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1|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温病条辨.申景旺评》凡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5 21:3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1-6-5 14:06 编辑


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
二、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伤寒自以仲景为祖,参考诸家注述可也;温病当于是书中之辨似处究心焉。

    按语:千余年来伤寒、温病之争,就是因为中医的病因学;其实,中医的病因是医者对病人的症状与特征所作出的一个高度的概括而已,并非就是真正的病因。但是,汉唐时的医经家与北宋以后的思辨医学却都将其当真了!温病学派讨论的范畴准确的说:应该是张仲景三阴三阳六病中的三阳病、除去太阳伤寒部分的内容;吴鞠通与叶天士都是因为“岐黄之术”,不仅误解了中医病因的真实意义,而且也误读了《伤寒论》;尤其是用《内经》从自然界观察得来的物理的对抗性治疗原则用于治疗人体疾病,多数都不符合人体自然的驱病机能!吴鞠通自以为此书“实可羽翼伤寒”,其实是一本乱经之作!

三、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工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弥缝补救,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蓝本。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瑭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至于驳证处,不得不下直言,恐误来学,《礼》云: 事师无犯无隐,瑭谨遵之。

      按语:在汉唐之际,中医是医经家与经方家相互争鸣的时期;医经家以《内经》为基础理论,用针石汤火等外治法治疗疾病;经方家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知识,用经验方证治疗疾病。正如陈延之在《小品方》中所言:“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疾,时行瘟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瘟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
但是,北宋以后的儒医们不但用《内经》中的理论注解《伤寒论》,导致温燥之剂滥行于外感热病;而且还用来指导中医药的应用!不可讳言,用吴又可、叶天士包括吴鞠通的方法治疗所谓的温病,较错误地运用《伤寒论》中的太阳伤寒发汗法,对病人的伤害可能更小一些;但是,如果真的理解了张仲景的三部阴阳六病就知道:后世温病学派用《内经》中从自然观察而来的物理的对抗性疗法,多都不符合人体自然的驱病机能,反而与现代医学的对抗性疗法十分相似!

四、是书分为五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一卷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二卷为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三卷为下焦篇,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之。四卷杂说、救逆、病后调治;俾阅者心目了然,胸有成局,不致临证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末附一卷,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小儿急慢惊风、痘证,缘世医每于此证惑于邪说,随手杀人,毫无依据故也。
五、《经》谓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可见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将暑温、湿温并收入温病论内,然治法不能尽与温病相同,故上焦篇内第四条,谓温毒、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六、是书之出,实出于不得已,因世之医温病者,毫无尺度,人之死于温病者,不可胜记,无论先达后学,有能择其弊窦,补其未备,瑭将感之如师资之恩。
七、是书原为济病者之苦,医医士之病,非为获利而然,有能翻版传播者听之,务望校对真确。
八、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纵看,与伤寒论为对待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评按:吴鞠通将《伤寒论》的六病认作六经,认为伤寒都是由表入里进行传变的;他以《内经》的三焦理论分篇治疗温病,既非人体的结构生理、也非真正的病理层次,其实就是四个分类混乱的症状群。中医的“脏腑学经络学说”是医经家“以天喻人”、类比推测出来的一个人体气血循环的“天人模型”,并非中国人或中国古人还有另外一套按照脏腑经络进行活动的生理系统!在现代人体解剖生理学出现以前、即使是现在,中医最可靠的治病方法就是经验医学,即根据病人症状和体征,用针灸或经验方进行治疗;这是中国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无数鲜活的病人反复实验而来的,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也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真谛!

九、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盖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大戒。夫古人治病,胸有定见,目无全牛,故于攻伐之剂,每用多备少服法。于调补之剂,病轻者日再服,重者日三服,甚则日三夜一服。后人治病,多系捉风补影,往往病东药西,败事甚多。因拘于药方之说,每用药多者二、三钱,少则三、五分为率,遂成痼疾。吾见大江南北,用甘草必三五分。夫甘草之性最为和平,有国老之称,坐镇有余,施为不足;设不假之以重权,乌能为功。即此一端,殊属可笑。医并甘草而不能用,尚望其用他药哉?不能用甘草之医,尚足以言医哉?又见北方儿科于小儿痘证,自一二朝,用大黄,日加一、二钱,甚至三、五钱,加至十三四朝,成数两之多,其势必咬牙寒战,灰白塌陷,犹曰此毒未净也,仍须下之,有是理乎?经曰:“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中毒治病,十衰其七;小毒治病,十衰其八;无毒治病,十衰其九,食养尽之,勿使过剂。”医者全在善测病情,宜多宜少,胸有确见,然后依经训约之,庶无过差也。
十、此书须前后互参,往往义详于前,而略于后,详于后而略于前。再,法有定而病无定;如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愈后胃阳不复,或因前医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有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湿退热存之际,乌得不用柔哉?全在临证者,善察病情,毫无差忒也。

    评按:迄今为止,中医对湿热证的治疗方法还是不得要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内经》的“脏腑经络学说”,搞错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机病因。其实邪热的源头始终都在血分,而湿往往因为当汗不汗或小便不利所致;当热大于湿时,湿热多郁阻于肌肤;当湿大于热时,湿热多郁滞于胃肠;湿热相当时,症状就比较复杂了。治疗邪热或汗或透即可,但对于湿,或汗或下或利尿不一,临证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不能应用《内经》从自然界观察而来的物理的对抗性疗法,机械的进行清热、燥湿、泻下等常用方法!

