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10|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第1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25 20:0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1-6-25 20:12 编辑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
    评按:这是宋本《伤寒论》六病篇的题目,唐·孙思邈本(孙本)和《金匮玉函经》为“辨X X病形”,宋·高继冲本(高本)为“辨X X病形证”。其实,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讲的非常清楚:“仲景明审,亦候形证”;可见,张仲景重视的是形证!中医脉诊是王叔和著《脉经》后,被一些人神话了,老百姓就信以为真;现在很多老百姓看中医仍称:让大夫诊脉。其实,明朝的李时珍、张景岳早已提出脉诊为四诊之末,清·徐大椿等也对神话脉诊提出过批评。“脉证”与“形证”,虽一字之差,就将张仲景临床诊疗的侧重点搞错了!其实,高继冲本的“辨XX病形证”,比较符合王叔和的说法。
    其“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是说这一篇中有十六个方证,用到了十四个处方。应是林亿辈所为,后面的标题也一样。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评按:这条后世都认为是太阳病的提纲,但在孙本《伤寒论》与《金匮玉函经》中是两个单独的条文;而在高继冲本《伤寒论》中,只有“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恶寒 ”。因此,这条应是林亿辈将痉、湿、暍三病从太阳篇中移出,剩下的伤寒与中风后,仿其它章节搞了这个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只包括伤寒与中风脉浮的特性。而“头项强痛而恶寒 ”,只是在部分太阳伤寒中都有这些症状,但中风则是“恶风 ”,或有“项背强几几”。头项强痛,强同僵,即脖子僵硬、不灵活、筋脉象短了一样,活动受到限制,而且疼痛;头也疼,严重时象要爆炸似的。但项背强几几,只是脖子与后背不灵活、不舒服,筋脉也象短了一样,但不太疼痛。另外,恶寒与恶风也并非相同,恶寒是湿与热郁滞于体表所致;而恶风则是因人体津血虚,导致体表津血流动量不足所致。恶寒不论冬夏,都感觉冷;也怕风,只是恶风轻而恶寒重,恶寒掩盖了恶风的感觉。而恶风是害怕风,冬天怕风,夏天也同样怕风;也恶寒,只是恶寒轻而恶风重,恶风掩盖了恶寒的感觉。在生活中只要细心体会,其病实也不难分辨!所以这条只涵盖了部分太阳伤寒的症状,不能作为太阳病的提纲。其它五病的提纲,也都是想用症状进行概括,但都并非成功;书中所谓的六提纲,应该都与张仲景无关!
其实,太阳病有两层涵义:第一,凡是发生于体表,即人体躯壳部包括头项、腰背、四肢、肌肉、骨骼的阳性一类症状的集合,即太阳病。第二,凡是患太阳病的人,大多数都是青壮年或体质比较强健者;这些人在外感热病后,多表现为太阳病,因此也可以说这类人具有太阳体质,其它各病也如此!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5
发表于 2022-2-5 18:56:46 | 只看该作者
17800238272 发表于 2021-6-25 20:49
刘兄说得确是事实,也许是纸上谈兵!不过望后生们多条思路,且看且想,也许对学习有些帮忙,错误言论也是帮 ...

申先生您好,我想购买完整版的伤害论评,问和您联系。
34
发表于 2021-6-28 08:32:34 | 只看该作者
    这次疫情中新冠病毒肺炎的典型肺炎期,没有一家中医不使用麻杏石甘汤的。
33
发表于 2021-6-28 08:26:36 | 只看该作者
   请先生参看新冠病毒感染中西医解读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4-21 10:57 编辑



  
  
肺炎型;
  邪热壅肺
胃肠型
  邪伏膜原
  1 前驱期;
  1卫分证
  医学观察期
  
乏力伴发热,干咳无痰,咽干。
  
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风温卫分证)
乏力伴胃肠不适。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 湿温卫分证)
  2  典型期
  2脏腑气分证
  
  临床治疗期
  
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邪热壅肺证、小柴胡汤证)
      推荐处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蒌30g、生大黄6g(后下)、生炙麻黄各6g、葶苈子10g、桃仁10g、草果6g、槟郎10g、苍术10g。
恶寒发热或无热,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邪伏膜原证)中医的传统表述是:身热不扬、头痛如裹,呕恶,便溏、黏腻,苔白腻,脉濡缓。
      推荐处方: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郎10g
  3危重期
  3营血分证
  
