 2021-7-24 18:54
胡批不要紧,怕的是胡来,连薛定谔都是逻辑混乱了,你先自己理理思路吧!

“薛定谔猫”佯谬巧妙地把微观放射源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旨在否定宏观世界存在量子叠加态。然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已先后通过各种方案获得了宏观量子叠加态
58
发表于 2021-7-24 19:30:44 | 只看该作者
极度深蓝 发表于 2021-7-24 18:54
胡批不要紧,怕的是胡来,连薛定谔都是逻辑混乱了,你先自己理理思路吧!

,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

点评

然而,这是存在的,所以违背逻辑不代表不存在,也不代表不科学  发表于 2021-7-25 07:03
57
发表于 2021-7-24 19:29:27 | 只看该作者
薛定谔猫”佯谬假设了这样一种情况,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
显然,既死又活的猫是荒谬的,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薛定谔想要借此阐述的物理问题,宏观世界是否也遵从适用于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薛定谔猫”佯谬巧妙地把微观放射源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旨在否定宏观世界存在量子叠加态。然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已先后通过各种方案获得了宏观量子叠加态 [5]  。此前,科学家最多使4个离子或5个光子达到“薛定谔猫”态。如何使更多粒子构成的系统达到这种状态并保存更长时间,已成为实验物理学的一大挑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3 08:35 , Processed in 0.1400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