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上呛 咳嗽生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个人经验:咳嗽一证,临床多见,但是有颇有不同,证见繁杂,治疗起来反而颇有挑战性,但总的来看还是气机不畅,气机上逆所致,这也就是咳嗽病的大的原则。
肺最重 胃非轻 《内经》虽分五脏诸咳,但是胃的因素举足轻重,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个人经验:内经记载虽分五脏之咳,但是胃(气)的因素举足轻重,多数书籍论述为胃不能升清转而化为痰饮致病,个人认为不完全,胃气以降为顺,咳嗽时胃气不得降而被肝气所挟,上冲犯肺而致病,个人在临床上见咳甚则呕病症多用枇杷叶、旋覆花等清降之品;用天麻、钩藤之属平肝气而咳嗽可平;姜半夏、生姜化痰和胃而痰饮可退。
肺如钟 撞则鸣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
个人经验:患有肺气雍塞、肺气不宣之证多用泻白散加减,而且不仅用于风寒束肺之表证,亦可用于肺癌、慢阻肺等应证患者。
风寒入 外撞鸣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风从皮毛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为之帅也。
个人经验:风寒咳嗽临床常见,宜宣散解表为主,需要注意的是中病即止,不可过于宣散,及时调理脾胃而善后。
痨损积 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个人经验:咳嗽也可由内伤而起,如久咳伤肺(咳嗽一个月以上者,难治),小儿伤食咳嗽(现在倒是常见),久病入络之咳嗽(老人慢阻肺)等等,需要辩证施治,个人多用金水六君煎,补肺丸,归芍地黄汤等平衡各脏腑功能为切入点,多采用膏方等做好长期服药准备。
谁治外 六安行 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平稳。
个人经验:六安煎个人常用,止嗽散亦常用,外感风寒根据适应症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桂枝二麻黄一汤等均可用之。
谁治内 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个人经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宜细细辩证,回想临证中膀胱咳不在少数,用缩泉丸合并应证药物多可收效于晨暮之间也;心咳一证用归脾汤月余收效;肾咳用六味右归而境全功等等。
挟水气 小龙平 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个人经验:凡述有清稀泡沫痰者,基本均可放胆用之,但是用量要把握好,中病即止,万不可过于宣散,切记切记!
兼郁火 小柴清 寒热往来咳嗽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个人经验:首先要抓住“郁火”主证,治疗外邪郁于少阳,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化火伤肺,肺气失宣。治宜宣畅气机,解郁散火,可与小柴胡汤。
姜细味 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人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个人经验:中医治病重在理法,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之理法,姜细味则为理法之骨。
引用方药中先生在《医学三字经浅说》中对此句的解析清晰易懂,特摘选分享如下:任何疾病影响到肺,都可以发生咳嗽,所以《伤寒论》所描述各种疾病中,许多兼证都提到了“咳”。由于咳嗽只是一个症状,所以在治疗上,原则是治疗疾病的本身,原发病好转,则咳嗽也自然随之好转。至于咳嗽的对症处理,原则上不外二者。所以在对咳嗽症状作对症处理时,张仲景总是以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或以五味子与干姜合用,其目的即在于此。
长沙法 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金匮要略》列痰饮咳嗽于专篇,把咳嗽列于痰饮之后,因为咳嗽发生的原因,多系痰液的刺激所引起。不过痰的产生,原因很多,急慢性炎症都可以生痰。痰的本身只是炎症的结果,而并不一定是炎症的原因。因此祛痰镇咳,亦只能认为是治标而不是治本,是对症治疗而不是病因治疗。
图片
个人医案:
案一:
患者于6天前因“感寒”出现发热,汗出,甚则动则汗出,后出现咳嗽、咳痰,咳吐黄痰,后逐渐转为白色粘痰,晨起为著,晨起咳嗽,呈阵咳,咳甚则呕,二便可,纳眠可,口淡无味,口苦。
【切诊】脉象滑细,舌暗苔白腻微罩黄苔。
【治疗】中药处方:
荆芥穗 9g 陈皮 10g 桔梗 5g 白前 10g
百部 10g 紫苑 10g 黄芩 5g 炒枳实 9g
姜半夏 12g 胆南星 10g 杏仁 10g 茯苓 15g
竹茹 10g 炙甘草 6g 前胡 10g 地龙 30g
藿香 12g 紫苏叶(后下)15g 苍朮 10g 厚朴 12g
瓜蒌 12克 焦三仙各 10g
配7付 每日一剂 水煎服 每日两次
二诊:
前证减轻,汗出减轻,仅余晨起略咳、咳少量黄色粘痰,二便可,纳眠可,略口苦。
【切诊】脉象滑细,舌暗苔白腻
【治疗】中药处方:
陈皮 10g 桔梗 5g 白前 10g 百部 10g
紫苑 10g 黄芩 5g 姜半夏 12g 胆南星 10g
杏仁 10g 茯苓 15g 竹茹 10g 炙甘草 6g
前胡 10g 地龙 30g 紫苏叶(后下)15g 厚朴 12g
瓜蒌 12克 焦三仙各 10g 苍朮 10g 桑白皮 12g
地骨皮 10g
配7付 每日一剂 水煎服 每日两次
【按语】患者因外感而起,汗出而痰多,晨起咳甚,阵咳而咳甚则呕,重用地龙化痰清络,化痰而通利肺络而收功。
案二:患者久咳,日间咳嗽,咳甚则溺,咽痒而咳,大便正常,纳眠可。
【切诊】脉象滑细,舌暗苔薄腻。
【治疗】中药处方:
荆芥穗 6g 陈皮 10g 桔梗 5g 白前 10g
百部 6g 紫苑 12g 杏仁 9g 制桑白皮 12g
地骨皮 12g 白芥子 10g 葶苈子 9g 炒苏子 10g
炒莱菔子 12g 炒枳实 9g 厚朴 12g 地龙 15g
防风 6g 海浮石(先煎)15g 浙贝 12g 焦三仙各 10g
炙枇杷叶 15g 炙甘草 5g
配7付 每日一剂 水煎服 每日两次
【按语】患者咳嗽20余天,咳甚则溺,咽痒有风邪不除,治以止嗽散和三子养亲汤以及化痰理气之品,平胃气以平上呛之气,则咳嗽可平,症状解除而愈。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