气营两燔证(重症患者)
  
  处方组成:生石膏30~60克(先煎)、知母30克、生地30~60克、水牛角30克(先煎)、赤芍30克、玄参30克、连翘15克、丹皮15克、黄连6克、竹叶12克、葶苈子15克、生甘草6克。
  
  内闭外脱证(危重型患者)
  
  处方组成:人参15克、黑顺片10克(先煎)、山茱萸15克、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4 恢复期
  4 余热未尽
  
 肺脾气虚证(恢复期患者)
  
  处方组成:法半夏9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炙黄芪3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砂仁6克(后下)、甘草6克。
  
  气阴两虚证(恢复期患者)
  
  处方组成:南北沙参各10克、麦冬15克、西洋参6克、五味子6克、生石膏15克、淡竹叶10克、桑叶10克、芦根15克、丹参15克、生甘草6克。
  

          西医的新冠肺炎对应的是中医的邪热壅肺;西医的胃肠型对应的是邪伏膜原。
       卫分证对应的是前驱期、医学观察期;脏腑气分证邪热壅肺对应的是新冠肺炎的典型期,脏腑气分证邪伏膜原对应的是新冠病毒感染胃肠型的典型期。西医的危重期对应的是营血分证,这时候西医往往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与余热未尽相对应。
     到了营血分,胃肠型与肺炎型就分不出了,这与临床实践相符合,往往以肺部表现为主,但是也有胃肠道表现,在方剂中往往加用邪伏膜原的中药。
        是不是丝丝入扣,中西医浑然一体。
32
发表于 2021-6-28 08:19:09 | 只看该作者
无雨叶 发表于 2021-6-27 13:40
为啥中西医非要融合?齐头并重,相互补充不行吗!

     不是人为的非要融合,而是医学发展的规律必然是中西医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明朝万历年间中西医汇通、新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到现在已经400多年了,仍然是结而不合。武汉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开始,中西医同时介入,一个病人面前站着中医专家、西医教授、中西医结合的院士,中医专家说是湿温邪热壅肺,西医教授说是新冠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院士说是寒湿疫。同时站在一个具体的病人面前,3家不能彼此沟通,没有共同语言,何等尴尬!!是不是需要一个能够相互转换的概念系统,使得3者都能够明白彼此的意思,取得同一个治疗方案!
     【 能够相互转换的概念系统】必须包含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概念,这就是中西医融合的概念体系。而这个概念体系现在已经有了,就是170多个证态。其中邪热壅肺与病毒性肺炎是一个证态,即病毒性肺炎包括新冠病毒肺炎与邪热壅肺是一致的,其治疗方剂就是麻杏石甘汤,所以新冠病毒肺炎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余类推。
31
发表于 2021-6-27 21:40:34 | 只看该作者
为啥中西医非要融合?齐头并重,相互补充不行吗!
30
发表于 2021-6-27 14:16:44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感受到成千上万种微小的波形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29
发表于 2021-6-27 14:09: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27 14:14 编辑

为什么以脉诊病不可信不可用



中药技术脉诊本来是用于确定症状的虚实。

可分五脏脉诊。

而每脏的症状种类也是很有限种。

但是如果要确定每脏是何种症状的虚实。

只以脉像虚实表现是不能做到,必须有相应症状表现。

而脉像虚实本身也是相当宏观的表现如细脉实脉,是明显可以感觉感受到的。

那个微脉据称是什么波形,波形表示疾病种类。

首先一般是很难感受这种微小的波形。

且如果这种微小的波形对应成千上万种疾病要有成千上万种微小的波形,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28
发表于 2021-6-26 21:3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26 21:57 编辑

就比如扶阳学说、圆运动、五运六气、祝由术之类很多也不信,那么自己不在这方面费心思不就完了呗,非要推翻别人才能显得你是对的一样!


脉诊的实际作用就是确定症状的虚实。
用脉诊诊病你信别人可以不信。
27
发表于 2021-6-26 21:32:51 | 只看该作者
又据现代研究人类疾病约有十几万种。

这个用脉诊病能准确诊断多少种。

如果没有相当的足够的统计数据,这种脉诊病有何价值。

当然有正式的医疗机构认可了这种用脉诊病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16:43 , Processed in 0.0541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