十一、是书原为温病而设,如疟、痢、疸、痹,多因暑温、湿温而成,不得不附见数条,以粗立规模,其详不及备载,以有前人之法可据,故不详论。是书所详论者,论前人之未备者也。
十二、是书着眼处,全在认证无差,用药先后缓急得宜,不求识证之真,而妄议药之可否,不可与言医也。
十三、古人有方即有法,故取携自如,无投不利。后世之失,一失于测证无方,识证不真,再失于有方无法。本论于各方条下,必注明系用《内经》何法,俾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先知有治病之法而后择用何方。有法同而方异者,有方似而法异者,稍有不真,即不见效,不可不详察之。

   评按:古人虽然不知道人体的结构生理,但通过病人的症状与体征,经过长期的试验,有是证用是药、有是证用是方,方证对应治疗疾病。其实,后世治病并不是识证不真,也不是有方无法,而是错误地应用了本为针灸提供基础理论的《内经》中的“脏腑经络学说”这个“天人模型”,通过思外揣内,广泛思辨推测人的结构生理、病机病因,用《内经》从自然界观察得来的物理的对抗性法则用于治疗人体疾病,已远离了经验医学,其临床疗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十四、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是书有鉴于唐宋以来,人自为规,而不合乎大中至正之规,以致后学宗张者非刘,宗朱者非李,未识医道之全体,故远追《玉函经》,来补前人之未备,尤必详立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神明变化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乎规矩之中,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所望于后之达士贤人,补其不逮,诚不敢自谓尽善又尽美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0
发表于 2021-6-6 10:26:0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学是地地道道的理论医学。
19
发表于 2021-6-6 09:39:2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比起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的西方科学体系、西医体系更加接近客观真理。

中医最可靠的治病方法就是经验医学,即根据病人症状和体征,用针灸或经验方进行治疗;

中医药到底是经验还是理论,你先整明白了。
18
发表于 2021-6-6 09:36:2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6-6 08:01
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比起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的西方 ...

现代药都是与受体结构构象正常受体结合。
现代药或是拮抗信号与受体过多的结合,现代药或是兴奋替代信号结合。
而中药主要只与受体构象病理变化的受体结合,恢复受体生理构象以利于信号与受体的正常结合。
由于现代病理学药理学并不知在人体信号系统受体的结构构象病理变化是症状产生的原因,人体信号系统受体的结构构象病理变化是生理功能变弱或变强的原因。
现代病理学药理并没有设计像中药理的药物的合成生产,也就没有能治愈症状的现代药物。

点评

谢谢先生持续关注。请继续关注。  发表于 2021-6-6 10:25
17
发表于 2021-6-6 09:33:0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脏腑学经络学说”是医经家“以天喻人”、类比推测出来的一个人体气血循环的“天人模型”,并非中国人或中国古人还有另外一套按照脏腑经络进行活动的生理系统!

经脉就是人体的另外一套生理系统。
不知道就别瞎说。
16
发表于 2021-6-6 09:30:31 | 只看该作者
。9类温病之间的关系与鉴别必须搞清楚,不是走马观花就能够搞清楚的!何谓风温,何谓温热……?要逐个逐个的搞清楚!

你清楚吗。
你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中药症状与疾病的关系及中药的药理。
就会瞎批
15
发表于 2021-6-6 08:18:25 | 只看该作者
    只有把9类温病都搞清楚了,把温病与伤寒搞清楚了,再和西医的临床相联系,才能够找到证据证明这9类温病的病原体。在《中西医融合观》里下篇外感染热病学  导论(135页~199页),我已经完成了。
14
发表于 2021-6-6 08:07:59 | 只看该作者
卫气营血诸证不是病因诊断[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64
13
发表于 2021-6-6 08:04: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1-6-6 00:24 编辑

吴鞠通将《伤寒论》的六病认作六经,认为伤寒都是由表入里进行传变的;他以《内经》的三焦理论分篇治疗温病,既非人体的结构生理、也非真正的病理层次,其实就是四个分类混乱的症状群。中医的“脏腑学经络学说”是医经家“以天喻人”、类比推测出来的一个人体气血循环的“天人模型”,并非中国人或中国古人还有另外一套按照脏腑经络进行活动的生理系统!在现代人体解剖生理学出现以前、即使是现在,中医最可靠的治病方法就是经验医学,即根据病人症状和体征,用针灸或经验方进行治疗;这是中国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无数鲜活的病人反复实验而来的,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也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真谛!

一一中医诊治烈性传染性疾病,常用的是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体系。所谓卫气营血诸证,及三焦诸证,本质上是病理生理学诊治系统,而不是病因(客观的、实质的)诊治系统。

12
发表于 2021-6-6 08:01:5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比起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的西方科学体系、西医体系更加接近客观真理。
         温病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子系统。《温病条辨》第一条是温病学的提纲,纲举目张。温病又分为9个子系统(目)。风温、温热、温疫、秋燥、冬温,温毒、暑温、湿温、温疟,这9类温病,从病变部位而言分为上中下三焦,从疾病的进程、阶段而言分为卫气营血。温病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立体构架,温病的性质、病因分为9种,从时间轴分为卫气营血,从人体结构空间部位又分为上中下三焦。
         在温病条辨正文之前,有4篇序,一篇凡例,都是必须认真阅读的。9类温病之间的关系与鉴别必须搞清楚,不是走马观花就能够搞清楚的!何谓风温,何谓温热……?要逐个逐个的搞清楚!没有中西医丰富的临床实践,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的苦读,以自己那一点点初中生理学的西医常识,以为自己掌握了科学真谛,妄加评论任何一本中医经典著作,实在是不自量力。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1:26 , Processed in 0.0566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