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现代解读 第二版 著者 李同宪 李月彩 前言
《伤寒论》是医学史中的一个亮点,尽管它所论述的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限制,不能以现代的医疗水平去衡量古代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但是作为一部临床医学著作能够流传1800多年而不衰,是有其科学根据的。《伤寒论》及其一脉相承的温病学说在科学高度发展的现代,对临床工作仍有指导意义,尤为可贵的是它研究疾病的方法值得现代医学借鉴。首先,它把外感热病(感染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看作一个动态的连续发展过程,看作一个全身性的反应状态,而不像近代西医那样把疾病看作是某个器官系统的疾病反应;其次,《伤寒论》以六经传变作为时间结构,以证作为空间结构,构建其理论构架,这种思维方式传承给了温病学说,构建出卫气营血的时空理论构架;第三,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指导思想,现在仍然指导着中医临床,而“证”本质的研究导致了证态新概念的出现,证态概念体系成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中介,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化,疾病谱也随着变化。疾病谱变化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的变化有关。秦汉时期的疾病谱与明清时期大不一样,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盛即与疾病谱的变化有关。现代感染病的疾病谱以及同一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秦汉时期、明清时期都有区别。秦汉时期以前,由于生活条件比较差,食物粗糙以及连年战争、饥荒等,疾病谱以感冒和消化系统感染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交通发达了,食物改善了,人们加大了对于自然界的开发力度,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成为主要疾病,而治疗伤寒的方法,特别是汗、吐、下、火诸法运用不当,治疗传染病时往往导致病情加重或死亡。在无数病人因误治而死亡的沉痛教训中,温病学说在对《伤寒论》的批判中发生发展起来。近代随着抗生素的发明和各种疫苗的应用,传染病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对其他感染病也有了有效的治疗。而现代比较困难的是病毒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以及感染的后遗症的治疗。了解这个时空的差别,对解读《伤寒论》十分必要。比较秦汉时期与现代对同一疾病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使其互补,才能提高疗效,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把《伤寒论》介绍给普通读者,把中医中的这部经典普及开来,让中国的、世界的普通人和普通医生共享,这是本“解读”的目的。然而其难度在于要跨越时空,首先要把1800年前的古汉语解读为现代汉语,其次还要把古代医学术语解读为当代中医学术语,而最困难的是第三步,要把中医学术语转换为现代医学术语。可喜的是300多年的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特别是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解读《伤寒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由于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没有融合,要把中医学术语转换为现代医学术语牵涉到“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的问题,为此,作者曾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把系统论方法、参考系方法引入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相融合的研究,提出了以证态概念体系作为中介概念体系,来实现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为解读《伤寒论》扫清了最后障碍。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概论,是为解读《伤寒论》做的准备工作,也是作者历年来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相关论文。下篇是对《伤寒论》原文逐条进行解读。 愿以此书与同道共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著者 于葵末年五月
2019,11,10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