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第十二
第8条
【原文】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词解】
留饮:水饮内停。
【中医认为】
水饮形成之后,若饮邪留于心下,困阻心阳,则使阳气不布,不能温暖背部的心俞,故病人背寒冷如手大。
本条论述留饮的辨证。 【解读】 注家对“心下”部位,有心、胸、膈、胃之异,当视临床兼症而定。“背寒冷”病因、病机颇多,宜审因论治。西医是指:胃十二指肠、肝胆胰及其周围组织。这些器官、组织的神经支配与背部的神经属于相同的节段,其慢性炎症时疼痛反射到背部。参考:肝气郁结(肝着)肝脏的神经支配。 留饮是指饮邪长期留而不行,伏饮是指饮邪潜伏难出。二者皆喻饮邪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病情顽固难治。按其留伏的部位和症状,仍然包括在四饮之内,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例如:悬饮-胸腔积液证态,如果胸膜增厚,包裹性积液,就可能形成留饮。 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一组症状组合,临床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临床上还是以胃脘部慢性病变为多见。以顽固、难治的慢性炎症、特别是具有增生性、渗出性病变者,甚至于急性炎症之后遗留的包裹性积液、积脓等。 第9条
【原文】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词解】
缺盆:指锁骨上窝处。
【中医认为】
饮成之后,若留于胁下,肝络闭阻,壅塞不通,阻碍阴阳升降之机,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之时,气满更甚,故咳嗽则胁痛加重。
本条进一步论述留饮的辨证。 【解读】《中西医融合观续》122页 缺盆位于肺尖部。胁下为胸廓的两侧部,剧烈的咳嗽,或者肺以及胸腔的病变均可能引起胁下与锁骨上窝处疼痛。
第一篇,第3条,色鲜明者,为留饮。面色鲜明为体内停积水饮,上泛于面,形成面目浮肿,所以反见明亮光润之色。面部“色鲜明者有留饮。”,是指隐性水肿时期皮肤饱满紧张,表现出鲜亮的色泽。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比较长期的慢性病人中,就是留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第十二》第8条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第9条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第10条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伤寒论》中的热实结胸证与上腹部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急性腹膜炎被大网膜包裹之后可以形成膈下脓肿;急性胰腺炎的后遗症可以是膈下脓肿与假囊肿,这些被包裹的囊肿或者脓肿,符合“留饮”的表述。“第8条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心下是指:胃十二指肠、肝胆胰所在的部位,当这些器官患有慢性疾病时,因为其病理反射区在背部,所以感觉到背部寒冷。 膈神经和肋间神经都参与了膈肌的神经支配;一侧的膈神经和肋间神经不但支配同侧膈肌,还可有分支支配对侧膈肌。第9条“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缺盆穴位于锁骨上窝,属于锁骨上神经支配。膈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膈的运动,感觉纤维分布于纵隔胸膜、膈胸膜、心包以及膈下面中央部的腹膜。一般认为,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等。锁骨上神经(C3、4)有2-4支行向前外下方,分布于颈外侧部下份、胸前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膈神经与锁骨上神经具有共同的脊神经(C3、4)节段,所以中医“胁下”(肝、胆、胰)的病变可以引起锁骨上神经支配区域的锁骨上窝(缺盆)的反射痛。这也是经络的实质,也是第9条“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的病理学基础。 包裹性胸腔积液是胸膜炎慢性过程中形成的积液,很难吸收,属于留饮,其胸痛可以牵引到盆缺。悬饮中的胸膜炎胸水证态也可牵引胸肩疼痛,悬饮-胸膜炎胸水证态使用十枣汤治疗,“第10条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此处“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与悬饮-胸水证态相连续,十枣汤未必能够解决包裹性胸腔积液的问题。 四肢历节痛,为四肢关节的“留饮”(关节积液),不在此处讨论。中医对于“胸中有留饮”与“四肢历节痛”之间的关系有争论,一种认为二者是一个疾病,另一种认为二者是两个疾病,不在此讨论。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第十二》第18条: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方主之。 留饮不是一个部位名称,而是指不同部位的不容易根除的水饮,诸如:心下留饮、胸水留饮、关节留饮、留饮胃痛(慢性顽固性胃炎)等,“心下续坚满”也是留饮的一种形式。留饮还有易复发,容易感染等等特点,着重于腹腔疾病,特别是心衰与感染引起的上腹部器官疾病,其病理变化仍然是浆液性渗出性炎症与心衰引起的水肿。上腹部器官诸如胃十二指肠、胆囊、胰腺等,这些空腔器官具有两个界面,一个是外管腔的粘膜面,一个是腹腔的浆膜面,当这些器官感染或者发生水肿、淤血的时候,往往会同时涉及外管腔(消化道)、腹膜腔以及肌层、粘膜下层、浆膜下层。还有膈肌与大网膜、小网膜,如果渗出物被大网膜、小网膜包裹之后,很难被吸收。所以留饮-上腹部器官渗出、水肿证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而且治疗比较困难。正因为治疗上的困难,不容易消退,“留而不去”,所以称为“留饮”。 |